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很多人愛看漫威,正因為漫威的電影宇宙不僅擁有科幻、酷炫的題材,同時,也側面折射了某些社會的真實狀態。
為了讓人們生活變得更好,《復仇者聯盟2》中,鋼鐵俠不惜冒著被人工智慧反噬的風險,創造了「維護和平」的機器人奧創。結果復仇者們事與願違,奧創的出現不僅沒有解決人們的需求,反而遵從大義上的安全,開始了對人類的制裁。最終導致了《美國隊長3》中鋼鐵俠和美國隊長「內戰」後的分崩離析。
作為看客,有人會批判鋼鐵俠的「懦弱」,也有人會抱怨美隊的「自我」,但總而言之,觀眾們的視線已經跟隨著事件中的個人,變得不再關注復仇者們原本的目的——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如今,電影外的現實世界,儘管世界依舊和平,但新能源汽車行業在磕磕絆絆發展的環境下,卻上演著一出與《美國隊長3》如出一轍的劇情。
2017年,被譽為「矽谷鋼鐵俠」的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特斯拉Model 3上將三元鋰電池高能量密度、適用性廣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然而,隨著三元鋰電池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以及純電動車銷量的攀升,越來越多純電動車自燃事件的發生,讓消費者對電池安全的擔憂,變成了影響購車決策時的首要因素。
面對日益高漲的安全需求,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龍頭併兼具科技公司屬性的比亞迪,最先從幕後走到臺前。站在「民意」的角度,於3月29日發布了一款全新的磷酸鐵鋰電池——刀片電池,並通過一場針刺測試,公開向三元鋰電池宣戰。只不過比亞迪的目標,不是「鋼鐵俠」馬斯克,而是三元鋰電池國內的最大供應商——寧德時代。
按照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說法,比亞迪將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中徹底抹掉,並徹底改變行業對三元電池的依賴。如此豪放的言論,比亞迪能否在未來實現我們不得而知,但面對EVTank的數據,今年1-4月國內三元鋰電池的裝機量已提升至72.87%,比亞迪所堅守的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則下滑至22.93%,比亞迪想要在短期內撬動三元鋰電池的市場份額,難度可想而知。殘酷的市場現實,逼迫比亞迪探索這條唯一的出路。
比亞迪將矛頭直指三元鋰電池,被觸動了利益的寧德時代自然全力開啟了反擊,5月寧德時代的業績說明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敏表示,「電池安全和電池的濫用測試是兩回事……」。暗指比亞迪的針刺實驗並不能保證刀片電池的絕對安全。隨後雙方爭執的話題,便隨著針刺實驗的成效究竟是否有效而展開。一方表示針刺短路才算測試成功,另一方表示針刺壓根就不會短路。這種平行宇宙式的互撕,就像電影中的鋼鐵俠與美隊,永遠爭不出誰對誰錯。
跳出這場難有結論的紛爭,我們也許能夠把整個事件的起因更加清晰的梳理出來。比亞迪之所以急切的想要改變電池供應格局,一方面,是自身作為2017年前出貨量最大的電池供應商,面對日漸萎縮的市場份額,想要一轉頹勢的迫切之心;另一方面,全新產品比亞迪漢上市在即,作為比亞迪在2020年提升形象的關鍵產品,強大的設計、配置等產品力,顯然不能讓電池問題成為其在市場中的阻礙,在合理規避三元鋰電池高成本的狀況下,比亞迪實裝的全新刀片電池,也必須要足夠的賣點。
從整個互撕事件中,比亞迪一方出陣的是銷售副總李雲飛,而非技術人員,便不難看出圍繞刀片電池的營銷,為漢鋪路的作用大於對三元鋰電池的貶斥。只是隨著後續雙方水軍以及輿論的發酵,這場電池之爭也愈演愈烈,朝著不可挽回的方向發展下去。更何況,比亞迪沒有直接找上三元鋰應用巨頭特斯拉,看重的或許是寧德時代作為供應方,在公關方向上的經驗不足。若是換成主機廠雙方互掐,戰事恐怕又要再升上一級,屆時的事態,就不是比亞迪能夠主導的了。
