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反義詞不是善也不是愛那是什麼?

2020-12-12 騰訊網

本文黃嘯的橙子林原創

yelloworangeeva

後知後覺地刷完號稱今年最好的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精神疾患與司法,也講新聞從業生態,兩樣都是我感興趣的題材。

臺灣電視劇接觸不多,包括瓊瑤流星花園F4啥的,都沒看過。這次算正經第一次看臺灣電視劇,第一感受是拍得有靜氣,衝突和張力都很足的題材,但並不大喊大叫,特別是賈靜雯,越是情緒驚濤拍岸,越是聲音平抑,她的表演讓人尊重。

1.誰是賈靜雯啊

10多年前,我知道賈靜雯的名字,是因為狗血新聞,從傳聞到實質婚變,跨洋爭女兒,婚內不堪,曖昧簡訊曝光,整版整版被扒,比黃毅清黃奕撕得還前輩,甚至連世界上最好丈夫和爸爸黃小廚黃磊都給牽連進去了。

後來賈靜雯重整江山已後生,生一個懷一個,加上前面的被當離婚武器的梧桐妹,好大一家子,用幸福洗白之前的江湖醜聞,徹底翻篇過去,讓生活自己去結算,整個人線條柔和很多。不是說生多了就是幸福了,而是你有了幸福的能力,那樣才好去生孩子。

前幾年娛樂寫的多,比較熱門的綜藝也都有跟,記得有一季綜藝節目花絮講,賈靜雯生完小女兒,就在為馬拉松訓練體能了,丈夫修杰楷為她煮豐盛早餐,她矯情說我不愛吃三文魚的,然後告訴丈夫,等下教練就到,他很壯的,比你壯,夫妻之間很放鬆很開得起玩笑。有型的修杰楷全程抱著BB,看著賈靜雯訓練,超人媽媽那點超人功夫,全用自己身上了,帶孩子有爸爸呢。聯想那些年深陷訴訟,母女阻隔,現在眼前這份歲月靜好,算是命運還給她了。《媽媽是超人》算是賈靜雯的吉祥地,她的篤定和小孩的萌翻,徹底覆蓋了當初離婚大戰的不堪。人生翻篇,人也越來越年輕耐看,算是回到自己的上行事業軌道,雖然算不上一線吧,人最難是翻篇那個曾經難看的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致故事是,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他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但這仍然難以平民憤和劇痛,引發法律和媒體層面的救贖和爭論。賈靜雯所扮演的喬安是其中一個受害者家屬。

喬安是電視臺新聞臺雷厲風行的副總裁,她的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在職業高壓,和滿腔悲愴中,夫妻和母女關係都降到冰點。本來就是雷厲風行的職場風格,在受到痛失愛子的刺激後,變得更加不近人情。對待犯錯誤的實習生,脫口而出就是,「你是中文課都在睡覺還是怎麼樣?」還是你是智障嗎?對不起可以解決你腦袋的障礙嗎?」這些。

難得的是,在如此解不開的死扣中,賈靜雯基本不喊不叫,用最正常音調,把她走不出的人生黑洞描摹出來。這好像也是賈靜雯多年以來回歸螢屏之作,她的人生閱歷點化著角色,讓觀眾觸摸到了她不近情理的撲克臉下面的無底傷痛。所以我說她的表演讓人尊重,那是演技和人生歷練的精華奉獻。

(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2.不要挑戰人性

李曉明被槍斃了,民眾怒火繼續燒向李曉明的父母和妹妹李曉文。李曉文在哥哥出事後在家輟學兩年,想重新回到社會的時候,恩師囑咐她:不要挑戰人性。意思是讓她隱姓埋名,不要告訴別人自己是誰。

