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娃娃懂什麼?你不要管他,長大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2020-08-28 酒多無益談育兒

身邊常遇到這樣的家長,特別護短,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事,不讓別人批評,你若批評了犯錯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就跟你急,說什麼:

「你那麼大了,何苦跟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較勁呢?」

「你不見他還小著嗎?不懂事,長大了,就懂事了。」

這樣的家長能培養出講理的孩子們?

顯然是不能的。

一味的護短,很容易養成孩子驕橫、暴戾、任性的壞脾氣,將來孩子走向社會,會因為自己的壞脾氣四處碰壁,遭遇磨難,影響孩子的健康心理,使孩子很難融入社會,適應社會。

古人云:「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

說明好品性和壞脾氣都是從小教育養成的,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小時候的養成教育,將來長大了養成不良的壞脾氣,將很難糾正與救治。

所以說,我們家長應該從小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品性,杜絕孩子的驕縱任性呢?

建議家長朋友做好以下3點:

1、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許多孩子的壞習慣、壞毛病,追根溯源,大部分可以在家長身上發現,也有的是跟著身邊或社會上的人學到的。

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好的品性,就必須時時處處做好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身邊的小跟屁蟲好的沒學會,壞的毛病倒學會不少。

另外,就是杜絕孩子跟一些毛病多的人相處,尤其是言語粗魯、出爾反爾、自私自利、尖酸刻薄的人,對孩子良好品格的養成十分有害。

2、尊重孩子但不遷就孩子。

當孩子有不同的意見時,家長要尊重孩子,哪怕孩子說的不合理,不圓滿,也要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而後再給予評價,或是否部分的採納,提高孩子參與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當然,也不能過分的遷就孩子,任孩子為所欲為,做什麼事隨著自己的性子來,不聽從別人的意見,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這就是任性,不講道理的孩子。

不能一味的否決或打擊,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被尊重的心理意識,導致孩子要麼懦弱,凡事沒有自己的意見,要麼就形成孩子的對抗心理,更加不服家長的管教,和家長對著幹。

3、滿足孩子但不能無限制。

有些家長喜歡信口開河,往往一遇到開心的事,或得意忘形的時候,喜歡盲目的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養成孩子察言觀色的惡習,這一點真的別小看孩子的智力,一點點大的孩子就會揣摩父母的心思。

對孩子說話,家長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信守承諾,滿足不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好解釋。

現在許多家長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培養,平日裡做飯、給孩子買衣服都要徵求孩子的意見,這種現象很好,但一定要有所限制,不能孩子像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