再從針刺實驗本身來看,2018年工信部在GB《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的意見稿中,暫時取消了鋰離子電池單體針刺實驗的執行,原因是針刺實驗與實際失效模式不符。這裡指出的失效模式,便是電池熱失控下的狀態,由於不少企業已經掌握三元鋰電池在針刺實驗中不發生熱失控的方式,所以針刺被暫時取消。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元鋰電池在短路狀態下的熱失控至今仍難以避免,比亞迪所做的針刺實驗,證明了自身刀片電池在短路下的熱穩定性。這也是比亞迪在發布刀片電池後,宣稱諸多品牌尋求與比亞迪刀片電池合作的自信與底氣。
只是刀片電池的穩定性能否證明其在任何狀況下不會自燃,還缺乏行駛大數據的驗證。此時就將刀片電池定義為「完全的安全」,顯然為時尚早。畢竟奧創在暴走前,也信奉著被灌輸的和平理念。在技術端,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材質和形式本身,一直都處於不斷的探索當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方向,意味著即便當下的磷酸鐵鋰和刀片電池並不完美,早已排在日程上的「無鈷電池」以及「四元鋰電池」隨時有可能替代現有的電池材料成為主流,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場電池頭名之爭,從未來看也許會顯得毫無意義。
無論如何,在眾多自燃事故面前,三元鋰電池的熱穩定性已然飽受爭議,而磷酸鐵鋰是否被時代淘汰,也隨著互撕的升級愈發浮出水面。可以肯定的是,比亞迪在質疑寧德時代的同時,對於整個電動車行業的損失都將是巨大的。或許比亞迪沒有想到,原本計劃好的一場「安全維度」營銷,隨著寧德時代在針刺漏洞上的反咬一口,已經變成了不管用誰的電池都未必安全,電動車依舊存在著眾多缺陷的尷尬局面。
把目光放回到去年,那是蔚來、特斯拉最痛苦的日子,多起自燃事故的報導,讓消費者一時間對於電動車安全的擔憂提到了嗓子眼兒。但2020年1月16日,特斯拉在官網發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汽車安全報告顯示,特斯拉汽車的安全性相較於美國公路上的其它車輛,特斯拉電動車更安全,並且事故平均裡程要比其他車輛高出三、四倍。
另一組數據則更能夠證明純電動車相較燃油車在安全性上的提升。根據2018年底《證券日報》的報導,特斯拉自上市以來,共發生了近50宗燃燒或爆炸事故,起火概率大致為:1起/萬輛;2018年末,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261萬輛,年內發生起火事件40餘起。這兩個數字實際遠遠低於同年燃油車產品的自燃概率與數量。
只不過讓消費者擔憂的根本原因,是我們身處車輛動力變革時代的初期,面對新能源產品未知的恐懼。媒體對於新能源產品自燃的全方位曝光,讓消費者終日充斥在對新能源產品安全性的擔憂之中。至於燃油車上更多的安全隱患和事故,我們只是習以為常罷了。
當然,筆者並非表示電池安全性不需要繼續提升。純電動車的起火機率低,不意味著其致死率也更低。因為有防火牆和駕乘艙隔離,燃油車的自燃往往能給駕乘人員更多的逃生時間。而電動車一般是從底盤的電池處開始燃燒,火勢向上,車內人員的逃生時間更短。所以,關於電動車以及電池官方標準的制定,依舊是十分有效且有必要的強制手段。今年5月12日,工信部頒布針對電動汽車的三道強制性國家標準中,明確要求動力電池在熱失控後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即表明了國家對於純電動車安全的高度重視。
自古以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場互撕中,比亞迪與寧德時代誰是鷸誰是蚌並不關鍵,重要的是兩者是否為了自己的營銷與私利,放棄了純電動車發展應有的初心——替代或是彌補燃油車市場。在純電動車整體安全大於燃油車的基礎上,主流電池企業在不同的技術路線上相互促進,相互刺激,共同的去應對外部的更激烈的競爭,才是未來電池與純電動車企業發展的主旨。畢竟在電池的安全性之外,三電技術的成熟與否、電池充電技術、電池容量損耗等問題,也都是消費者在對比純電動車型和燃油車型時,重要的衡量因素。
總之,如果將近半個月的爭論看做是一部商業電影,那麼類似《美國隊長3》中,美隊最終打電話給鋼鐵俠暗示和解的Happy Ending(圓滿結局),或許將會是這場互撕最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