人性是什麼呢,是會遷怒,是會報復,是會在巨大的悲傷和創傷面前失去理性,是會自己崩盤之後讓周圍生態荒蕪。不是說人性都是負能量,但人性負能量的毀滅性傳染性和災難前景都比正能量更排山倒海,所以才談論我們與惡的距離。先天的精神疾患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平時常常說這個神經病,說那個精神不正常。在真正的精神疾患面前,人類其實只有無知和恐懼。

所以劇中王赦那樣的律師,他的眾生平等的理念高貴超越,幾近神。他認為殺人犯是罪人,但是沒有對錯,善惡對錯是沒有標準的。他們也是人也有權益。尤其李曉明那樣的無差別殺人案,不去試著找出答案,試著去預防,這類事件在世界各個角落每天都在上演。他對殺人犯的理性態度,幾乎等於對家人安全和被害者家屬情感的直接傷害。王赦才是真正在挑戰人性,他太高尚了,普通人消受不了,他那麼賢惠的太太,都差不多毀在他的高尚裡了。我想了想,如果家中有這麼一號,我能不能包容他理解他,也是夠嗆。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在人性的枷鎖裡活著,挑戰人性的人,要麼是英雄和神,要麼是變態。《殺死伊芙》中的殺手Villanelle,人稱小變態,她的人生字典裡,只有我喜歡三個字。她跟道德約束、法律制裁,尤其別人怎麼看,這些事都不熟。只要她喜歡。她的老搭檔前接頭人對伊芙說,「你不能讓她愛你,被她愛上的人,都沒好下場,對她來說,相比恨比愛還要理性些。你看我(被她追殺),安娜(她的前情人,被她殺),愛你愛到殺死你,我們都是她愛的人。」這一段對話可以解釋很多因戀愛而發生的虐待和謀殺。也可以用來質疑一句雞湯:惡的反義詞不是善,是愛。在變態面前,愛的佔有有時候比恨的背離更可怕。精神疾患的邏輯世界就是這樣失控如粉碎機。

比如劇中殺人犯李曉明想要的是,做一件大事。思悅的妹妹思聰(思覺失調症患者)想要的是,拍一部好電影證明自己。這些意願聽起來都挺勵志,字面意思沒有錯。但是精神疾患的極端進取心中沒有疆界,好的願景,可以讓他們冷靜殺人和在妄想中殺人。也就是說,通往愛和進取的道路,包括犯罪和瘋狂。

3.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和法律同等比重的是新聞職場戲。「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在劇中反覆出現,新聞不實記者被觀眾罵的時候,新聞嗜血記者被自己良心譴責的時候,記者是要新聞還是要人道糾結的時候,都出現過,非常讓本前媒體從業人士垂頭喪氣

李曉文因為電視臺跟拍她,曝光了自己的秘密和父母的藏身之處,她憤怒地吶喊,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新聞殺人當然是最極端的結果。我反思了下自己的從業史,為了寫好故事,無意幹的壞事也有,媒體公器,一旦用到個體肉身上,的確有核武的效果。作為記者,對好新聞,好故事的有宿命追求,沒有誰身上沒背過間接傷害人過失過,還不算大意出錯,誤傷無辜。

這部劇的新聞職場和專業戲拍得很真實,比很多同題材劇都拍得好。新聞人在收視率和新聞理念之間,在忠於新聞事實和跪舔廣告客戶之間,在嗜血眼球和仁義道德之間,在外行領導和業務衝突之間,在24小時待命和正常家庭生活之間的那些糾結,都很觸目真實。甚至比去年BBC出品的爆款媒體題材劇《報社》都不弱。加之喪子親歷的主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是相當於雙核運行,難得是兩個都挺到位。

