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系統需求分析(1):目標不明確,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

2020-12-1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做任何產品,不能直接了解需求,這樣容易陷入細節,而偏離整體項目。當你的目標不明確時,你需要了解清楚現狀:問題和機會是什麼?有什麼影響?再確定解決方案,有效進行需求分析。

「為什麼這次又延期上線?!」

「因為需求方又變更需求啊!」

「那具體什麼時間可以準確上線!」

「大概…」

「……」

看著業務方一臉憤慨,產品經理攤手表示無奈。

這個場景相信不少產品經理有遇見過。

如果是小需求變更倒還好,涉及核心流程的變更,相信程序猿已經磨刀霍霍向豬羊…

產品延期上線的大部分原因多半是需求變更頻繁,既定上線日期一拖再拖。那我們要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需求變更頻繁,大部分錯不在需求方,而是在於我們產品經理對需求分析與挖掘不夠全面與深入,因為需求方往往對自己的需求是模糊且想一是一。

那如何做有效的需求分析呢?以企業組織系統舉例,後續我用幾張篇幅給大家詳細說明。

做任何產品,不能從直接了解需求,這樣容易陷入細節,而偏離整體項目。

首先,我們要了解產品的價值需求這一條線,次之才是詳細需求線。

價值需求主線分為三大方面,目標與願景分析、干係人識別、干係人分析。

詳細需求主線分為系統分解線、功能線、數據線、質量線、其它方面。下面講述目標與分析的六個點。

一、需求=預期-現狀

我們在做產品調研時,大致會遇到三種情況。相關系統涉及的部門的同事有的表現積極、無所謂、不搭理的情況時有發生,其實這些就是他們現狀有所不同。

當他們在使用系統經常遇到讓他們無法理解或頭疼繁複的操作時,他們會對你的需求調研發現出熱情,恨不得把訴求一股腦拋給你。

反之,系統用著還行,這時你提出迭代優化,這種打破他們習慣的做法造成的不安全,他們會比較抵制你的調研。這時不要慌,我們需要去了解他們的工作流程與操作體驗,找出更為快捷高效率的思路,提高他們的預期,創造新的需求機會,這樣他們才會配合你的工作。

因此,我們進行需求分析時,首先要識別這是機會還是問題。兩種情況下了解需求的套路有所不一。

二、問題場景

出現問題場景,它有外部和內部兩種觸因。

外部觸因下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主導看到別人的產品,察覺自身差距。需求分析思路:讓對方分享觀察後的收穫。一般情況,需求方有較為明確的思路,進行需求獲取較為輕鬆一些。

第二種情況:競品的動向,想模仿。需求分析思路:做競品分析。常見需求方沒明確的思路,只是看好的就想抄。此時產品人員需謹慎分析。

第三種情況:新技術的趨勢。需求分析思路:讓對方分享對所謂新技術的理解,了解背後的需求,以防有差。

內部觸因下,內部員工已經明確意識到現狀與預期的差距,但是無法詳細闡述。這時比較考驗產品人員的訪談技巧,我們的大致思路是還原表象-分享原因-共商決策。此處詳細的知識可以查看需求獲取的相關書籍

三、機會場景

對機會場景的分解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

第一、新業務。追標杆、賽同行、借鑑別的行業

第二、新技術。關注新技術的應用趨勢,尋找靈感。關注客戶的業務痛點以及系統缺陷

第三、新人群。假如一個產品的用戶年齡段雖然是固定的,但是若干年過去後,這個年齡段的人由於出身的社會背景有所不同,其個性和需求會有所不同。像壽命較長、垂直化產品更是要關注一點。

四、準確定義問題/機會

面對客戶,最核心一點是,先講場景再談數據。如果一開始,把問題用專業的語言進行描述,對方要麼一臉懵逼要麼理解偏差,影響溝通效果。

我們該如何描述一個問題?

業務態。每個產品經理剛入門時,對需求方講解系統時,直入主題講解系統功能與架構,對方多半是一臉懵逼狀。我們應該從對方關心的業務層次來講系統的作用。比如當需求方是企業管理層,我們應該從「問題、機會、成本、效益」這四方面去講述我們的系統,不要深陷技術實現的細節。客觀性。需求方給我們描述訴求時,往往模糊不準確。而我們產品人在了解完需求後,一定要準確、客觀地描述好;匹配性。項目的願景和目標往往是高層讀者,我們關注點應從經營層面、管理藐視、業務模式依次去描述問題

