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後,人類的7000種語言只剩十分之一不到?

2020-12-11 澎湃新聞
        到2115年,現存的7000種語言中可能只有600種語言能夠倖存?得出這一結論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同時認為,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能夠使用母語之外的通用語言和別人交流。目前,400種較主流的語言使用人數佔全球人口95%。

       去年6月,英國倫敦動物學學會研究員喬納森·洛及澳大利亞喬治賴特學會研究員哈蒙共同發表報告,指全球共約7000種語言中有1/4正瀕臨消失。報告又稱,全球近半數語言只有不足一萬人使用,總人數加起來僅佔全球人口0.1%,相反400種較主流的語言使用人數卻佔全球人口95%。當時,非主流語言的生存危機曾引發激烈討論。

       今年1月2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在美國《華爾街日報》撰文推測,到2115年,如今現存的7000種語言中可能只有600種語言能夠倖存。「從現在開始到下個世紀,全球語言的數量和複雜程度都會下降。」

       不過,麥克沃特依然對未來的語言世界表示樂觀:「被英語統治的未來雖不會是語言天堂,但也不會是語言世界的末日。」

小語種為什麼會消失?

       通常來說,殖民主義導致了語種的滅絕:原住民因為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而被鎮壓或被懲治。在歷史上,這是大多數小語種衰亡或者瀕臨滅絕的原因,北美原住民語言和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的消失就是最好的例證。如今,城市化進一步加快了這些小語種的滅絕,因為城市化進程迫使人們從他們的故鄉遷徙到了一個「統一用語」的城市。

       而麥克沃特相信,促成語言消失的因素還有很多,甚至「文字」也是語言多樣性的潛在威脅。對於現代人來說,書面記錄因其持久性和正式性而顯得更合法更「真實」。相較之下,那幾百種只有口語而沒有文字的語言,就顯得特沒地位,使用範圍也相對狹小。人們越來越難擺脫這麼一種錯覺:「有文字才算一種語言」。例如意第緒語(中東歐猶太人及其在各國的後裔說的一種從高地德語派生的語言),僅僅是因為不經常用於寫作,就被說成是「瀕死」語言,全然不顧在美國和以色列,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中和教育子女時使用這種語言。

       說起教育子女,現代人往往認為掌握大語種代表著擁有更多機會,就比如大人都在強調小孩不能輸在英語教育的起跑線上。而掌握小語種則是「開倒車」,又比如大人不再把自家方言教給他們的後代了。如此,問題就來了。除非被文字記錄下來,否則一旦有一代人不把小語種教給後代,這種語言就非常容易在代際傳承中被打斷。畢竟,大人學語言比小孩難得多。

       此外,語言自身的複雜性也是其傳承不易的一大原因。隨著時光流逝,語言的複雜性也逐漸「成長」。比如主要在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被使用的塞爾維亞語,名詞還分陽性、陰性和中性三個文法性別,一個「他」字就有35種變化。但凡開口說塞爾維亞語,自己的情緒、社會地位、教育程度都能被暴露出來。另一個例子就是漢語的音調,比如亞洲中南半島越南少數民族之一的赫蒙族,他們每個音有八個調,每種調還代表不同意思。

       正是這種「複雜性」,使得語言變得博大精深,但也因此使其一旦失傳就很難再復活——當孩子長大,生活繁忙,學語言容易難為情,揀回失傳語言就會變得非常艱難了。麥克沃特強調,如果想要使瀕危的語言不至於滅絕,就需要人們從孩子抓起。他認為目前人們的努力仍然不足以引導這些少數族群將自己的瀕危語言傳承給下一代,唯有在未來做到這一點,才可能完整地保持下一種語言。

語言能否因簡化而得以傳承?

