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份當代生活定律,它們都是現代人再造的經典|100個生活大問題

2020-12-11 好奇心日報

打開社交網絡,你很容易就能看到這樣的畫風:

最近上班只要一遲到就每次都要開會,我是不是遇上墨菲定律了;陝西肉夾饃,逢吃必噎,什麼水平,100%墨菲定律了;今天難得穿了一雙白色鞋子,結果一上車就被踩了,簡直是墨菲定律上身了;墨菲定律的濫用程度已經到了,我考不及格了是墨菲的錯我失戀了是墨菲的錯我家的貓沒能學會後空翻都是墨菲的錯。除了墨菲定律外,二八定律、馬太效應也是公眾號賣焦慮的標配;生活方式博主則是人手一把奧卡姆剃刀;熱衷收聽知識付費的當代青中老年,社交網絡上總掛著一兩條鯰魚效應、羊群效應……

定律理論術語正在入侵我們的生活。

過去人們仰仗著信仰生活,生活中遇到難事就企圖讓神靈幫忙解決,聖經上告訴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樣生活可以避免更多苦難過得更快樂;到了現在,就像尼爾博茲曼在《技術壟斷》裡說的:「中世紀的人相信宗教的權威,凡事都相信。今天的我們相信科學的權威,無論什麼事都相信科學。」

各種理論定律像聖經上的信條一樣令人信服,巴納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安利貝拉託效應、德尼摩定律、費諾斯定理,「外國人名+理論」十秒彰顯你的淵博,況且有了科學家和專業名詞背書,即便根本沒有「安利貝拉託效應」這樣的東西,人們也會輕易就覺得它背後一定有高端深刻有道理的科學依據。

暢銷書也因此看到了商機,開始打著科普的旗號寫成功學,把各種科研發現斷章取義,熬進雞湯裡:什麼故事都能往「二八定律」上靠,告訴你如何雞賊地把最重要的 20% 做好,因為其餘的 80% 無關緊要,這樣你就能事半功倍超過別人;只要你練習了 10000 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如何利用「吊橋效應」讓對方愛上你;職場一定要懂得 18 個管理學理論......這些似是而非的定律理論被濫用,頻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討論中,當人們試圖用這些來解釋一切的時候,是不是準確適用已經不再重要了。這些科學理論,已成為了知識付費教徒之間的一種社交貨幣。

直接套用經典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定律是一種描述特定情況的理論模型,如果換一種情況或者在其他尺度之下,就可能會失效或不準確。經濟學的理論拿到心理學問題上就可能是雞同鴨講;很久之前數據得出來的定律,到了現在可能也不適用。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當代的創新大師的 Steve Blank 曾指出,嚴格意義上摩爾定律其實在十年前就已經失效了,只是消費者沒有意識到而已。物理學家 Lisa Randall 也在她的書裡寫道:「當科學家們斷言「我們已經理解了某些東西」時,他們只是想表達「我們已經有了一套確定的觀點和理論,其預言已經在某個確定範圍的能標下被很好地檢驗過了」。這些觀點和理論並非必然是永遠成立的規則......這意味著,這些理論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被新理論替代。」

當然,定律型詞彙並不是都沒有可愛的一面,我所之前介紹過的南京大學杜駿飛教授自創的「微博掐架定律」:

分歧倍增定律:如果雙方觀點有分歧,那麼,每一次掐架之後,分歧都會倍增。修辭定律:如果爭論演化為掐架,那麼其原因一定不在觀點,而在修辭。測不準定律:對於大多數的掐架,我們無法測量其討論文本的價值。這些就十分有助於我們了解掐架界真相,提醒自己別幹類似的蠢事兒。

現在,我們也試著自己動手改編一下這些經典理論,給他們加一些限定條件,看看放到今天,他們可能會有哪些新的解讀方式,更新一版新的《當代經典理論大全》,希望可以比「讓你受益匪淺的十大定律法則」來的更有趣一點。

經典理論新編

襪子量子力學:家裡的襪子總是以量子狀態存在,即它們可能隨時出現在屋裡任何位置。並且會發生量子糾纏,即不論距離多遠,一隻襪子破了/丟了另外一隻也跟著失效了。打破這一規律的訣竅在於,買很多隻一樣的襪子。

