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總找藉口:三流父母發怒,二流的父母發愁,一流的父母……

2021-02-07 成長樹

開學沒一周,朋友就為孩子的事頭疼不已。

 

她家孩子剛上二年級,可凡事特別喜歡找藉口:

 

忘了某項作業,孩子不承認忘了,偏要拉一大堆「老師說的太快,我沒記牢」之類的理由;

 

作業馬虎、做題看反加減號,他找理由:

「哎呀,反正班裡大部分同學也這樣。」

 

日記寫成流水帳,他怪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

 

哪件事孩子都能找到客觀理由,把自己的責任,推得遠遠的。

 

看孩子這樣,朋友很上火,讓她著急的,不是孩子做事不完美,而是孩子明明看到了自己和「標準」的差距,卻狡辯。

圖片來源:電視劇《山茶花開時》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

藉口是不想擔負責任的託詞,是不信守承諾的反映,是畏懼困難、不求上進的表現,它直接阻礙著一個人將來的成功。

 

遇事愛找藉口,看似事不大,卻在方方面面,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學習、心智上,很難有突破。

孩子愛找藉口

是「內在動機不夠」

生活中,「愛找藉口」的孩子,都不乏這樣的表現:

 

一方面,我行我素,有缺點和不足也很難認識到,無法進步。

另一方面,對父母老師的教導,敷衍了事,態度不真誠。

 

孩子的這種表現,用心理學來解釋就是內在動機不足。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曾創立當代有名的「內在動機」理論。

 

他們認為,孩子只有最基本的三種心理需求被滿足後,才能形成內在動機。

 

這三種心理需求是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

歸屬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被接納和認可的感受。

當孩子有歸屬感時,他會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放鬆感。

自主感說的是,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可以自己做決定。

 

勝任感就比較好理解了,說的是孩子能完成並做好一件事。

 

不難看出,這三種心理需求裡,父母對前兩種,起著很大的決定性作用。

 

如果我們在家庭裡,給予孩子的接納、尊重不夠,又或者是自主權利太少的話,孩子就容易「心理動機不足」,做事不認真,找藉口敷衍自己,也敷衍大人。

 

電視劇《小歡喜》裡的高二女孩英子,在媽媽嚴苛的管教面前,她是一個體貼、乖巧,努力學習,一心衝刺高考的踏實女孩。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可背著媽媽,她趁體育課逃課出來玩樂高;假借複習為名,和同學一起出去happy;她背著媽媽去天文館演講,偷偷報名冬令營;把媽媽辛辛苦苦給她燉的燕窩,反手送人……

每當被媽媽看出破綻,她都不承認,還總要找藉口敷衍掉。

 

英子就是那個「裡一套外一套」,喜歡找藉口的小孩。

 

可英子的種種「藉口」,也都是為了適應媽媽的強權和包辦,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弗洛伊德曾說:

未被表達出來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當孩子習慣遇事找藉口時,我們先要對照以上三點反思:

 

是不是給予孩子的接納、尊重、自主權不夠,才導致他們用別的方式表達真實情緒?

 

如果是,父母們一定要先改正自己,再期望孩子有所改變。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沒有勝任感

孩子就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

 

有時,我們給夠了孩子接納、尊重,可為什麼他們還是會找理由呢?

 

這涉及到了「內在動機」的中第三點——勝任感。

 

心理學認為:

當一個人面臨挫折或者無法勝任一件事時,會出現一種「應激狀態」。

 

為了平衡這種狀態,人們往往會採取心理上的防衛,通過合理化的藉口,適應挫折,減輕或消除受挫後的緊張狀態。

 

前段時間女兒班裡評選「三好學生」。

 

有個成績一向優秀的女孩,因為疫情期間成績下滑,導致最近的摸底不理想,以平均2分的分差,錯失「三好生」。

在同學們面前,她故意輕描淡寫地說:

「其實我根本不在乎這個『三好生』,我爸媽計劃讓我初中就去留學呢。」

圖片來源:電視劇《都挺好》

可據女孩媽媽說,她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屋裡不出來,一直哭一直找理由說,都怪父母給她輔導的太少了,才導致她沒評上三好生。

 

女孩唯獨不願反省,成績下滑,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類似的這種藉口,就是孩子無法勝任一件事時,為了保住自尊,啟動的「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上的防衛,大部分是好的,它能讓人平衡身心健康。

可如果防衛過度,就成了逃避現狀,自我麻痺了。

 

而孩子們很多藉口,就是無法面對挫折,心理「防衛過度」的表現,也是孩子不願承擔責任的一種現象。

圖片來源:電影《墊底辣妹》

遠離藉口,承擔責任

才是成長的開始

 