家長要提前給孩子預設幾種選擇方案,供孩子挑選,在滿足孩子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需求的滿足是有框框的,不是任意的,養成孩子追求合理的訴求,杜絕孩子無理訴求的毛病。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相信「孩子長大了就好了」這句話
    兩三個小時就要吃一次奶,沒白天,沒黑夜的。娃隨時大小便,即便是他睡覺的時候。再加上哭鬧,流口水,抱抱…… 娃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絕對是以前沒有想到的。 一個曾經一下班就抱著零食看劇的女孩,轉眼間,就圍著孩子轉了。這是會讓人崩潰的。
  • 育兒:娃兩三歲的時候,真的很像「神經病」
    秩序敏感期這個概念近年來在育兒界狂轟濫炸,按道理大家應該都懂了。  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給我留言求救說:啊!娃是不是神經病啊!強迫症啊!為什麼這麼愛哭啊!  反正家長眼中娃各種不乖,簡直覺得:  娃!你真是沒救了!  我的回答是:  娃子有什麼不對嗎?  看來這些家長,道理都懂,但不理解啊!
  • 小時候鬥雞眼,長大了真的就好了嗎
    你看還有很多成年人,幾十歲了還是鬥雞眼,所以,小時候出現的鬥雞眼,成年以後並不一定會自動痊癒。當然,有一種情況例外。小時候鬥雞眼,長大了就好了嗎但是,如果孩子三四歲了,還存在鬥雞眼的情況,就需要儘早到眼科檢查了。可能是真性鬥雞眼,對眼睛的危害極大。
  • 性教育兩三歲就應該開始!家長該如何對兩三歲孩子進行性教育?
    也有父母認為,有關性的問題用不著教育,長大了就自然懂了。然而性伴隨著人的一生,性教育宜早不宜遲,兩三歲就應該開始了。家長應該如何對2三歲寶寶進行性教育呢?一、坦然面對,及時解答孩子的疑惑孩子2歲左右甚至更早會出現自己摸小雞雞的情況,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時候就應該開始性教育。孩子如果有什麼疑惑,家長不應該逃避問題,也不要敷衍略過孩子的問題,應該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用幽默的方式、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跟他們解釋。我有個親戚家的小孩看到他媽媽在給妹妹餵奶,他就問:「妹妹為什麼會吃你的肚子。」
  • 娃娃是假的,陪伴是真的
    他有一個叫「小櫻」的娃娃,卻從不跟它發生性關係,而是把它當成女兒。娃娃是假的,但陪伴是真的。他開始外出創業,每月拿4000元工資。但現實給了張博一記響亮的耳光,創業失敗了,不但沒賺到錢,就連社保也斷交了。「就是因為社保這個問題,老媽有點崩潰了,就是覺得你跟她在一起,她到底給了你什麼,你現在變成了一個連社保都交不上的一個北京孩子了,你像話嗎?在她的眼裡,這已經不屬於人了,失去做人資格了。」
  • 小時「管教」,長大才能「放手」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你要是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從小管教他。可是,人是很難自己長好的,如果父母不管教,任他野蠻生長,等到真的出問題了,你再想管,就已經晚了,他早不聽你的了。有一對夫妻倆開商店,平時顧不上管孩子,兒子高中畢業後就在家混日子,打過幾次工,都幹不到一個月就不幹了,嫌累,嫌掙得少,嫌領導態度不好……然後就整天窩在家裡打遊戲,快三十歲的人了,沒錢就找他媽要,不給就跟他媽大吵大鬧。
  •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成長都是分階段性地,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一樣了,在孩子的不同時期,都要用適合的教育去教育孩子。這個時候,李玫瑾教授就把孩子的一生分為好幾個階段。
  • 管好自己的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管!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
    「管好你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就什麼都不要管了。」相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當看到爸媽在做事情的時候,常常會跑過來想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幹活一起做事,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甩給孩子的一句話就是「趕緊去讀書,趕緊去學習或者小孩子你懂什麼,不要過來添亂。」當聽到這些話,很多時候小孩子都會一臉失望的離開!
  • 管他管他管他
    如果你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而監視者正是你最親的人,你是否感覺透不過氣來?最近,一個14歲的孩子,就體驗了這樣的窒息感。他的爸爸要安裝一部監控攝像頭,想以這樣的方式督促孩子少玩遊戲多學習。可最後怎麼也想不到,這樣「以愛之名」的行為,竟然讓孩子忍無可忍報了警!
  • 上海7歲孩子拿牙籤、筷子狠狠砸向餐廳服務員,家長要等他長大再教
    服務員:家長朋友,你不去說一說,管一管你家娃?服務員見家長沒有制止這熊孩子,他心裡有些虛,擔心把「上帝」給得罪了,所以象徵性地進行了阻止,但無奈沒有大動作,只得用手去擋。整個過程中,這孩子的家長就在旁邊,但並全程不覺得有什麼不合適,沒有及時進行管教,一直對熊孩子的各種行為無動於衷,理所當然,看來家長已經習慣了孩子的這些做法。直到最後快離開這家餐廳時,當事孩子的家長才稍微去說了孩子兩句。
