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常遇到這樣的家長,特別護短,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事,不讓別人批評,你若批評了犯錯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就跟你急,說什麼:
「你那麼大了,何苦跟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較勁呢?」
「你不見他還小著嗎?不懂事,長大了,就懂事了。」
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講理的孩子們?
顯然是不能的。
一味的護短,很容易養成孩子驕橫、暴戾、任性的壞脾氣,將來孩子走向社會,會因為自己的壞脾氣四處碰壁,遭遇磨難,影響孩子的健康心理,使孩子很難融入社會,適應社會。
古人云:「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
說明好品性和壞脾氣都是從小教育養成的,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小時候的養成教育,將來長大了養成不良的壞脾氣,將很難糾正與救治。
所以說,我們家長應該從小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
建議家長朋友做好以下3點:
1、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許多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追根溯源,大部分可以在家長身上發現,也有的是跟著身邊或社會上的人學到的。
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好的品性,就必須時時處處做好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身邊的小跟屁蟲好的沒學會,壞的毛病倒學會不少。
另外,就是杜絕孩子跟一些毛病多的人相處,尤其是言語粗魯、出爾反爾、自私自利、尖酸刻薄的人,對孩子良好品格的養成十分有害。
2、尊重孩子但不遷就孩子。
當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時,家長要尊重孩子,哪怕孩子說的不合理,不圓滿,也要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而後再給予評價,或是否部分的採納,提高孩子參與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當然,也不能過分的遷就孩子,任孩子為所欲為,做什麼事隨著自己的性子來,不聽從別人的意見,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這就是任性,不講道理的孩子。
不能一味的否決或打擊,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被尊重的心理意識,導致孩子要麼懦弱,凡事沒有自己的意見,要麼就形成孩子的對抗心理,更加不服家長的管教,和家長對著幹。
3、滿足孩子但不能無限制。
有些家長喜歡信口開河,往往一遇到開心的事,或得意忘形的時候,喜歡盲目的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養成孩子察言觀色的惡習,這一點真的別小看孩子的智力,一點點大的孩子就會揣摩父母的心思。
對孩子說話,家長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信守承諾,滿足不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好解釋。
現在許多家長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培養,平日裡做飯、給孩子買衣服都要徵求孩子的意見,這種現象很好,但一定要有所限制,不能孩子像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
家長要提前給孩子預設幾種選擇方案,供孩子挑選,在滿足孩子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需求的滿足是有框框的,不是任意的,養成孩子追求合理的訴求,杜絕孩子無理訴求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