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

2020-12-19 澎湃新聞

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

2019-12-18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穿過大街小巷,路過車馬喧囂,在江陵縣步行街轉盤,緊靠步行街街道入口處的小巷子裡,住著一位老鞋匠謝守東。

昏暗的燈光、鏽跡斑斑的補鞋機、黝黑髮亮的銼刀,這僅有數平方米的房間裡,仍然保存著八九十年代的裝飾韻味,時光仿佛未曾眷顧,這裡是老鞋匠謝師傅堅守11年的修鞋鋪。

鞋鋪燈光映射的角落裡,一個傴僂的身軀正坐在20釐米高的板凳上,全神貫注地忙活手裡的工作。蠟黃的臉龐飽經風霜、挺直的鼻梁上架著一副有些年代感的眼鏡,一雙布滿老繭的手拿著黝黑髮亮的銼刀,正有力的揮舞著。

謝師傅今年58歲,但對於修鞋技藝的鑽研已有36年。12歲那年,謝師傅因為右腿骨結核落下了身體殘疾,從此只能彎腰僂背,無法正常站立行走。

(腿腳不便的謝守東甚至無法保持直立站姿)

記者在謝師傅的修鞋鋪呆了1個多小時,來往的顧客雖不多,但卻都是謝師傅的「熟人」。前來修鞋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每次鞋子有問題他都會來找謝師傅,這次已經是第6次。

「謝師傅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年輕人越來越看不起修鞋技藝了。」黃雲告訴記者,「他擔心手藝後繼無人,這是他一輩子的事業,總想有個衣缽傳人。」對於謝師傅的擔憂,作為搭檔的黃雲也心知肚明。

「我老了,有時還會頭暈,工作多少有點力不從心,希望在有之年能找到願意繼承手藝的傳人,這是我一輩子的心願了。」談到手藝傳承的難處,謝師傅嘀咕了好幾遍。

謝師傅說,他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也是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他說,雖然自己不能好好走路,但希望別人走在路上能鞋不磨腳,腰杆挺直!