  • 《以家人之名》心疼凌霄:有時候長大,真的只是一瞬間的事
    子秋很煩躁說:「要是我真能瞬間長大就好了,爸也就不用那麼辛苦。」凌霄接過話茬:「我聽說,人本身就是瞬間長大的。十八歲生日那天,法律上承認你成年,但那不是真正的長大。真正意義上的長大是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情,別人都不知道,只有你知道的一瞬間,當你的內心改變了,你感受到了生活的重量,你也就一個人悄悄長大了。」凌霄說完之後,子秋也沒說話,其實那個時候子秋已經在慢慢長大了。他第二天就約了趙華光,他也想去保護李爸,他心疼李爸為他的付出,包括之後的出國留學,其實都是為了李爸。
  • 您真的懂孩子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您真的懂孩子嗎?在孩子想吃冰淇淋的時候,她會怎麼表現呢?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吃冰淇淋,她的眼珠子會一直看著那個人,而拉著孩子的媽媽缺嘴裡不停地說,這麼熱,快點,太曬了!走快點。我們回家!媽媽心裡想至少回家會有風扇或者空調吹,比在外面舒服多了!而孩子此刻眼裡只有別人手上的冰淇淋,她不會管太陽曬得熱,她也不會聽到媽媽的話,她內心並沒有那麼渴望回家。
  • 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女生,這樣子真的合適嗎?
    結婚是人生大事,本身應該得到我們的祝福,可是有些結婚事件,卻似乎成為了兒媳,本該在上學的年紀,卻玩起了拜堂,只是這樣子的胡鬧,確定是真的合適嗎?這種本不應該結婚的年紀,卻被推上了酒桌,真的是讓人很無語。
  • 李玫瑾坦言:孩子六歲之前沒管好,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專題,第一反應是我們從小父母也沒咋管,幾乎都是在農村老家散養長大的,不也過得好好的嗎!說實話我也有這種思考,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話,讓我瞬間就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所以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表示,孩子孩子6歲前就要好好管,那究竟管的是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強調有意地進行性格培養。
  • 李玫瑾:6歲之前你不捨得管孩子,長大之後想管也管不住了
    而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感到非常苦惱,無論是他還是嘛也好,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過來。其實這樣的問題是有答案的。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不止一次提到過很多長大後的犯罪行為或者心理問題都和孩子的幼年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李玫瑾教授也曾對父母們有過忠告:「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
  • 兩三歲孩子為何總愛尖叫?
    「在生活中,可能會看到有兩三歲的小孩在公共場合尖叫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要怎麼處理呢?」兩三歲的小孩為什麼愛尖叫1、在體驗兩三歲小孩特有的「生活樂趣」你可能不願意相信,但小孩愛大聲尖叫並不是為了故意要激怒你,而是他正在體驗兩三歲小孩特有的「生活樂趣」。這年齡的小孩正在探索聲音所能產生的力量,並實驗能用他的聲音來做些什麼。為什麼他老是在你去超市或銀行的時候失控呢?因為他其實是對在大空間中尖叫時所生的回音覺得很有趣。
  • 孩子不合作,要強迫他嗎?當然可以
    從早到晚,就沒有一件事能夠痛快合作,總是把「不」、「不要」當成口頭禪掛在嘴上,讓日常的洗臉刷牙換衣服吃飯這種簡單的事情都無比艱難。對於如何解決這樣的經典問題,我也寫了很多相關文章看懂兩歲孩子的奇怪邏輯:乖寶貝變成小惡魔——恐怖的兩歲,你準備好了嗎?兩歲孩子為什麼這麼難搞?怎樣和小怪獸愉快相處?
  • 媽媽,你真的不要我了嗎?
    後邊跟著一個2歲多的孩子,一直在追著喊,想哭不敢哭的樣子。「媽媽,你不能不要我啊!媽媽,等等我。」「不要跟著我,我不想要你了。」「媽媽,媽媽……」一邊聲嘶力竭地喊著,一邊跑著步追著。有人會告訴你「你沒看到,越兇他,他越粘著你啊!「好強大的邏輯,也許只在親子關係上有這樣的一種存在。
  • 走人間一趟,才懂什麼是值得?
    她送你求學,她敦敦教誨,在學校裡不要玩鬧,要聽老師的話,要和同學們和睦相處。你也許不知道,她恨不得陪著你求學,因為捨不得你長大。你慢慢長成她年輕時的模樣,她看著你笑,時而讚嘆一句:真是老了,想當年懷裡的娃娃早已長大,也慢慢變成大人的模樣。
  • 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他大一點就好「,是真的嗎?
    她說現在自己也已經平靜了很多了,焦慮少了很多,對孩子的學習也放下了,孩子玩遊戲也不再嘮叨了,現在孩子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想玩遊戲就玩,他想睡覺就睡覺。偶爾他覺得在家裡太悶了,他們一家三口就出去旅遊了。她說感覺現在一家人的關係好了很多。最後她長嘆一口氣說:「熬唄,孩子再大一點,應該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