自從2018年宣布入局機器人後,碧桂園主要發力建築機器人、餐飲機器人及醫療機器人等領域,並成立博智林公司、千璽餐飲集團等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機構。截至目前,碧桂園的餐飲機器人已經面世,位於佛山、廣州等地的機器人餐廳已經開業,碧桂園還將兩臺貨櫃式煲仔飯機器人捐贈給武漢和鄂州,緩解當地隔離點和醫療機構的用餐矛盾,碧桂園獲得了不少關注。
近日碧桂園集團官方微信公號更是發布一則關於博智林自主設計產品獲得2020年德國iF設計獎的消息。根據德國iF設計獎組委會公布的最終名單,博智林參評產品「清潔機器人Bijing C200」成功獲得「2020年iF產品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2020)。
但相比於其他機器人領域的成績,其核心產品建築機器人卻一直飽受爭議,前段時間財經看點的一篇文章更是直指碧桂園建築機器人只為圈地,碧桂園因為組織架構大「瘦身」、「年終獎門」,一度又站上了風口浪尖。
2020年復工不久,龍頭房企碧桂園悄然啟動了一場大調整,38位高管獲得新任命,涉34位高管免去原職。其中,原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執行總裁張志遠改任湖南區域總裁。據悉,在2019年初,博智林總裁沈崗離職後,張志遠改任為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執行總裁,此前其分管甘肅、寧夏、青藏、新疆等區域。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一直備受關注,此次張志遠調離後,博智林機器人的負責人的人選則成為一大懸念。
此前《財經看點網》「碧桂園免職34位高管多無安排 楊國強多次提「活下去」一文提到,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已經影響到龍頭房企碧桂園的現金流,裁員過冬成為其一個選項。
既然碧桂園房地產板塊裁員過冬,此前碧桂園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力挺的機器人業務又將如何呢?很多人注意到,在此次人員大調整當中,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志遠調任湖南區域總裁。而去年5月份接替沈崗的周小天在去年九月份已經離開碧桂園,此次張志遠調離後,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機器人)正處於群龍無首的境地。
據上述人士透露,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正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甚至表示,「2年時間攤子很大,沒有一個產品成功,所謂機器人產品都與核心建築機器人業務不相關。」
為何會變成這樣?
上述人士表示,主要是楊國強急功近利造成的,以地產的思路去搞機器人業務,而高科技項目機器人是一個長周期的項目,不可能這麼快見效。
2008年7月份博智林機器人成立,楊國強就宣布計劃5年內在機械人領域投資至少800億元人民幣。」實際投資估計也不會超過30個億,而且這裡面還有大量的資金來自於貸款。「博智林機器人人士稱,
此前報導提到,楊老闆曾經在博智林內部會議上說,「你們做的事要能產生效益,不然就不要研究。」有句話怎麼說呢,「一個女人10個月生孩子,楊老闆會給你10個女人,讓你1個月生出孩子。」博智林機器人人士曾向《財經看點網》編輯證實了上述報導,並稱楊老闆是以做房地產「高周轉」的方式來要求機器人業務,完全是外行指導內行。
博智林設立初衷
關於楊國強造機器人的初衷,坊間有種說法,過去幾年間碧桂園工地事故不斷、人員傷亡不少,令楊國強背負著」不良開發商「的罵名,由此他產生了用建築機器人代替建築工人的想法。前幾年發生的建築工地事故也正好倒逼碧桂園加速智慧機器人的發展。「未來20年,50%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用最快的速度,在建築行業把工人數量減少50%,這樣建築工地的人員傷亡就會大大減少。」楊國強的想法是非常好的。
同時,碧桂園的競爭對手也正在轉型。早在2015年,萬科便聯合合作夥伴推出了售樓機器人、巡邏機器人等系列產品,王石曾言,萬科未來40%的員工是機器人。
2018年4月9日,中國科學院與恆大集團在北京籤署全面合作協議,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1000億,在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慧、機器人、現代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碧桂園的轉型也是必然。
困難在哪?
