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氏巨族,千年歷史,錯綜複雜,耐人尋味,百思不解,悉心研究,去偽存真,走出誤區,正本清源,光前裕後。
誤區之一
鮮卑族的始末
12月14日,網上文章,新版《河南郡穆氏考略》載文:(官氏志):「拓跋氏後改元氏。」《魏書》 記述拓跋氏的來由是:「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是拓跋氏自號鮮卑,且稱黃帝之後也。」
由此可見《河南郡穆氏考略》認為「鮮卑族是黃帝的後代。」是否當真?本文摘錄幾段中國著名考古學家的學術論文,供讀者找答案。
據宿白(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根據北票慕容鮮卑墓葬遺蹟及黑龍江拓跋鮮卑早期墓葬、盛樂城遺址、北魏平城及其附近遺蹟、北魏邊鎮遺址的研究發表《民族考古一一東北、內蒙古地區的鮮卑遺蹟》文章,本文著重選錄拓跋鮮卑的相關資料,文章載: 「鮮卑是我國古代東北的一支東胡系的少數民族,公元一世紀末,北方匈奴民族的統治集團南北分裂,鮮卑乘勢南轉移據其地,匈奴餘種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後漢書·鮮卑傳》)。自魏晉以來,鮮卑遂成北方地區的主要少數民族。十六國中,鮮卑建立的政權有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此外還有西燕、吐谷渾和代(北魏)。繼十六國後,整個北朝的主要統治集團也都是鮮卑。這些鮮卑大體上可分兩個大的分支,即南遷較早的包括慕容鮮卑在內的東部鮮卑和較晚南下的拓跋鮮卑。鮮卑事跡,較早的漢文記載極為零散,鮮卑自己則沒有文字,由他們自己主持使用漢文系統地記錄的歷史,時間已經很晚。慕容鮮卑大約開始在四世紀後半,拓跋鮮卑更遲到五世紀。而且這些記錄,唐以後又逐漸佚亡,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不過六世紀中葉的魏收《魏書》(已不完整,北宋時即佚亡了近四分之一)。此外,自《後漢書》《三國志》《宋書》《南齊書》以迄唐人修定的《晉書》《北齊書》《北周書》以及《北史》等,也都記錄了鮮卑事跡。以上這些現存的間接的或是較晚的記錄,對鮮卑不是語焉不詳,就是忌諱繁多,因此,不僅鮮卑早期的資料極感缺乏,即使北魏遷洛陽以後的事跡,也不完備,所以,較全面地了解鮮卑歷史的面貌,就需要發掘、整理和探討鮮卑和與鮮卑關係密切的考古遺蹟。
各地鮮卑遺蹟和與鮮卑有關的遺蹟的發現,是解放以來考古工作的重要收穫之一。這些遺蹟,目前可以大致推定的:有遼寧和青海的慕容鮮卑的遺蹟;有從黑龍江上遊的額爾古納河畔以迄內蒙古河套東部的拓跋鮮卑的遺蹟;還有拓跋鮮卑更向南遷的屬於代魏時期、分布在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陽兩地的遺蹟。以上遺蹟雖然只能描繪出鮮卑的個別部分的情況,但前兩類遺蹟,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補充文獻記載,進一步證實鮮卑諸部在南遷過程中的階級矛盾和漢族先進社會的影響是他們從部落聯盟迅速進入封建制的重要原因。後一類即以拓跋貴族為中心的大同、洛陽的城址和墓群資料,也多少表明了北魏封建制雖然逐步深化,但依然殘存著較為原始的風習,其中某些較原始的風習,甚至還影響到以後的隋、唐。
......
