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坦白、自首與認罪認罰

2021-01-07 法務智庫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9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發布《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實施後,不僅極大的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還極大地節省了司法資源。那麼,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早有規定的坦白、自首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聯繫呢?

一、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的區別。

1、坦白被規定在《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所以坦白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動到案後如實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但是坦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不認罰,完全可以不認同檢察院的量刑建議並拒絕籤署認罪認罰具結書。因此,坦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一定符合認罪認罰的條件。

2、一般自首被規定在《刑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自首的基本特徵就是「自動投案+坦白」。同樣的,自首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只認罪,不認罰,也未必符合認罪認罰的條件;而認罪認罰制度並不要求自動投案。所以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未必符合自首的條件。

3、除此之外,坦白、自首隻能在偵查階段認定,而認罪認罰貫穿於整個訴訟階段,無論是在偵查、審查起訴還是審判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認罪認罰,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

4、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最大的不同還在於認罪認罰具有程序性功能,對於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認罪認罰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或者速裁程序,節省司法資源,加快訴訟進程。這一點是坦白還有自首都沒有的。

二、坦白、自首與認罪認罰的聯繫。

坦白、自首與認罪認罰在這三者在「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範圍內是重合的。無論是坦白,還是自首,還是認罪認罰,都需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司法機關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其對自己個別事實情節提出的異議、對行為性質的辯解,對適用罪名的異議都不影響他們認罪的認定。

三、認罪認罰的同時具有坦白、自首情節如何從寬?

坦白、自首、認罪認罰都是法定從寬情節,坦白和自首不能同時適用。那麼,當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時具有坦白或者自首情節時,如何考量從寬的幅度呢?

《指導意見》第9條第二項規定:「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一般應當大於僅有坦白,或者雖認罪但不認罰的從寬幅度。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自首、坦白情節,同時認罪認罰的,應當在法定刑幅度內給予相對更大的從寬幅度。認罪認罰與自首、坦白不作重複評價。」

《指導意見》中提到了「重複評價」,刑法學理界有禁止重複評價這一原則,禁止重複評價原則一般是指只能對犯罪構成中的每個犯罪事實和情節評價一次。這是為了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益,本質上是禁止對被告人不利的重複評價。例如: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條規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責任或者主要責任的,並且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此時,肇事逃逸是一種定罪情節,就不能將其作為法定刑升格的情節適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以,禁止重複評價事實上只是禁止不利於當事人的重複評價,並不禁止有利於當事人的重複評價。而《指導意見》中「不作重複評價」應當是指具有自首或者坦白情節,又認罪認罰的,已經給予更大從寬幅度處罰的,不得再一次重複的給予從寬。也就是說,自首或者坦白按照規定應該從寬處罰;又認罪認罰的,也應該按照認罪認罰的規定給予從寬。在此基礎上,不得再一次給予從寬。

