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傳千年的「穆崇」。崇出生年月無考,逝世於公元406年,其名出自《魏書》。據《魏書·穆崇傳》載:「穆崇,代人也,平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人。他的祖先在神元帝、桓帝、穆帝時效力於拓跋氏,崇機敏果斷,善於逢迎,年少時以盜竊為業。太祖道武帝拓跋皀流落獨孤部時,崇常常往來供給他生活的必需品,盡心盡力無人能比。後來劉顯陰謀叛亂,平文帝拓跋鬱律的外孫梁眷得知後,暗中派遣穆崇密報拓跋皀。梁眷對崇說:『劉顯如果得知此事而拷問你,大丈夫當捨身取義,雖刀割劍剮,也不要洩露。『於是將愛妻及所乘良馬託付給崇說:『事情洩露,我就靠這來洗刷自己了。』崇將劉顯的陰謀密報拓跋皀後,拓跋皀逃奔賀蘭部,劉顯果然懷疑是梁眷洩露了他的陰謀,打算囚禁梁眷。崇故意放風說:『梁眷不顧恩義,與劉顯狼狽為奸,如今我搶了他的愛妻和寶馬,足以雪恨。『劉顯聞知,便不再懷疑梁眷。劉顯迎立拓跋皀的叔父拓跋窟咄,向拓跋皀發難時,崇的外甥桓等人陰謀推翻拓跋皀與之裡應外合,勸崇說:』如今拓跋窟咄已被迎立為王,眾人紛紛歸附,到手的富貴不可以失掉,願舅父能與我們共圖大事。』然而崇卻將他們的陰謀連夜報告了拓跋皀。拓跋皀誅殺了桓等人,向北越過陰山,再次投奔賀蘭部。
崇因此日益受到拓跋皀的寵信。拓跋皀為魏王時,拜崇為徵虜將軍。跟隨拓跋皀平定中原後,被封為歷陽公,任散騎常侍。後升任太尉,兼任侍中,遷封安邑公。後又跟隨拓跋皀徵討高車諸部落,大勝而歸。後秦皇帝姚興圍攻洛陽,東晉洛陽守將辛恭靖向北魏求救,拓跋皀派崇率六千騎兵赴援。援軍未至,辛恭靖戰敗,拓跋皀下詔命崇鎮守野王,任豫州刺史,統轄所率兵馬。後又調回朝中任太尉,封宜都公。道武帝天賜三年(406)崇逝世,魏道武帝封崇為『宜都公』,諡曰『丁公』......
孝文帝太和年間追封功臣,以崇的靈位配祭太廟」。崇加入了拓跋部落,在部落聯盟鬥爭中,拓跋珪得到崇先後兩次告密而脫險,後來統一了北方,建立北魏政權,都平城。在《漢魏南北墓誌彙編》中說「『丁』字是對崇當年造反的暗貶」,說明崇曾經造過反。 崇為建立北魏政權有功,在朝野群臣中居高位,封賞豐厚。崇去逝,後裔世代襲爵,與皇室互為聯姻,子孫男貴女尊,多人在皇宮做都慰及妃妾,該家族在平城時期盛極一時。崇的宗人醜善協同效力於拓跋氏,該家族也同樣受到皇恩。
崇死後90年,魏孝文帝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文帝拓跋宏帶頭改為漢姓元宏。崇的第五代孫丘目陵亮改漢姓穆亮,穆亮是改漢姓穆的第一人。
崇本鮮卑族丘目陵氏,代人,無姓,為何叫「穆崇」?源在《魏書》。該書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共124卷,其中有《魏書·穆崇傳》作者魏收(507-572)字伯起,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天保二年(551年)受命撰魏史。他是北魏、北齊的史官,「博總斟酌」撰《魏書》記載鮮卑族部落早期至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時期的歷史。《魏書》初稿成,文宣帝交尚書省與貴族子弟一百多人參與討論,發現問題很多,有的說遺漏了他們祖人的職位,有的說他家的世系沒有載入歷史,有的說書中有隨便詆毀的地方,魏收非常氣憤,雖然啟奏朝廷說他們在誣告,但還是邊作解答邊修改。修改稿呈上朝廷,孝昭帝命魏收進一步研討審改,魏收認為書稿藏之秘閣,外人無法看見而搪塞。於是,朝廷命其送一本交付並省,一本放在鄴城,任憑人們翻閱改易。《魏書》三易其稿,方成定本,書成後,眾口喧嚷,還是被指為「穢史」。千百年來,對《魏書》的評價褒貶不一,大多以指責為主。不管怎樣,《魏書》始終保存了幾多北魏的歷史資料,對研究北魏歷史及鮮卑族漢化很有幫助。他為了書寫方便,用漢制附會鮮卑舊制,用後來的漢語姓名代替原來的鮮卑名,是一個深層次的歷史常識錯誤,後來很少有人發現。