拓跋祖先自東北向西南遷移,先抵完工附近,遇阻沼澤而西及札賚諾爾,可知完工墓群時代早於札賚諾爾墓群。兩墓群所提供的情況,都可判定拓跋鮮卑在呼倫池周圍之時,正如文獻所記:「畜牧遷徙,射獵為業」《魏書·帝紀·序紀》載: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罷省五原、雲中、定襄等四郡,顯然給拓跋迅速向西南擴充提供了方便。宿白通過遺址遺蹟論述了拓跋鮮卑向西南遷徙的線路。
又據朱泓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國家文物局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基地主任) 的研究在《民族考古.從扎賚諾爾漢代居民的體質差異探討鮮卑族的人種構成》載: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北方草原上崛起的一支強悍的遊牧民族,在上起秦漢、下迄北周的數百年時間內,她在北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鮮卑鐵騎橫掃大漠,逐鹿中原。鮮卑各部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魏、東魏、西魏、北周等諸多王朝,從而使鮮卑族的赫赫聲威,名垂史冊。隋唐以降,鮮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已不復存在,因此為人們遺留下許多不解之謎,有關她的種族歸屬問題,便是其中之一。探討諸如鮮卑族這樣一個歷史上的民族的種族問題的最可靠方法,只能是通過對考古發掘中獲得的該民族居民的遺骸,進行人種學考察。50年代末以來,完工、扎賚諾爾、南楊家營子等處漢代遊牧民族墓葬的發掘,使我們獲得了一批珍貴的人骨資料。完工遺址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東距海拉爾市約60公裡,1961年和1963年進行過兩次清理髮掘,共採集到4具顱骨標本,其中兩例為成年個體。扎賚諾爾墓地位於新巴爾虎旗的木圖那雅河東岸的坡地上,在1959年和1960年先後進行了兩次調查和發掘工作,共清理墓葬31座,共採集到成年顱骨9例。南楊家營子遺址位於巴林左旗,1962年對該遺址的墓地進行了正式發掘,共清理墓葬20座,從中採集到可供觀察和測量的顱骨,總計10例,但大多破損嚴重,可做較全面觀察測量的,僅有4例標本。關於上述3處墓葬的族屬問題,雖尚存異議,但近年來多數學者均趨向於認為其當屬鮮卑遺存......在拓跋鮮卑的祖先由草原的東北角大鮮卑山西移及南遷的過程中,與鮮卑人互相錯居雜處和通婚,因此又出現了匈奴父鮮卑母的鐵弗(或稱「鐵弗匈奴,)以及鮮卑父匈奴母的拓跋(或稱「拓跋鮮卑」)。所以,拓跋鮮卑正是北匈奴與鮮卑族融合的結果。
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處嘎仙洞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的發現,證明該遺址有可能便是史書所載之拓跋鮮卑舊墟石室,因此支持了大興安嶺北部地區為拓跋鮮卑早期活動區域的論點。完工墓群與扎賚諾爾墓群相距約60公裡,文化面貌上與扎賚諾爾墓葬有許多相似之處,時代上可能略早於後者。南楊家營子遺址位於巴林左旗,出土遺物與扎賚諾爾墓地相近,年代略晚於後者,約當東漢時期。上述3處墓地,在時空關係上,恰與文獻所載之拓跋鮮卑南移後又西遷的路線相合,這就為我們進一步探討鮮卑族種系成分的歷史演變提供了可能性。
......