五、分析影響

明確指明問題影響到了誰,可以指明部門崗位分析帶來的影響與後果(注意讀者的層次)推理合理、層次清晰

六、分析問題和確定解決方案

分析問題。魚骨法、問題現狀樹法、問題現狀法、系統思考法等,涉及的技巧可以看相關書籍宏觀說明,強調具體策略,業務化語言描述。用「措施+效果」的結構一句話提煉目標場景本章節知識主要是適用於從0開始或者目標不明確的項目,不適用於內部有明確的方向和框架的項目。

本文由 @PM達雲霄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用戶需求分析工具有哪些?如何有效的進行用戶需求分析?
    對於企業和運營來說,用戶需求分析是必不可缺的,而分析結果的精準度也影響著後期產品的運營和營銷效果,想要獲得這些用戶需求信息,需要專業的用戶需求分析工具,比如說Mob AnalySDK用戶行為分析系統,對用戶在
  • 如何做好軟體需求分析?
    編輯導語:軟體需求分析,就是把軟體計劃期間建立的軟體可行性分析求精和細化,分析各種可能的解法,並且分配給各個軟體元素。這是是軟體定義階段中的最後一步,是確定系統必須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對目標系統提出完整、準確、清晰、具體的要求。
  • 從四個維度分析企業的培訓需求
    如何獲取真正的企業培訓需求?我們需要從以下四個維度來分析。一、仰望戰略目標看能力需求企業的戰略目標能不能實現,路徑及速度是否達到預期等,都和組織的資源及能力息息相關。而組織的能力需要靠持續不斷的培訓去予以提升,因此,企業培訓業務策略必須首先從企業的戰略體系中進行解讀和承接。
  • 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百度百科上說,需求分析也稱為軟體需求分析、系統需求分析或需求分析工程等,是開發人員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和分析,準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麼的過程。本文討論的需求分析是指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挖掘用戶內心真正的目標,並轉化成產品需求的過程。用戶需求是什麼?
  • 盯住產品目標,做好需求分析的5個階段
    需求管理是一個產品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直接關係到產品最終交付的成果和質量。產品經理在面對用戶的時候,還面對著一群人:技術/開發。如何在接觸用戶需求到技術實現過程中做好需求分析,提高產品需求的交付質量?本文將從5個階段理解需求,細化需求分析全過程。
  • 需求分析初探:詳解需求定義、來源及需求關係
    用戶/產品需求分析,如果從來源上劃分可以分為面向普通用戶的需求分析與面向企業的需求分析,前一類就是針對普通消費者,比較容易理解,而後者一般以功能性為主,對於人機互動,使用體驗等方面不是很看重!一方面是因為面向企業的軟體少有公開的競品,另一方面企業追求成本,看重效率,所以只要能夠解決企業的問題,其他的老闆都不會太在乎!
  • 那些年,你錯過的培訓需求分析中隱藏的「真相」……
    說到培訓需求分析的方法,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觀察法、面談法、問卷法、標杆分析法等等。方法林林總總,關鍵是如何對當中的內容進行設計,才能符合企業對培訓的期望。要找準培訓需求,首先要知道企業對培訓的期望是什麼。這是培訓需求設計的出發點,只有弄清這一點,才能進一步基於期望分析需求,給出培訓思路。
  • 四步搞定需求|需求獲取、需求分析
    我們所說的數據分析,就是指這一部分數據的分析。這一部分數據包括PV、UV、日活、月活、頁面訪問路徑、單次使用時長、次日留存率等。對這些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幫助產品經理更好地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關於這個「更好」,容Smith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一個熊孩子跟他爸出去逛街,他在一家玩具店門口停了下來,邊說自己累了走不動了邊盯著玩具店櫥窗上掛著的鹹蛋超人流口水。
  • 需求分析篇|報表分析的三個關鍵要素
    面對客戶各種複雜多變的報表需求,我們如何能快速抓住要點,梳理出清晰的報表邏輯,從而設計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報表,是產品人員在需求調研和分析中很重要的工作,本文把報表分析過程拆解成三個關鍵要素,幫助產品人員快速理解和掌握到報表分析的要點
  • 用議論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上)
    如何進行有效的需求分析?作者從議論文三要素出發,對需求分析進行了分析與探討,與大家分享。軟體開發流程大概分為需求階段、設計階段、編碼階段、測試階段、運維階段這五大階段。需求分析應當目標明確,用例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感。嗯,有點感覺。既然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那需求分析有三要素嗎?
