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雖艱 情懷難卻
贛州手藝人仍在堅守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興國
尋找那些遺失的技藝
// 傳統木匠邱會節
在興國,有很多老手藝人都在慢慢消失……
手藝人,更像是「守藝人」,不管世界變得多嘈雜,似乎這些匠人的內心都是平靜的。因為他們的一生,都在堅守著一件事!
街角做木工的叔叔 ,門前修表的大爺
屋後彈棉花的伯伯,還有無所不能的裁縫奶奶。
... ...
興國的這些老手藝人,你想為他們點個讚嗎
01 彈 棉 匠
「彈棉花喲彈棉花,半斤棉彈出了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了棉花那個姑娘要出嫁」
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在如今城市裡已不多見,然而,家住興國縣城崗鄉榔槎村的張永清至今還堅守著這份傳統手工藝,將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手工彈棉
製作棉被的眾多工序中,彈棉花耗時最久。張用清說,左手持弓,右手握槌,至少要彈上3個小時,佔到了整個工序的一大半時間。旺季時候,手臂常感酸痛,手掌還出現嚴重皸裂。
張永清與其父親
每年9月至次年2月是張永清最忙的時候,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卻只能製作兩張棉被,因為「慢工才能出細活」!
就像現在,
彈棉匠張永清正在用雙手小心地去感知棉花的鬆軟度,機器可以解放雙手,卻永遠替代不了手藝人充滿情懷和溫度的雙手。
02 裁 縫 匠
「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
在興國縣背街的街道角落,有這樣一個老裁縫常年在此擺攤兒,她腳踩踏板用著老式的縫紉機,為身邊的街坊鄰居提供方便,改衣服、撬褲邊。
林地秀的「飛人牌」縫紉機
在興國縣繁華的背街路旁,一把遮陽傘、一臺老式「飛人牌」縫紉機、幾張凳子,身後的牆壁上懸掛著各種待修改和縫補的衣物,這就組成了林地秀簡簡單單的裁縫鋪。
林地秀利索地用軟尺為顧客丈量
林地秀曾是興國縣羽絨廠的職工,退休後,衣食無憂的她依然堅守著這門手藝,獨自一人在街邊擺攤,早早起來擺攤,天黑才能結束縫補的活,收攤回家。
當我們的記者問到堅持留著這個攤子的原因時,林地秀只短短的說了一句:「這個時代快忘了縫紉機這種老物件了,可一些老人還是習慣『縫補』,那這個攤兒我就得一直守著。」
03 手 工 杆 秤
「制秤人心中自有一桿秤,做秤也是做良心」。
步行街42歲的熊仁傑就是這樣的一位手工藝人。
從選材、刨圓、打磨、配砣、定「叨口」、定星位、打眼、裝鉤、磨光、校正、染色……大小數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熊仁傑都極其小心地完成。
熊仁傑展示他製作的手工桿秤
他說:「決不能使小小的失誤毀了秤,毀了咱手藝人的聲譽,做良心秤靠的是工匠的好德行,制秤人心中要有一桿秤」。
04 篾 匠
圓圓的篩子、小巧的竹籃、結實的籮筐。
在塑料製品出現之前,家家戶戶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篾匠們巧手下,精緻的篾製品。
謝國逑展示他編織的竹器
