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投稿精準指導系列視頻專欄歡迎加入:
☞全部期刊:
☞
☞
☞
☞
☞
☞
☞
☞
☞
☞
☞
☞
☞專著閱讀:
新泰市各類學校立足實際, 自2012年開始進行基於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小課題研究, 順應了教育科研工作的發展形勢, 滿足了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 實現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走出了一條從普及到專業的教科研新路子。
新泰市小課題研究曾一度繁榮, 提出了「問題即課題」的口號, 引領一線教師做一線課題的研究, 湧現出了一批優秀教師。他們成長迅速, 無疑得益於這一點。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 我們發現這種繁榮的背後, 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象正逐漸呈現:研究水平的低位徘徊、泛課題與偽課題日益增多、無序與低效、功利化的研究傾向等問題逐漸凸顯, 小課題研究臨近誤區。
前面的路該怎麼走?這些擔憂該如何剔除?基於這種觀察和思考, 如何解決從「一線教師做一線研究 (基礎的小課題) 」到「一線教師做專業的一線研究 (凸顯專業研究) 」, 從而實現「一線教師立足一線的專業發展」?我們小課題研究的初衷是, 通過小課題研究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教育研究的深度融合。
小課題研究的這種使命如何讓一線教師真正信服並努力踐行?我們認真學習《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標準》。它能為小課題研究答疑解惑, 它能讓小課題研究遠離誤區, 它能為小課題研究保駕護航。綱領有了, 出路在哪兒?怎樣基於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標準進行小課題研究?我們針對小課題研究的現狀, 進行了第二輪小課題研究探索。就是立足於「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解決小課題現有「泛、偽、低效、功利」的問題, 還原小課題「小、實、高效、有益」的本真;實現小課題從「問題」形態到「課題」形態的變化;持續提升教師專業研究與個人專業成長, 實現教師從教學反思和教學問題到「專業教育研究」能力的變化;實現學生發展、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雙豐收。
為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建設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隊伍, 教育部2012年2月10日頒布實施《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包括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及實施建議三部分。其中, 「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這四大基本理念是中小學教師在專業實踐和專業發展中應當堅守的價值導向。在基本內容中提出了包含「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三個維度14個領域 (小學13個) 。其中, 在「專業能力」最後一個領域「反思與發展」中, 中小學都強調了「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 不斷進行反思, 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教師要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 進行探索和研究」。而這正是我們基於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小課題研究的內涵。
所謂小課題研究, 是指教師在短時間內以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課題, 由教師個人或幾個人合作, 運用科研方法, 探尋解決教育教學中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 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它是相對於省、市各級規劃課題而言, 是小的研究課題、小的研究項目, 是源於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有研究價值、需要探索的現實問題。
新泰市所進行的第二輪小課題研究, 以一線教師為主, 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以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困惑問題為研究對象, 突出小課題研究的針對性、時效性, 落實小課題研究的「短平快」的特點, 採取個人研究、學校支持、片區聯動的研究方式, 實現小課題研究效益的最大化。
對照《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我市教師的基本理念、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還有較大差距;而基於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小課題研究能彌補我市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缺失、專業素養缺失及專業能力缺失。
新泰市基於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小課題研究的意義有三點:一是有利於中小學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 即成長自我。開展小課題研究可以促使教師更清楚地意識並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 自覺地選擇更科學的教育理念。二是有利於教育理論的學習和運用, 即回歸實踐。小課題研究是為了解決教學實踐中的熱點、焦點、難點、疑點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必須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 並在理解的基礎上, 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和指導教學實踐。三是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 即凝聚課堂。開展小課題研究實際上是進行自我教育行動的研究, 這種研究獲得的成果可以馬上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提高課堂效率。
順應教育「供給側」, 我們摒棄以往站在供給者的角度一廂情願地想當然實施, 而是站在需求者的角度去思考: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到底需求什麼?教科所如何根據教師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