相關焦點

  • 認罪認罰與自首、坦白並存時,如何依法量刑?
    我檢索了檢答網中關於認罪認罰案件量刑的問答,有數十條是關於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並存時如何進行從寬量刑的提問。那麼,今天就讓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吧。首先我們需要梳理認罪認罰與坦白、自首之間的關係。總之,認罪認罰和坦白、自首雖在「認罪」方面存在部分重合,但認罪認罰從寬是獨立於自首、坦白之外的量刑情節,在作「從寬」處理時應當綜合考量、準確適用。
  •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認罪認罰從寬與自首、坦白有什麼區別?
    即「認罪」要求:①如實供述(與自首、坦白中的供述要求相同);②認同指控犯罪事實(自首、坦白無此要求)。其中,承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僅對個別事實情節提出異議,或者雖然對行為性質提出辯解但表示接受司法機關認定意見的,不影響「認罪」的認定。
  • 坦白情節是認罪認罰程序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可以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已然不再局限於程序法領域,其與實體法範疇內的自首、立功、坦白等法定、酌定從寬情節等共同構建了一個集合性的法律制度。因此,將認罪認罰從寬解讀為僅涉及程序法領域而與坦白等實體法範疇的從寬情節無涉便值得商榷。
  • 犯罪後到底要不要認罪認罰
    犯罪後如何才能獲得從輕處罰,自首、立功、坦白、從犯、未遂、中止這些刑法總則規定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節,對於犯罪的嫌疑人都十分重要,直接影響著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夠得到從輕處理。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刑法總則之外,在刑事訴訟領域獨闢蹊徑,又增加了一條對犯罪嫌疑人從寬處理的路徑。
  • 最高檢劉辰等:認罪認罰量刑建議的幾個理論問題
    但對認罪認罰如何從寬,如何理解認罪認罰與自首、坦白等法定量刑情節以及與賠償諒解、退賠退贓等酌定量刑情節的關係,認罪認罰是否應作為單獨的量刑情節予以評價等問題,仍存在不同的認識。認罪認罰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從寬情節,包括實體從寬與程序從簡兩個方面,而非既有自首、坦白、和解等實體從寬量刑情節的概括表述。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蘊含的「利益博弈」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原本主要是依附於刑法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一項制度,因此,人們對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容,主要關注的是程序「從簡」。然而,基於刑事訴訟除了實現刑法這一基本功能之外,還需要重視其獨特的程序正義等諸多功能,為此,就需要對認罪認罰的程序含義與意義進行分析。
  •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與不認罪各自有什麼不同的法律後果
    在刑法的酌定從輕情節裡就有一項是認罪認罰,如果你承認犯罪,態度較好願意接受法律制裁的話,在量刑的時候可以給予你從輕考慮。如果拒不認罪,在量刑的時候就不會考慮從輕處理。但是現在社會上卻流傳這樣的說法,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
  • 刑事案件當事人投案自首、認罪認罰,還有沒有必要請律師?
    金翰明:詐騙犯罪案件辯護律師、廣強律師事務所詐騙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秘書長很多人誤以為罪輕辯護就是自首、認罪認罰就可以了,法院自然會輕判。的確,自首、認罪認罰是可以從輕、減輕判罰的量刑情節,但具體法院會輕判多少?當事人投案自首,量刑時可以減輕多少?
  • 京師實務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立法沿革和適用現狀》是個非常宏觀的視角。立法沿革部分,概要地展示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起始、發展的過程和成果。適用現狀部分,以《關於人民檢察院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情況的報告》中的一些數據為基礎簡要呈現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的整體狀況,順帶談了五個理論問題和實務問題。
  •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其內含的協議(具結書)性質和控辯利益交換成分(認罪和從寬),體現了在程序運行和實體處理上的控辯雙方的利益博弈,包括權利減損—補償,成本節約—後果激勵,自主選擇—情境理解等。
  • 劉偉琦:認罪認罰的「321」階梯式從寬量刑機制
    「321」階梯式從寬量刑機制的具體內容主要是,對不同訴訟階段的認罪認罰,如何合理確定最高從寬幅度以及從寬幅度的階差。由於在從寬處罰情節中,與認罪認罰類似的從寬情節是自首和坦白,所以,後兩者從寬幅度的相關規定對評估階梯式從寬量刑機制的具體內容具有參考價值。首先,參考自首情節的從寬幅度,認罪認罰階梯式從寬量刑的最高幅度應當低於基準刑的40%。
  • 認罪認罰實體從寬與程序從簡
    根據2018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和2019年兩高三部發布的《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規定,認罪認罰從寬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實體從寬;二是程序從簡,即通過給予被告人從寬處理的優惠條件,促使被告人認罪認罰,以提高訴訟效率,簡化訴訟程序,達到案件繁簡分流的目的。整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設計可以說都是圍繞這兩方面內容展開的。
