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活有多少種新主義?這裡有一份「ism 小辭典」|100個生活大問題

2020-12-14 好奇心日報

「主義」這個詞有點大,聽上去像是一頂沉重的帽子。胡適在提出「少談些主義」時說,「傳播的人要圖簡便,使用一兩個字來代表這種具體的主張,所以叫他做『某某主義』。『主義』的弱點和危險就在這裡:因為世間沒有一個抽象名詞,能把某人某派的具體主張都包括在裡面。」

「存在主義」、「民粹主義」、「達達主義」這些在論文裡才會出現的詞彙我們暫且按下不表,還有一些挺「正經」的古早味主義,比如,在某件事情上要求很高就叫「完美主義」,有(不切實際的)理想就概括成「理想主義」,注重實際、不談願景就被定義為「現實主義」……當它們出現在一個句子裡的時候,往往都有點語焉不詳,還帶點假大空的嫌疑。

好在現如今,我們總算觀察到了一個可喜的變化:「主義」能造出來的詞變得更小、更具體,而且走出了政治哲學藝術的範圍,滲透到了柴米油鹽的生活細節當中。比如說,光是吃東西這件事就能分出不少主義來:只吃菜不吃肉的素食主義、少吃多餐低糖低熱量的輕食主義、以貝爺為代表的極端食物主義(extreme-foodie-ism)等等;而獨身主義、拜金主義、精緻利己主義者這些詞,如今幾乎成了形容一個人「作風獨特、立場堅定」的標配。

你可能會發現的是,這些帶有「主義」的詞不管怎麼變,確實總有那麼一點時代特色:買買買掛鈎一切的「消費主義」說多了之後,以「斷舍離」為指導思想的「反消費主義」立刻開始冒頭;職場「白領文化」剛興起沒多久,「零食主義」馬上成了流行;電視劇動漫作品裡無視劇情邏輯強行開掛的套路成了常態,吐槽無腦情節的「都合主義」自然應運而生。國外也造了不少這樣的詞彙:像是「Economicism」,大致可以翻譯成「經濟學術語掌握世界主義」,還有「金融名詞掌握世界主義」(finance-ism)、技術名詞掌握世界主義(IT-ism)……甚至還有一個形容槓精什麼都能槓的詞「Whataboutism」 (轉移視線式抬槓主義),它描述的情境有點類似於情侶吵架時為了轉嫁自己的責任,逐一數落對方的不是:當你問對方「你怎麼洗完澡又沒拖地?」,對方沒有正面回答,轉而問你「那上次你吃完飯沒洗碗又怎麼說?」

雖然說「主義」這個詞已經有了從大帽子降級成了小標籤的趨勢,但中文裡的它一眼看上去還是太嚴肅正經。不過沒關係,我們創造了一個「當代生活新主義/ ism 辭典」,其中的詞條有些源於某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或說法,有些則是某一群有著共同特點的人。有了這些更好玩一點兒的 ism,你或許會更樂意拋開對「主義」這個詞的成見。

那些當代網際網路貢獻的 ism 們

網際網路讓每個瑣碎的小標籤都能被保存並傳播。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放到網上也總能找到跟自己想法一樣的人,進而凝聚為一種帶有群體感或者歸屬感的「主義」,例如:

Meme-ism(複讀機主義):一種網際網路人格逐漸鸚鵡化的趨勢。從如何在追熱點抖機靈的風潮中不落人後,到怎樣用正確的姿勢過出一套高分人生,答案都是不變的「把複讀機精神應用到極致」。

Face-Only-ism(看臉主義):「顏值即正義」,一種相信自己能透過層層濾鏡看出面相的當代玄學。

Marking-is-Reading-ism(收藏等於已讀主義):當代網際網路松鼠症的一種,堅信一切網際網路上的內容「馬過即看過」,收集的時候非常快樂,但是只要提到「整理收藏夾」就拖延症發作。

AWSL-ism(縮寫主義):AWSL到底是「阿偉死了」還是「阿偉輸了」、「啊我睡了」還是「啊我傻了」?答案是都可以。當代網際網路暗語在不同圈子之間不一定能兼容,但似乎都 share 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把閱讀障礙寫進人類的基因裡。

Shut-Up-ism(別問主義):熟練使用「別問,問就是xxx」的句式表達自我看法,不管有沒有人真的要問為什麼,都要戲精地假裝有聽眾,完成一場自問自答式的表演。

