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

2020-12-13 騰訊網

我們都是遠古人類的後代,遠古人類生存的主要方式是狩獵與採摘,能否活下來,純粹依賴於大自然的饋贈。我們的祖先在狩獵時俘獲了野獸的幼崽,由於肉太少,捨不得吃,先圈養起來,等養大了再吃;在採摘時發現了植物的種子,在家附近進行播種,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採摘到植物食材。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人為幹預可以提高圈養和播種的動植物食材的產量,這個過程構成了現代動植物品種的馴養和馴化歷史,也就是最古老樸素的育種。何為育種?育種就是按照人類的意願,對已有動植物品種繁衍後代的方式進行人為幹預,讓其後代的產品向人類期望的方向進行改變。幹預動植物物種繁衍後代的操作技術就是所謂的育種技術。今天我們談到的全基因組選擇,就是人類最新發明的育種技術中的一款新利器。

什麼是全基因組選擇?

從國外到國內、從動物到植物、從科學研究到產業應用,全基因組選擇的熱度一直在上升,是生物種業領域當之無愧的新明星。全基因組選擇的思想最早由Meuwissen教授等於2001年提出,在專業上可以這麼來定義——「利用覆蓋全基因組的高密度分子標記,結合表型記錄或系譜記錄對個體育種值進行估計,其假定這些標記中至少有一個標記與所有控制性狀的突變處於連鎖不平衡狀態。」

全基因組選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最新、最準確的育種技術,涉及育種晶片、大數據、高性能計算等,是育種技術裡新一代的「高、精、尖」技術。如果把育種技術帶來的遺傳改良速度與交通工具類比,則古代的「相畜」和傳統育種技術相當於「馬車」和「蒸汽機車」,而全基因組選擇則是「高鐵」的速度。全基因組選擇作為最新的高精尖育種技術,能夠從基因本質上區分優秀個體,涉及分子標記、基因、連鎖不平衡、參考群、候選群等專業詞彙,非專業人士確實不好理解,這裡我們用大家都熟悉的親子鑑定做類比來幫助大家了解什麼是全基因組選擇。

為什麼要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縱觀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經濟越發達,其國民動物蛋白食品消費量就越大。因此,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大致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以處於東亞文化圈的日本為例,戰後日本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在過去50年裡,日本國民主食消費量減少了一半,而肉類消費卻增長了3倍多,奶類消費增長了5倍。

中國也正在經歷著同樣的發展變化。近30年我國人均主食消費量下降了40%,肉蛋奶的消費量則增加了2倍。儘管如此,目前我國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仍遠低於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根據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我國動物蛋白食物的缺口很大,養殖業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我國用8%的耕地養活了世界19%的人口,糧食壓力也始終存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逐步增加,飼料用糧的壓力持續增加,人畜爭糧逐漸成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根本問題。只有口糧和飼料用糧雙管齊下,我國糧食安全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種是養殖業的源頭,地位堪比「工業晶片」,如果種不行,會導致養殖業效率低下。目前,在我國養殖業的部分領域,有的畜種高端核心種質仍然未擺脫依賴國外的不利境況。雖然我國糧食安全在產業鏈中下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還沒從種的源頭上得到徹底解決。正因如此,習總書記在2013年就作出重要指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優良品種是通過育種途徑培育出來的,而育種則需要育種技術。與其他行業一樣,科技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育種技術是支撐我國生物種業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藏肉於技」中「技」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全基因組選擇是最新一代的育種技術,育種效率遠遠超過傳統育種方法。所以,要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在畜禽等生物種業領域趕超歐美育種強國,只有大力推進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的科學研究和產業應用才有可能實現。

全基因組選擇有哪些特點?

與傳統育種方法相比,全基因組選擇最突出的優勢是:「快、準、高」。

「快」是指生產性能提升更快。尤其對於世代間隔較長的畜禽,其新品種(系)的育成時間明顯縮短。

「準」是指所選群體中的優秀個體選得更準。因為這種技術利用了基因組信息,遺傳評估準確性更高,給待選個體的「好與壞」排隊排得更準。

「高」是指育種收益高。就是育種收益與育種投入比例,因為選得準、進展快、輔助減少生產性能測定成本等,全基因組選擇反而可以更多地降低育種成本,實際育種收益要遠高於傳統育種收益。

全基因組選擇對我國畜禽種業未來發展有何影響?

全基因組選擇實際是指利用全基因組信息開展育種的一類方法的統稱。因此,我國可以獨立自主研發更新、更有效率的全基因組選擇方法,從科學研究、產業應用兩方面著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全基因組選擇方法體系。從種的源頭提高我國養殖業的生產效率,保質保量保障國民食材安全;從畜禽產業的源頭髮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畜禽種業強國。

