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了。
作為老師的我對於輔導孩子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對我來說是教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不是因為知識的原因,也不是方法的原因,而是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愛,孩子對自己太熟悉了,因此,他會撒嬌,他會偷懶,他會耍賴……
比如說平時自己的孩子做作業做著做著,他要喝水,他要吃零食,或者乾脆去上廁所好一會兒。最讓人無奈的是他乾脆不寫了,開始「罷工」,「我不寫了,我不背了」,讓人哭笑不得,又無奈。
學校的老師輔導孩子為什麼不會出現上述現象呢?首先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存在陌生感,孩子不會對老師撒嬌。其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在未進學校校門之前,都會灌輸一種學不好,或者不聽話,老師會批評,孩子對老師從內心世界對老師有一種敬畏感。最後,孩子生活在集體活動中,他們也愛面子,他會注意周圍同學、老師的眼光,會時刻注意周圍人的感受,他們也想展現好的方面,希望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
一年級孩子坐姿和寫字姿勢糾正難。
一年級的孩子坐不住,給調整好坐姿,沒到5分鐘,就開始各種亂象,要麼歪著頭,要麼胳膊不放在書桌上,要麼弓著背。在輔導孩子時,我也就成了喋喋不休的「叨叨嘴」,孩子對我的多次提醒非常反感,反應出焦躁不安的神情。
握筆姿勢更加難糾正,寫一個字母,哎是對的,寫下一個又開始成老樣子,寫正確還好,如果寫錯用一下橡皮,握筆姿勢又不對了。一次作業下來,我重複「握筆姿勢」不下50次。
一年級孩子比較急躁
一年級的孩子因為從幼兒園出來時間不長,從沒有任何學習任務到一下子有了作業,有了任務,他們不樂意接受這種繁重的學習生活。因此,他們表現出的是對學習的抗拒,對作業的反感,表現就是一看到作業就急躁就煩躁,一旦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或者比較難寫的字就和父母鬧。
嬌慣,讓孩子更加懶惰。
嬌慣孩子,「一切為了孩子」成了我們多數中國父母的「通病」,誰說自己對孩子百分之百不慣著,我想在世界上都找不到一個這樣的父母,只是慣的程度不同罷了。因為嬌慣,自己的衣服自己不整理,甚至自己不動手穿,自己不吃飯,典型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年級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鉛筆,找不到書本,這都是因為自己每天根本不整理自己的書包,是父母包辦代替的結果。其實,輔導完作業之後,我也常常這樣做。
父母如何更好地輔導一年級孩子寫作業。
一、讀一讀教材
無論父母的學歷有多高,知識儲備有多豐富,在輔導孩子之前一定要讀一讀教材,學一學,否則,你有可能講錯,在孩子面前失去權威,讓孩子對你的教法存在質疑。為什麼?因為教材在變,就拿一年級語文拼音的聲調來說,以前教材和現在的教材就略有改變,以前一個詞語是四聲,現在讀輕聲。要麼因為方言的原因,你自己就根本搞不準音調。
重要的不是教材的改變,而是孩子接受的程度。要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生字組詞訓練,用日字組詞,可以組成「日子 、春日、 往日、 日月 、明日、 日本、 日光、 日用 、冬日 、白日、落日、 日夜、 多日 、生日」你要考慮那個孩子會寫,那個字最近學了,選擇的地告訴孩子,而不是組一個比較生僻的詞語。
二、不要貪多,循序漸進。
輔導一年級的學生切忌不要貪多,不是越多越好,尤其表現在學習過程中,要講究按規律辦事,做到不急不躁。如語文中有兩類生字,一類生字要求會寫,會認。二類生字要求只會認,不要求會寫。認和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會認的這些字,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後都會學到。有些老師、家長急於求成犯了「拔苗助長」的錯誤。對二類生字,也就是會認的生字,要求讓孩子寫,沒有教孩子筆順,孩子只能「照貓畫虎」寫字成了「畫字」,筆順錯誤,甚至字本身就錯誤了。另外,這樣學無疑加重了孩子的負擔,是變相的加壓而不是「減負」。
三、不嬌慣,輔導不等同包辦。
愛孩子但不慣著孩子,「要給個好心,但不要給個好臉」。在輔導孩子時絕對不能出現無原則的教育,如:「我不會寫,爸爸你幫我寫,你幫我算」。要教給孩子方法,絕不直接告訴答案,做作業不是完任務,父母只負責教會方法,具體的思考過程留給孩子,要讓孩子動腦而不是父母思考。
書包一定讓孩子自己整理,整理書包的過程就是思考明天學習的過程,明天有體育嗎?拿跳繩不,有音樂拿樂器嗎?數學又會用到什麼學具?這些都應該是孩子考慮的事情,今天,沒拿跳繩,體育課上他站著,下次體育課他肯定會有所準備,逐漸會成為一種習慣。
四、家庭教育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
父母始終要有這樣的想法,就是庭教育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是學校而不是家庭,在家庭中的學習時間不可以過長,讓孩子打疲勞戰,本末倒置。要讓孩子最好的精力在學校,讓孩子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一年級的孩子就不要買一些教輔資料來增加孩子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