推薦閱讀

來源:江陵縣融媒體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原標題:《一針一線36年,荊州這個補鞋手藝人的堅守只為了一個心願!》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贛州手藝人的堅守:世道雖艱,情懷難卻
    就像現在,彈棉匠張永清正在用雙手小心地去感知棉花的鬆軟度,機器可以解放雙手,卻永遠替代不了手藝人充滿情懷和溫度的雙手。02 裁 縫 匠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我們的記者問到堅持留著這個攤子的原因時,林地秀只短短的說了一句:「這個時代快忘了縫紉機這種老物件了,可一些老人還是習慣『縫補』,那這個攤兒我就得一直守著。」03 手 工 杆 秤 「制秤人心中自有一桿秤,做秤也是做良心」。
  • 婁底補鞋匠堅持補鞋30多年:願將這門手藝堅守下去
    其實,諸如剃頭、補鞋、修傘之類的老行當,代表的不僅是一代人的青蔥歲月,更是一座城市的美好記憶。 在迎豐市場入口處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十來平米的店裡零零散散地擺放著和鞋有關的物件:補鞋機、工具箱、各種類型的線,當然更少不了散落在地上的幾隻待修補的鞋。只見補鞋的師傅繫著圍裙,坐在一把小矮凳上,一邊不間斷地忙著手裡的活兒,一邊和等待補鞋的顧客聊著天。
  • 東陽白髮補鞋匠:補鞋是一門藝術
    為了謀生,吳時和一邊幹農活,一邊與3個兄弟買了補鞋機在家自學補鞋技藝。由於家裡窮,根本沒經濟能力讓兄弟們拜師學藝,大家只能一起商量、琢磨。用薴麻線縫鞋幫是修鞋的一個難點,吳時和他們就跑集市、趕廟會,尋找補鞋匠「偷學」秘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吳時和兄弟4人掌握了補鞋的基本技能,於是就告別父母到淳安闖蕩世界。一到淳安,大家就各自分散找活幹。
  • 「輪子哥」因醫療事故癱瘓36年,冒寒風補鞋,盼過年給父母添新衣
    今年36歲的張樹營至今仍在寒風中修鞋,被路人疑問不怕冷時回答道。臨近過年,天氣日漸寒冷,在外面幹活的人也稀少了起來,補鞋的價格也會因節日而上浮一些,所以張樹營就出來的更勤了。張樹營說,媽媽的一身棉襖已經穿了7、8年,他想趁著這幾天天冷多掙點錢,給父母買身新衣服。張樹營今年36歲,出生於山東濟寧梁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 做堅守長期價值的研究「手藝人」
    廣發基金策略投資部基金經理苗宇就是一個善於摒棄短期波動「噪音」、堅守長期價值的研究型手藝人。他專注於挖掘具備進化能力和熵減能力、價值不斷增長的公司,與公司一起接受時間和市場的洗禮。管理基金5年多以來,他看好的消費股、醫藥股持倉超過30個月,並獲得了出色的超額回報。
  • 客房清潔手藝人:堅守匠心技藝,鑄就工匠精神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群堅守初心的手藝人。她們將技藝融入工作,把一間間客房清潔成為了藝術品,推動著酒店業的高質量發展。她們就是手藝人、樸實的勞動者——客房保潔。默默無聞堅守一線,用精湛的技藝清潔每間客房,用汗水譜寫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當你走進她們的工作世界,你能感受到一顆顆質樸、專注的匠心。
  • 廣發基金苗宇:做堅守長期價值的研究手藝人
    廣發基金策略投資部基金經理苗宇就是一個善於摒棄短期波動「噪音」、堅守長期價值的研究型手藝人。他專注於挖掘具備進化能力和熵減能力、價值不斷增長的公司,與公司一起接受時間和市場的洗禮。管理基金5年多以來,他看好的消費股、醫藥持倉超過30個月,並獲得了出色的超額回報。
  • [我為祖國守邊疆] 棉大衣、氈筒鞋,陪他走了36年護邊路!
    [我為祖國守邊疆] 棉大衣、氈筒鞋,陪他走了36年護邊路!還有這雙氈筒,它們陪我走了36年的護邊路啊!」7月8日,護邊員託合塔爾汗·阿合孜爾在家裡翻箱倒櫃,終於在一個暗紅色柜子底下拽出一件長至腳踝的藏藍色棉大衣,又翻出一雙及膝的米白色棉氈筒。棉氈筒上有兩處一指寬的破洞,還有幾處後期縫合的粗線。
  • 手藝人一個對於00後很陌生的名詞,在農村卻代表著不一樣的地位
    邊上還要綁上一個大框,裡邊是各式各樣的磨刀石。這個時候聽到叫賣聲的大娘會拿著自家鈍了的大剪子,剁肉刀「氣勢洶洶」的來到大叔跟前。大叔只開抹搭開始磨刀。手搖砂輪開始轉起來,火星子開始刺啦刺啦的冒出來,跟煙花似的。之後還有用各種磨刀石磨刀。最快也要十多分鐘才能磨好一把。磨好的刀「吹毛立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網購的發達,一把普通切菜的刀也就十幾塊到幾十塊。好一點的刀也不會讓外邊人隨便磨。
  • 濱海40年老行當——「我若不做他們去哪補鞋呢?」
