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社交網絡,你很容易就能看到這樣的畫風:
最近上班只要一遲到就每次都要開會,我是不是遇上墨菲定律了;陝西肉夾饃,逢吃必噎,什麼水平,100%墨菲定律了;今天難得穿了一雙白色鞋子,結果一上車就被踩了,簡直是墨菲定律上身了;墨菲定律的濫用程度已經到了,我考不及格了是墨菲的錯我失戀了是墨菲的錯我家的貓沒能學會後空翻都是墨菲的錯。除了墨菲定律外,二八定律、馬太效應也是公眾號賣焦慮的標配;生活方式博主則是人手一把奧卡姆剃刀;熱衷收聽知識付費的當代青中老年,社交網絡上總掛著一兩條鯰魚效應、羊群效應……
定律理論術語正在入侵我們的生活。
過去人們仰仗著信仰生活,生活中遇到難事就企圖讓神靈幫忙解決,聖經上告訴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樣生活可以避免更多苦難過得更快樂;到了現在,就像尼爾博茲曼在《技術壟斷》裡說的:「中世紀的人相信宗教的權威,凡事都相信。今天的我們相信科學的權威,無論什麼事都相信科學。」
各種理論定律像聖經上的信條一樣令人信服,巴納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安利貝拉託效應、德尼摩定律、費諾斯定理,「外國人名+理論」十秒彰顯你的淵博,況且有了科學家和專業名詞背書,即便根本沒有「安利貝拉託效應」這樣的東西,人們也會輕易就覺得它背後一定有高端深刻有道理的科學依據。
暢銷書也因此看到了商機,開始打著科普的旗號寫成功學,把各種科研發現斷章取義,熬進雞湯裡:什麼故事都能往「二八定律」上靠,告訴你如何雞賊地把最重要的 20% 做好,因為其餘的 80% 無關緊要,這樣你就能事半功倍超過別人;只要你練習了 10000 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如何利用「吊橋效應」讓對方愛上你;職場一定要懂得 18 個管理學理論......這些似是而非的定律理論被濫用,頻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討論中,當人們試圖用這些來解釋一切的時候,是不是準確適用已經不再重要了。這些科學理論,已成為了知識付費教徒之間的一種社交貨幣。
直接套用經典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定律是一種描述特定情況的理論模型,如果換一種情況或者在其他尺度之下,就可能會失效或不準確。經濟學的理論拿到心理學問題上就可能是雞同鴨講;很久之前數據得出來的定律,到了現在可能也不適用。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當代的創新大師的 Steve Blank 曾指出,嚴格意義上摩爾定律其實在十年前就已經失效了,只是消費者沒有意識到而已。物理學家 Lisa Randall 也在她的書裡寫道:「當科學家們斷言「我們已經理解了某些東西」時,他們只是想表達「我們已經有了一套確定的觀點和理論,其預言已經在某個確定範圍的能標下被很好地檢驗過了」。這些觀點和理論並非必然是永遠成立的規則......這意味著,這些理論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被新理論替代。」
當然,定律型詞彙並不是都沒有可愛的一面,我所之前介紹過的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自創的「微博掐架定律」:
分歧倍增定律:如果雙方觀點有分歧,那麼,每一次掐架之後,分歧都會倍增。修辭定律:如果爭論演化為掐架,那麼其原因一定不在觀點,而在修辭。測不準定律:對於大多數的掐架,我們無法測量其討論文本的價值。這些就十分有助於我們了解掐架界真相,提醒自己別幹類似的蠢事兒。
現在,我們也試著自己動手改編一下這些經典理論,給他們加一些限定條件,看看放到今天,他們可能會有哪些新的解讀方式,更新一版新的《當代經典理論大全》,希望可以比「讓你受益匪淺的十大定律法則」來的更有趣一點。
經典理論新編
襪子量子力學:家裡的襪子總是以量子狀態存在,即它們可能隨時出現在屋裡任何位置。並且會發生量子糾纏,即不論距離多遠,一隻襪子破了/丟了另外一隻也跟著失效了。打破這一規律的訣竅在於,買很多隻一樣的襪子。
網購能量守恆定律:指,以在網上甄別真假的時間精力來彌補網購可以足不出戶省下的時間精力。雖說電商無疑讓消費更快速更便捷,但因為不能實現「所見即所得」,因此足不出戶省下的時間和精力,都被真假難辨的賣家秀和複雜的折扣數學題給抵消了。
刷新相對論 :你在網站/app上點擊「刷新」的頻率越高,新內容出現的頻率就越低。
反向巴納姆效應:網際網路上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型言論,當評論「我不是槓、沒有黑的意思」時,多半就是在抬槓;「純路人、不吹不黑」的後面評論的八成是站隊言論;「我這是為你好」,其實是自己說出來爽了就好了。
社交媒體熵增定律:任何一個社交平臺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發混亂無序,「一個網站出名之後越來越水」是必然且不可逆的。
侯世達定律: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永遠比你預期的要長,即使你已經考慮了侯世達定律。原本是指做複雜任務需要花費的時間總是很難預計的,而現在,這一定律反而體現在一些日常小事上,當你睡前躺在床上拿著手機告訴自己只刷10min就睡的時候,跟朋友約飯對方遲到說「馬上,還有兩三站」的時候,以及當你把減肥目標從「這一個月減 20 斤」放寬到「這一年減 20 斤」的時候。