機器人對房地產行業來講,有兩方面可以大量運用到機器人技術,第一是房屋建造,建造過程中危險係數較高的工作可以由建築機器人代替,而且目前房企產品多是標準化設計,利用機器人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建造效率;第二是產業園區和社區的後期運營,通過機器人解決部分勞動力密集、工作重複性強的安防和清潔等問題,大大節省人力成本。
碧桂園轉型後,曾獲得大量關注,8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首次走進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展示了博智林研發的3款建築機器人:地磚鋪貼機器人、牆紙鋪貼機器人及PC內牆板安裝機器人。彼時,博智林已遞交申請專利將近500項,聚焦在研的建築機器人有30多種,其中已有9款進入工地現場測試。12月11日,CCTV再次走進博智林機器人,PC內牆板搬運機器人、室內噴塗機器人這兩款建築機器人出鏡。
從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的2020年寄語中也可以看到,目前博智林已研發出29款建築機器人樣機進入工地測試。截至2019年12月,已遞交專利申請超過1500項,在研建築機器人項目59個。
兩會期間,參考消息網曾報導介紹了楊國強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提案。目前,國外已經有相關產品。全自動砌磚機器人「哈德良」原型由澳大利亞工程師馬克·皮瓦茨在2015年研發,並發展為「哈德良X」。它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小時能砌1000塊磚,兩天內就能砌完一棟房子。美國一家公司研製的砌磚機器人「山姆」能在一小時內砌好300塊-400塊磚,速度是普通砌磚工的5倍到6倍。
該報導還介紹了兩個案例。中鐵碧桂園工地上,一輛遙控搬運小車,一次可以搬運4塊到6塊一百多公斤預製牆板,只需要一名女工遙控操作,就能將牆板提升、綑紮、倒放,再通過工地複雜的路況、進出電梯,最終整齊堆放到樓層指定地點。
在廣東東莞的另一處碧桂園住宅項目工地,在搬運牆板的是另一種被稱為AGV的自動運輸機器人,它能通過預設編程、自行識別路徑和避障行進,在特定範圍能實現無人化運輸。
某建築監理對時間財經表示,建築機器人現階段在中國的工地應用不太現實,個別場景或許能使用,但是大部分工地的現場條件惡劣,導致機器不適用。某機械工程公司總裁告訴記者,目前,在中國,砌牆自動化等還是個概念,各方面還不成熟。
面對困難,楊國強的一貫做法就是用高強度資源去換時間。在博智林成立僅2個月後,博智林便與佛山市順德區政府籤約,雙方共同打造10平方公裡的「機器人谷」。當時,楊國強對外宣稱,碧桂園計劃五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並計劃引進10000名全球頂級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打造機器人全產業鏈高地。
另一方面,博智林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同步實施了系統化產業布局和基礎平臺打造,形成了建築機器人、醫療康養機器人、智能建造裝備等產品線,在關鍵領域擁有了一批自主核心技術。同時,碧桂園正在強制推行圖紙標準化,在設計的圖紙裡面,所有的數據都記錄好了。接下來碧桂園會有裝配式工廠,生產標準化配件,提高機器人建房效率。
然而,碧桂園內部員工透露:「一個項目,從提出概念到樣機落地,只給兩個月時間。通常這個時間連採購零部件都難以完成,核心技術研發更是無稽之談。」他進一步指出,去年下半年有幾個月,去工地用了下建築機器人都撤回來了,最後勉強有兩款產品留下來了,但全都出現問題,要麼撞牆、要麼趴窩。「一年半時間攤子很大,產品還需要多加打磨。」
不到兩年,兩任總裁先後離職
據《財經看點網》編輯了解到,2018年7月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成立以來,已經組建起近900人團隊,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佔比超過49%,而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發人員超過41%,並相繼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達成戰略合作,強大的技術團隊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
以如此強大的背景作為鋪墊,為何現在成了一片狼藉?可能主要責任還是在管理自身。以楊國強花重金請來的機器人專家沈崗和周小天為例,沈崗曾經擔任發那科機器人研究所,機器人事業本部的技師長,相當於國內的總工程師,妥妥的機器人大國日本巨頭單位的專家;周小天曾經是西門子的終生制高管。可看看兩位在碧桂園的」下場「?