扎賚諾爾漢代B組或許就是一組「胡父鮮卑母」或「鮮卑父胡母」的混血類型的代表。」朱泓通過墓葬清理遺骨標本研究鮮卑人是「胡父鮮卑母」或「鮮卑父胡母」的混血類型種族。
又據米文平 (著名鮮卑史研究專家,原中國遼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會副理事長)的研究,在《民族考古.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載: 「終於在1980年7月30日,於洞內石壁上找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石刻。內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這裡致祭時所刻之祝文。經拓印,大部清晰可辨。可以確證,嘎仙洞即北魏拓跋鮮卑祖先居住的舊墟石室……我國古代民族鮮卑人自古以來就住在這裡。石室的發現……解決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決的一樁學術公案。」
以上三篇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鮮卑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來源於大興安嶺嘎仙洞一帶的原始人演化為鮮卑人,典型的有拓跋氏和丘目陵氏等。鮮卑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就已經消失了。《河南郡穆氏考略》引證的《官氏志》《魏書》認為「鮮卑族是黃帝的後代」,這是以訛傳訛。
故此一文,以資穆姓人識別真偽。
誤區之二
被誤傳千年的「穆崇」
「穆崇」出生年月無考,逝世於公元406年,其名出自《魏書》。據《魏書·穆崇傳》載:「穆崇,代人也,平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人。他的祖先在神元帝、桓帝、穆帝時效力於拓跋氏,崇機敏果斷,善於逢迎,年少時以盜竊為業。太祖道武帝拓跋皀流落獨孤部時,崇常常往來供給他生活的必需品,盡心盡力無人能比。後來劉顯陰謀叛亂,平文帝拓跋鬱律的外孫梁眷得知後,暗中派遣穆崇密報拓跋皀。梁眷對崇說:『劉顯如果得知此事而拷問你,大丈夫當捨身取義,雖刀割劍剮,也不要洩露。』於是將愛妻及所乘良馬託付給崇說:『事情洩露,我就靠這來洗刷自己了。』崇將劉顯的陰謀密報拓跋皀後,拓跋皀逃奔賀蘭部,劉顯果然懷疑是梁眷洩露了他的陰謀,打算囚禁梁眷。崇故意放風說:『梁眷不顧恩義,與劉顯狼狽為奸,如今我搶了他的愛妻和寶馬,足以雪恨。』劉顯聞知,便不再懷疑梁眷。劉顯迎立拓跋皀的叔父拓跋窟咄,向拓跋皀發難時,崇的外甥桓等人陰謀推翻拓跋皀與之裡應外合,勸崇說:『如今拓跋窟咄已被迎立為王,眾人紛紛歸附,到手的富貴不可以失掉,願舅父能與我們共圖大事。』然而崇卻將他們的陰謀連夜報告了拓跋皀。拓跋皀誅殺了桓等人,向北越過陰山,再次投奔賀蘭部。崇因此日益受到拓跋皀的寵信。拓跋皀為魏王時,拜崇為徵虜將軍。跟隨拓跋皀平定中原後,被封為歷陽公,任散騎常侍。後升任太尉,兼任侍中,遷封安邑公。後又跟隨拓跋皀徵討高車諸部落,大勝而歸。後秦皇帝姚興圍攻洛陽,東晉洛陽守將辛恭靖向北魏求救,拓跋皀派崇率六千騎兵赴援。援軍未至,辛恭靖戰敗,拓跋皀下詔命崇鎮守野王,任豫州刺史,統轄所率兵馬。後又調回朝中任太尉,封宜都公。道武帝天賜三年(406)崇逝世,魏道武帝封崇為『宜都公』,諡曰『丁公』......孝文帝太和年間追封功臣,以崇的靈位配祭太廟」。崇加入了拓跋部落,在部落聯盟鬥爭中,拓跋珪得到崇先後兩次告密而脫險,後來統一了北方,建立北魏政權,都平城。在《漢魏南北墓誌彙編》中說「『丁』字是對崇當年造反的暗貶」,說明崇曾經造過反。 崇為建立北魏政權有功,在朝野群臣中居高位,封賞豐厚。崇去逝,後裔世代襲爵,與皇室互為聯姻,子孫男貴女尊,多人在皇宮做都慰及妃妾,該家族在平城時期盛極一時。崇的宗人醜善協同效力於拓跋氏,該家族也同樣受到皇恩。
崇逝世後90年,魏孝文帝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文帝拓跋宏帶頭改為漢姓元宏。崇的第五代孫丘目陵亮改漢姓穆亮,穆亮是改漢姓穆的第一人。
