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沒一周,朋友就為孩子的事頭疼不已。
她家孩子剛上二年級,可凡事特別喜歡找藉口:
忘了某項作業,孩子不承認忘了,偏要拉一大堆「老師說的太快,我沒記牢」之類的理由;
作業馬虎、做題看反加減號,他找理由:
「哎呀,反正班裡大部分同學也這樣。」
日記寫成流水帳,他怪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
哪件事孩子都能找到客觀理由,把自己的責任,推得遠遠的。
看孩子這樣,朋友很上火,讓她著急的,不是孩子做事不完美,而是孩子明明看到了自己和「標準」的差距,卻狡辯。
圖片來源:電視劇《山茶花開時》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
藉口是不想擔負責任的託詞,是不信守承諾的反映,是畏懼困難、不求上進的表現,它直接阻礙著一個人將來的成功。
遇事愛找藉口,看似事不大,卻在方方面面,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學習、心智上,很難有突破。
孩子愛找藉口
是「內在動機不夠」
生活中,「愛找藉口」的孩子,都不乏這樣的表現:
一方面,我行我素,有缺點和不足也很難認識到,無法進步。
另一方面,對父母老師的教導,敷衍了事,態度不真誠。
孩子的這種表現,用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內在動機不足。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曾創立當代有名的「內在動機」理論。
他們認為,孩子只有最基本的三種心理需求被滿足後,才能形成內在動機。
這三種心理需求是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歸屬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被接納和認可的感受。
當孩子有歸屬感時,他會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放鬆感。
自主感說的是,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可以自己做決定。
勝任感就比較好理解了,說的是孩子能完成並做好一件事。
不難看出,這三種心理需求裡,父母對前兩種,起著很大的決定性作用。
如果我們在家庭裡,給予孩子的接納、尊重不夠,又或者是自主權利太少的話,孩子就容易「心理動機不足」,做事不認真,找藉口敷衍自己,也敷衍大人。
電視劇《小歡喜》裡的高二女孩英子,在媽媽嚴苛的管教面前,她是一個體貼、乖巧,努力學習,一心衝刺高考的踏實女孩。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可背著媽媽,她趁體育課逃課出來玩樂高;假借複習為名,和同學一起出去happy;她背著媽媽去天文館演講,偷偷報名冬令營;把媽媽辛辛苦苦給她燉的燕窩,反手送人……
每當被媽媽看出破綻,她都不承認,還總要找藉口敷衍掉。
英子就是那個「裡一套外一套」,喜歡找藉口的小孩。
可英子的種種「藉口」,也都是為了適應媽媽的強權和包辦,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弗洛伊德曾說:
未被表達出來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當孩子習慣遇事找藉口時,我們先要對照以上三點反思:
是不是給予孩子的接納、尊重、自主權不夠,才導致他們用別的方式表達真實情緒?
如果是,父母們一定要先改正自己,再期望孩子有所改變。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沒有勝任感
孩子就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
有時,我們給夠了孩子接納、尊重,可為什麼他們還是會找理由呢?
