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遠去的臺灣身份證「籍貫」一欄:生在臺灣,我是「北平人」你是...

2020-12-15 上觀

 

這兩天,臺灣有關部門正在審議新版身份證方案(臺灣寫作身分證)。過去在臺灣身份證上,還有「本籍(大陸稱籍貫)」一欄,不管你出生在臺灣哪裡,如果祖上來自北平市或綏遠省,本籍就會寫成北平市或綏遠省。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新版身份證上不再記錄本籍呢?

 

維繫人與故鄉的關係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通過籍貫來維繫人與故鄉間的關係。比如,兩晉南北朝時期,華北世族因為動亂而遷居江南。他們並沒有編入江南戶籍(黃籍),而繼續使用華北籍貫(白籍),甚至直接在江南劃出一塊,複製華北的地名。這些外來權貴享有各種特權,造成國家在財政、統治上的問題。因此,西晉、東晉多次實施「檢籍」政策,強制將戶口編入所在地,也屢屢引發白籍戶的反抗。

 

強調籍貫的傳統,使國民政府在1931年制定《戶籍法》時,就採用「本籍」制度,並明定「子女以父之本籍為本籍」。因此,不管你生於何時何地,你祖父的祖父就決定你是哪裡人了。這一做法也延續到了臺灣地區。

 

例如,小明在1985年生於臺灣宜蘭縣。他的祖父1925年生於河北省宛平縣,1949年來到臺灣。雖然父親在宜蘭縣出生,但小明不是宜蘭人,也不是臺灣人,本籍是河北省人。如果小明的曾祖父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移居到河北省宛平縣後才生下小明的祖父,那小明就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

 

島內「70後」讀書時都知道所謂的「中華民國」有35個省、一個行政區(海南)、2個地方(蒙古地方、西藏地方)以及14個行政院轄市(包括後來升格的臺北與高雄)。可事實是,這裡面很多行政區劃早已不復存在。所以,小明雖然寫的是察哈爾省寶昌縣人,但在他出生時,察哈爾省寶昌縣早已消失,那裡叫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

 

一位臺灣朋友說,他小時候看電視播放「中國小姐」選拔賽。印象很深刻的是,很多參賽者是河北省人、四川省人、北平市人,他因而問媽媽,這些人是從中國大陸過來的嗎?媽媽也只能回答,他們不是從中國大陸過來的,而是外省人。在讀小學時,班級門口的牆邊都會張貼課表與基本資料,其中有一個欄目就是統計該班同學的「本籍」,雖然大部分是寫的是臺南縣、臺南市、高雄縣,也有少部分寫是江蘇省、天津市等大陸省市。

 

政治介入後「本籍」沒了

 

那個時候,國民黨當局堅持在島內使用「本籍」,很大程度上是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因為有了這樣的政策,使部分臺灣人一出生就被貼上這輩子都沒去過的標籤,也導致省籍問題成為是島內社會的一大問題。直到上世紀80年代,臺灣社會開始探討繼續使用「本籍」的合理性。不過,當時臺灣當局的答覆是,可以增加「出生地」,但不應取消「本籍」。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國民黨內部爆發主流派、非主流派之爭。為了壓制黨內非主流派勢力,國民黨本土派一方面通過媒體揭露外省精英長期壟斷重要職位,另一方面也積極推動修法取消本籍。於是,當局立法機關在1992年修訂法律,將「本籍」改為「出生地」,讓所有生於臺灣、長於臺灣的臺灣人,不必再頂著遙遠又陌生的大陸地名了。

 

臺灣每10年進行一次的戶口及住宅普查。直到1990年,仍然依照「本籍」調查外省人在臺灣各鄉鎮市區的分布。「本籍」消失後的2000年,相關調查不再進行,僅全面調查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定。時至今日,隨便問一個40歲以下的臺灣人是哪裡人?他或許會回答臺灣人、臺北人、彰化人,不會再說自己是湖南人、廣東人,最多再說一句,我的祖上來自湖南或者廣東。