網購能量守恆定律:指,以在網上甄別真假的時間精力來彌補網購可以足不出戶省下的時間精力。雖說電商無疑讓消費更快速更便捷,但因為不能實現「所見即所得」,因此足不出戶省下的時間和精力,都被真假難辨的賣家秀和複雜的折扣數學題給抵消了。

刷新相對論 :你在網站/app上點擊「刷新」的頻率越高,新內容出現的頻率就越低。

反向巴納姆效應:網際網路上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型言論,當評論「我不是槓、沒有黑的意思」時,多半就是在抬槓;「純路人、不吹不黑」的後面評論的八成是站隊言論;「我這是為你好」,其實是自己說出來爽了就好了。

社交媒體熵增定律:任何一個社交平臺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發混亂無序,「一個網站出名之後越來越水」是必然且不可逆的。

侯世達定律: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永遠比你預期的要長,即使你已經考慮了侯世達定律。原本是指做複雜任務需要花費的時間總是很難預計的,而現在,這一定律反而體現在一些日常小事上,當你睡前躺在床上拿著手機告訴自己只刷10min就睡的時候,跟朋友約飯對方遲到說「馬上,還有兩三站」的時候,以及當你把減肥目標從「這一個月減 20 斤」放寬到「這一年減 20 斤」的時候。

薛丁格的聊天:當代版薛丁格的量子困惑實驗,即當一個人問出「在嗎」的時候,手機裡面的另一個人處於在與不在的疊加狀態,跟盒子裡的貓是死是活一樣,很難說。

職場費斯汀格法則:上班就是用 10% 的時間發生點啥,再用 90% 的時間來對發生的那些事做出反應,又稱職場九一法則。

當代生活馬斯洛金字塔需求:金字塔的底層需求正在被現代生活無限挖深,比起吃飯睡眠,當代人似乎更需要 Wi-Fi 和 battery 來維持心理狀態的穩定。而以往很容易獲取的例如「真正放空自己、享受什麼也不做的無聊」反而變得難以實現,現在光榮地挪到了金字塔的頂層。

健身錨定效應:無糖零度可樂和膳食纖維雪碧是當代減脂人士的心理建設之錨,只要牢牢把住這個底線,心態就不會崩。比方說,不管一餐飯裡有多少超標的芝士培根甜點燒烤,只要可樂喝的是無糖的,就總能說服自己這頓還是「減脂餐」,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健身錨定效應」。

時間相對論:時間對人來說是一種主觀感知,比如說在不同的情況下,明明是相同的一段時間單位,卻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剛過 18 歲感覺自己的獨立人生剛開始,然而過了 20 歲開始感覺自己快奔三了;充實的一年下來並不會覺得時間溜走了,碌碌無為反而會覺得一年沒幹什麼好快就過去;但放到短期來看,手頭越忙的時候覺得時間過得越快,閒的時候覺得時間特別的慢。

一些新的定律

人們熱衷於把自己最近發現的生活中觀察到的規律總結成「xx 定律」,比如民間廣為流傳的「八集定律」、「真香定律」,連王境澤本人也因此被網民戲稱「當代人類行為學家」。國外也有不少這樣的新詞兒 ,比如 Wadsworth 常數(reddit 一個名為 Wadsworth 用戶指出,一段 YouTube 視頻的前 30% 都是廢話)和 Cunningham's Law(在網際網路上獲得正確答案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去問一個問題,而是發布一個錯誤的答案,等別人來糾正你)。根據好奇心研究所過去的觀察和調查,我們也試著整理了一份《當代生活定律大全》,供你參考。

再來一單定律:點外賣基本都是逛了一圈最終還是在歷史訂單裡選吃過的再點一次。

進度條定律:指,角色死不死不取決於劇情,而取決於進度條當時走到了哪裡。

頂格誇獎定律:一個褒義詞裡的極限成分越大,它的詞義通脹速度就越快。比如在表現女性美麗的誇張程度上,「仙女」>「女神」>「美女」,那這三個詞的詞義貶值速度就是「美女」<「女神」<「仙女」。