  • 認罪認罰後上訴,抗訴二審加刑
    檢察機關以上訴人龔某在認罪認罰後提出上訴,說明上訴人不是真誠悔過,對其不應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一審判決量刑畸輕,應當依法予以改判為由提出抗訴。二審經審理認為,上訴人龔某在一審期間的認罪認罰不具真實性,一審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不當,抗訴意見成立,以盜竊罪改判上訴人龔某有期徒刑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四千元。
  • 【法學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定罪量刑的「認罪」證據認罪讓步與「從寬」激勵。認罪認罰的最終謎底就是處理或者量刑的「從寬」問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從寬」不僅包括實體處理上的從寬,也包括程序適用上的從寬。我國刑法總則中關於自首、坦白等量刑情節規定體現了「認罪」內容,而相關的量刑指導意見既讓坦白與自首之間有所區別,形成一定的梯度,在自首和坦白內部也結合動機、時間、方式、罪行輕重、如實供述罪行的程度以及悔罪表現等情況確定了不同梯度的從寬幅度。二是酌定情節規範化。
  • 案例解析刑事和解加認罪認罰能否減輕處罰?
    在審查起訴階段,周某某自願籤署了認罪認罰具結書。【詳見(2019)蘇0623刑初430號及(2019)蘇06刑終597號判決書】律師辯護策略被告人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認罪認罰,被告人及其家屬積極賠償被害人近親屬經濟損失、並取得其諒解、籤訂刑事和解協議書,從而達到被一審法院依法認定含認罪認罰、刑事和解、坦白、積極賠償被害人近親屬並取得諒解等數個法定從寬或酌定從輕處罰的量刑情節,再結合其本屬於過失犯罪
  • 法學匯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蘊含的「利益博弈」
    2018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確認了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該制度在程序的簡化上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中,「認罪」「認罰」既可能是一種需要進行「自願性和真實性」判斷的證據,也可能是一種自主決策的事實基礎。認罪認罰的最終謎底就是處理或者量刑的「從寬」問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從寬」不僅包括實體處理上的從寬,也包括程序適用上的從寬。程序從寬主要體現在審判之前選擇較輕的強制措施種類和期限或者作出撤訴以及不起訴等程序分流方面。實體從寬主要體現在審判階段對具體刑罰裁量上。
  • 【認罪認罰從寬】最高法: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坦白從寬是黨和國家一貫堅持的重要刑事政策,我國刑法相應規定了自首從寬制度,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從實體法角度規定了坦白從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對自首坦白、退贓退賠等情節,都規定了相對明確的處理原則和從寬幅度;刑事訴訟法針對認罪案件規定了簡易程序以及刑事和解程序,此次修法增設的速裁程序,也是針對認罪認罰的輕罪案件設計的訴訟程序。
  • 律師辦理認罪認罰案件需要注意的幾個「關係」
    《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第5條也明確規定:「可以」適用不是一律適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後是否從寬,由司法機關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決定。從這個意義講,認罪認罰從寬不是一項權利,而是一個機會。筆者曾就案件當事人認罪認罰如何從輕詢問辦案人員,得到的答覆是「不確定能否從輕」,也有的答覆「肯定會從輕」,當問到如何從輕時不能給予明確的從輕幅度。
  • 我到底要不要認罪認罰?認了減刑多少?認罪認罰十大問題答案給你
    前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以來,大量的刑事案件開始適用該制度。然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大多數還並不了解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檢察院詢問其要不要認罪認罰時,大部分犯罪嫌疑人都不知道做何選擇。本文針對認罪認罰制度中大家普遍關注的十個問題進行解答,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助益。
  • 規範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條件
    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特點  隨刑期增加呈遞減趨勢。2019年全省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至十五年的案件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約有150人;判處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約有60人;判處無期徒刑的,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有10餘人;判處死刑的,適用認罪認罰從寬的有1人。可見,隨著刑期的增加,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呈現遞減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