謝國逑的篾匠人生,從學做鬥笠開始,迄今四十餘年,經過苦學,生活中常用的竹器,謝國逑全部會做,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篾匠。經他之手做出的精美竹器不計其數,只是篾製品市場需求量逐年減少,篾製品逐漸淡出了人們視野,篾匠這個行當也變得鮮為人知。
謝國逑正用竹刀破篾,一根竹條能破成好幾層篾片。
「謝師傅做的竹籃就是結實,又好看,麻煩了,謝師傅!」一位前來拿預訂的竹籃的老顧客對謝國逑的竹製品讚嘆不已。每每這時,謝國逑就會抽著土煙對別人呵呵地笑著,享受著獨屬於他的榮譽。
05 修 表 師 傅
縣城步行街一家鐘錶維修店裡
肖梓全師傅和我們分享
50年的修表故事
肖師傅在專心修表
60多歲的肖師傅是瀲江鎮平固街人,修表的手藝是從父親那裡學得,原本只是興趣所至,打發時間罷了,卻沒想到這門技術竟伴隨其一生。
1977年,肖師傅進入興國五金鐘表廠工作,該廠倒閉後,鍾師傅就以下鄉趕圩修鐘錶為生,修手錶賺了些錢後,才有了如今這家老式鐘錶維修店。如今,這家老店已有25年歷史了。
肖師傅工作總是精益求精
修好的手錶
肖師傅修表時,眼神專注、動作輕巧,一舉一動都顯現出老師傅的專業和修表師傅的基本素質。肖師傅回憶,20多年前,前來修表的人不計其數,無論多長的隊也要等,那個時候,修手錶這個職業很是受人尊重,家裡的經濟來源全靠這個手藝。
如今手錶更新換代非常快,老式手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老式手錶的許多原裝零件也已十分少見。或許,修老式手錶這一職業也將漸漸淡出大家的視野。
肖師傅如今的視力每況愈下,繼續這一行當也愈發力不從心,「等視力再差些,我就退休不幹了。」肖師傅說。
06 草 鞋 匠
草鞋
別說是現在的年輕人
即便是許多中年人或許都沒有穿過甚至摸過
只有老一輩的人們
才能回憶起
曾經穿著草鞋下地幹活,上山砍柴的畫面
一雙雙簡易廉價的草鞋
陪伴著貧苦的人們和堅毅的紅軍戰士
度過了無數艱難的日子
今天 織草鞋這門手藝並沒有消失
興國良村鎮西嶺村的劉高漢老人
就把這「文物」給整活了,展現在我們鏡頭面前,讓大家得以重新見識「草鞋是怎麼樣誕生」。
劉高漢正在編草鞋。
劉高漢用木槌將草鞋錘鬆軟
劉高漢老人先是篩選鮮白的千稻稈(稻草) 一捆稻草,兩手抓牢,在石階沿拍打,丟掉稻衣雜物,並拍打柔軟,便於編制。再取絡麻,搓草鞋省(經)備用。材料備足後,就可以開始打草了。
取絡麻搓草鞋省(繩) 二條,長度一「人」長(自己兩手攤開放直的長度)。將一條草鞋省對摺變成二條草鞋省(經),在對摺中央做一個圈兒,即是草鞋鼻頭。
就在這樣的抽、穿、搓的不斷重複中,不到半個小時,一隻結實的草鞋便從老人的手裡成功「出爐」。
劉高漢向記者展示編制好的草鞋
07 打 鐵 匠
世上有三苦
撐船、打鐵、磨豆腐
埠頭鄉老街附近的一個鐵匠鋪子裡,70多年打鐵經驗的老鐵匠鍾孝健,依然堅守著這門艱苦的手藝,也或是即將消失的手藝。
鍾師傅16歲起便以打鐵為生,至今打鐵已過了四十多個年頭。在他眼中,每一件親手打造的鐵器都是技術和時間推敲出來的藝術品。小到一把普通菜刀都同樣需要用心選料,細心打磨。
火紅的炭,燒紅了鐵;火紅的鐵,鍛造出紅火的日子。
08 打 洋 錫
「打洋錫」,是指專門製作白鐵皮製品的一種工藝。白鐵皮因為其光澤明亮發白,形狀似錫,便認為它是錫了。
以前,我國工藝落後,鐵皮要從外國進口,所以人們通常把它稱作「洋錫」。隨著洋錫製品淡出,打洋錫手藝也漸趨沒落,但在興國老街上,記者還是尋找到了這一銀光中的韻律......