食物地心引力:食物對你的作用力=mg,m 為你的質量,g 為你想戒斷它的指數常量。換言之,在不加控制的情況下,越吃越貪吃是大概率事件。

心情木桶效應:一天的心情好壞不取決於當天最開心的事,而是取決於當天最不爽的事。

槓精陰影守恆:在網際網路上遇到槓精,被槓之後的心理陰影不會消失,只會以「留在網上去槓下一個人」或者「下線之後在生活中找人吵架」的形式轉移。這就是你發現網上的吵架總是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的原因之一。

遊戲存檔點定律:遊戲裡出現存檔意味著必有一場惡戰,所以,當遇到一個新的存檔點的時候,你十有八九之後還會再次見到它。

「社交網絡真實自我」定律:它有三個子定律,一是社交帳號發的東西負能量往往比正能量走心;三更半夜比白天走心;二是如果同時使用多個平臺,那麼真實自我程度是「豆瓣>微博>朋友圈」;三是 po 出的合照上出現的人越多,配的文字越虛偽。

粉色定律:小的時候對粉色不敏感覺得幼稚土氣,上了年紀反而開始對各種粉色物件青睞有加,多應驗於女生,也不排除一些男性對小時候「男孩子不能穿粉色」刻板印象發起抗議,不失為一種成長叛逆的方式。

評價釣魚法則:類似於 Cunningham's Law 的反向提問思路,為了得到關於 xxx 的靠譜評價,你可以在社交網絡上發一個關於 ta 的差評等人來反駁;為了向你的朋友成功安利,與其誇作品好不如說「天哪你可千萬別入坑」管用。

貓化定律:指家裡養了貓之後,原本自己用的每一樣物品會不知不覺逐漸被貓佔據的一種現象。貓入侵你的生活後,你手機裡的自拍會逐漸被貓片取代,256G 壓根就不夠使;貓總愛用你的水杯喝水,所以杯子就成了貓的水碗;貓對家裡瑜伽墊的使用頻率遠高於你,導致它最終跟沙發一樣淪落為大型貓抓板。

初老定律:除了漸漸開始脫髮、熬不了夜這些切膚之痛,你可能更容易忽略的「初老症狀」可能體現在,把朋友備註改成真名;熱搜裡流量明星名字都聽過很熟,但就是跟臉對不上號;大腦中的歌單停止更新,排行榜上的新歌們一首都沒聽過。

買買買摩爾定律:出於「買一雙鞋就要配全套衣服」「買一個耳機就要搭全套電子設備」的心情,你購物的件數如果不加控制,每 18 個月就會翻上一番。

雜物循環法則:家裡的雜物(比如衣服)會在桌、椅、床、沙發之間循環流動的規律,比如當你白天需要用桌子時,雜物會出現在你的床/沙發上,當你需要睡覺時雜物會回到桌子/椅子上,如此循環往復。

短視頻貓狗定律:凡是關於貓的視頻,內容十有八九是「我家貓成精了」,以狗為主角的視頻,十有八九是不遺餘力地展現「我家狗太傻了」「我的狗子又被我騙了」,可以用來間接判定不同物種的普遍智商。

Stigler 定律:一個法則(或者一個定理)不是由其發現者命名的。也就是說,你發現的定律在之前早就已經有人發現過了,只不過沒人總結和命名罷了。當然了,上面的那些以及這條本身也符合這一定律。