崇本鮮卑族丘目陵氏,代人,無姓,為何叫「穆崇」?源在《魏書》。該書是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共124卷,其中有《魏書.穆崇傳》作者魏收(507-572)字伯起,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人,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天保二年(551年)受命撰魏史。他是北魏、北齊的史官,「博總斟酌」撰《魏書》記載鮮卑族部落早期至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時期的歷史。《魏書》初稿成,文宣帝交尚書省與貴族子弟一百多人參與討論,發現問題很多,有的說遺漏了他們祖人的職位,有的說他家的世系沒有載入歷史,有的說書中有隨便詆毀的地方,魏收非常氣憤,雖然啟奏朝廷說他們在誣告,但還是邊作解答邊修改。修改稿呈上朝廷,孝昭帝命魏收進一步研討審改,魏收認為書稿藏之秘閣,外人無法看見而搪塞。於是,朝廷命其送一本交付並省,一本放在鄴城,任憑人們翻閱改易。《魏書》三易其稿,方成定本,書成後,眾口喧嚷,還是被指為「穢史」。千百年來,對《魏書》的評價褒貶不一,大多以指責為主。不管怎樣,《魏書》始終保存了幾多北魏的歷史資料,對研究北魏歷史及鮮卑族漢化很有幫助。他為了書寫方便,用漢制附會鮮卑舊制,用後來的漢語姓名代替原來的鮮卑名,是一個深層次的歷史常識錯誤,後來很少有人發現。《魏書》中的「穆崇」是一個在改漢姓之前90年的丘目陵人氏,漢語譯文「崇」,作者在崇的前面加上穆字,成為「穆崇」寫進《魏書》,後世學者沿用舊本,將「穆崇」寫進其它書籍,刻上碑文。這篇被稱為正史的《魏書·穆崇傳》給後人留下罄竹難書的歷史隱患。後來的一些墓誌、石刻及《魏氏補證》《官史志》《氏族略》《南齊書》《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資治通鑑》《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及《中華姓氏大辭典》等史書關於「穆崇」的文字都是來源於《魏書·穆崇傳》。包括明清時期的《山西通志》《山東通志》《河北通志》《乾隆宣化府志》《乾隆大同府志》《光緒崞縣誌》《乾隆汾州府志》《乾隆忻州志》等所有史籍的資料都來源於此。
「穆崇」這個名字烙印在歷史上一千多年了,之前的鮮卑語叫什麼?鮮卑族早己消失,後人永遠不會得知。《魏書》作為正史,具有權威性,但魏書的手法是典型的老祖宗跟著子孫姓。丘目陵崇是丘目陵亮改漢姓穆亮的祖先無可厚非,但稱「穆崇」實屬誤傳。
2011年,湖南師範大學王學林的畢業論文《北朝至隋唐時期穆氏家族研究》,研究方向是魏晉南北朝歷史中,拓跋部落聯盟下的少數民族漢化歷史背景,側重研究鮮卑族丘目陵氏改漢姓穆的課題。他在論文中聲明:「本文所探討的穆氏家族與以下的穆姓後人並無聯繫「穆『宋穆公之後,支孫氏焉』 」。論文說「由於資料欠缺」,主要參考文獻《魏書·穆崇傳》及《元和姓纂》等。論文開篇「本文根據正史、墓誌、碑刻等史科,選取北朝至隋唐時期勳臣八姓之首的穆氏家族這本為拓跋部落聯盟下的一個少數民族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穆氏家族不同時期的考察,具體分析穆氏家族的仕宦,婚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具體表現及其特點……研究丘目陵這一典型的虜姓家族,從一定意義上反映北朝至隋唐時期虜姓家族的演變歷程。」 論文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三個方面研究丘目陵崇家族的溯源,世系考辨及遷徙分布。引用《魏書》載:「胡俗本無姓氏,以部落為號,因此為氏,該家族本來一直沿用鮮卑複姓丘目陵」。還引用《魏書》「崇宗人醜善,太祖初,率部歸附,與崇同心戮力,禦侮左右……道武帝建立北魏,定都平城」。論文採用「查證、統計、比較、列表」等方式「推斷」梳理,列出丘目陵家族崇與醜善兩支世系表及遷徙線路。在梳理崇及醜善家族兩支世系時,把那些尚未改漢姓的丘目陵人名統統加上穆字變為穆某某等「穆家人」。王學林是今人系統研究北魏鮮卑丘目陵漢化穆的第一人,在他的論文裡不但沿用《魏書》「穆崇」舊說,還將改漢姓穆亮之前上五代至崇之時段,活動在盛樂、平城一帶的丘目陵家族稱之為「穆氏家族」,進一步誤導了這段歷史,包括丘目陵家族與拓跋皇室家族世代聯姻封官的所有人都稱其「穆氏家族」成員。