無論哪種形式的「藉口」,本質上,都是孩子內在動機不夠、心理能量不足,也不願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想要孩子遇事不找藉口,凡事向內找原因,我們就要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力量感,讓他們慢慢變得強大。

 

☞ 開放式提問,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接納的力量

 

接納和尊重孩子,首先要表現在言語、要求上,開放式提問,就是不錯的選擇。

 

紀錄片《差生4》裡,講述了美國教育強市,帕拉阿圖的初高中生的日常:

 

孩子們平時的學習壓力非常大,面對不理想的成績,父母還也會嘮叨、指責。

每當這時,就有孩子就開始找藉口,敷衍父母。

後來,學校組織父母們學習了意志訓練,教他們用「開放性」的提問,代替「質問」,比如:

 

詢問孩子考試時,不再說「考得好不好?」而是真誠詢問「今天過得怎麼樣?」。

 

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接納後,反倒自然地說出了「考得不太好」的情況。

圖片來源:電影《蜂鳥》

此時父母會接著說:「看起來考試好像很難啊。」

因為有同理心,孩子一下就放下了所有戒備,開始說自己遇到的實際困難。

 

開放式提問,不是抹去對孩子的要求,而是用接納的心態,儘量讓孩子表達自己。

然後父母以幫助者的身份,介入孩子的學習。

 

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幫助,父母也會獲得孩子的信任,這對親子關係,對孩子學習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而孩子們一旦在父母的幫助下習得「內在動機」,就不會再想要通過「找藉口」的方式,發洩情緒。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別離》

 

☞ 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把自主感歸還他們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應該漸漸把孩子的事分出去,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

 

父母應該做孩子的「軍師」,而不是「保姆」兼「管家」。

 

不包辦孩子的生活,凡事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主,不怕錯,凡事重在收穫經驗,才能在生活中,把自主感,一步步歸還孩子。

 

孩子的責任心,也會慢慢培養起來。

當一個孩子,有「勇於擔責」的品質時,就不會遇事就想找藉口。

圖片來源:電視劇《美雨》

 

☞ 給孩子提要求,要先抑後揚,幫他們留住勝任感

 

勝任感,就是孩子需要知道「我可以的」、「我能行!」。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都來源於外界,所以在給孩子提要求時,一定要講究藝術。

 

比如,孩子剛學寫字時,字寫得歪歪扭扭,不整齊。

如果父母一上來就指責孩子「寫得亂七八糟」,一定會把孩子的勝任感都打擊掉。

 

但如果我們先拿出孩子好的地方進行鼓勵,告訴孩子,他握筆姿勢很正確,筆觸不輕不重,然後再提出,字還要寫正、寫整齊,才會看著更好看。

 

孩子一定就會帶著勝任的心態,努力去糾正自己的錯誤。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好孩子,都是在家庭裡養成的,而好父母,也一定是在不斷反思中,慢慢進步的。

 

歐巴馬曾在給孩子們開學演講中說:

 

「假如你惹了什麼麻煩,那並不說明你就是個搗蛋鬼,而是在提醒你,在將來要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

 

假如你考了個低分,那並不說明你就比別人笨,而是在告訴你,自己得在學習上花更多的時間。

 

沒有哪一個人一生出來就擅長做什麼事情的,只有努力才能培養出技能。」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我們都要認識到:

不完美不是自己的錯,坦誠認識不足,才是更好的開始。

 

只有這樣,一個孩子才能不懼錯誤,無畏擔責,慢慢成長的更優秀。

 樹媽說:

但找藉口從來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學會擔當、學會面對,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另外還有個事情要跟大家再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好多媽媽提過沒時間看文章,後續我會在這裡,用短視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

掃碼關注「成長樹」

[ 親愛的,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

- 最溫暖的育兒公眾號 -

200萬父母已關注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裡的兩個娃。創辦成長樹這個平臺6年了,收穫了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300多篇原創文章。如果你家也有3-12歲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