Whitewashed-ism(洗白主義):最開始是指一種只在線上才會發作的潔癖,即,如果遭到別人的「抹黑」,哪怕對方說的是事實也要習慣性否認的心理病症。在掌握了「黑到深處自然粉」的奧義之後有了逆向操作的趨勢,也就是通過自嘲來達到「我先黑為敬,你就不好再來黑我了」的反效果。

Poisonous-Chicken-Soup-ism(毒雞湯主義):喪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些年輕人厭倦了積極向上的心靈雞湯,轉而將心靈砒霜言論奉為圭臬,代表金句是「生活總是起起落落落落落的」,試圖從喪到極點的言論中觸底反彈,進而獲得樂觀重拾生活信心,一種「既然生活已經如此喪氣滿滿,乾脆以毒攻毒、負負得正」的毒奶心態。

Snowflake-ism(雪花主義):不是用來形容 Snowflake generation(雪花一代)脆弱不經壓的那個意思,而是刷屏主義的一個分支,具體來說就是,發生點社會上的壞事,整個網際網路就會被「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刷屏,一種在線上免費看雪景的效果。它還有個兄弟,名叫「有人去世就在線點蠟燭主義」。

Anti-Pigman-ism(大豬蹄子主義):從大女主爽劇火起來的一種「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的嬌嗔版變體,其精髓跟「直男」這個稱呼一脈相承,本質上都是男女相處中「女人來自金星、男人來自火星」式的互相吐槽。

Light-ism(輕主義):「輕」,一個優雅的前綴,可以達到一種若有似無、兩頭都沾的曖昧效果。不信的話,你可以感受一下輕奢主義(不怎麼貴的奢侈)、輕斷食主義(少吃但又不是徹底不吃)、輕食主義(熱量少到四捨五入相當於沒吃),是不是好像在暗示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說?

I-Like-ism(我喜歡至上主義):一種「不管有沒有人關心,我就是要在這裡表個態」的聲明,代表句式包括「我在乎/重視/喜歡xx」「我要的,我現在就要」,既可以穿插在商家為了迎合年輕人而炮製出來的各種宣言式文案裡,也可廣泛應用在粉圈各路偶像明星的名字後面。

Same-People-ism(牆頭草主義):網際網路上的意見風向瞬息萬變,但上網的人其實都是那一撥,讓人不禁生出一點猜想:其實曬 xx 贏了和黑 xx 輸了、為杜蕾斯廣告文案叫絕的跟批判杜蕾斯喜茶聯名微博很 low 的、提倡「熊孩子必須打不然就是貽害社會」和「打罵孩子的一定是原生家庭罪過貽害社會」的,可能都是同一撥人。到底站哪隊其實無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才是重點。

FFF-ism(FFF 主義):代表性組織為「FFF 團」,一個由單身狗成員組成的大型反戀愛組織,他們的三大口號是「燒死(異端)異性戀」「願天下有情人都是失散多年的親兄妹」「秀恩愛死得快」,組織成員多出沒於視頻彈幕、微博吐槽和論壇跟帖裡,死對頭就是活躍於隔壁朋友圈的「秀恩愛主義」(Love-Bird-ism)。

一些成對出現的 ism 式反義詞

幾乎所有的理論教派都有各自的反方,很多詞語其實都是成對出現的:有了「大男子主義」,就會有「大女子主義」,有不生娃的「丁克主義(Double-Income-No-Kids-ism)」,就會有「你怎麼能不生娃」(U-Must-Have-Kids-ism)的催生主義者。在這裡,我們也總結了幾個針尖對麥芒、碰巧能湊成一對反義詞的「主義」:

Hot-ism(熱點主義) vs Cold-ism(熱點冷感主義):

前者秉承「哪裡有熱點哪裡就有我」的原則,吃瓜要佔最前排、首映要看第一場、追星要追頂級流量。後者則剛好相反,等熱點塵埃落定瓜涼才吃、專追邪教 cp、新劇確認全部播完風評良好再看。

Danmu-On-ism(必開彈幕主義) vs Danmu-Off-ism(不開彈幕主義):

前者喜歡體驗那種七嘴八舌彈幕滿屏的熱鬧,而後者當然討厭連看個視頻都無法清清靜靜的喧囂。不過這兩派其實都沒有多少真正的忠實信徒,絕大部分人最喜歡的,還是在兩種狀態之間來回切換。