    城市的角落裡,有這樣一群執著的老手藝人,在堅守著自己精湛的技藝,堅守著放不下的生活習慣和那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感。小巷子裡傳出「叮噹」打鐵聲、「沙沙」鋸木聲,那是即將消失的城市風景,正在訴說著光陰的故事。時過境遷,歲月無痕,曾經那些在小鎮行走的手藝人已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但是位於東街頭的這位補鞋匠人,依然駐守這裡,看人來人往,守平淡初心。俗話說:「腳底鞋爛窮半截」,鞋對於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既是跑步行走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又是重要的門面裝扮。
  • 【微心願】孩子們的小小心願,期待你來實現!
    一個足球和一個書包2夢七小單親家庭,父親工作不穩定。兩支鋼筆和一套課外讀物3欣竹七小單親家庭,母親工作不穩定。兩支鋼筆4瑞  七小父母離異,父親患腦出血,臥床。長年要人照顧。一個橡皮泥和水彩筆5偉瑤七小父母殘疾,無工作。一個橡皮泥和水彩筆6曉萌七小 母親常年患病沒有勞動能力父親照顧母親打零工維持家用 一支鋼筆和一個文具盒7蕊竹七小母親體弱,不能參加勞動,靠父親一人打工維持生活。生活較貧困。
  • 這個內蒙7歲女孩的新學期心願,是擁有一個書包
    在初秋的涼意到來之時,今天,幫幫有一個關於愛和溫暖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小心願,值得被看見9月開學以來,內蒙古赤峰市一直在淅淅瀝瀝地下著陰雨。開學一周了,城裡的孩子們,都已經開開心心穿著新衣服、背著新書包上學了。
  • 城陽故事·圖說|趙建美:一針一線,一生傾情布老虎
    因布老虎製作複雜,如今會做布老虎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今年70歲的趙建美已經做了50多年的布老虎,是這門手藝為數不多的堅守者。趙建美小時候,她的母親和姥姥便是當時聞名四鄰的裁縫,母親縫製的布老虎是趙建美小時候最好的玩伴。小時候喜歡玩,長大後就想自己也動手做,於是從15歲開始,趙建美便跟著母親學針線活兒,漸漸地也掌握了製作布老虎這門手藝。
  • 揭秘鋪子裡的修鞋手藝:補鞋為何要挑黃道吉日?
    原標題:鋪子裡的手藝(遇見)   一對街頭補鞋的師傅首先被我列入信任者名錄——當看到媒體上出現誠信企業名單以及失信者黑名單時,也在心裡替周圍並無密切關係的人打造了一本信用紀錄小冊子。顯然,這兩個人一直名列前茅。   坐在他們的面前,知道鞋子會被信得過的手藝補好,同時不加服務費、空調費、保管費,七費八費。
  • 一針一線編織美好生活
    原標題:一針一線編織美好生活   寒冷的冬天,來南康區坪市鄉譚邦村譚過生家裡詢問毛線拖鞋的人多了起來,一雙雙精美的毛線拖鞋在譚過生的手中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 拮据夫妻街頭補鞋24年,坐擁百萬房產只為出租,最不會「享受」
    24年前,一個毛頭小夥子從河南駐馬店來到廣州打拼。他當過裝修工,跑過運輸,但都沒掙到錢。在跑運輸的麵包車被偷後,他決定從事一個當時人們眼裡很沒有前途的職業——拾起爸媽教的手藝,幫人補鞋。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一晃24年過去了。
  • 呂蒙攻佔荊州,荊州百姓為啥不反抗,還歡迎光臨?1個成語說透了
    漢家天下十三州,荊州為天下之中,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歷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圍繞荊州展開的,曹操佔據荊州之後,發動赤壁之戰,結果戰敗;關羽坐擁荊州,發兵北伐,結果敗走麥城,被殺身亡;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結果回來之後就死了。
  • 亳州丁成寬:三尺講臺36年堅守 一盞紅燭照亮農村孩子健康成長之路
    正文:  36年堅守講臺 只為了不忘那顆「初心」  1984年,高中畢業後的丁成寬沒有復讀,熱心教育工作的他毅然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張莊小學當起了一名「孩子王」。  丁成寬,把36年美好年華奉獻給鄉村教育,只是天天和孩子們混在一起,這一生你值得麼?每每有經商或者從政的朋友與他聊起這個話題時,他都是微笑堅定地說:「俺值得!」  3個月拄拐上課 只為了學生那種「期盼」  時間回放到2018年5月,丁成寬下班回家途中不慎摔傷。經檢查,左腳腳踝、右手骨骨折。
  • 造老秤,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
    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髮,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要製作一把精確的桿秤,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首先是秤桿材料的選擇和晾乾,桿秤的材料名字的銅草木,這種木材質地硬而且又具有相當的韌度,是秤桿的首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