圖片來自:鄭舒雅

相關焦點

  • 如果技術名詞掌控世界,我們會如何形容當代生活?| 100 個生活大問題
    說到各行各業發明的「當代新話」,我們應該都不太陌生。創業圈有「賦能」「生態」,健身圈有「輕斷食」「生酮雞尾酒」,職場有「情緒管理」「底層邏輯」,手機界有「孔雀屏」「Ai 智慧鍵」……推陳出新,list 可以一直列下去。
  • 當代生活有多少種新主義?這裡有一份「ism 小辭典」|100個生活大問題
    「主義」這個詞有點大,聽上去像是一頂沉重的帽子。胡適在提出「少談些主義」時說,「傳播的人要圖簡便,使用一兩個字來代表這種具體的主張,所以叫他做『某某主義』。『主義』的弱點和危險就在這裡:因為世間沒有一個抽象名詞,能把某人某派的具體主張都包括在裡面。」
  • | 100 個生活大問題
    如果現在有人對你說,「你的情商很高」,你覺得這是一種誇獎,還是一種嘲諷?答案是哪種都不會奇怪。好奇心研究所之前進行了一個開放式調查,「你覺得新時代的情商高是什麼」,在我們獲得的 4337 個表態裡,出現了很多方向完全不同的回答。
  • 萬象爭鳴 路易十三#再造100年#全新篇章進程分享
    這項由路易十三發起的藝術計劃,旨在從當代藝術出發,針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這一問題,建立更高的著眼點:從文化脈絡的繼承上來展開獨立的反思,從哲學意義上來警覺、揭示和關懷中國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困境。「 #再造100年# 藝術計劃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它讓年輕一代創意人才以當代的方式,對經典傳統進行重新演繹,進而創作出承載著『 Think A Century Ahead』願景的當代藝術作品,保護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墨菲定律》:10個有趣的生活小常識,你遇到了幾個
    墨菲定律,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些人,只聽說過這四個字,卻不知道其中最根本的道理,而這一定律現在在心理學上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它說明了如果有一件事情,有可能變壞的話,即便是它的機率剛好大於零,那麼它一定會變壞,所以學會未雨綢繆,在事情發生之前去鞏固一下,才能夠降低你的損失
  • 《墨菲定律》:助益人生的100個經典法則
    墨菲定律由此誕生: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你的生活中有過這樣的事情嗎?上班不想遲到偏偏就遲到了,不想生病偏偏就生病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丟的東西偏偏就丟掉了……「墨菲定律」的事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它所控制,真是讓人防不勝防,而且還越在意越防不住。幾十年來,墨菲定律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其中最著名的闡釋被稱為「菲納格定律」: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
  • 還在被二八定律、墨菲定律販賣焦慮?收好這份再造的現代經典定律
    打開社交網絡,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這種現象:只要上班一遲到,每次都要開會。我是不是遇見墨菲定律?肉夾饃,一吃必噎,什麼水平,100%墨菲定律;平常很少穿白鞋,今天一穿,結果一上車就被踩了,這絕對是墨菲定律;對墨菲定律的濫用已經到了,考試不及格是墨菲的錯的地步,失戀是墨菲的錯。
  • 再造:衣、生活
    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師,她的工作是解決人們在衣服上的問題:保暖、涼快、實穿、美麗。設計師需要為每一季的新品去努力,要有創新也要有顧客埋單。現在,張娜想要為自己的設計加上愉悅和思考。「做再造衣銀行和其他服裝設計完全不一樣,你不是先設計好了再去找材料,而是一邊在做一邊在設計,這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你拿到每一件材料的時候,它都是陌生的,上面都是別人的印記。」
  • 路易十三《過去·現在·未來:再造100年》溯源探秘之旅
    作為沉澱百年歷史底蘊的法國奢侈品牌,每一瓶路易十三都凝聚了歷代釀酒大師畢生的精湛技藝。它是一種芬芳,凝聚時間的芬芳。第72屆坎城電影節期間,路易十三特邀來自藝術、電影和表演等各個領域的品牌摯友,一同漫步在路易十三誕生之地——法國,展開一段以《過去·現在·未來:再造100年》為主題的時光之旅。
  • 《墨菲定律》:10句話解釋生活中奇怪的事情,你遇到過幾個
    愛德華•墨菲作為一名空軍上尉,他卻發現了有關心理學,這一方面的理論,那就是我們常說的墨菲定律,你要知道墨菲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它不僅能夠讓人學會未雨綢繆,還能夠讓人們懂的,將自己可能遇到的損失降到最小,因為它對本身的意義就是,如果一件壞事有發生的可能性,不管它的概率有多大
  • 有趣的《墨菲定律》,10個奇怪的生活現象,你遇到過幾個
    墨菲定律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生活當中你越不想發生的事情,可它就偏偏會發生,所以很多人,會認為墨菲定律,其實,不僅能夠讓你在事情發生之前,做好一個充分的準備,還能夠讓你學會,開始關注生活中那些細小的事情,因為這樣總是能夠讓你在一次的事情當中,把損失減到最小。