《魏書》中的「穆崇」是一個在改漢姓之前90年的丘目陵人氏,漢語譯文「崇」,作者在崇的前面加上穆字,成為「穆崇」寫進《魏書》後世學者沿用舊本,將「穆崇」寫進其它書籍,刻上碑文。這篇被稱為正史的《魏書·穆崇傳》給後人留下罄竹難書的歷史隱患。後來的一些墓誌、石刻及《魏氏補證》《官史志》《氏族略》《南齊書》《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資治通鑑》《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及《中華姓氏大辭典》等史書關於「穆崇」的文字都是來源於《魏書·穆崇傳》。包括明清時期的《山西通志》《山東通志》《河北通志》《乾隆宣化府志》《乾隆大同府志》《光緒崞縣誌》《乾隆汾州府志》《乾隆忻州志》等所有史籍的資料都來源於此。
「穆崇」這個名字烙印在歷史上一千多年了,之前的鮮卑語叫什麼?鮮卑族早己消失,後人永遠不會得知。《魏書》作為正史,具有權威性,但魏書的手法是典型的老祖宗跟著子孫姓。
以訛傳訛。2011年,湖南師範大學王學林的畢業論文《北朝至隋唐時期穆氏家族研究》,研究方向是魏晉南北朝歷史中,拓跋部落聯盟下的少數民族漢化歷史背景,側重研究鮮卑族丘目陵氏改漢姓穆的課題。他在論文中聲明:「本文所探討的穆氏家族與以下的穆姓後人並無聯繫「穆『宋穆公之後,支孫氏焉』」。論文說「由於資料欠缺」,主要參考文獻《魏書·穆崇傳》及《元和姓纂》等。論文開篇「本文根據正史、墓誌、碑刻等史科,選取北朝至隋唐時期勳臣八姓之首的穆氏家族這本為拓跋部落聯盟下的一個少數民族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穆氏家族不同時期的考察,具體分析穆氏家族的仕宦,婚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及其特點……研究丘目陵這一典型的虜姓家族,從一定意義上反映北朝至隋唐時期虜姓家族的演變歷程。」 論文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三個方面研究丘目陵崇家族的溯源,世系考辨及遷徙分布。引用《魏書》載:「胡俗本無姓氏,以部落為號,因此為氏,該家族本來一直沿用鮮卑複姓丘目陵」。還引用《魏書》「崇宗人醜善,太祖初,率部歸附,與崇同心戮力,禦侮左右……道武帝建立北魏,定都平城」。論文採用「查證、統計、比較、列表」等方式「推斷」梳理,列出丘目陵家族崇與醜善兩支世系表及遷徙線路。在梳理崇及醜善家族兩支世系時,把那些尚未改漢姓的丘目陵人名統統加上穆字變為穆某某等「穆家人」。王學林是今人系統研究北魏鮮卑丘目陵漢化穆的第一人,在他的論文裡不但沿用《魏書》「穆崇」舊說,還將改漢姓穆亮之前上五代至崇之時段,活動在盛樂、平城一帶的丘目陵家族稱之為「穆氏家族」,進一步誤導了這段歷史,包括丘目陵家族與拓跋皇室家族世代聯姻封官的所有人都稱其「穆氏家族」成員。
王的論文發表後,外姓很少有人關注,但穆家人感興趣,漸有人著書立論,在網上流行。在幾個不同版本的文章中,列出不少穆姓人的官銜及世系。如「穆崇」長子「穆遂留」。「穆遂留」兒子「穆乙九」。「穆乙九」兒子「穆真」。「穆真」兒子「穆泰」。「穆泰」兒子「穆伯智」。「穆伯智」弟弟「穆士儒」。「穆士儒」兒子「穆容」。「穆乙九」弟弟「穆忸頭」。「穆忸頭」兒子「穆蒲坂」。「穆蒲坂」兒子「穆韶」。「穆韶」兒子「穆遵伯」。「穆遂留」弟弟「穆觀」。「穆觀」兒子「穆壽」。「穆壽」兒子「穆平國」。「穆平國」兒子「穆伏幹」。「穆伏幹」弟弟「穆羆」,「穆羆」兒子「穆建」。「穆建」兒子「穆千牙」。「穆建」弟弟「穆衍」等。其實這些人都是漢化改姓穆之前的人,他們是丘目陵不姓穆,被這些作者在本丘目陵篡改為姓穆。這些都是王學林論文梳理的,但在這些文章中隻字不提有該論文。(來源:穆家人網/作者:穆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