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晶片問世 有助縮短肉牛選種育種周期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西安1月8日電(記者鄭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肉牛改良中心日前突破一項肉牛基礎研究和應用難題,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基因晶片,能夠提升中國黃牛的選種、育種效率和精準性,突破了國內肉牛良種選種難、生長速度慢和品種育種周期長、成效差等技術難題。

國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7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項名為「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的成果歷經15年攻關,科研人員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並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打破了國際基因晶片在該領域的壟斷。

據了解,利用該款晶片進行基因分型,科研人員能夠在每一頭牛出生時就對其未來的生長發育潛力和種用價值進行科學預判,從而把選種認定的時間從原來的3至5年縮短到現在的3個月內。

同時,通過將基因型選擇和表型選擇手法結合起來,以秦川牛為代表的中國黃牛的生長速度不僅可以從以往平均每天體重增長0.5至0.6公斤提升到0.9至1.0公斤,還能夠解決長期以來我國肉牛品種對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種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經濟效益低等發展瓶頸。

據了解,中國農學會專家組已於2020年12月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對這一項目成果進行了科技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高原適應性馴化歷史與特徵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完)

相關焦點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晶片 有助縮短肉牛選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晶片 有助縮短肉牛選種育種周期 時間:2021-01-10 17:38:51  來源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得多項創新性成果
    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高原適應性馴化歷史與特徵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
  • 中國種 河南芯 | 解破畜禽種源困局
    150億元產值的牛產業背後  吃著青貯飼料,聽著音樂放鬆,用自動按摩刷撓痒痒……在泌陽縣的核心育種場,一頭頭夏南牛悠閒地享受著特殊待遇。正是以這些種牛為核心,支撐起了如今泌陽縣150億元產值的牛產業。  2007年,國家評審審定了中國第一個肉牛培育品種——夏南牛。從此,夏南牛誕生地泌陽縣發展牛產業有了「晶片」。
  • 大地肉牛爭做中國「牛老大」
    □ 本報記者 魏茜茜    養牛業的球型產業鏈  「普通黃牛的飼養周期需要18—24個月,黑牛則需要28個月,成本在2萬元—2.5萬元,屠宰後每頭平均售價在6萬元—7萬元之間,看似收益很高,但在整個飼養過程中需要不斷投入飼料成本,收益率並不高。」22日,在黑牛繁育養殖區內,山東大地肉牛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孝國向記者倒出了苦水。
  • 生產高端牛肉 掘金肉牛市場
    中國畜牧業協會牛業分會會長許尚忠說。  「比起神戶牛肉來,我們的至尊肥牛一點兒也不差!」山東陽信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振剛說。公司不但飼養「國寶」魯西黃牛,而且成立了億利源肥牛清真餐飲有限公司,打造餐飲業品牌。公司將魯西黃牛身上的肉按照等級分成外脊、裡脊、眼肉、上腦等十個部位切割加工,推出了十幾種特色肥牛,其中最受顧客青睞的有至尊肥牛和啤酒肥牛等。
  • 「種牛凍精」第一股虧損近1億,中國為什麼沒有「牛周期」?
    據中國肉牛協會的統計數據,2016年我國年出欄量500頭以上的養殖戶出欄量佔比僅為8%,低於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程度。下遊的屠宰端前10大企業的產量佔比不足20%,而在牛肉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等國,屠宰環節的CR10均為60%~70%。規模化、自動化的養殖使得進口牛肉有著巨大的價格優勢。
  • 河南省肉牛育種及養殖技術培訓班在郟縣成功舉辦
    培訓概況8月25-26日,由河南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主辦,縣畜牧局承辦的河南省肉牛育種及養殖技術培訓班在我縣舉行。省農業農村廳畜牧總站站長睢富根,平頂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鑫,縣領導謝中光出席開班儀式。全省肉牛育種及我縣相關技術人員、肉牛養殖場(戶)90餘人參加培訓。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河南肉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二耀,省畜牧總站研究員茹寶瑞、省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院長李明等專家教授分別就「肉牛育種、繁殖實用技術;育肥及飼養管理技術;肉牛疫病防控技術;牛糞資源化利用技術」進行授課。