叮叮…叮咚…」在興國老縣城十字街傳來一聲聲敲擊聲,循聲找去,只見一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正埋頭敲打著一個發舊的洋錫果瓶。
她叫鍾新蘭,跟隨丈夫做打洋錫生意已經20多年,慢慢的自己也掌握了這門傳統手工藝。「這個果瓶是顧客剛剛送過來的,要改成整個的開口翻蓋。」鍾新蘭解釋道。
鍾新蘭正在修改洋錫果瓶
「每逢有人結婚,就會定製果瓶、水桶、臉盆、水壺等等全套的洋錫製品,我們夫妻二人經常從早上8點趕製到晚上11點。」店主劉光平,是「打洋錫」的傳人,今年50周歲。他說,他十幾歲就開始學做白鐵活。他學會「打洋錫」後,便靠這門手藝謀生,因為當時「打洋錫」很吃香,一般工種一天只能掙十幾元,「打洋錫」能掙幾十元。
傳統錫制製品和現代塑料製品
顧客前來購買錫制水桶
「現在行情不行了,一個月才賣一兩件錫製品,有時幾個月都賣不出去一件。現在時代在進步,我也琢磨著用白鐵皮製作一些像油煙彎鬥之類的現代生活用品。」
如今,隨著塑料製品和不鏽鋼製品的盛行,洋錫製品便逐漸淡出老百姓的生活,銷路遠不如以前了。「打洋錫」,成為十字街乃至老城區的獨門獨戶。
09 老 木 匠
房屋、家具、農具...
沒有哪一樣離得了老木匠
斧鋸鑿刨...
木工的十八般武藝你想像不到
高興鎮長徑村邱會節,幹木匠已經五十多年了,練就一手爐火純青的木工手藝。
他做家具 ,無論是凳子、大衣櫥、飯桌、櫃檯,均不用膠水釘子 全靠自己設計榫卯,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都不會散架。
邱會節正在畫榫眼,畫得準不準全靠木匠的經驗
傳統手工一點點打磨,為了一個接口耗半天時間制卯榫。養家餬口,它早已不是上上之選,但邱會節仍然堅守著傳統手藝,堅持用手工打制家具。
「只有經過精雕細琢的東西,才能永久流傳。」邱會節說。
10 篆 刻 藝 術 家
篆刻
這是一門有著三千七百多年的藝術
不僅是鐫刻 更是書法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國篆刻」傳承人
「興國篆刻」第三代傳人鍾松元
十五歲初中畢業便能獨立自主雕刻印章,年紀輕輕就開始前往各鄉鎮趕圩擺攤。30多年從未間斷對印章雕刻技藝的打磨,長年累月的不停雕琢,練就了鍾松元刻章技術的爐火純青。
鍾松元的印章作品
談及自己未來的想法時,鍾松元表示,篆刻作為一門藝術,他希望將其傳承下去,讓其發揚光大。
他也希望,能有更多喜歡篆刻的朋友,能與他一起進行交流,為的就是能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喜歡上篆刻,以便能刻畫出更多的精品。
像這樣的手藝人還很多,修鞋匠、磨刀匠、剃頭匠……他們是我們身邊最普通的人,但他們也是最不平凡的人。
正是他們,用自己的堅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方便。他們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感謝他們,是他們讓這個時代更加美好。
今日話題
#說說令你記憶深刻的老手藝人#
評論區等你噢~
來源:興國發布編輯:李曦 校對:賴睿編審:劉芬
贛州人注意!這類「藥材」千萬別隨意用
問政回音 | 放學後小孩能留在學校託管嗎?官方回復來了!
黃元米果好擰好香好好賣?哦吼,被判刑了哇!
問政回音 | 設置人行道、抓拍點、紅綠燈……市民這些關切被回復了
「問政贛州」網絡問政平臺收到一封感謝信,原來是……
@贛州人,江西疾控發布重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