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投稿精準指導系列視頻專欄歡迎加入:
☞全部期刊:
☞
☞
☞
☞
☞
☞
☞
☞
☞
☞
☞
☞
☞專著閱讀:
教育需要改革,教學需要研究,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促進者,是教學研究的實踐者。在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工作聯繫緊密,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科研素質和研究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目的、過程、方法、結果等問題做進一步的梳理,以期引起中小學教師足夠的關注與思考,解除疑惑,走出誤區。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麼?「提高教師育人素質,服務教育教學實踐。」[1]教書育人、服務教學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履行教師的職責,教師就要充分認識教學、理解教學,不斷發現與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教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教學方法的問題、教材的問題、教學環境的問題、管理的問題,等等。教師要對這些問題做細緻的甄別,要從中選擇適當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由問題到選題或課題,由意識到行為的實踐活動,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與研究能力。
實踐中,教學與研究密切相聯。比如試卷的分析問題,可能以往對試卷分析存在不規範或不合理的情況,那麼,應該如何規範試卷的分析?通過研究,教師或許能夠發現,對試卷進行分析一般應考慮:試卷或題目的難度、試卷或題目的區分度、試卷的信度、試卷的效度,然後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通過研究實踐,不但解決了教學中的困惑,也規範了相應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有利於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提高學校管理的水平,使學校面貌、學校生活、學校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發生煥然一新的變化;教師從事教育科研能夠幫助教師解決諸多教學和管理上的疑難與困惑,使教師對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過程更加清晰,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教學更加有的放矢;教師從事教育科研也會促使教師積極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成長經歷,始終將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與水平上,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受益。
圍繞教育研究的目的,中小學教師適宜做怎樣的教育科研呢?我們認為,應該精心選擇自己能夠研究的課題,立足自己的教學實踐,做自己的研究。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理論問題,一類是實踐問題。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從教育實踐中選題,從事實踐研究應該是最明智的選擇。」[2]
1.選擇適當的科研課題
實踐中,中小學教師應該注意選擇自己能夠研究的課題進行研究,自己能夠研究的課題是指自己熟悉的、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繫緊密的、在研究過程中自己能夠掌控的課題。可以選擇教育、教學領域裡的一些微觀課題進行研究,比如教學設計問題,比如教學方法問題,等等。
2. 立足教學實踐
要立足自己的教學實踐,要研究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比如教學中的困惑,比如學困生的輔導問題,等等。
3.做自己的科學研究
不要把別人的問題拿來當做自己的問題研究,而要從研究和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入手。比如研究有效教學問題,就要對照有效教學理論,檢驗自己的教學實踐,找出並反思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加以改進。需要思考的問題諸如: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先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有哪些教學行為需要改變?應該如何改變?改變後的效果如何?等等。
強調中小學教師要做自己的實踐研究,研究微觀的問題,是基於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從事這種類型的研究,都可以成為教學研究的實踐者,同時也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一種教育科研的基本範式。在此基礎上,再去考慮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比如與人合作、研究「他人」的問題、研究教育領域裡的一些中觀甚至宏觀問題、研究教育領域裡的理論問題等等。
教育理論是教育實踐的基礎,也是教育科研的基礎,沒有理論做指導的研究往往缺乏堅實的根基,顯得空洞,甚至迷失研究的方向,也容易人云亦云,卻不知所云。中小學教師即便是從事以實踐性為主的課題研究,也需要主動加強理論的學習,為自己的研究提供厚實的理論支撐。要主動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學習與科研課題相關的理論,等等。通過這些理論的學習,可以使科研更加系統化、規範化,有利於科研的深化,還能夠不斷地拓寬研究者的研究視域,做到研究目的明確,研究胸有成竹。
儘管專家、學者們對教育科研過程有著不同的劃分,但「從研究過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統的要素看,可分為5個步驟:(1)確定問題,(2)查閱文獻,(3)收集資料,(4)分析資料,(5)推導結論。」[3]
1.選擇並確立科研課題
對所選擇的課題有一個初步而又系統的思考,思考的內容一般包括:
(1)研究目的。比如,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這個課題試圖解決什麼樣的教育或教學問題?