       事實上,很多群體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傳承自己的古語言——在各類大中小學甚至成人夜校進行傳授。這種方式實際上創造出古語言的新版本:詞彙量更小,而且語法更為通俗。

比如現在很多同時掌握英語和蓋爾語的愛爾蘭蓋爾人,他們驕傲地宣稱自己說的是純正的愛爾蘭蓋爾語,實際上不過是一種「新蓋爾語」罷了。這一類新版古語實際是最近幾個世紀語言變化大趨勢的體現:相對於中世紀時期誕生的語言範式,新語言沒有了那些巴洛克式的複雜架構。說白了,新版古語言被「簡化」了。

       麥克沃特介紹,歷史上的語言簡化大致出現過三大浪潮。

第一次源於技術發展,人口得以大規模遷移。一旦大量人口跨越重洋,或因武力流離失所,新語言便因有了成人的參與而產生變化。在我們的經驗中,成人學習語言時遠不如孩童關注細節,所以他們學習的結果就是簡化了語言。

       比如,語言史家一般把英語的歷史分為古英語、中英語、現代英語三個時期。古英語形態變化非常複雜,一個名詞加起來共有8種變化形式。此外,名詞還分陽性、中性和陰性。到了公元8世紀,舉世聞名的北歐海盜維京人(the Vikings)開始對英格蘭進行騷擾。他們從自己的家鄉出發,一路劫掠,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這對古英語向簡化版現代英語的過渡產生重要催化作用。普通話、波斯語、印尼語也有類似的演變經歷。

       第二大「簡化」浪潮發生於歐洲列強壓迫非洲奴隸在種植園勞作之際。成人奴隸必須快速學會溝通,他們所學的甚至比「維京人式」英語更簡單,往往只有幾百個單詞和碎片化的句子結構。這種溝通幾乎沒有文法可言。於是,原本「雞同鴨講」的人們自行為他們之間混雜的溝通語言加上文法,發展出了一套新的語言。這種語言足以覆蓋生活中需要表達的現象,但因發展時間不長,尚未成熟到能有不規則動詞的程度。這就是所謂克裡奧爾語(Creole Language)的誕生。

       海地克裡奧爾語就是一個例子。自1987年起,海地共和國官方用語為法語和克裡奧爾語。曾經,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上居住著印第安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最早來到此地的西班牙人強迫他們挖掘金礦。隨後法國人來此定居,並帶來了更多奴隸開始建立種植園。海地克裡奧爾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產生的。也因此,克裡奧爾語並不複雜。目前,海地僅有5%的人口使用法語。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克裡奧爾語開始使用於宗教及政治出版物,甚至總統演講中。

       現代人口遷移帶來了語言簡化的第三次浪潮,也就是現在。在全球範圍內的各大城市,各地移民原本說著不同的方言,但他們的孩子卻必須在這個城市「統一」的語言教育中成長。這種用以推廣的標準化語言都不複雜。但也有悲觀者認為,所謂「不複雜」是世界語言衰落的跡象,比如一個說古英語的人就會認為現代英語是「不夠檔次」的。

       麥克沃特並不如此悲觀。在他看來,那些在演變浪潮中消失的語言或語言特性,至少可能被現代工具記載下來,以供後代研究之用。語言的簡化令其本身在未來更易於被學習,人們也能夠加深相互理解,同時世界語言王國依然保留著足夠的多樣性。