王的論文發表後,外姓很少有人關注,但穆家人感興趣,有人著書立論在網上流行。在幾個不同版本的文章中,列出穆姓人的官銜及世系。如「穆崇」長子「穆遂留」。「穆遂留」兒子「穆乙九」。「穆乙九」兒子「穆真」。「穆真」兒子「穆泰」。「穆泰」兒子「穆伯智」。「穆伯智」弟弟「穆士儒」。「穆士儒」兒子「穆容」。「穆乙九」弟弟「穆忸頭」。「穆忸頭」兒子「穆蒲坂」。「穆蒲坂」兒子「穆韶」。「穆韶」兒子「穆遵伯」。「穆遂留」弟弟「穆觀」。「穆觀」兒子「穆壽」。「穆壽」兒子「穆平國」。「穆平國」兒子「穆伏幹」。「穆伏幹」弟弟「穆羆」,「穆羆」兒子「穆建」。「穆建」兒子「穆千牙」。「穆建」弟弟「穆衍」等。
以上這些人都是漢化改姓穆之前的人物,是王學林論文梳理的,網上文章以訛傳訛,卻隻字不提王的論文。
誤區之三
《河南郡穆氏考略》考誤
河南郡穆氏乃春秋時期宋穆公諡姓,其後裔在漢代形成的河南郡望族是不爭的事實。竟有作網文《河南郡穆氏考略》(以下簡稱《考略》),開篇「河南郡穆氏,本丘穆陵氏,北魏所改」的結論,引發激烈討論,經考誤如下:
一、 丘目陵亮的籍貫不是河南郡
《考略》證一:
石刻1.《魏孝文吊比幹文碑》陰題名有「使持節,司空公,太子太傅,長樂公臣,河南郡丘目陵亮。」石刻2.《龍門石刻》「使持節、司空公、太子太傅、長樂公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造彌勒一區。」
這兩段引文有誤!
(一) 石刻1.魏孝文帝吊比幹文碑位於河南衛輝城北7.5公裡比幹墓祠。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一月刻立。原碑早已不存,宋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重刻,高2.56米,寬1.36米。碑首篆刻「皇帝吊殷比幹文」,下有銘文。這口碑的文字內容與考略引文不符!魏孝文帝吊比幹文碑的原由,據《魏書》載: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正月……癸亥,孝文帝巡視鄴城以南地區……戊辰,行經商代忠臣比幹陵墓,用太牢進行祭祀……十一月……丁丑,孝文帝到達鄴城。甲申,行經比幹陵墓,親為弔文,樹碑刊之。已醜,車駕至洛陽。」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一年內祭拜比幹墓有兩次:一是正月南巡考察遷都事宜,經比幹墓時親自盛牛、羊、豬祭品祭祀;二是十一月又南巡經比幹墓時,親自撰寫弔文,並立石碑,把弔文刻在碑上,其內容據秦羽軒先生的《北魏孝文皇帝吊比幹墓文》釋文說:「北魏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刻,楷書,傳崔浩書。原石久佚,宋翻刻28行,行46字……碑陰刻文4列,前3列從吊官82人題名」。在吊官題名人中有「使持節,司空公,太子太傅,長樂公臣丘目陵亮」。
據崔浩《孝文帝吊比幹墓文考》載:碑陰畫紀傳待後群往官爵姓名,按《後魏書官氏志》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今此碑自傳中丘目陵亮以下同姓者凡三人字皆迄「目」,而《元和姓纂》所書異,此碑正同義,自「穆」崇至亮皆姓丘目陵氏,姓纂亦云後改為穆,而史口雲「姓穆者皆為口誤。」金石錄崔浩之為國書也,皆自書刻石當時被毀(印)拓者不可得見惟。由此可見:
一是《孝文帝吊比幹文》碑刻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原文「丘目亮」在前。《魏書官氏志》成書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1年後)在後。《元和姓纂》成書於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再後。兩書寫為「丘穆陵亮」是錯的(丘目亮的目是目標的「目」而不是宋穆公的「穆」)。
二是《考略》在「丘目陵亮」前加了「河南郡」三個關健字為「河南郡丘穆陵亮」是大錯!因《孝文帝吊比幹文》刻碑時丘目陵亮沒有遷洛陽,他的出生地在平城(內蒙古境)。「郡望」一詞來源於秦漢時期,「郡」是指行政區劃,而「望」是指望族世家,是漢代興起的門閥制度社會中地位顯赫的高門大姓,一旦形成就長期存在,並能得到官方或社會的認可。「古代的郡氏即祖籍,祖籍一般是祖父輩的居住地,相當於現代詞彙的籍貫。丘目陵亮的祖居地在平城(《中國通史》稱代郡),他本人生長在平城。丘目陵亮不能稱「河南郡丘穆陵亮」!