(2)研究意義。比如,研究這個課題有什麼實際價值?有什麼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3)研究內容。比如,從哪些方面對問題進行研究?
(3)研究方法。比如,準備怎樣研究這個課題?研究的假設是什麼?
(4)研究效果。比如,預期會得到什麼研究結果?將如何運用研究結果?
有了基本的研究輪廓或研究框架,才會使得整個研究過程清晰、明確,保證研究過程的有序、完整,使研究結果達到預期目的。
2.查找並閱讀相關文獻,做文獻研究
查找文獻是文獻研究的基礎,解讀文獻才是文獻研究的關鍵。首先要查找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國內的、國外的,不同學術觀點的,不同歷史時期的。然後要靜下心來閱讀已查找的文獻資料,有些資料需要略讀,有些資料卻需要精讀,因為有價值的信息經常來自對文獻資料的細心品讀。
通過文獻研究,了解所研究課題的已有研究情況,或奠定了自己的研究基礎,或開闢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3.精心收集研究資料
選擇適當的方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調查、取證,獲取相應的研究信息。比如通過問卷的方法、訪談的方法、課堂觀察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等,獲取研究資料,得到必需的研究信息。收集資料是分析資料的基礎,因此,應該根據科研目的和內容,選擇確定的問題,收集到研究所需要的足夠的相關研究資料。
4.準確分析研究資料
分析資料的過程也是對研究問題再認識的過程,有的研究問題,在提出階段可能並不十分清晰,伴隨著資料的分析過程,對研究問題本身才會變得越來越明朗了。同時,分析資料又是得出研究結論的重要基礎,對所獲取資料的準確研讀是得出研究正確結論的重要保障。
5.正確得出結論
在準確分析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就可以得到研究的結論了。推導出具有普適性、具有一定理論意義或實踐意義的研究結論,這意味著一次研究活動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對於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活動而言,卻只能是暫停而不是結束,也許,下一次的研究任務由此開始了。
所謂流程化,就是在對所研究問題本身缺乏實質性認識的前提下,使研究流於形式。比如,在對所研究的問題沒有一定的認識和根據、對研究目的尚不明確時,就模仿他人的研究開始自己的研究。往往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期望的只是能夠儘快地得出研究的結論,是一種為研究而研究的行為。
流程與過程的區別在於:流程追求研究的程序化,只要完成每個中間步驟就可以得出最後的結果;而過程則追求研究的動態生成,強調思考每個中間環節的價值和作用。流程式的研究忽略了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結果等本質性的認識,容易造成研究的片面性。
研究不是照葫蘆畫瓢,研究不能機械模仿,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教育科研具有共性,但更具有個性,每個研究者視域的不同決定了研究角度的不同,因此研究過程也會各異。盲目模仿別人的研究,就會使得本來非常有意義的研究過程變成索然無味、漫無目的的研究流程。
所以,中小學教師要正確認識、理解和把握整個研究過程,要根據自己的研究任務和研究目標,確定自己的研究過程,要使自己的研究過程真實、完整而有效,要在自己的研究過程中體味科研。同時,研究不能過於見異思遷,研究過程中可以不斷學習、借鑑他人的成果,但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要走自己的研究路線,做自己的研究,履行自己的研究過程。
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持,「教育研究方法內含研究思路與主攻方向,是研究者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選用了某種方法,就會沿著這種方法所提供的思路與方向前行,選擇最佳的研究捷徑。」[4]研究一旦失去了方法,就會迷失方向,無法得到真實而有效的結果。所以,研究方法運用的正確與否影響著研究的水平,也影響著研究的結果。
實踐中,中小學教師運用研究方法往往比較單一,有的教師缺乏對研究方法本身的理解,有的教師使用研究方法情境錯誤,有的教師為方法而方法,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經常導致研究不能正常持續下去、研究缺乏新意、研究成果難以推廣等問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等。教師應該主動學習和了解一些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並對這些方法有正確的認識與理解。比如,對每一種方法的含義、特點、功能、實施步驟、適用範圍的認識與理解。
正確認識並理解教育科研方法是中小學教師從事具體研究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選題、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合理選擇、確定並運用恰當的研究方法。什麼是恰當的研究方法?它是指在課題研究中所使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適當且有效,既適合自己的研究,又適合對問題的研究。比如,中小學教師研究課堂有效教學行為,做為首選的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法一般會優於問卷調查法。這是因為:第一,對研究者而言,行為靠直接觀察(自己親自觀察)要比間接觀察(調查了解別人的觀察)要可靠得多;第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具備非常便利的課堂觀察條件,可以比較方便地觀察課堂教學活動;第三,中小學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研究,重要的應該是從改變自己的教學實踐開始,教師可以觀察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像,研究自己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這些優勢是問卷調查法所無法比擬的。
