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聯盟:中國工業企業累計利潤今年來首次出現正增長,顯示中國經濟復甦步伐穩步加快,並處於全面回暖的健康態勢。分析認為,內需能否進一步擴大,成為左右未來中國工業利潤的關鍵因素。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今年首10個月實現利潤5.0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0.7%。在此之前,首九個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4%。
從單月數據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在10月同比大漲28.2%,增幅比9月擴大18.1個百分點,創下近九年來新高。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解讀,這主要是去年同期表現欠佳,形成較低的比較基數,以及當月投資收益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是指年主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6個行業的利潤增速都比首九個月提高,其中12個行業的增速達到兩位數。電子和汽車製造業在內的裝備製造業,依然是拉動工業利潤回暖的主要動力,今年首10個月同比增長9.6%,增幅進一步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嚴重萎縮的石油加工和鋼鐵等上遊原材料行業,也隨著下遊需求持續回暖而快速改善。儘管原材料製造業首10個月利潤仍同比下降6%,但跌幅已比首九個月收窄9.1個百分點。
華僑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謝棟銘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勢頭,在工業領域的復甦態勢上得到印證。
他說:「如今工業利潤也恢復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並且從最新數據來看,各領域全面回暖,而不是像2008年金融危機時那樣,僅靠大型基建和房地產等個別領域帶動。」
華泰證券分析師劉雯琪和易峘撰文指出,在內需復甦和外需形勢好轉的共同提振下,中國出口和消費品相關行業近期利潤明顯回升。年底前出口需求擴大,有望帶動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繼續加速。考慮到當前中國正值製造業升級周期的爬升階段,利潤回升也將為製造業投資進一步復甦「添磚加瓦」。
全球多數國家尚未走出疫情衝擊,為「一枝獨秀」的中國製造業提供外需支撐。謝棟銘舉例說,近期中國港口貨櫃嚴重短缺,正是因為從中國運往海外的貨物多,從國外運入中國的貨物少而導致。
據民航聯盟了解,但他研判,全球疫情將隨著疫苗普及而逐漸受控,屆時外需回落,內需將在帶動工業利潤增長方面扮演更關鍵角色。「從當前經濟復甦勢頭來看,中國的『雙循環』模式正在順利推展,接下來就要看內需能否像官方預期般持續、穩定地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