我收藏夾裡,有看《報社》時候,記錄的一些臺詞。

「就三個調查記者了,我是其中之一。」

「信息是nothing,故事才重要。」

「用封面廣告包這新聞,失去尊重。」

「我們虧錢,你(名記)變得畏手畏腳。」

「心無旁騖,沒有忠誠可言,我們就是要純新聞。」

調查記者查出一個大服裝品牌在印度非法僱傭童工,給很少錢甚至不給錢。服裝品牌為了拿掉新聞,給頭版廣告,一周一百萬。

這些臺詞,這些故事,算全球媒體業內天天發生吧。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句,「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確是打中七寸啊。如果現在小時候讀書的小孩都不去當記者了,尤其不當調查記者了,新聞殺人的事就少了嗎?《報社》中有句臺詞:「網絡上都是研究好你的偏好,推送給你的。公正還是看報紙吧。」這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墮落的是行業和渠道,更迭的是手段和平臺,但是從業者如果因此成為素質窪地,那麼真正受害的還是新聞受眾,任何體制下,他們都看不到公正客觀的東西,只有偏好。

4.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

這句話是思聰引用卓別林的話,思聰是劇中最暖的奶茶小姐姐思悅的弟弟,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患者,一個有才華起點很高的年輕導演,被病魔折磨到吃藥就是一幅大傻子模樣,不吃藥就傷人傷己。

卓別林的話也可以反過來說,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才華和比天高的心氣,都可能成為悲劇源頭。

喬安的妹妹喬平,是精神病院的社工師,又善良又有愛又有擔當。她跟王赦律師是劇中的人性善的力量代表。喬安喪子之後,與丈夫勢同水火,跟自己的女兒冷若冰霜,女兒跟小姨喬平更親。姐姐請求喬平替她跟女兒談談的時候,她提醒姐姐,小朋友的問題,多半的源頭都是家庭啊。根據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家人之間只有互相傷害,沒有互相治療的。

喬平自己也險些敗在家人之間的傷害上。她像很多敗給心理疾患的心理醫生一樣,吸收了太多病患的負能量,自己的生活也瀕臨失守。喬安的丈夫林一俊是精神病醫院的醫生,林一俊算是這個社會的正常的大多數吧,有專業技能和職業冷靜,並不攀登道德高地,會像權勢低頭,用油嘴滑舌人生抵抗生活的慘烈和無解。喬安和林一俊是神仙眷屬,同行相投,相親相愛,說好了做不要小孩,快樂丁克。表面上貪玩的林一俊的內心世界是,「我是不想要我的小孩生出來要面對這個『眾生皆有病』的社會」。這是精神科醫生的最後的堅守,當然,最後還是沒守住。

從要面對「眾生皆有病的社會」這個角度說,生孩子的確是個致人於險境的事,這個人還是你親愛的小孩。很難說這是悲劇還是喜劇。

後面的私貨:

這個劇新聞和精神健康雙主題運行,都是我的敏感帶。任性寫下來,還是對媒體環節,更熟悉,說得更多。這是幾十年的職業烙印。思聰和喬平有段對話很治癒,思聰絕望地說: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得病)?喬平說,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姐姐喬安比較幸福的是,她有一個好丈夫,好妹妹,好搭檔(沒顧上寫news 哥,喬安在職場上多虧他永遠在身後支持,才有長袖善舞的空間),讓她從冰箱人格中回溫過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麼高配置的好人緣。