       「到了未來,只有600種語言倖存的那一天,回想起當年世界上竟然有7000種不同的語言,我們可能會感到後悔,覺得相比之下,整個世界顯得已經黯然失色;但是我們也該從中看到一絲曙光,因為這也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能夠使用母語之外的通用語言和別人交流。」麥克沃特如是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識別頭髮絲直徑10分之一的瑕疵、直播實時翻譯成200多種語言...
    11月3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程立帶來了「雙11」背後的「十大硬核科技」,包括:物流機器人小蠻驢、支持214種語言的直播實時翻譯、一年省電7000萬度的液冷數據中心、全面雲原生化的阿里核心系統…既有基於數位技術的原生商業創新,也有引領時代的基礎技術突破。他認為,2020「雙十一」將成為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一屆「雙十一」。
  • 《聖經》是對的:人類最初只有1種語言
    《聖經》說得對,天下人確實都曾講一樣的語言,世界近7000種現代語言都起源於5萬至7萬年前早期非洲人說的一種本地語言。  但《聖經》對人類語言種類如此之多的解釋並無科學性,因此,這是一個需要科學解答的問題:人類是怎樣從一種語言發展出無數種語言的?  作為人類的近親,黑猩猩的語言就沒這麼複雜。
  • 全球7000種外語哪種最好學?世界語Esperanto
    全球7000種外語哪種最好學?世界語Esperanto!作者:國際世界語協會副主席 黃銀寶*在全球7000種語言中,哪種語言最好學?據2016年第1期《Internacia Pedagogia Revuo》(國際教育)雜誌報導:最簡單易學的外語就是世界語,它的外文名是Esperanto。
  • 人類語言消亡簡史
    據統計,全世界共有六千餘種語言,而這些語言的使用情況差異極大。其中,96%的語言其使用者數量之和不到全球人口的4%,只有不到20%的語言在學校和網際網路上使用。我國共有120餘種語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使用人數不到10000人,面臨消亡的風險。在這些語言裡,有22種語言使用人數不到1000人,有7種語言的使用人數甚至不到100人,處於聯合國劃分標準的「極度瀕危」一檔。
  • 外媒:全球常用語言超7000種 中國語言達300種
    參考消息網1月1日報導外媒稱,全世界近70億人口,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7000多種語言。全球語言種類的分布並不均勻,亞洲人和非洲人使用的語言更加豐富多彩。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015年12月31日援引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是擁有語言種類數量最多的國家,有839種不同的「現行語言」,數量是歐洲各國語言總和的近三倍。這個國家的文化和部落呈多樣性,所以839種語言均為土著語。報導稱,中國人一共說300種語言,在235個國家的民族語言多樣性指數排名上名列第6位。
  • 人類千年後變成啥樣?數千種語言可能減到100種
    你有沒有想過再過1000年人類的樣子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加拿大科普媒體AsapScience製作的一段視頻對此作出充滿想像力的猜測。製作者設想,那時的微型機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以輕鬆把它們植入人體,使人成為「機器人」。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人會長得越來越瘦高,理由是這樣的身材更適應熱天氣。
  • 2020隻剩三分之一了,但疫情還未結束
    進入九月,2020隻剩三分之一了。走過不平凡的春夏,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勝利,終於迎來秋季開學季。九月三日,銘記75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勝利;九月十三日,向英雄和老兵致敬;九月十日,感恩每一位教育燃燈者;九月二十二日,迎接中國農民豐收節,更要節約糧食、杜絕浪費…銘記歷史,感知生活,繼續奮進。
  • 2020隻剩三分之一了,但是疫情還未結束
    進入九月,2020隻剩三分之一了。走過不平凡的春夏,疫情防控取得決定性勝利,終於迎來秋季開學季。九月三日,銘記75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勝利;九月十三日,向英雄和老兵致敬;九月十日,感恩每一位教育燃燈者;九月二十二日,迎接中國農民豐收節,更要節約糧食、杜絕浪費…銘記歷史,感知生活,繼續奮進。
  • 谷歌發布萬億參數語言模型,語言模型何時超越人類語言能力?
    如果計算機可以具有有效理解所有人類語言的能力,那麼這將會徹底改變世界各地的品牌、企業和組織之間打交道的方式。 直到2015年,能夠以與人類相當的準確率識別人臉的算法才出現:臉書DeepFace的準確率為97.4%,略低於人類的97.5%。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產生的?
    真正的語言是人類所獨有的,包括發明的文字,符號以及主觀賦予的意義,然後通過組合形成無數種表述。人類的語言可以用於思維,想像,可以講述有關過去和將來的事情,其它動物是做不到的。繼語音之後,人類又演化出了讀寫能力,可以用很多介質記錄當時所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的語言是在什麼條件產生的呢?人類語言又是在什麼時期出現的呢?
  • 人類語言是「吃軟食」吃出來的?它改變了人類的語言能力