(二)石刻2.《龍門石刻》「使持節、司空公、太子太傅、長樂公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造彌勒一區」。「丘目陵亮、丘穆陵亮即穆亮。古時『目』與『穆』同音互用」。這段文字錯誤!
經實地考察,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裡,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有《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造彌勒像記》全文「太和十九年使持節司空公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鏤石,造此彌勒像一區,牛橛捨於瓜段之鄉勝遊無礙之境若存託生生於大上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樂自在之處若有苦累即今令解脫三塗惡道永絕因趣一切眾生鹹蒙斯福」。彌勒造像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側,是尉遲氏夫人為死去的兒子牛橛所造,像座中間雕刻蓮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託舉狀,形象生動逼真,碑文字體端莊整肅。造像記碑高100釐米,寬 34釐米,是長樂王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後改"尉"姓)為死去的兒子牛橛所造。
閱讀《造彌勒像記》辯識「丘穆陵亮」是改漢姓時的名字,區別於改漢姓之前的「丘目陵亮」;證明丘目陵亮的兒子牛橛死於改漢姓之前叫牛橛。同時也佐證了吳健華先生研究的牛橛之弟丘目陵紹16歲時改漢姓穆紹,其侄「穆景胄父親牛橛早逝,自幼隨叔父穆紹生活」的史實。
一是丘目陵亮改姓之前叫「丘目陵亮」;改姓之時叫「丘穆陵亮」還帶有丘目陵的痕跡;改姓之後叫「穆亮」。穆亮之名見於《魏書》。
二是考略解釋:「古時』目』與』穆』同音互用。」經查《辭海》有穆「通默」……李善注「穆猶默,靜思貌也。」;又據公羊高著《公羊傳》載:「隱公 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癸未,葬宋繆公」即宋穆公。「繆通穆」通假字--漢字:繆音mù。繆,上古屬明紐幽部。穆,上古屬明紐覺部。二字為雙聲通假。在通假字中《李斯.諫逐客書》中有「繆通穆」。歷史文獻證明,考略中「目」「穆」同音互用沒有依據!
考略引證「石刻」文字錯誤,證據不成立。「河南郡穆氏,本丘穆陵氏,北魏所改」的結論是錯的!