當我們人生配置比較低,活著的難度係數太高的時候,指天發問,為什麼是我!就這麼想吧,可能你比較勇敢。

相關焦點

  •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也不是孤獨,而是這兩個字
    我們做小學的語文試卷時,都會遇見一類題目:說出某個字的反義詞。小時候覺得這種題目很簡單,比如愛的反義詞就是恨,可長大之後才明白,愛的反義詞,其實並不是恨,也不是孤獨,而是冷漠。為什麼愛的對立面不是恨呢?因為你只要還在恨,說明你還在乎,你還在為那個人牽動自己的情緒。
  • 劉強東事件:世間人,並不是非善即惡
    桐華曾說過:世間事,不是非黑即白;世間人,也不是非善即惡。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善性的力量特別大,有的人不善性的力量特別大。但魔鬼是存在的,它可能住的很深,可能正在沉睡,但它一定是存在的。一個所謂的好人,在某個特定的情景下可能會因一念之差做出惡事。同樣,一個罪大惡極的壞人,也可能會在某個場景去做好事。幾年前有這樣一則案例,三個小夥半夜三點偷了別人放在車裡的3000元現金。四點看到一位姑娘酒後失足落水,三人奮不顧身跳河,合力救起溺水者。
  • 愛的反義詞不是憎恨,而是忽視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瑪扎·泰萊莎曾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憎恨,而是忽視」。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等等,無疑是一個社會的弱者,也是最需要被呵護和善待、又最容易被有意無意忽視的群體。這裡的「忽視」不是指言語上的,而是在「相對強者」所訂立和熟悉的規則與生活中,弱者的訴求和感受往往容易被忽略。
  • 《尋夢環遊記》:愛的反義詞從來不是不愛
    《尋夢環遊記》死亡從來不是終點,遺忘才是;愛的反義詞從來不是不愛,而且遺忘。想想也是,這世間沒有你的任何痕跡,仿佛你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你從來就沒有活過,那才是真正的死了。小格起初是那麼反對家人,最終誤會化解後才發現原來家人對他的愛。不論是在世的親人還是去世的家人,當他們知道小格失蹤後,都在努力的尋找小格,生怕小格有什麼閃失。因為把小格當成一家人,起初才會那麼反對他碰音樂。
  • 以善制惡,生活中的冷漠和善良不是惡的起源
    毫無底線的善並不是惡,老子曾說:「善者,吾善之;惡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面對善的人,我以善良對他;面對惡的人,我也以善良對他,以使人人向善。可見,用善制惡是王道,只有用善良才能感化邪惡,如果我們始終堅持善,用善回報惡,用善去啟發惡者內心的良知,那麼,我們不僅堅持了自己的善,而且,還有機會挽救另一個人。有些人認為,毫無底線的善是最大的惡。我覺得這很牽強,也很可笑!
  • 愛的反義詞不是仇恨!
    幼小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父母應該是他最信任的人吧,他不但能從母親這裡吸取乳汁獲得照顧,更能感知父母間彼此的關愛,慢慢理解什麼是關心,什麼是愛護,什麼是期盼,什麼是分享,什麼是成長,什麼是愛,什麼是家,並且學會去愛。而圖中小男孩稚嫩的臉上卻想像不出父母的樣子!有多少的無奈和愁悵啊!又讓人看的多麼心疼!本該最依賴父母的年齡,卻要寄養在親戚家,或者跟著年邁的老人生活,在中國他們有個特殊的名字:留守兒童!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翻譯:中峰禪師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解析: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禪師僅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中峰禪師解釋說:凡人容易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心靈沒有洗除乾淨,法眼未開,所以他們經常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把真的惡行反認為是善的。這些人不恨自己顛倒是非,怎麼還能抱怨老天的報應錯了呢?普通人眼中的善與惡是這樣的: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 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人性裡的惡總是支配著不被聖靈所充滿的人,借著暗黑意念而表現出成見、論斷、自負,甚而以大欺小、欺善怕惡、還有的就是故意造謠激怒我們生氣犯罪……。身為基督徒,不諱言地,當我們面對他人無禮的謾罵和難堪的羞辱,多多少少也曾有過以惡報惡、以牙還牙的念頭,但每當我們即將失去理智,欲靠著血氣回敬對方時,心裡總會出現一個聲音:「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真的知道嗎?看看佛教是怎樣定義善惡行為的佛教是如何定義善惡行為的呢?首先,在我們日常行事中,善的行為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和安樂。比如布施這種善行,既能幫助我們克服自身的貪心和吝嗇,使人格得到淨化,還能招感未來福報。