新泰市以教科所為中心, 多方搭建平臺, 「走出去, 請進來」, 進行高頻、分層的「頭腦風暴」培訓。凡是參與小課題研究的教師, 必須研讀《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明確四大基本理念、三大維度14個領域 (小學13個) 的基本內容, 知曉這是合格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與人文精神的標準。其次,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 明確小課題研究的價值所在。五年來, 累計聘請知名專家、草根教師來新泰開展小課題研究專場多達上百餘次。從他們身上, 我們見證了小課題研究的神奇之處, 也印證了「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的完美融合。
就小課題來講, 它使作為教育活動「當事人」、「實踐者」的教師自覺針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 進行持久關注, 不斷反思追問, 積極進行實踐研究。如何把教師自發進行的「常態化」研究行為提升到「專業化」狀態?鑑於此, 教科所積極發掘小課題研究中的骨幹教師, 比如第一實驗小學的曹丙娟老師、向陽實驗學校的張華老師、平陽小學的朱永峰老師。目前, 這一批從小課題研究中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 已經有更多的年輕教師跟隨他們的步伐走在研究的路上。
教科所及時重磅出擊, 建立教科研工作評估制度, 將教育科研工作納入對學校辦學水平的綜合督導評估之中, 並作為市教育系統評優樹先的一項重要條件。制度規定, 凡沒有市級以上立項課題或雖承擔立項課題而未進行實際研究的學校, 不能被評為教學先進單位。將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及其成果列為晉升職務及評優樹先的重要條件。凡沒有縣市級或縣市級以上立項課題的教師, 不得參評市級教學能手、市級名師、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學科帶頭人。系統評選教科研工作先進學科團隊、先進學校、先進個人等, 表彰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以促進教育科研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乘著課題研究制度改革的東風, 教科所借力名師工作室, 發揮榜樣示範作用, 又將小課題研究片區推進。全市劃分五大片區, 定期開展活動, 以強帶弱, 共同切磋。如今, 小課題研究呈現出良好的態勢發展。
在「網際網路+」環境下, 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 大數據帶來的新挑戰, 使得教師的思維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革。教科所果斷把握這一時機, 借力「網際網路+」, 順應教育的「供給側」, 建立教研qq群、小課題研討微信群, 讓小課題研究隨時隨地開展, 不再受時空的束縛。如今, 參與小課題研究的教師愈來愈多, 研討的話題愈來愈多。
小課題研究的實施, 猶如縷縷春風, 給新泰教科研工作帶來了全新的變革, 彰顯了全市科研興教的特色, 推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開展小課題研究促使廣大教師秉承《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精神, 自覺有效地選擇更科學的教育理念, 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轉變, 新課程理念深入人心, 擺脫了淺層次、低效的研究, 實現了小課題從「問題」形態到「課題」形態的變化;實現了小課題從「普及」到「專業」的質的變化;實現了教師從教學反思和教學問題到「專業的教育研究」的能力的變化;實現了教師「工作課題化, 課題工作化」的深度融合。
「小課題, 大作為。」近五年來, 我市教育課題立項已突破660項。其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子課題1項, 國家級課題26項, 省級課題126項, 泰安市級課題247項, 新泰市級260項。獲獎成果374項。其中, 國家教師科研基金會成果一等獎1項, 山東省教學成果獎2項, 山東省教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212項, 泰安市教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125項, 泰安市級教學成果獎24項。
小課題研究的有效實施, 解決了日常教學中的困惑, 師生關係更加和諧, 回歸課堂, 提升了課堂效率。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 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更為增強。近五年來, 全市中小學生無論在省創新實驗大賽中還是在各級各類藝體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
一是建立了科研示範學校, 發揮了示範輻射作用。目前, 我市實驗基地40個, 其中全國教育科研實驗基地7處, 省級實驗基地16處, 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實驗基地17處。二是推廣了科研成果, 增強了科研效益。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內容, 是實現科研效益、優化教育常規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強了科研陣地建設, 暢通了科研信息渠道。我們以「新泰教育信息網」、「新泰教育雲平臺」為依託, 按照「建網、建庫」並進的原則, 加強全市教育科研信息資源庫的建設。在「新泰教育信息網」上建立全縣教育科研資料庫, 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各校因地制宜, 開發、收集、整理本校教育教學資源, 建設本校的教育科研資源庫;擴大網站的影響, 把「新泰教育信息網」建設成面向全市中小學校、家庭及社會的綜合性教育教學網站。
反思幾年來的小課題研究, 我們僅僅在中小學做了大量的工作, 忽視了幼兒園、職業學校、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學校及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認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區域推進還需更多的學校有效、高效合作;學校與社會之間還需要建立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 網上教研還需開拓並規範更多的交流探討方式等。
未來教育中, 小課題研究的探索將更為迫切, 要求將會更高。我們將繼續立足教學實際, 以《中小學教師標準》為指南, 遵循教育的「供給側」原則, 發揮骨幹教師及示範校的帶動作用, 做好幼小銜接、中小學與職業學校銜接;家校合作, 網上網下相結合, 把小課題研究系列化、層次化、特色化。以小課題研究為先導, 紮實帶動教育科研走向深入。(本文作者:曹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