每一種研究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使用不當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文獻法經常給人以啟迪,使用得當,會為我們自己的研究添色、增光,使用不當,則易形成研究定勢,就會限定在別人的框架裡做自己的研究,難有創新和突破,更難有實際應用的價值。比如問卷調查法,使用起來方便、易行,但如果問卷設計不合理,就會使研究前功盡棄。比如訪談法,有利於對問題進行深度的研究,但是如果只是急於驗證自己事先設計好的問題提綱,就難以有新的發現,難以有意外的收穫。比如課堂觀察法,真實、客觀,但較費時,需要等待觀察事件的出現。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而各種研究方法之間又具有互補性,中小學教師要學會綜合運用教育科研方法,學會多角度、綜合地研究問題。
研究結果或許解決了某個理論問題,比如填補了某項理論上的研究空白、驗證或檢驗了某個理論;或許解決了某個實踐問題,比如解決了一個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立足學校實際,解決自身的教學實際問題更為重要。比如研究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題的研究目標非常明確,應該如何檢驗研究結果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呢?做為實踐研究,教師不能僅僅通過研究提出一些對策就完事大吉,因為這些對策是否有效尚需要觀察及檢驗,所以要繼續觀察教師在實施這些策略後,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主動性、學習內容的掌控與選擇、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效果等方面,與之前相比是否有明顯的積極變化。若變化明顯,說明研究對策有效性較高,研究達到了預期目標;若變化不明顯,則可能是在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對策上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找準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重新研究、分析並加以解決。教師的實踐研究在於解決教育、教學、管理中產生的實際問題或困惑,研究的結果要反映如何改進或改變,更要反映改進或改變的效果,從而達到研究目的與研究結果的一致或統一。
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小學教師每完成一次研究都只能是一次暫停而不是結束,就教師的教學經歷而言,每一次的研究都只是教師漫長科研生涯的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結果不應該僅停留在對課題的驗證或者檢驗上面,而要有不斷的後續研究,有持續的跟蹤研究。比如研究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通過研究,發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生了改變,得到了提高,還需要做哪些後續的研究呢?我們認為,還有進一步跟蹤研究的必要及空間,比如通過觀察,了解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後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外在要求是否已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教師在哪些方面仍需要繼續培養或強化,針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是否有因人而異的策略,等等。
「教育科研是潛在的教育生產力,它只有通過推廣和應用並在實踐中加以『消化』,才能轉化為現實的教育生產力,其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也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5]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效果不佳,許多研究成果僅停留在項目結題或發表論文的水平,之後就很少有人關注了。因此,大量的科研成果都不能真正用於改進中小學教育教學、尤其是用於改進教師自身的教學,在科研成果的社會應用和轉化方面更是收效甚微。其實,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首先用於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然後逐漸得到他人的認可,這就是最好的研究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提倡推廣與應用研究成果就是要讓教師能夠從自己的實踐做起,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實踐,否則,為研究而研究,為發表論文而發表論文,即便成果再多,對提高教育質量、對提高教學與管理水平也是於事無補的。(本文作者:呂憲軍,王延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