  • 一生善不抵一次惡
    一生善。有老人常言:好人不長命,雖說好人可能會離開的很早,但我認為他們是去享受更好的生活去了。人吶,讓你善,不是說你什麼都不能做,而是做什麼都要合乎情理。善並不難,難的是堅持。一次惡。在法律為大的現代,也許你做十件好事都沒有人誇你,但你做一件壞事,便會遭到唾棄。就像是「一生善小於一次惡」,在這個法大於情的社會,不是依靠功過相抵來生活,你可以不善,但不能惡。善善惡惡終有果。
  • 太宰治的反義詞字謎遊戲-《人間失格》
    那就是反義詞的字謎遊戲。比如,黑色的反義(反義詞的略稱)是白色,白色的反義卻是紅色,而紅色的反義是黑色。 「花的反義詞呢?」我問道。 堀木撇起嘴,想了想說道: 「哎,有一個餐館的名字叫『花月』,這樣說來,就該是月亮吧。」
  • 婚姻的反義詞不是離婚是:你忘了我們的約定
    笑眯眯的看著我親愛的你說婚姻的反義詞是不是離婚啊。當時的我有些錯,抬頭紋都看著他呆了好久,還是值得退了我一把:姑姑,姑父問你話呢?收回思緒我直勾勾地看著我們家先生怎麼會突然提到婚姻的反義詞呢?對於男人突如其來的反應,我也是無法回答的。想了很久,我想大概不是吧。我看著他笑了笑:你覺得是什麼?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你是怎麼想的?
    就如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人而非動物的重要屬性。談到這裡,那我們人到底是善還是惡的呢?自古有以來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也有不同的認識。那主要的就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兩種極端的認識,那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觀念呢?
  • 如果地產快周轉的反義詞不是慢周轉,那究竟是什麼?
    只有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時,快的反義詞才是慢,在真實的人類活動中,快的反義詞,可能是「準」。 因為一味求快,就不會準。 「高質量」,成為行業年會的關鍵詞 在年末,我至少看到兩個地產盛會級,以「高質量」作為19年的主題。
  • 「性惡論」與「性善論」為什麼不是對立的?(一)
    即使同為儒家學派,不同哲學家對於人性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無惡論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一個主張人性本善,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然而十分反直覺的是,兩家人性論思想卻不是對立的。這是為什麼呢?
  • 善與惡的距離
    善與惡的距離 昨晚11點多,我在填報表的時候,有個做投資的朋友,上來先跟我發了個紅包
  • 日禱記 ||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2018-1-15)
    今日經文: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馬書12:9】讀經默想:保羅提醒我們,要以真誠的愛對待別人。愛人不可以虛假,假冒出來的愛心,總有被發現的一天。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善」其實並不是指空和無知.因為它的儒學含義並不在此.在儒學和哲學上說.「人之初,性本善」真正含義在於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趨勢永遠都是向善的.
  • 《北歐神話》:愛與恨,善與惡,毀滅與重生,誰是最後的贏家?
    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因為北歐神話有許多和中國神話相似的地方,而北歐神話裡面的神不是萬能的,也有弱點,也會死亡。茅盾先生用他治學嚴謹的精神為我們再現了北歐絢爛的神話世界,從混沌之初到諸神的黃昏,先生都極其客觀地記述,在翻譯過程中發現了神話之間的淵源,反映了人民的樸素願望。下面我將從愛與恨,善與惡,毀滅與重生等角度分析我的看法,分享我的感動。
  •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
    現實中,「愛之深,恨之切」,分手後往往因愛生恨,曾經愛得有多深,分手之後就有多恨。其實,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快樂,分手是為了減輕痛苦。不管是相愛還是分手,這個決定都是為了能讓彼此過得更加幸福。在《教誡巴帝摩卡》中教導說:「忍耐是最高苦行,諸佛說涅槃最上;惱他實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門。」對於好的、不好的都要承受,都敞開心懷去接受、容納,這就是容忍,就是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