二、丘目陵泰的籍貫不是河南
《考略》第3頁載:「證二:史書《南齊書》《魏書·高祖紀》《魏書·穆崇傳》所記穆泰官銜、封號、史實一致,馮翌公丘目(穆)陵,即穆泰,其籍貫為河南。據石刻、史籍證實: 河南郡穆氏為丘穆陵氏所改。」
《考略》引文不實,結論錯誤!據《魏書.穆崇傳》載:「泰,尚章武長公主。文明太后幽高祖,泰切諫。後泰因不願遷都謀反,而遭誅殺。」又載:「泰不願遷都,叡未及發而泰己至(恆州),遂潛相扇誘,圖為叛。乃與叡等謀:推溯州刺史陽平王頤為主,頤不從偽許以安之,密表其事。高祖乃遣任城王澄率並、肆兵以計之,泰等伏誅。」又據《魏書·元澄傳》載:「恆州刺史穆泰在州謀反,授澄節、銅武、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恆州事。行達雁門,遣書侍御史李煥先赴。至即禽泰,窮其黨羽,罪人皆得,鉅鹿公陸睿、安樂侯元隆等百餘人並獄禁。」《魏書譯文》載:「恆州刺史穆泰據州謀反,孝文帝授予元澄符節、銅虎符、竹使符,還將自己身邊的警衛人員配給他,讓其前往平亂……元澄到達恆州就抓獲穆泰,窮追他的黨羽,所有罪人都被捉拿歸案。」
《考略》作者忽視了這幾段話的基本含意。丘目陵泰是孝文帝時期的朝廷元老,他身居恆州(舊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刺史,本身反對遷都,反對漢化,未改姓就被誅殺在舊都平城。《考略》以「馮翌公丘目穆陵,即穆泰,其籍貫為河南郡」的定論錯哪裡?
丘目陵泰的祖居地在平城,《中國通史》稱代郡,他本人也生長在平城,既沒有南下洛陽,又沒有改漢姓穆,他不能稱「丘穆陵泰」,其籍貫不是河南。鮮卑貴族即使從代郡遷洛陽的人,被稱為「代郡人」。《中國通史》稱「代遷戶」改為「洛陽籍」。丘目陵泰沒來洛陽,在《中國通史》中得到佐證。通史.北朝魏齊周的更替.南徵與遷都條目載:「這次遷都同歷次革新一樣,隨著改革的實施,接踵而來的就是舊勢力的掙扎反抗。遷都後,鮮卑大貴族穆泰(穆泰,鮮卑人用漢文稱丘目陵泰,《魏書》寫為穆泰)、陸睿陰謀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陽分庭抗禮。太子拓跋恂也在舊勢力的慫恿下,密圖從洛陽逃回平城去參加叛亂。然而,這次的歷史條件同以往終究不同了,革新己逐漸深入人心。以往的革新者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這次舊勢力卻成了失敗者,叛亂剛剛開始就被壓平。太子恂被費掉,並被賜死。」這段文字,進一步證明丘目陵泰是「舊勢力掙扎反抗」的中堅力量,沒有來洛陽就被鎮壓在舊都平城。所考略稱「穆泰,其籍貫為河南」沒有依據。
三、丘目陵崇不是漢化穆姓始祖
《考略》中的「穆崇世系」及「穆醜善世系」均系王學林論文中的兩個世系圖的翻版,《考略》作者把其中之一丘目陵崇定為河南郡「穆氏一世祖」是錯誤的。丘目陵崇及丘目陵醜善兩支世系是兩個分支,這時沒有改漢姓穆,那個都不是漢化「穆氏一世祖」!復原歷史,丘目陵崇的第五代孫丘目陵亮改漢姓穆亮,穆亮才是改漢姓穆的第一人,不能將本無漢姓的崇稱「穆氏一世祖」!
四、河南郡歷史沿跡證明河南郡穆氏不是「丘目陵氏所改」
河南郡建制於西漢初年(公元前205年)由原秦朝三川郡改為河南郡,建置經600多年後,至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推行改革,將河南郡行政建置改為河南尹;天平元年(534年),北魏分為西魏、東魏,東魏遷都鄴,河南尹改為河南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河南郡被廢,其屬縣歸洛州;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廢州再設河南郡;公元年618年,唐高宗時廢郡設州,河南郡改為洛州,唐玄宗時洛州改為河南府。河南郡作為行政區劃之名在後期的斷斷續續中告終。河南郡稱謂正當公元495年至534年的40年間稱河南伊,中心在洛陽。河南郡的歷史沿革說明北魏推行漢化時,己改稱河南伊,就是說丘目陵亮在洛陽改漢姓穆亮時已經沒有河南郡的建置了,丘目陵改漢之穆不是河南郡。
綜上所述:《河南郡穆氏考略》稱「河南郡穆氏,本丘穆陵氏,北魏所改」的結論是大錯特錯!(來源:穆家人/作者:穆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