Spoiler-ism(求劇透主義) vs Anti-Spoiler-ism(別劇透主義):

在「為了防止劇透卸載了所有社交軟體,結果在另一部劇的彈幕裡被劇透」的時代,後者比前者實現起來難度高太多,如果你真的很想在這年頭貫徹 100%不被劇透,除了捂好耳朵不聽討論、閉上眼睛不刷熱搜、 第一時間掏錢買票/找好資源之外,剩下的選擇大概也就只有揮刀斷網隱居山林。

Filter-ism(濾鏡主義) vs None-Filter-ism(反濾鏡主義)

兩套主義的使用範圍早就已經從自拍照拓展到了人生態度:「今日我市漫天霧霾,朦朧似仙境」,這是城市官博濾鏡主義,「70 集電視劇,實際有用的劇情可能只有一半」,這是反電視劇粉絲濾鏡主義。弔詭之處可能在於很多人對自己使用的是前一套,對外界堅持的卻是後一套。

Tag-ism(貼標籤主義) vs Tear-the-Tag-ism(撕標籤主義)

從各路明星最愛的立人設,到這屆年輕人自嘲各種「x 系青年是我」……前者奉行的是熱情的「有圈就要套、有標籤就要貼」;而後者則冷酷到底,堅持不寫自我介紹、沒有個性籤名、拒當斜槓青年,爭做當代無面人。

如何用 ism 重新定義那些生活主張

早在 2003 年,SHE 就出了一首叫《半糖主義》的歌,「半糖」就是點奶茶術語,介於「甜的有點齁」和「無糖無味」之間的甜度,於是這首歌裡描述的「半糖主義」就成了十年前不少人的戀愛觀。現在我們也可以效仿一下,給這幾年流行的那些生活態度換個名字:

Milk-Tea-ism(奶茶主義):按照現如今奶茶店造詞功力的長進,他們發明的飲料界術語可能比戀愛名詞都多:「低卡糖/少糖/少少糖/少少少糖/不另外加糖/超甜/變態甜」,只要你一天捨棄不了這外表可愛滋味甜蜜的飲品,你就一天都是光榮的奶茶主義者。

Anti-Minimalism (就不搞斷舍離主義):這個派別的支持者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亂歸亂,但亂得很有章法,東西放在哪兒都門清」,堅信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斷舍離」純屬多餘,「剪不斷理還亂」的混沌才是人生的真諦。

We-Are-Leeks-ism(韭菜主義):指,一部分人相信人類的本質其實是一撮韭菜,他們既愛用這種蔬菜來自比,也愛用這種蔬菜形容別人。他們聲稱,我們所有人其實都走在「總被割一茬,春風吹又生」的痛苦成長路徑上。

Moyu-ism(摸魚主義):一份偽裝成正經上班的非正式工作,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是簡單的摸魚、放羊和打屁三板斧,而是一種幾乎帶有哲學意味的「如何主動用生活入侵工作,而不是被動讓工作入侵生活」。

C』est-la-vie-ism(多大點事主義):面對麻煩的時候,最擅長用「攤手三連」——「有什麼辦法/生活不就這樣/要恰飯的嘛」式話術進行自我催眠,從而達成自我與生活之間的(單方面)和解。

Anti-Tiktok-ism(反抖音主義):視抖音為當代洪水猛獸,具體表現為「公共場合上聽見抖音 BGM 外放,立刻躲開數十米之外」,「所有放抖音神曲的店我都不想進」,「好好聽著歌看到評論裡刷「抖音帶紅」,WTF?!」,「天天刷抖音的人不想交往」、「帶有抖音同款的產品,啊不買了謝謝」。

Anli-ism(安利主義):一種不計風險逢人就推薦的「己所欲必施於人」型人格。有「恨不得把人綁在凳子上逼 ta 看完」的硬塞派,也有「冷不丁突然冒出一句看完了嗎好看嗎」的精神壓力派,風格多變,分支眾多。

Holy-Cat-ism(拜貓主義):信奉「沒有什麼問題一隻貓不能解決」的宗教式主義,信徒們未必有貓,但生活中卻處處供奉著貓:聊天必出現各種貓咪錶情包,下班回家靠雲養貓重拾生活信心。每一位主教(網紅貓)的背後都有一位到多位虔誠神父/修女照料其飲食起居(並手持單反/iPhone 時刻跟拍)。這個主義的標誌之一是星巴克的貓爪杯。