 

臺灣身份證的故事

 

最後,不妨說說臺灣身份證的故事。

 

早在1946年,國民政府就明確提出「已辦戶籍登記之地方,得制發國民身分證,或經內政部核准以戶籍謄本代之」。具體到臺灣地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方便管理臺灣人,總督府將人頭編碼,並配發了證件。臺灣光復後,這一身份證被取消。1949年臺灣省政府進行戶口普查,並正式換發了身份證。

 

之後,臺灣地區經歷了多輪換發身份證,從中也有一些軼事。

 

比如,1965年4月5月臺灣第三代身份證出爐,男性為淺綠色,女性為淺紅色,單頁正面膠封。1965年4月17日,「臺灣省陽明山管理局」制發的第一號身份證,擁有者就是蔣介石,身份證號為「Y10000001」。

 

到了1975年至1976年,臺灣地區發行了第四代身份證,男性為淺藍色,女性為奶油色。1986年,第五代身份證出現,男性為土黃色,女性為桃紅色,並廢除了出生、血型、教育程度等欄。到了2005年底,當局開始換發第六代身份證,也是從這一代開始,身份證上不再顯示「本籍」。由於身份證照片有強制露出耳朵的規定,也曾遭到部分耳部缺損(小耳症等)人士的抗議。

 

不過,第六代身份證的防偽功能較差。為防止假冒身份,臺灣居民在向機關單位、公用事業(如各電信公司)申辦各項業務時,除了要出示身份證外,還需要提供另一份有照片及身份證號碼的證件,比如健康保險卡、駕駛執照等。此次準備換發的第七代身份證內置晶片,可以有效解決安全性這一問題。

 