這涉及到了「內在動機」的中第三點——勝任感。
心理學認為:
當一個人面臨挫折或者無法勝任一件事時,會出現一種「應激狀態」。
為了平衡這種狀態,人們往往會採取心理上的防衛,通過合理化的藉口,適應挫折,減輕或消除受挫後的緊張狀態。
前段時間女兒班裡評選「三好學生」。
有個成績一向優秀的女孩,因為疫情期間成績下滑,導致最近的摸底不理想,以平均2分的分差,錯失「三好生」。
在同學們面前,她故意輕描淡寫地說:
「其實我根本不在乎這個『三好生』,我爸媽計劃讓我初中就去留學呢。」
圖片來源:電視劇《都挺好》
可據女孩媽媽說,她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屋裡不出來,一直哭一直找理由說,都怪父母給她輔導的太少了,才導致她沒評上三好生。
女孩唯獨不願反省,成績下滑,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類似的這種藉口,就是孩子無法勝任一件事時,為了保住自尊,啟動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上的防衛,大部分是好的,它能讓人平衡身心健康。
可如果防衛過度,就成了逃避現狀,自我麻痺了。
而孩子們很多藉口,就是無法面對挫折,心理「防衛過度」的表現,也是孩子不願承擔責任的一種現象。
圖片來源:電影《墊底辣妹》
遠離藉口,承擔責任
才是成長的開始
無論哪種形式的「藉口」,本質上,都是孩子內在動機不夠、心理能量不足,也不願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想要孩子遇事不找藉口,凡事向內找原因,我們就要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力量感,讓他們慢慢變得強大。
☞ 開放式提問,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接納的力量
接納和尊重孩子,首先要表現在言語、要求上,開放式提問,就是不錯的選擇。
紀錄片《差生4》裡,講述了美國教育強市,帕拉阿圖的初高中生的日常:
孩子們平時的學習壓力非常大,面對不理想的成績,父母還也會嘮叨、指責。
每當這時,就有孩子就開始找藉口,敷衍父母。
後來,學校組織父母們學習了意志訓練,教他們用「開放性」的提問,代替「質問」,比如:
詢問孩子考試時,不再說「考得好不好?」而是真誠詢問「今天過得怎麼樣?」。
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接納後,反倒自然地說出了「考得不太好」的情況。
圖片來源:電影《蜂鳥》
此時父母會接著說:「看起來考試好像很難啊。」
因為有同理心,孩子一下就放下了所有戒備,開始說自己遇到的實際困難。
開放式提問,不是抹去對孩子的要求,而是用接納的心態,儘量讓孩子表達自己。
然後父母以幫助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學習。
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幫助,父母也會獲得孩子的信任,這對親子關係,對孩子學習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而孩子們一旦在父母的幫助下習得「內在動機」,就不會再想要通過「找藉口」的方式,發洩情緒。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別離》
☞ 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把自主感歸還他們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應該漸漸把孩子的事分出去,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父母應該做孩子的「軍師」,而不是「保姆」兼「管家」。
不包辦孩子的生活,凡事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主,不怕錯,凡事重在收穫經驗,才能在生活中,把自主感,一步步歸還孩子。
孩子的責任心,也會慢慢培養起來。
當一個孩子,有「勇於擔責」的品質時,就不會遇事就想找藉口。
圖片來源:電視劇《美雨》
☞ 給孩子提要求,要先抑後揚,幫他們留住勝任感
勝任感,就是孩子需要知道「我可以的」、「我能行!」。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都來源於外界,所以在給孩子提要求時,一定要講究藝術。
比如,孩子剛學寫字時,字寫得歪歪扭扭,不整齊。
如果父母一上來就指責孩子「寫得亂七八糟」,一定會把孩子的勝任感都打擊掉。
但如果我們先拿出孩子好的地方進行鼓勵,告訴孩子,他握筆姿勢很正確,筆觸不輕不重,然後再提出,字還要寫正、寫整齊,才會看著更好看。
孩子一定就會帶著勝任的心態,努力去糾正自己的錯誤。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好孩子,都是在家庭裡養成的,而好父母,也一定是在不斷反思中,慢慢進步的。
歐巴馬曾在給孩子們開學演講中說:
「假如你惹了什麼麻煩,那並不說明你就是個搗蛋鬼,而是在提醒你,在將來要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
假如你考了個低分,那並不說明你就比別人笨,而是在告訴你,自己得在學習上花更多的時間。
沒有哪一個人一生出來就擅長做什麼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養出技能。」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我們都要認識到:
不完美不是自己的錯,坦誠認識不足,才是更好的開始。
只有這樣,一個孩子才能不懼錯誤,無畏擔責,慢慢成長的更優秀。
樹媽說:
但找藉口從來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學會擔當、學會面對,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另外還有個事情要跟大家再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好多媽媽提過沒時間看文章,後續我會在這裡,用短視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掃碼關注「成長樹」
▼
[ 親愛的,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 最溫暖的育兒公眾號 -
200萬父母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