Doggy-ism(狗頭主義):一種用狗形容一切的語言/行為方式,內核可褒可貶。比如,一句陰陽怪氣只要句末加了狗頭標誌,立馬原地反轉變成了友軍;跟朋友互損時只要說出「孫xx你這個狗」,馬上彰顯出「我倆說啥對方都不會生氣」的親密關係;當然了,把「單身狗」「考研狗」「嗑鹽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也是略帶矜持的自嘲式自誇。狗作為當代語言裡存在感最多的動物,對人類的意義堪稱「我吐槽起來連我自己都吐」的解構式玩梗。

OK-Fine-ism(及格主義):從佛系衍生而來的一種「及格即驚喜」的人生態度。具體表現包括,發現自己看書時居然十分鐘都沒有拿起過手機,可喜可賀;在社交網絡上參與討論居然沒碰上槓精,真是難得;網紅餐廳居然還有點好吃,出人意料;國產劇居然還不算太雷,值得慶祝。一言以蔽之,其實就是優雅版的「給點陽光就燦爛」。

Anti-ism-ism(主義去死主義):反對世間萬物的「主義化」,姿態之酷炫、態度之堅定,完全可以把「拒絕將一切事物抬高到主義層面」的主張,也升華成一種新主義。

題圖、插圖來自:鄭舒雅

相關焦點

  • 如果技術名詞掌控世界,我們會如何形容當代生活?| 100 個生活大問題
    說到各行各業發明的「當代新話」,我們應該都不太陌生。創業圈有「賦能」「生態」,健身圈有「輕斷食」「生酮雞尾酒」,職場有「情緒管理」「底層邏輯」,手機界有「孔雀屏」「Ai 智慧鍵」……推陳出新,list 可以一直列下去。
  • 給你一份當代生活定律,它們都是現代人再造的經典|100個生活大問題
    現在,我們也試著自己動手改編一下這些經典理論,給他們加一些限定條件,看看放到今天,他們可能會有哪些新的解讀方式,更新一版新的《當代經典理論大全》,希望可以比「讓你受益匪淺的十大定律法則」來的更有趣一點。
  • 外語學習工具書:《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
    以下是「十大外語學習工具書」推薦之 - 《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  書名: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英英·英漢雙解)  ISBN:7-100-04051-5/H·1002  作者:[英]薩默斯(Summers,D.)著  開本:32開  裝訂:精  定價:¥129.00  推薦理由: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英英·英漢雙解)英語學習詞典+英美文化百科全書集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於一身
  • I-Like-ism(我喜歡至上主義) 孩子不買沒關係,我一定要買
    新華字典上新後,不少網友本著「與時俱進我喜歡」的態度,表示「一定要入手一本」「孩子不買沒關係,我一定要買」。這份「我重視,我喜歡」「我要,我現在就要」「活到老,學到老」的聲明,像極了一波發燒友為了愛好無所不用其極的架勢。新華字典作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學習工具,確實也承載著許多讀書回憶。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建構主義表現出六種不同的傾向:建構主義」可謂當代教育心理學界的時髦字眼,很多人都想表明自己的立場:我是建構主義者。然而,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建構主義者對學習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分歧。從1990年開始,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了「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邀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領域的著名學者參加,包括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在輪番討論中,主要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
  • 《中國新時代詩人大辭典》隆重徵稿!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100周年,為了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中改視播傳媒集團特攜手出版社聯合編輯出版《中國新時代詩人大辭典》,是以概我國詩人之全貌、以給黨的百年華誕獻上一份厚禮。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走進一個全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取得持續、快速、穩步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世界科技強國、世界文化強國、世界外交強國,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未來五年有大動作!| 「十四五」青年小辭典
    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未來五年有大動作!> 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我們推出《「十四五」青年小辭典》,就業、教育、健康……這些和青年們息息相關的問題,這裡都有解決之道。
  • | 100 個生活大問題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針對性,比如「給面試官留個好印象」「談一場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或者恪守某些不成文的規則,比如「約會男性付錢」「讓領導先說話」。在這裡,情商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手段,它指的是「如何迅速意識到規則的存在並掌握它,進而令其為我所用」,在此前提下,飯局裡拒絕喝酒、約會時堅持 AA 自然會被直接歸類為「情商低」,因為它們違背了既定的規矩 。