  • 「一二三」,做好B端客戶需求分析
    編輯導語: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客戶需求是必須詳細地記錄與分析的,只有掌握了客戶需求,才能了解存在的問題,從而根據客戶的需求場景去製作出客戶滿意的產品。那麼,應該如何對B端客戶的需求記錄進行分析呢?本文作者三方面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 需求溝通與分析:需求溝通分析的三個步驟
    文章主要分享了關於需求溝通以及需求分析的幾個問題,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夠給各位帶來些啟發和幫助。問:需求溝通分析有幾步?答:三(sán)步。小病如感冒,開藥遵醫囑(給出交互建議)即可;大病若需手術,則是多方合作才可完成的大項目(產品改版);不輕不重如腹痛的,病因需檢查才能明確,勢必要依賴醫生解決(設計師分析設計方案)。這其中,還要綜合考慮需求實現的成本和時間是否與價值成正比,所以不是每個需求都需要互動設計師深度參與。問清楚|需求溝通,溝通哪些內容?
  • 需求分析是什麼&案例解析
    第二類是終點不是非常明確、甚至是極為不明確,此時需要先確認終點再去尋找路徑。值不值得做需要去分析目標和價值,做成啥樣子需要去梳理業務流程、分析使用場景、設計功能細節,而怎麼來做主要就是確認優先級、調整配置資源、完成迭代計劃,以下是個人總結的需求分析的框架圖:嚴格來說,怎麼來做已經不屬於需求分析範疇,但是當面臨的需求比較大但是研發資源不足時候就需要考慮怎麼來做了,比如說優惠券系統,涉及到模板創建、
  • UML:需求分析與設計的利器
    其實不然,我認為:UML可以很有效的幫助產品經理或產品設計師進行前期的產品需求分析與產品的設計。在我們梳理項目的業務流程時就會用到活動圖,在我們整理系統功能時就會用到用例圖,在我們與客戶面對面進行溝通調研時用例圖、活動圖、順序圖等UML可以使得溝通變得更加順暢。將UML應用在項目需求分析和設計時,會使得它的學習門檻大大降低,而且也不一定需要掌握開發知識。
  • 用戶的需求分析:有效的搜集信息並從中找到用戶價值
    產品經理在做需求收集和分析的過程中,避免不了通過網絡等渠道去收集各種信息和需求,所以今天我們來討論下如何有效的搜集信息並從中找到用戶價值。01 如何成為搜集信息的達人搜集信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從通用像專業逐步深入的過程。
  • 論需求分析對應用軟體開發的重要性
    公司的信息化建設和軟體開發,應用軟體開發是其企業發展的工具,但其目的是幫助客戶實現其希望達到的業務目的。在應用軟體開發過程中,通常的情況是客戶對自身業務流程非常了解,但是對軟體運作的特點不夠熟悉,特別開始的時候對實施的過程和結果預期不夠明確。
  • 項目需求分析:了解需求理論是做好需求分析工作的基礎
    需求的定義IEEE軟體工程標準詞彙表中對需求的定義是:用戶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所需的條件和能力;系統或系統部件為滿足合同、標準、規範或其它正式規定文檔所需具有的條件和能力;以上條件和能力的文檔說明。《需求工程》對需求的定義是:系統必須實現什麼的規格說明。它描述了系統的行為、特性或屬性,是在開發過程中對系統的約束。需求的提出和實現就是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滿足用戶痛點的。
  • 野路子的產品心經之需求分析:需求來源、需求辨別、需求處理
    基於現有需求開展核心工作;MM級——高級產品、產品總監:來源於市場行情分析與發展的趨勢、用戶的需求挖掘、企業的資源綜合給出適合產品發展方案;BM級——公司合伙人、CEO等:來源於公司定位與發展規劃、商業運作模式;
  • 一份全面的「需求分析說明書」是怎樣的?
    撰寫目的本需求分析說明書主要以剖析的方式對「XXXXXXX管理平臺」做全面細緻的用戶需求分析,明確所要研發的系統應具有的模塊、功能與界面內的詳細需求,以供業主能夠確認項目的基本功能和具體性能,和業主達成一個立場,從而形成一致的理解和確定,是系統分析人員及後續的系統設計人員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用戶的具體需求,使得後面的設計、研發工作的基礎。
  • 產品新人如何入門:需求分析
    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何應對?以確保產品質量和效果。本期討論圍繞「產品的源頭——需求分析「展開,本篇涵蓋了需求的定義、用戶分析、需求獲取、需求評估、需求管理幾個方面。一、需求的概念1、需求是什麼?二、用戶分析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用戶需求會千奇百怪,而產品不可能大而全的滿足所有用戶的所有需求,那麼找準自己的目標用戶群,很關鍵。怎麼來做用戶分析,用戶分析的要點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