相關焦點

  • 臺灣新北平溪車站,隨著天燈而遠去的時光
    導語:臺灣新北平溪車站,隨著天燈而遠去的時光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平溪車站是我第一次造訪平溪時的最初車站。新北市的平溪區因電影及廣告行銷做得好,近年急速發展,成為國外旅客來到臺灣旅遊,九份之外必去的地方。好幾次去平溪,都是從瑞芳轉車,自從平溪深澳線連線後,我好像還沒有實際搭乘過這條線,這天心血來潮,就跳上這班開往菁桐的平溪線列車,到了平溪車站。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臺灣的身份證字號和大陸的不一樣,除了寫法不一樣:臺灣的「身分證」,是分手的「分」這個字。大陸的是有提手旁的「份」。
  • 臺生:在大陸「臺灣身份」將逐漸消失 接受不了就別到大陸
    以下為報導全文: 「二代臺胞證要上路了,上頭的數字和大陸身份證一樣,18位數,我們真的要『被統一』了,你怎麼看?」坐在北京大學附近的咖啡店,我問這三個90後、到北京將滿一年的臺灣學生。 「臺灣這幾年看大陸綜藝節目的年輕人不少,很多人知道臺灣藝人在大陸會被稱作『中國臺灣』,但是我之前看了一檔旅遊真人秀,臺灣和大陸女星去歐洲錄製節目,外國人問那個臺灣女星『你從哪裡來』,那個女明星立刻說『中國』。這種情況我看到過兩次,而且是不同節目、不同的明星。臺灣明星已經不是『中國臺灣』人,他們是『中國人』,在國外他們和東北明星、河南明星一樣都是中國明星。」
  • 如何申辦戶籍籍貫變更? 公民戶籍籍貫變更指南
    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  公民需要變更籍貫該如何申辦?需要提交哪些材料?閩南小編為您整理公民變更戶籍籍貫指南。
  • 臺灣學生:在大陸 「臺灣身份」將逐漸消失
    原標題:在大陸,「臺灣身份」將逐漸消失「二代臺胞證要上路了,上頭的數字和大陸身份證一樣,18位數,我們真的要『被統一』了,你怎麼看?」坐在北京大學附近的咖啡店,我問這三個90後、到北京將滿一年的臺灣學生。
  • 大陸給臺灣同胞發「身份證」了!
    (臺胞證在大陸目前已經可以辦理身份證能夠辦理的所有事項,幾乎就是中國大陸頒發給臺灣居民的「身份證」。)   更絕的是,臺胞證在國際上甚至還能夠當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使用!   報導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本來臺灣人憑「護照」即可換證參訪或旁聽的聯合國有關組織,未來,在聯合國有關組織中,只要大陸能發揮影響力的,會要求臺灣人的有效證件必須由臺胞證取代;一些臺灣學者若參加聯合國有關學術會議,在報到註冊時,臺胞證同樣將取代「護照」成有效證件。
  • 【收藏】長治改為四區八縣後,今後你檔案中的籍貫該如何填?
    《魏書·食貨志》:「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正德年間,有個舉人,姓楊名延和,表字元禮,原是四川成都府籍貫。」楊沫《鄉思的朝和暮》:「多少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的籍貫時,我總是這樣自豪地告訴對方。」
  • 你的籍貫是哪裡?你真的懂得籍貫的含義嗎?
    「籍貫」在如今的社會中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但在法律意義上仍然是個人資料之一,而且有嚴格的定義。對此,公安部有個詳細的解釋:籍貫指的是一個人出生時其祖父的居住地,我們在填寫戶口本「籍貫」一欄就是按照這個意思填寫的。
  • 公民籍貫差錯如何變更、更正
    中國人根土情濃,籍貫為根之所在。因此,籍貫成了國內公民戶口登記中記載的一項重要內容。籍貫是指祖父居住地,一般指祖籍地。如果籍貫發生差錯怎麼變更、更正呢?申請變更情形夫婦一方籍貫屬臺灣省籍,申請將子女籍貫變更為臺灣省籍,本人或父母提出申請,提供註明籍貫的戶口簿、身份證或統戰部門、臺辦出具的有效證明,申請變更籍貫。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 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後:他們身份證民族一欄,填寫什麼民族?
    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後:他們身份證民族一欄,填寫什麼民族?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大融合的今天,全球各國人都在流動,而很多人在去到了其他國家之後,他們就加入了其他國家的國籍,而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移民到其他國家的人自然也很多。
  • 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依舊稱北京為「北平」
    比如東北有九省,還有什麼察哈爾省、熱河省、嫩江省;北京還是北平;烏魯木齊叫迪化……學生被要求背下各省、市、自治區的城市、山系水系、鐵路、氣候、天然資源和農作物,異常繁複,誰叫我們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以及一千一百四十二萬平方公裡的廣大版圖呢?