    語言不僅讓我們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更好地尋找適宜的居住地,能夠徵服全球各個角落,並在人類文明中逐漸發展出了寫作、數學、哲學等文明的碩果。但近年來研究人員在其他動物的通信系統中,同樣找到許多語言的基本設計特徵。例如,某些動物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組合方式,來明確某些意義較為複雜的事物。
  • 人類加速破壞自然 全球瀕危物種新增7000餘種-瀕危等級 瀕危...
    人類加速破壞自然 全球瀕危物種新增7000餘種  綜合報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18日將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並警告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正造成物種以「前所未有」速度瀕臨滅絕。
  • 聯合國發布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18種面臨滅絕
    18種聯合國所列的極度瀕危語言在地圖上的分布(第一張)(圖片來源:國際在線)該地圖顯示,在全球近2500種瀕臨滅絕的語言中,有199種語言嚴重告急,也就是說,這種語言的使用者可能已經不到十個人了。而在這其中,更有18種語言被列入「極度瀕危」的名單,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幾近消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傳播的工具。語言的多樣化,意味著人類多元的文化和人文生態得以傳承和保持。相反,一種語言的消亡,意味著人類失去了一種文化,一個信息的源頭,或者說,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 曾堪比半個茅臺,錯失了10年,今不到其八分之一!
    一百多年前,張裕成功揭開了中國葡萄酒工業的序幕;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張裕雖依然是中國葡萄酒業的龍頭,卻有些尷尬。2001年,它頂著「亞洲第一紅酒股」的光環登陸資本市場,市值曾大過半個茅臺。如今,茅臺市值早已突破2萬億,張裕的市值卻只剩不到270億。頂著百年光環的張裕,為什麼時間的玫瑰就沒有隨之綻放呢?壹遙看漢水鴨頭綠, 恰似葡萄初醱醅。
  • 全世界有7000多種語言,然而,只有一個詞發音全部相同
    語言是同類溝通的橋梁,有了語言,人們才能方便迅速地溝通,才能組成集群生活的社會。當今世界有據可考的語言有7000餘種,有幾十億人都使用的英語,也有隻有幾十人會說、連名字都難以被記住的「真·小語種」,而使用者超過百萬人口的語言也不過19種。
  • 人類雖進化出了語言,卻付出了「慘痛代價」,只有黑猩猩得以倖免
    先秦之前,中原地區跟周邊部落語言不通,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才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語言開始統一。語言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無法具體到時間,不過文明誕生之初,語言就以某種特殊的形式存在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來看,全世界有7000種語言,但這些語言在不斷的消亡。
  • 語言是人類的發明,還是先天就有的?
    在類人猿的單調號叫與人類現存的 7000 種語言之間,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 作者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 40 年的實地考察,在對亞馬孫雨林狩獵採集者進行田野研究時,他有了驚人的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作者指出,語言是 100 多萬年前的人類祖先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種工具來互相交流。
  • 英媒: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 將導致生態災難
    原標題:英媒:全球昆蟲或在100年內滅絕 將導致生態災難參考消息網2月12日報導 英媒稱,有關昆蟲數量的首份全球性科學綜述說,地球上的昆蟲正在快速走向滅絕之路,這可能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災難性崩潰」。
  • 「十癆九死」肺結核:人類並未完全徵服的「白色瘟疫」
    這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已有結核性疾病。  從發掘的古代埃及墓葬中的木乃伊脊椎上,同樣發現了結核性病變,努比亞的木乃伊有五例脊椎結核,公元前2500年的第五王朝木乃伊則有骨關節結核。我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女屍,其左肺發現存在結核鈣化灶。
  • 一種語言單詞數量與語法難易成反比?全球七千種語言情況仍待研究
    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研究人員是基於英語單詞(大約40萬個)、漢語單詞(大約10萬個)和玻里尼西亞語單詞(不到2萬個)的研究提出這一假說的。他們採用統計學的抽樣推斷法,並藉助語料庫分析工具對這三種語言的單詞和語法做了分析和研究。其研究的結論是,英語和漢語的語法規則比較簡單,容易掌握;而玻里尼西亞語的語法規則相當複雜,非常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