相關焦點

  • 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正在改良豬肉的肉質
    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豬的育種工作中開展規模化的應用,成為人類最新發明的育種技術中的一款新利器。 什麼是全基因組選擇? 育種學家通過分析掌握育種群種豬的肉質,就可以判斷這些種豬的商品後代肉質如何,並決定是否把它們留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嶄新途徑來選育更好吃的豬肉。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豬全基因組選擇的頭均成本已經降低到200元以下,肉質測定也可以在屠宰場在線操作。
  • 赤黴病全基因組選擇
    Plant Genome 8, 1–12. doi:10.3835/plantgenome2015.01.0003 接下來簡單的把文章的結果跟大家介紹一下,至於方法方面以及全基因組選擇在小麥育種中的應用前景必須得再另篇介紹了(最近隨著小麥基因組測序完成以及各種百萬級別的分子標記系統的開發,小編深信GWAS和GS在小麥中的應用馬上就要或者已經迎來第二春了!)
  • 全基因組選擇模型之BLUP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1.前言上一篇:1-全基因組選擇介紹,我們簡單介紹了全基因組選擇的概念,本篇我們重點介紹GS的核心部分——模型。我們將分為BLUP類、貝葉斯類和機器學習等三類方法分別進行介紹,這一次先來談談BLUP方法。在介紹GS模型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混合線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
  • 全基因組選擇模型 | MA-GBLUP
    概念2.1 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該方法是使用少量的分子標記,這些標記和QTL緊密關聯,根據標記的分型,進行選擇。效果有限,而且不同群體,差別較大。2.2 GWAS全基因組關聯分析2.3 BLUP動物模型中,運用系譜構建親緣關係矩陣,對個體進行BLUP育種值的計算。2.4 MA-BLUP首先運行GWAS得到顯著性的SNP,然後將其放到BLUP的模型中作為固定因子。
  • 「育種指紋」揭示玉米育種的遺傳改良規律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4月28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華南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闡析現代育種過程中玉米基因組選擇與遺傳改良規律,為加速玉米遺傳改良與精準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基礎。王海洋團隊與華南農業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收集了近幾十年來國內外不同育種時期廣泛使用的350份玉米育種材料,經過多環境表型分析,發現現代玉米育種過程中,育種材料均經歷了向更低穗位、更少雄穗分枝數、更緊湊葉夾角及更早開花期方向的趨同選擇;進一步採用全基因組重測序,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GWAS),挖掘出233個與15個農藝性狀有顯著關聯的遺傳位點;鑑定到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大麥結構基因組學研究是大麥功能基因組學和遺傳育種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要前提。但是大麥基因組非常龐大,結構複雜並富含轉座因子,因此全基因組測序工作難度很大。李承道和張國平等人,綜合運用包括BAC測序、Hi⁃C及BioNano等多種最先進的測序和組裝技術,組裝完成了一個目前最為完整的包含479Gb的大麥Morex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其中94.8%的組裝序列被定位到大麥的各染色體上。
  • 「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26日發布消息稱,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日前結出碩果。通過剖析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 作物數量性狀基因的克隆方法及育種應用
    2011年,Zhang等以HZ396(較少每角粒數)和Y106(較多每角粒數)為雙親構建了包含140個株系的DH群體,用150個SSR和195個AFLP標記構建了覆蓋全基因組1759.6cM的遺傳連鎖圖,結合表型對角果性狀進行了QTL分析,共檢測到26個QTLs。隨後,Zhang等(2012)成功構建了近等基因系材料,最終將該位點定位到了C9染色體上,命名為qSS.C9。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通過構建小麥全基因組遺傳圖譜以及基因滲入分析,為小麥的育種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並且揭示了AB和D亞基因組的遺傳多樣性差異。
  • 董揚:用基因組學研究發掘生物寶庫
    而後,董揚結合雲南特色,著手進行了一系列遺傳資源研究工作,並在藥用植物基因組、山羊基因組等領域,建起了從基因組學到功能基因組學的系列科研平臺。  創製出基因組學的標誌性技術  讀研時,董揚就接觸過山羊基因組研究,這項研究一直延續到他參加工作。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我國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利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的計算機平臺對水稻種質資源進行大規模的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的本質,對於高效挖掘水稻有利基因、實現基於全基因組信息的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是關係國家乃至全球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
    08「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團隊合作,先後繪製完成了黃瓜、番茄、西瓜、大白菜、甘藍等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變異圖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地位
  • 又一壯舉:比人類基因組大6倍的小麥基因終於被他們搞清楚了
    而從事小麥育種的科學家們,壓力更大。別人家的育種已經可以進行基因育種了,咱們的育種還停留在雜交育種,這怎麼能行!基因育種,首先要進行基因測序。但是,小麥基因測序,真的很難。為什麼這麼難?這與小麥的「身世」有關,其先輩們的基因組各不相同。
  • 有了「基因魔剪」的育種新方案,種質的多樣性有救了
    撰文 | 汪鴻儒(遺傳學博士)  對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人們一直有著兩個最為重要的期待:在生命健康領域,幫助治療疾病;在農業領域,用於育種。., 2017),為基於基因編輯的分子育種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解決方案。在這篇發表在《細胞》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影響番茄果實大小、花序結構和生長習性三個性狀的順式調節元件的編輯,實現了對這些複雜數量性狀的精細操控。並通過簡單的遺傳設計,在受體品種中迅速固定目標性狀。這一研究不僅大大擴展了育種上可用的自然變異,也為解析基因調控變化和數量性狀間複雜關係奠定了基礎。
  • 破解扇貝的「基因密碼」
    包振民乘勝追擊,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術難關,開發了貝類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系統,為扇貝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2014年,「蓬萊紅」的升級版「蓬萊紅2號」成功上市。作為國際上首個採用全基因組選育技術培育的水產良種,「蓬萊紅2號」不僅延續了上一代的高產抗逆特性,而且產量較「蓬萊紅」提高25.43%,成活率提高27.11%,引領了水產分子育種技術新潮流。
  • 中國科學家主導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表
    國內外「大聯合」、「大協作」、「大共享」2011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和華大基因共同啟動「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種質資源重測序計劃」(3,000 rice geomes project),拉開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的序幕。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 《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繪製完成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
    生命科學前沿,利用基因組學、轉錄組學、代謝組學、蛋白組等手段來解決生物學問題,提供大量選擇育種和功能基因挖掘的機會,這是一個時代研究模式的轉變和又一個革命性的技術突破。我們破解杜仲遺傳密碼、杜仲橡膠形成與高效合成機理,加快杜仲高產膠、高活性成份、高抗新品種培育進程,促進杜仲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