沈崗在2018年7月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擔任博智林機器人總裁一職,但任職不到一年,2019年4月離職。也就在這短暫的博智林機器人總裁任內,沈崗上有官員出身擔任博智林機器人董事長的張瑛(曾任惠州市人大副主任兼大亞灣區委書記),下有2019年1月份由碧桂園地產板塊調到的博智林機器人擔任執行總裁、副總裁的張志遠,朱劍敏。
此前沈崗帶領下的博智林也顯示了其發展能力。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博智林剛剛成立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對接了20多家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商,其中有8家已經籤署了收併購合作協議。另外,博智林還對接了15所高校和2家科研機構。已有來自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的超70名博士加盟,預計今年年底將有200多名博士到崗。
但現實是,財新的報導稱,一名碧桂園內部人士透露,不論是用於餐廳還是用於替代建築工人,這兩類工業機器人目前都還處於研發階段,暫時沒有實現量產。這一群對高科技一竅不通的地產精英們,生硬的把地產行業的慣用思維,套用到做機器人上。「完全違背工業製造規律,沈崗最終只能選擇離職,」博智林機器人內部人士表示。
沈崗離職一個月後,楊老闆又從西門子挖來了周小天,負責智能製造,也就是博智林機器人最核心,楊老闆最看重的建築機器人業務。可周小天職務與不懂機器人業務的張志遠一樣,都是博智林機器人執行總裁。
」周小天僅當執行總裁4個月,與博智林機器人公司董事長張瑛有矛盾,鬧的很不愉快走的,「上述博智林機器人內部人士表示。」這次張志遠調任湖南區域總裁,博智林機器人徹底處於無人負責的地步,誰來接任,仍是懸念。「此次高層的大換血,能否解決管理上的問題也存疑。
面子工程多,研發落地一地雞毛
當博智林機器人核心高管頻繁變動之時,博智林機器人中層技術人才也是頻頻換血走人。博智林機器人內部人士形容:「人員流動太大,一個一個小組的走,一波波的走。」
為何中層技術人員也爭先出走呢?據報導,經常有領導來博智林機器人參觀,研發人員就必須去總部當觀眾。由於項目太多,再加上一些不切實際的安排,就造成了博智林加班情況特別嚴重。晚上10:00公司大有人在。甚至凌晨兩三點,還有人在寫程序,而且加班是和績效掛鈎的,如果績效不達標,就拿不到年終獎。白天當觀眾,晚上就加班,凌晨微信收到消息要秒回。
如果僅僅是這些,技術人員還能忍,關鍵是不按照工業高科技研發規律來。「一個項目,從提出概念到樣機落地,只給兩個月時間。通常這個時間連採購零部件都難以完成,核心技術,研發這些更是無稽之談。」博智林機器人工作人員對編輯表示,建築機器人意圖沒有實現,2年時間攤子很大,沒有一個產品成功,所謂機器人產品都與核心建築機器人業務不相關,比如清潔機器人、噴塗機器人。
「去年下半年有幾個月,去工地用了下建築機器人都撤回來了,最後勉強兩款產品留下來全都出現問題(要麼撞牆、要麼趴窩),」博智林機器人內部一名負責人悲觀的表示,這個項目做不成的。不得不感慨,重金聘請的精兵強將,最後卻因為諸多原因交雜,落得一地雞毛。
機器人項目為虛,圈地為實?
除了瞎指揮,還有哪些因素制約了建築機器人項目進展不順呢?碧桂園內部人士表示,大家老說碧桂園有錢,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碧桂園之前對外宣稱要投機器人1500億,後來又說800億,實際上投的20來個億,到現在估計也不會超過30個億,而且這裡面還有大量的資金來自於貸款。
他一針見血到:「楊老闆是在用機器人業務炒概念,最後目的還是為了低價拿地」。
據他透露,本就不多的研發費用,只要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有資金需求,就要收資金佔用費,「現在博智林機器人有5000-6000人要發工資,研發都是人力成本,天天在電腦上畫圖。」
對於博智林機器人公司資金管控嚴到什麼地步?博智林機器人技術人員透露,買機器設備希望達到什麼功能,必須用一些好的品牌?最後定標的話就是一些比較差的品牌,後續業務的開展形成很大的幹擾,高端設備都不讓買。
「建築機器人業務開展不怎麼樣,但房子蓋了十幾棟,」上述博智林技術人員抱怨道。甚至有自稱博智林員工在知乎上表示:「以機器人為名義到處圈地做地產,對人不好對社會不好,看清楚這家企業的真面目,警示後來者不要因為虛假承諾的高薪而一失足成千古恨進了賊巢。」
隨著建築行業飽和,廉價勞動力減少,建築機器人必然是科學高效的發展方向。我們希望,楊老闆能堅守初心,真心在建築機器人上投入更多的真金白銀,遵循工業技術發展規律,告別過去躺著賺錢的地產思維,為碧桂園轉型,為中國機器人事業做出貢獻。
正如沈崗所言,「我們不是一家賺快錢的公司。現在碧桂園最欠缺的就是智能製造技術,要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看房地產的模式去看機器人谷,我們希望和房地產分開來看,按照科學規律摸索成長」。對地產公司而言,做好開發業務尚且不易,造機器人更將任重道遠。
但碧桂園的轉型依然值得鼓勵,什麼時候能拿出讓人們滿意的建築機器人產品,我們仍然保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