  • 當代中國人有哪些「生活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不僅在生活形態上出現了新樣式、新格局,其精神狀態亦是更加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是:「生活更有奔頭」,「生活更有動力了」。這裡根據問卷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及相關社會心態進行系統分析,以揭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 Less is more——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
    雖然大家沒怎麼察覺,但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其實已經開始慢慢影響國內的一小部分人了。比如「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八個字已經為很多人所熟知。在美國,關於minimalist lifestyle的書籍、博客、文章已經快達到「泛濫」的地步了。這應該與美帝經濟與商業市場長期以來都比較發達有關。
  • 奶茶店,一個樂於製造新詞的當代倉頡 | 好奇心辭典
    「好奇心辭典」是好奇心研究所的新欄目,每周我們都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些生活中的新老概念,助力於你我從容理解當代社會。如果要說我們的目標,可能是和福樓拜的《庸見詞典》一樣溫柔地嘲笑當代生活中的種種成見、偏見、定論。做一份「重新定義了重新定義」的當代生活辭典。
  • 陽光100喜馬拉雅:成年人的生活,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魔幻的2020已過去,回顧這一年, 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世界像是被設置了「hard」模式,沒有誰的生活過得比較容易。 常常感慨「2020 年,真的太難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在現實面前變成了刀槍不入,所有委屈,苦難都在無聲無息中自我消化。
  • 外研社推出光碟版《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五版)
    日前,在第21屆北京圖際圖書博覽會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下簡稱外研社)聯合培生教育出版集團推出了《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第五版)的全文光碟,可以實現查詢、發音、筆記、書籤、超連結等5大功能。據悉,這在國內英語辭典界尚屬首次。   習英語,查閱詞典是必下的基本工夫。
  • 消費主義、歷史語境與當代青年文化思潮
    在政策層面上,改革開放成為全國最大的共識,國家正面回應了人們對優裕生活的渴望,提出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主張,並明確表示,「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後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17〕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改革的深入,生產的相對過剩和消費不足成了新的問題,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出現了供大於求的格局。
  • 這裡有一份牛仔褲辭典
    從 2010 年到今天,我們就很難說出到底哪一種特定款式的牛仔褲是主流了,因為可選的款式實在太多了,而潮流變化又太快——前年夏天還在流行「出門摔了一大跤」的超大型破洞褲,去年改流行「摔一小跤」,今年剛過一大半,就已經有毛邊喇叭褲和褲腳前後/左右不對稱這兩撥流行帶過節奏了。面對參差多態的牛仔褲款式,幸福是挺幸福的,只是購買的時候更考驗識別和表述能力了。
  • 虛榮有錯嗎?買買買是生活的解藥嗎?
    消費主義像是應對生活的一劑解藥,但警惕消費主義的忠告也一刻不停,那麼到底消費主義算是當代靈魂的一劑毒藥還是解藥呢? 某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清單編輯部就這個問題開展了第一屆辯論賽。
  •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新書首發式在京舉行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誕生於1978年,是享譽全世界的權威英語學習型詞典。由於受歡迎程度高,它還有個小名—被喜愛它的老師和同學們暱稱為「朗當」。2014年5月26日上午9點,《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英漢雙解)(第五版)新書首發式暨2014「外研社•亞馬遜杯」全國英語拼寫大賽啟動儀式在外研社舉行。
  • 極簡主義才不只是扔東西,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真正實現極簡主義
    每個極簡主義推廣者都經常向大家強調,極簡主義追求的目標是達到人與物的平衡。所謂的斷舍離,要達到的效果是過上不被無用雜物拖累的生活。極簡主義的實踐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在現實事物取捨間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做功課。一門叫做「極簡主義實踐課」的功課。
  • 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女性意識研究
    在新文化運動中傳入中國,它同時還有「女子主義」、「男女平等主義」、「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等多種釋義,泛指主張性別平等、男女平權的各種社會文化思潮,其中「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是經常被使用的兩種譯文。世紀年代以前的學者傾向於使用女權主義」,可能是因為在年李鼎聲就將「女權」與女權主義」編撰進《現代語辭典》中有關。
  • | 好奇心辭典
    「好奇心辭典」是好奇心研究所的新欄目,每周我們都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一些生活中的新老概念,助力於你我從容理解當代社會。如果要說我們的目標,可能是和福樓拜的《庸見詞典》一樣溫柔地嘲笑當代生活中的種種成見、偏見、定論。做一份「重新定義了重新定義」的當代生活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