相關焦點

  • 當孩子總找藉口:三流父母發怒,二流父母發愁,一流父母……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可背著媽媽,她趁體育課逃課出來玩樂高;假借複習為名,和同學一起出去happy;她背著媽媽去天文館演講,偷偷報名冬令營;把媽媽辛辛苦苦給她燉的燕窩,反手送人……每當被媽媽看出破綻,她都不承認,還總要找藉口敷衍掉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最需要的愛和陪伴
    一種現象是在飯店裡、公交車上、馬路上,甚至超市裡,隨處可見孩子拿著手機玩耍,只要孩子哭鬧,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不要哭,不哭的話,給手機給你玩,然後孩子拿到手機,就乖乖吃飯,乖乖跟在父母身後。另一種現象是父母回到家之後各自玩手機,丟一堆玩具給孩子自己玩,孩子蹭回到父母身邊,父母嫌麻煩吵鬧的讓孩子不要打擾,自己去玩玩具。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很大,責怪、批評、指責都很難將這種差距彌補。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1、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3、一流的父母教孩子獨立思考。
  • 「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一流父母給...」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父母給手機,二流父母給玩具。」而真正一流的父母,會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孩子不再麻煩你,他可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父母也分級:一流做榜樣,二流當教練,三流是保姆,末流呢?
    有人就調侃說,父母也是有級別的,「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當教練,三流父母是保姆」。1、一流父母做榜樣這種父母可能是最棒的父母了,他們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知道教育孩子的關鍵還是以身作則。希望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會在平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看書,而不會在旁邊玩手機。知道孩子比較內向,就會刻意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的性格更加陽光。這樣的父母能夠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能夠用自身正面的形象去影響孩子,這樣的父母當然是一流的了。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而一流的父母這樣做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一流的父母,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曾經有個媽媽帶孩子去逛商場,他覺得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熱鬧非凡的場所,可是和他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場裡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甚至有些害怕吵著要出去。媽媽不明白一向喜歡玩的孩子怎麼會排斥又漂亮又熱鬧的商場呢?
  • 孩子犯錯,三流父母發脾氣,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對策很高明
    ,會選擇保護孩子的方式,打斷父母的教育。長期下去,孩子很可能會養成一遇到事情就找老人幫忙的習慣,甚至是變得天不怕地不怕。那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讓老人也接受呢?、三流父母:發脾氣在孩子犯錯時,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會直接採取吼罵或是打罵的方式,可這樣的方法,雖然讓爸媽的情緒得到了宣洩,但是在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娃很可憐,長久下去很可能會帶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你是幾流的?
    點擊上面免費訂閱,為你打造專業的精品閱讀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中國大多數家長,首先是孩子的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二流的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他們會用各種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逼迫孩子學會各種技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 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二流父母靠嘴巴教育孩子,一流父母靠…
    三流父母靠拳頭教育孩子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更有一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父母打孩子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二流父母靠嘴巴教育孩子
  • 一流父母當榜樣 三流父母當保姆
    大部分中國家庭,都覺得孩子比另一半更重要。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親子關係應該擺在次要位置。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小學放暑假,媽媽說:「小孩子自己出去玩多危險啊,在家待著吧」;初中寒假時,媽媽說:「還有那麼多作業,玩什麼啊?」高中時,媽媽說:「馬上高考了,你還敢出去玩?
  • 一流父母當榜樣,三流父母當保姆
    大部分中國家庭,都覺得孩子比另一半更重要。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親子關係應該擺在次要位置。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努力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我說:「我找誰玩啊?」最近這個網上流傳的段子,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大包大攬」的習性及惡果。有言道:「一流的父母當榜樣,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三流的父母當保姆。」心理學者武志紅提出了「巨嬰」概念:很多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01父母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意義極為重要。父母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父母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於平和,內心世界穩定;父母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
  •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一直強勢的狀態裡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託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 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
    孩子原本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為保姆式父母的存在,為孩子代勞一切事,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看似為了孩子好,但他們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保姆式父母才是打造巨嬰的「元兇」。他們事事包辦,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父母,長大後往往生活難以自理,精神也無法獨立。有人說: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 三流父母像保姆,二流父母似教練,一流父母當如何?
    一、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
  • 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有些父母,不僅沒有對孩子付出,還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在一期訪談類節目中,嘉賓姬小卓透露,他和親生父親處同一屋簷下,卻幾乎8年零交流。小時候,媽媽讓爸爸看他寫作業,爸爸就躺在床上看著他。有一次,媽媽看到原本應該在做功課的小卓在桌子上睡著,爸爸在床上睡著,非常生氣,質問他爸爸:他們大吵了起來,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媽媽哭著回房睡了。
  • 李玫瑾:一流父母「找方法」,三流父母「講道理」,孩子差距明顯
    面對這種每個家庭養育孩子時,都會出現的問題,父母不同的做法,能夠決定孩子的高低。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總喜歡嘮嘮叨叨給孩子講一堆,自己認為非常有用的大道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孩子根本不聽甚至還會頂撞自己;孩子也很委屈,認為父母太古板老套無法溝通。
  •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是什麼樣呢?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託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柔和」。你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 【家課】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什麼樣?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你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每位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家長的心態應該放在哪?請千萬不要急著報班、著急找家教、著急找一些方法層面的東西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家庭教育重在養,而非在教。我們需要特別解讀以下兩個字:一是心,二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