  • 籍貫怎麼填寫,你一定想不到只和你爺爺有關
    生活工作中要填各種表格,不斷碰到要填「籍貫」這一欄,很多人直接按照戶口本或身份證的地址填了,也有些人填了現住址;其實這樣填很可能是錯的,因為現代社會遷徙已經很方便(雖然有戶口問題),但籍貫這個,只和你爺爺有關(不錯,連奶奶和父母都不算)根據公安部公通字
  • 真實記錄:廈門,29歲,臺灣遠徵軍後代,我回祖國這段路並不簡單
    經同意採訪了他,他把他家族的故事仔細告訴了我,真的非常震撼。他祖輩是中國遠徵軍,遺落他鄉無法回家他出生在臺灣桃園,也算得上新一代臺灣人,而在現在臺灣的特殊環境下這代臺灣年輕人應該都非常綠,但他就是眾多綠葉中那朵最紅的,這與他的傳奇家族身世有非常大的關係。
  • 簡歷石沉大海,以致想「剔除」籍貫一欄
    這是疫情期間我通過摸索求職擇業以後,生活給予的饋贈。持續兩個月的網上應聘,讓我相信疫情不會使所有人都找不到工作。同樣,疫情給各行各業蒙上的陰影終將褪去。理想雖會受限,但我依然要奮力突圍。作為來自湖北的2020屆畢業生,我經歷了一個多月居家隔離,中間又知曉考研失利。隨著疫情逐步被控制,各種物資馳援武漢,我暗自慶幸周邊親友無一感染,不免又為未來發愁。
  • 簡歷石沉大海 以致想「剔除」籍貫一欄
    持續兩個月的網上應聘,讓我相信疫情不會使所有人都找不到工作。同樣,疫情給各行各業蒙上的陰影終將褪去。理想雖會受限,但我依然要奮力突圍。當時決定考研,是想從編輯出版專業「跨界」到電影行業,而疫情讓我的理想歷經搖擺。最終,我決定找個過渡性質的工作,暫別理想,「曲線救國」。  擺在眼前的機會不多,對缺乏工作經驗的應屆生,憑專業學歷尋找對口工作最為穩妥。當時,每接到HR電話,我都會先表明湖北籍貫,詢問能否接受,以免談了太多,耽誤雙方時間。即便如此,很多簡歷依然石沉大海,以至於我一度想「剔除」簡歷的籍貫一欄。
  • 臺灣流行音樂教父陳彼得大讚《遠去的恐龍》
    網易娛樂3月20日報導 3月15日,臺灣流行音樂教父陳彼得來到國家體育館,觀看被業內稱之為「一部不可思議的巨製演藝作品」的大型全景科幻演出《遠去的恐龍》。《阿里巴巴》、《遲到》、《一條路》、《無言的結局》、《一剪梅》、《等你一萬年》、《幾度夕陽紅》、《一段情》、《昨日夢已遠》、《燈火闌珊處》等近千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都出自於他的手。陳彼得這次觀看的《遠去的恐龍》不僅在業內名聲很響,也刷爆了親子圈。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人
    作為大陸人來到臺灣,處於臺灣人的包圍之中,不像在美國,美國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是中國人。在臺灣,同是中國人,如果我不說來自大陸,他們也很難看出。即便你不會講臺語也無所謂,因為在臺灣通行「國語」,尤其是外省人都講「國語」,我也算是「外省人」嘛。
  • 臺灣女孩溫情長文: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
    近日,一篇臺灣女孩溫情長文在網絡熱傳,作者劉樂妍出生在臺北,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祖籍本別是湖北、江蘇、安徽、浙江……在臺灣被稱作「外省人」。身為家中的在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劉樂妍在臺北長大,但從小聽的是對日抗戰打鬼子的故事,熟悉的是帶著口音的地方話,吃的是菜市場的蔥油餅和約莫來自潮州的長條粽子,更重要的是,她看到長輩多年以來對大陸家鄉的思念。
  • 大陸人看臺灣:"萬人遊臺灣"期間的兩次"國共內戰"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飛行,到了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一踏上祖國的寶島,臺灣地陪導遊就向我們自我介紹:「各位同胞:大家好,我姓李,李蓮英的李,但不是李蓮英,大家可以叫我小李,但千萬不要叫我小李子。不然,身上少一塊肉,我可不答應。」大家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幽默風趣的導遊。日月潭山清水秀,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感覺比西湖大,比西湖豔。
  • 臺灣人有俄羅斯歸來竟被臺灣當局除戶,原因竟然是?
    他並透露,10月份,他們20多人組團參加臺灣某大旅行社的大陸、俄羅斯海參崴旅遊,所有證件都是該旅行社代辦,經大陸琿春口岸前往海參崴五日遊。對此,他表示無奈及難以置信,「我只是參加了一個旅遊團,回來就喪失了臺灣身份。」旅行社則表示用這種形式過去已出團很多次,但這種事情還是第一次發生。顏某四處奔走,得到臺灣海基會的回覆是:必須自行去大陸註銷解決。但他苦笑說,「我現在是幽靈人口,因為護照、戶籍都被註銷了,無法出境,要如何親赴大陸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