  • 恩施黃牛:奔跑在大山的雪花牛肉
    「每頭牛從小養到大,周期近一年,一頭牛的利潤能接近一萬元,這兩年牛肉市場比較好,100頭牛的利潤能近百萬元。」譚旭說,他養的牛除了本地恩施黃牛外,還有國內比較受歡迎的西門塔爾牛,但他內心最喜歡的還是恩施黃牛,下一步希望利用好恩施黃牛的品牌,多養母牛形成規模。「今後的產業發展方向肯定是全產業鏈,除了養殖外還要發展屠宰、餐飲等下遊產業,打造屬於自己的恩施黃牛品牌。」
  • 貴州肉牛產業發展 聽聽專家怎麼說!
    12月10日,貴州肉牛產業發展專題研討會在貴陽召開,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昌鵬主持會議,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元鑫介紹貴州牛羊產業發展情況。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專家齊聚貴州,共同研討貴州肉牛產業發展。
  • 專家學者「把脈」平涼紅牛:打造國內第一肉牛品牌
    我們爭取儘早培育出一個新的品種,以支撐平涼肉牛的優質高效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李俊雅在11月20日舉辦的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專家現場品鑑暨第二屆平涼紅牛節高層論壇上如是說。  11月20日至21日,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專家現場品鑑暨第二屆平涼紅牛節在平涼舉辦,國內行業產業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平涼紅牛未來發展之路。
  • 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
    全基因組選擇的思想最早由Meuwissen教授等於2001年提出,在專業上可以這麼來定義——「利用覆蓋全基因組的高密度分子標記,結合表型記錄或系譜記錄對個體育種值進行估計,其假定這些標記中至少有一個標記與所有控制性狀的突變處於連鎖不平衡狀態。」
  • 牧醫所舉辦育種技術培訓班 助力圍場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推進牧醫所與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塞罕壩牛」品種選育及「塞罕壩牛肉」品牌培育合作,近日,牧醫所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圍場縣舉辦了 「塞罕壩牛」育種技術培訓班。由牧醫所高會江研究員、趙學明研究員、徐凌洋研究員和河北農業大學李秋鳳教授等組成的專家組為學員授課,圍場縣畜牧站、項目參與場戶負責人和技術人員30餘人參加了本次培訓。
  • 中國「牛」品種 豐富「牛」味道——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
    作為中國首個國字號牛肉峰會「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鑑大會」由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成立的國家畜牧科技創新聯盟主辦,以「品華夏牛肉 興民族品牌 豐百姓餐桌」為主題,大會旨在挖掘優質肉牛品種,打造國產牛肉品牌,助力牛肉產業振興。
  • 張掖肉牛「牛」在哪?
    ▍來源:張掖市畜牧獸醫局 ▍編輯:申梓琰 ▍審核:成天鳳「張掖肉牛那是沒得說,膘肥體壯,肉色肉質一頂一,走遍全國各大產區,到處可見張掖肉牛」「張掖肉牛改良程度高,平均屠宰率56%,充分育肥後達60%以上的屠宰率不輸國內外最優質的肉牛品種
  • 他們用基因組技術為中國奶牛「擠奶」
    長期以來,我國的種公牛主要依賴從國外引進,傳統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難以改變落後狀況。不過傳統的奶牛育種體系以公牛後裔測定為核心,雖然成效顯著,但世代間隔長、育種成本高。進入21世紀以來,基於基因組高密度標記信息的基因組選擇技術(簡稱GS)成為動物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
  • 中國晶片有救了?華裔科學家攜全球第三家高密度基因晶片公司回國
    可是它,由華裔科學家創立;背負全球第三家高密集基因晶片研發生產商的名頭;擁有全美唯一一家專注於眼部疾病的分子診斷實驗室;齊集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精英;不久之後,他們要來撬動中國市場了。
  • 對話育種專家:「中國糧」用「中國種」基本實現
    甚至可以這樣說,種子,就是中國三農產業的「晶片」。 那麼,大國三農「晶片」是否也在遭遇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風險?形勢出人意料的樂觀。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科學系教授尤明山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我國的自主選育品種佔比高達95%,「中國糧」用「中國種」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我國現代育種工作從理論發展、育種技術等方面與西方不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