薛丁格的聊天:當代版薛丁格的量子困惑實驗,即當一個人問出「在嗎」的時候,手機裡面的另一個人處於在與不在的疊加狀態,跟盒子裡的貓是死是活一樣,很難說。
職場費斯汀格法則:上班就是用 10% 的時間發生點啥,再用 90% 的時間來對發生的那些事做出反應,又稱職場九一法則。
當代生活馬斯洛金字塔需求:金字塔的底層需求正在被現代生活無限挖深,比起吃飯睡眠,當代人似乎更需要 Wi-Fi 和 battery 來維持心理狀態的穩定。而以往很容易獲取的例如「真正放空自己、享受什麼也不做的無聊」反而變得難以實現,現在光榮地挪到了金字塔的頂層。
健身錨定效應:無糖零度可樂和膳食纖維雪碧是當代減脂人士的心理建設之錨,只要牢牢把住這個底線,心態就不會崩。比方說,不管一餐飯裡有多少超標的芝士培根甜點燒烤,只要可樂喝的是無糖的,就總能說服自己這頓還是「減脂餐」,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健身錨定效應」。
時間相對論:時間對人來說是一種主觀感知,比如說在不同的情況下,明明是相同的一段時間單位,卻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剛過 18 歲感覺自己的獨立人生剛開始,然而過了 20 歲開始感覺自己快奔三了;充實的一年下來並不會覺得時間溜走了,碌碌無為反而會覺得一年沒幹什麼好快就過去;但放到短期來看,手頭越忙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越快,閒的時候覺得時間特別的慢。
一些新的定律
人們熱衷於把自己最近發現的生活中觀察到的規律總結成「xx 定律」,比如民間廣為流傳的「八集定律」、「真香定律」,連王境澤本人也因此被網民戲稱「當代人類行為學家」。國外也有不少這樣的新詞兒 ,比如 Wadsworth 常數(reddit 一個名為 Wadsworth 用戶指出,一段 YouTube 視頻的前 30% 都是廢話)和 Cunningham's Law(在網際網路上獲得正確答案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去問一個問題,而是發布一個錯誤的答案,等別人來糾正你)。根據好奇心研究所過去的觀察和調查,我們也試著整理了一份《當代生活定律大全》,供你參考。
再來一單定律:點外賣基本都是逛了一圈最終還是在歷史訂單裡選吃過的再點一次。
進度條定律:指,角色死不死不取決於劇情,而取決於進度條當時走到了哪裡。
頂格誇獎定律:一個褒義詞裡的極限成分越大,它的詞義通脹速度就越快。比如在表現女性美麗的誇張程度上,「仙女」>「女神」>「美女」,那這三個詞的詞義貶值速度就是「美女」<「女神」<「仙女」。
食物地心引力:食物對你的作用力=mg,m 為你的質量,g 為你想戒斷它的指數常量。換言之,在不加控制的情況下,越吃越貪吃是大概率事件。
心情木桶效應:一天的心情好壞不取決於當天最開心的事,而是取決於當天最不爽的事。
槓精陰影守恆:在網際網路上遇到槓精,被槓之後的心理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留在網上去槓下一個人」或者「下線之後在生活中找人吵架」的形式轉移。這就是你發現網上的吵架總是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的原因之一。
遊戲存檔點定律:遊戲裡出現存檔意味著必有一場惡戰,所以,當遇到一個新的存檔點的時候,你十有八九之後還會再次見到它。
「社交網絡真實自我」定律:它有三個子定律,一是社交帳號發的東西負能量往往比正能量走心;三更半夜比白天走心;二是如果同時使用多個平臺,那麼真實自我程度是「豆瓣>微博>朋友圈」;三是 po 出的合照上出現的人越多,配的文字越虛偽。
粉色定律:小的時候對粉色不敏感覺得幼稚土氣,上了年紀反而開始對各種粉色物件青睞有加,多應驗於女生,也不排除一些男性對小時候「男孩子不能穿粉色」刻板印象發起抗議,不失為一種成長叛逆的方式。
評價釣魚法則:類似於 Cunningham's Law 的反向提問思路,為了得到關於 xxx 的靠譜評價,你可以在社交網絡上發一個關於 ta 的差評等人來反駁;為了向你的朋友成功安利,與其誇作品好不如說「天哪你可千萬別入坑」管用。
貓化定律:指家裡養了貓之後,原本自己用的每一樣物品會不知不覺逐漸被貓佔據的一種現象。貓入侵你的生活後,你手機裡的自拍會逐漸被貓片取代,256G 壓根就不夠使;貓總愛用你的水杯喝水,所以杯子就成了貓的水碗;貓對家裡瑜伽墊的使用頻率遠高於你,導致它最終跟沙發一樣淪落為大型貓抓板。
初老定律:除了漸漸開始脫髮、熬不了夜這些切膚之痛,你可能更容易忽略的「初老症狀」可能體現在,把朋友備註改成真名;熱搜裡流量明星名字都聽過很熟,但就是跟臉對不上號;大腦中的歌單停止更新,排行榜上的新歌們一首都沒聽過。
買買買摩爾定律:出於「買一雙鞋就要配全套衣服」「買一個耳機就要搭全套電子設備」的心情,你購物的件數如果不加控制,每 18 個月就會翻上一番。
雜物循環法則:家裡的雜物(比如衣服)會在桌、椅、床、沙發之間循環流動的規律,比如當你白天需要用桌子時,雜物會出現在你的床/沙發上,當你需要睡覺時雜物會回到桌子/椅子上,如此循環往復。
短視頻貓狗定律:凡是關於貓的視頻,內容十有八九是「我家貓成精了」,以狗為主角的視頻,十有八九是不遺餘力地展現「我家狗太傻了」「我的狗子又被我騙了」,可以用來間接判定不同物種的普遍智商。
Stigler 定律:一個法則(或者一個定理)不是由其發現者命名的。也就是說,你發現的定律在之前早就已經有人發現過了,只不過沒人總結和命名罷了。當然了,上面的那些以及這條本身也符合這一定律。
圖片來自:鄭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