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早,北京天安門廣場降半旗,哀悼抗疫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今晨5時54分的北京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照常與太陽同升,在短暫定格後緩緩下降至距離旗杆頂端1/3的位置,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深切哀悼,用最莊嚴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敬重。
降半旗誌哀,在近400年來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慣例,意味著對逝者國家意義上的哀悼。將旗幟上升至杆頂,再緩緩下降的方式,是要為「看不見的死亡之旗」留出位置。這片簡單的留白和看似象徵性的儀式,彰顯著對死者生命的高度尊重。
據不完全統計,天安門廣場的國旗下半旗有50次以上,其中30餘次係為中國國家領導人下半旗,17次為外國逝世人物下半旗,1次為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遇難記者,3次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國哀悼日。
關於下半旗,孩子需要知道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是應當在今天講給孩子聽,讓TA受益終身的?
為誰下半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四條規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四)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發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誌哀。
依照本條第一款(三)、(四)項和第二款的規定下半旗,由國務院決定。依照本條規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者國務院決定。
在共和國對逝世的外國人的弔唁中,規格最高的應屬前蘇聯領袖史達林。史達林於1953年3月5日逝世,3月6日,中國政府發布公告,自1953年3月7日起至3月9日在全國下半旗誌哀。誌哀期間,全國各工礦、企業、部隊、機關、學校及人民團體一律停止宴會、娛樂。此後,以1969年為界,中國為逝世的外國人下半旗的頻率和範圍均有明顯變化。
在1969年9月9日為逝世的越南主席胡志明下半旗及之前,下半旗的頻率較高,以1953年為起點,16年間共發生過12次,其範圍絕大多數為「我國各地下半旗」。而在1969年後,中國為逝世的外國領導人降半旗的頻率大幅降低,其範圍也不再是「全國各地」,而主要為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和外交部。
如何下半旗?
下半旗,並不是將國旗降至旗杆的一半處,也不是直接把國旗升至旗杆的一半處。那麼,如何下半旗呢?
《國旗法》第十六條規定:
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
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杆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
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下。
下半旗如何源起?
下半旗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誌哀方式。
當某個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逝世後,以下半旗表示哀悼。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一天,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為了表示對已故船長的敬意,將桅杆旗幟下降到離旗杆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它的桅杆上下著半旗,不知何意。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長。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誌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採用。
在中國,1998年洪災過後,有學者提出,應當為洪災中的死難者下半旗誌哀。1999年5月12日,天安門廣場降半旗,向在中國駐南聯盟使館犧牲的3名中國新聞工作者誌哀。這是中國首次為普通民眾降半旗。
2008年汶川地震幾天後,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鬥在網上發文章,提出《關於四川大地震的民生建議》,其中包括下半旗誌哀。最終,在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的「全國哀悼日」,共和國首次為災難中的普通逝者降半旗。此後為悼念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中的遇難者,全國和駐外使領館皆下半旗誌哀。
「2008年是一個進步。以後可以有個內部條例規範一下,比如超過100人遇難以上的災難就可以降半旗。」胡星鬥認為,這樣至少可以從形式上體現對個體的尊重,體現普通國民生命的重要性,「有人說是不是五星紅旗頻繁降下就沒有尊嚴了。我恰恰認為,國旗為民眾而降才更能體現它的尊嚴」。
「誌哀」還是「致哀」?
從文字意義上看,「致」是送達的含義,「致哀」就是用語言向別人傳達自己對某人某事的哀意,傳達的對象是確定的。而「志」是銘記、銘刻的含義,「誌哀」就是以某種方式或活動來哀悼,哀悼對象不確定,比「致哀」要嚴重,比如:下半旗誌哀。
此外,從《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來看,「誌哀」中的「志」做動詞講。而「致哀」,富含深切同情的意思。為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當確切知道被哀悼者時,使用「致哀」二字,否則應使用「誌哀」;國之大事用「誌哀」,比如我們集體哀悼「5·12」地震中的遇難者;對象為物用「誌哀」,對象為人用「致哀」。
從象徵意義來看,「誌哀」的意思比「致哀」更深一層,心更真,情更切。「誌哀」不僅是悼念死難者,更能體現出讓生者記住、給生者鼓勵與勇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致哀」是專指個別的某一次的哀悼行為,「誌哀」則是集體的大型的表示哀悼的方式。
孩子問及死亡,該怎麼回答?
在沉痛悼念逝者的同時,「死亡」這個話題又被再次提及。曾幾何時,「死亡」成了人人都避諱回答的話題。但我們越是迴避,孩子就越是好奇。
當孩子開始面對死亡這個話題的時候,也是我們進行生命和死亡教育的最佳時期。那我們應以什麼方式去和孩子談論死亡?是直面死亡的真相?還是給他們一些美好的期許?
其實,最合適的辦法就是聽孩子的。
孩子的個性、年齡差異決定了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教育方式,對一些性格比較軟弱的孩子,如果我們採取單刀直入的方式,那可能會對他造成一定的童年陰影。
那對於一些性格相對堅強的孩子來說,實話實說直截了當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因此,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適應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首要原則。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跟孩子講述「死」這件事,那麼他們在今後的人生中,就能更好地面對和處理這類事件。
如何探討孩子所能理解的死亡?
既然我們決定要和孩子談談「死亡」,那麼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死亡呢?
通過與自然現象的類比來談:「那些花草樹木,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人也是啊。寶貝,你看小草,它從發芽、生長到枯萎有一個過程,爺爺以前也是一個小嬰兒,然後慢慢地長成媽媽這樣的大人,再然後就慢慢變老了,最後像小草一樣,在死去以後和泥土合為了一體。」
利用生命教育繪本來談:繪本也許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形式。在孩子需要時,父母不妨坐下來,陪孩子一起,慢慢品味那些有關死亡與生命的故事,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比如《壽命圖鑑》,它是一本適合4至10歲年齡段孩子讀的圖畫書。書中對於不同的生命體/物體,壽命長短進行了展示,比如豆芽:一天,小白鼠:一年多一點,飛機:20至25年,人:70年至80年以上,屋久杉:1000年以上,太陽:一百億年……不同時間尺度的生命都平等的在這個宇宙中存在著。這本書畫風可愛、文字有趣,把生死這樣的大問題輕輕地解開了。
利用與死亡相關的事件:利用與死亡相關的事件,讓死亡充滿儀式感。讓孩子在這樣的儀式感中,接受生命離開的這個事實,讓孩子進一步理解死亡。這樣一步步的,讓孩子了解生命,並更加認真努力的活著。因為,我們談論死,是為了讓孩子更加珍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