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封有溫度的清華回信走紅網絡,在回信中清華招辦滿足了以648分考入清華的殘障學子魏祥入學後一間陋室的請求,更表達出對魏祥在經歷疾病和喪親之痛後,自強不息圓夢清華的敬佩。並勉勵魏祥今後立足清華再次啟程,成就自己的不同凡響……
一篇回信感動了數萬網友,而在大工的校園裡也有同樣溫暖的故事正在發生。
許斐是我校08級橋梁專業的一名博士生,一張秀氣的臉龐除了有點清瘦之外,已經看不出她曾經是一名白血病患者。
2006年,許斐師從建工學部橋隧研究所所長張哲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後攻讀博士。張哲教授是大連星海灣大橋總設計師。2011年,許斐同時參與了張哲教授主持設計的包括星海灣大橋在內幾個工程項目並順利完成博士論文開題,而此時,生性好強的許斐忍耐已久的身體不適卻終於爆發,檢查的結果讓年輕的姑娘如烏雲壓境般喘不過氣來——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許斐說:「那是一段黑色的日子,心裡被恐懼、怨恨、迷茫填滿,特別想不開。」第一個知道許斐患病消息的是她的男友王德慧,也同是大工橋隧研究所的博士生,許斐和王德慧相戀於2005年,兩人一同考研、讀博,在得知許斐患病之後,王德慧毅然擔負起照顧許斐的重任,常伴左右。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對於許斐和王德慧來說,可能就是能夠挽著手一起向前走吧。
很快張哲教授和研究所的師生得知許斐患病的消息。大家第一時間趕到病床前給她鼓勵,張老師告訴許斐:「要相信一定會好的,費用方面研究所會想辦法,到任何時候我們都會幫你,家裡的房子一定不能賣。」老師樸素的話語化成許斐臉上難以抑制的熱淚,早已泣不成聲。在張哲教授的倡導下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們發起了募捐,很快在僅有二十幾位老師的研究所內籌到了27萬元,接著建工青協也參與籌款,陸續在學校範圍內又籌集善款十餘萬元。對許斐第一階段的治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許斐很快被轉到北京醫院等待進一步的治療。許斐說:「在家人都不在身邊的時候,大工橋隧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山一樣的依靠,張老師不斷告訴我,不管任何時候大家都會幫助我的,大家說讓我相信會好,我就真的會相信。」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
在家人和教研室師生四處尋醫問藥下了解到,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並非不治之症,但根治的途徑只有骨髓移植,接下來幾年,慢長的治療過程一波三折,許斐與親弟弟的配型結果不成功,但萬幸的是在中華骨髓庫中找到一個與許斐全相合的配型,並且對方也表示願意捐贈,生命的大門再次為許斐打開。手術順利進行之後許斐回家休養,雖然身體依然虛弱,但她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學生身份,導師張哲教授一直安慰她說:「養好身體才是最要緊的。」但是許斐在病床上又拿起文獻,開始寫論文。正當許斐覺得可以重新開始生活的時候,病情卻又發生反覆。2013年許斐發生了嚴重的肺部排異,在2013年到2015年期間許斐又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數次手術,2016年病情剛剛穩定下來,竟又發現由於在治療肺排異時使用了大量激素,出現了股骨頭壞死等一系列關節問題,稍有勞累就會關節疼痛。但當被問到關節疼痛的問題時,她會輕描淡寫地笑著說:「這些不算什麼。」許斐就是這樣一個愛笑的清瘦女孩,堅強得讓人心疼。
雖然飽受病痛折磨,但讓人欣慰的是這個堅強姑娘的生命始終被愛滋養著,飲食起居都由細心的男友王德慧一手操持,從本科階段相戀至今,兩人已攜手走過了十二年,王德慧說:「我不去想那麼多,只想把她照顧好!」人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因為這意味著有人把最珍貴的東西給了你,那就是時間。
在許斐患病的六年時間裡,雖經歷了病情的反反覆覆,但她始終沒有放下學業。許斐坦言,也有很多次自己覺得堅持不下去了,但是想到自己熱愛的專業,想到老師和同學們給自己莫大的鼓勵,還是選擇堅持完成學業。正如海明威所說:「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2017年6月,許斐完成了7萬餘字的博士論文《單承載面下承式連續梁拱組合體系橋結構性能相關問題研究》,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預答辯。導師張哲教授說:「許斐一直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但我也沒有想到她能帶病完成論文,而且完成的水準很高。她的執著和堅持是我們橋隧研究所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今許斐的身體已經逐漸恢復,大工橋隧研發基地為許斐提供了工作,張老師還特別批准她如果身體不適也可以在家網上辦公,希望寬鬆的工作環境讓許斐調養身體的同時也能自食其力,發揮自己的專業才華。許斐也表示,她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用所學回報學校、父母、老師和同學們。
六年中,在許斐最脆弱的階段,是眾人的關愛給她重生的希望,給她生命的滋養,給她生活的光芒。這世界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有了愛的陪伴才有了生命的意義。面對命運的多舛,愛笑的許斐說的最多的卻是感恩!她總說:「失去了很多,但是卻收穫了這麼多的愛和幫助。」
本期《大工朗讀者》有幸將許斐和張哲教授請到演播室,講述過往,為愛朗讀!
生命雖艱,但大工人足夠相信!
內容來源 | 大連理工大學電視臺
文字作者 | 杜佳
圖片作者 | 張宏瑞 沈桐羽 康鈺成
責任編輯 | 周學飛
近期精彩內容
大連理工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小編著急告訴你,來不及打字了……
喜報!大工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創歷史最好成績
1.8億!大工獲批5項2017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18項課題
祝賀!大工1個團隊、4位教授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致敬 | 他們,用行動傳遞大工正能量!
為堅強樂觀的許斐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