  • 頂尖投資大佬23個經典投資定律:成功的炒股都是反人性!
    類似於滾雪球,時間越長,收益率越高,那你滾的雪球就越大。 當然也可以計算想要在固定時間內實現本金翻倍,年收益率要達到多少。舉個例子:如果你有10W,想在5年內實現翻倍,那麼年利率要達到14.4%。
  • 生活和工作中經典的定律 巧妙運用受益一生
    世間有無數的經典定律,正是這些神奇的規律。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掌握了這些經典定律可以讓我們深刻思考,受益一生。1.木桶原理(短板理論):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不過也有很多演變的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下。
  • 現代人也要嘗試過原始生活
    張田勘由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昆明科技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死亡地圖」顯示,北方是冠心病和腦血管病的重災區,南方高血壓問題更嚴重。在2014-2015年,研究人員走訪了85個提斯曼村莊,對705名年齡40-94歲的提斯曼人做了CT掃描,結果顯示,提斯曼人80歲老人的心血管年齡相當於55歲左右的美國人,並且85%的提斯曼人沒有心臟病風險。75歲以上的提斯曼老年人群中,65%幾乎沒有心臟病風險。研究團隊同時提交了一份對照研究,對6814名年齡45-84歲的美國人的研究顯示,沒有心臟病風險的人僅佔14%,50%的人有中度或高風險。
  • 生活中的心理學定律
    太陽東升西落,四季不斷更替,大自然的一切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其實,人類複雜的心理也存在著許多規律,只是很少有人了解它們。  根據「破窗效應」,如果你犯下了錯誤卻輕易原諒了自己,久而久之,由於這些錯誤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你就會不斷犯下更多的錯誤。相反,如果你不僅不允許自己犯錯誤,而且對自己的表現一直持不滿意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標準,那麼你將逐漸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 當代生活安全感指南 戴爾SupportAssist
    ,你都有人可尋的篤定,甚至能預知危險並提前給你警示這樣我們是不是能生活得容易很多?,他們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放心,戴爾全智服務提供所有遊戲調試,支持軟體故障排查及修復,你打個電話這些都能搞定。 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當代生活安全感指南 戴爾SupportAssisthttp://nb.zol.com.cn/643/6434749.html
  • 經典遊戲《掃雷》的隱秘角落,蘊含著生活的3個「終極真相」
    你所能做的就是遇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在那荒無人煙的地方靠著「排雷思維」幹出生天。喜歡《火星救援》的最大原因就在這,它同經典遊戲《掃雷》一樣,沒有充斥著假而空、華而麗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而是一個樸素的遇到困難解決困難接地氣的主題。
  • 生活中的墨菲定律,你中招了幾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由美國人愛德華·墨菲提出,因為他認為某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便不經意地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墨菲定律幾乎與我們生活如影隨形,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很多次碰到墨菲定律~舉幾個慄子,看看你中招了幾個(~ ̄▽ ̄)~ 1、U盤從來沒有一次可以準確無誤的插進電腦2、上班摸魚必被老闆發現3、每次排隊,總能選擇到速度慢的隊伍
  • 大數定律與我們的生活
    目的是給大家分享一些能夠應用在生活中的理論知識。所以文章寫的不夠華麗,優美,配圖也很少。大家湊合著看吧,哈哈。好在讀者的數量一直在穩步增加,謝謝大家的支持和厚愛。我會一如既往的堅持我的風格,不做過多修辭(說實話我也不會),儘量的把更多的知識和理論帶給大家,希望能給在座的諸位有所啟發。今天也是如此,講講大數定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首先什麼叫大數定律呢?
  • 牛人們的經典定律大盤點,木桶定律廣為流傳,剩下的你都知道嗎?
    人生在世,為了更為從容的生活,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可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就如《禮記》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想要取得一番成就,僅依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有許多善於思考的人,總結出事物具有的定律。這些定律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新穎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