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作為國內首家開通醫學影像系列自動學習功能的微信平臺,目前上線有數百例影像典型徵象、數百例影像病例、影像解剖、影像講座、國外精品講座、影像醫事以及三基考試、上崗證考試等內容。
動動手指即可享受知識大餐,熱愛學習的同行朋友們快來加入我們吧。
加入方式:微信公眾號內輸入醫學影像服務中心,或者點擊上面藍字,即可免費關注。
投稿郵箱:yxfw8436@163.com版主微信號:yxyxfwzx中腦病變的症候群:
1大腦腳底症候群(Weber症候群):中腦腹側部的病變損害了同側位於腳底中部3/5的錐體束及動眼神經,因而發生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及對側偏癱,動眼神經麻痺完全者居多,表現為同側上瞼完全下垂、瞳孔散大、對光反射喪失,眼球處於外下斜位,眼球向上、內收及向下運動麻痺。對側中樞性面癱、舌肌癱及上下肢癱瘓。
2中腦紅核症候群(Benedikt症候群):病變損害了一側紅核,引起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對側不完全性偏癱,伴有不全癱側上下肢震顫或舞蹈、手足徐動樣運動,內側丘系損傷造成對側觸覺、振動覺、位置覺減退,黑質損害造成對側強直,以肌張力增高多見。因動眼神經的髓內根絲只有一部分由紅核穿過,大部分由紅核後側向內側迂迴而行,故動眼神經,麻痺多為不完全性。
3紅核下部症候群(Claude症候群):中腦背側部大腦導水管附近的病變,損害了同側動眼神經及小腦結合臂,表現為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及對側肢體共濟失調,無肢體癱瘓。
4紅核上部症候群:紅核上部的病變,引起對側肢體的意向性震顫,病變側瞳孔縮小。
5Nothnagel症候群:病變位於中腦背側部,並涉及四疊體部,出現病變側動眼神經麻痺,一側或雙側小腦性共濟失調。
6四疊體症候群:四疊體病變以上丘為主時,出現瞳孔散大、對光反射喪失、眼球運動障礙,以垂直運動障礙為主,主要為上視麻痺。
7Parinaud症候群:屬於四疊體症候群的一部分,可表現為三種類型,即上視麻痺、上下視皆麻痺、下視麻痺。以上視麻痺最常見,伴有會聚障礙及瞳孔散大,對光反射喪失。實際上當病變侵犯兩側頂蓋前區、中腦背蓋側和後連合時才出現上視麻痺,如侵犯雙側中腦背蓋部腹側時才出現下視麻痺。
8大腦導水管症候群:病變位於大腦管周圍時,出現垂直注視麻痺,回縮性眼震或垂直性眼震、會聚障礙、瞳孔散大、眼外肌麻痺等,回縮性眼震是當眼球向不同方向注視時,出現向後收縮性跳動。
9內側縱束症候群:亦稱核間性眼肌麻痺,是由於兩眼共同偏視的諸中樞至動眼、滑車及外展等顱神經核的纖維損害引起,表現為單眼或雙眼的外展肌或內收肌的分離性麻痺,大多數有分離性水平位眼震,此種眼震可以是單側性的或雙側性的。臨床上分為上型(前型)和下型(後型)。因為病變位於動眼神經核和外展神經核之間的內側縱束,故稱為核間性眼肌麻痺,與核性或核上性麻痺有所不同,有重要定位意義。
上型核間型眼肌麻痺的特點是內直肌在作眼球同向注視時功能喪失,但在作會聚運動時仍可正常活動,直視時沒有或僅有輕度的眼球外斜,沒有動眼神經其他體徵。一般不出現復視。支配內直肌的周圍神經並無損害,同時出現分離性眼球震顫,即在外展的一眼出現單眼眼震。核間性眼肌麻痺時出現單一的內直肌麻痺,乃屬於上型,病變位於比外展神經核平面高一些的內側縱束的部位。
下型核間性眼肌麻痺為出現外直肌麻痺,外直肌在作兩眼同向側視時不能外展,並無復視,並出現分離性眼震,下型的病變位置意見尚不一致。
10中腦網狀結構病變症候群:中腦背蓋部網狀結構病變時,臨床上出現幻覺症狀,其特點為在黃昏時患者出現幻視及感覺性幻覺,如看到活動的動物、人體、美麗的景色、多彩的場面,並以此為樂,而無自知力。可伴有嗜睡、動眼神經麻痺。感覺障礙、小腦症徵等。
橋腦病變的症候群
1橋腦腹側正中症候群:常見於橋腦旁正中動脈閉塞引起,出現兩側錐體束損害及小腦損害的症狀和體徵,出現橋腦型四肢癱瘓,因有小腦症狀,故不同於大腦病變引起的雙側癱瘓。患者出現假性球麻痺,與大腦半球病變引起的假性球麻痺相同。
2橋腦外側部症候群(Millard-Gubler症候群):病變位於橋腦腹外側部,是橋腦常見的病變部位,病變接近延髓,引起外展神經和面神經的核或其根絲的損害,並伴有錐體束的損害,表現為病變同側外展神經麻痺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對側偏癱。
3橋腦內側部症候群(Foville症候群):病變比較接近橋腦中線,損害了外展神經與內側縱束,表現為兩眼向病灶側持久性注視,病灶對側偏癱,同時伴有上型內側縱束症候群的表現。
4橋腦背蓋部症候群(Raymond-Cestan症候群):病變位於橋腦背蓋部,損害了內側丘系、內側縱束、脊髓丘系、小腦結合臂。病變同側有外展神經與面神經麻痺,小腦性共濟失調,對側肢體出現深感覺障礙,兩眼持久性轉向病灶對側。
5小腦上動脈症候群:小腦上動脈閉塞後損傷了橋腦外側的結合臂、脊髓丘系、外側丘系、小腦半球的上部、齒狀核。臨床表現為:靜止時病灶同側肢體出現不隨意運動,包括頭部、肩部、三角肌、肘關節及手指出現一種伸曲性劃圈性徐動樣運動。
病灶同側小腦症狀
病灶對側偏身分離性感覺障礙,以溫度覺障礙明顯。
延髓病變的症候群:
1延髓旁正中症候群(延髓前部症候群):病變位於旁正中動脈支配區。損害了錐體束、內側丘系、舌下神經核及其根絲,出現舌下神經周圍性癱及四肢中樞性癱,可伴有肢體深感覺障礙。
2Jackson症候群:病變位於延髓下部腹側,損害了一側錐體束及舌下神經根,出現病變同側舌肌麻痺及萎縮,伸舌偏向病變側,對側偏癱。
3延髓外側症候群(Wallenberg症候群):亦稱橄欖體後部症候群,是延髓病變最常見的症候群,病變位於延髓的外側部,主要是由於小腦後下動脈或椎動脈閉塞引起,臨床上出現五組症狀和體徵:
⑴病變側軟顎麻痺,聲帶麻痺,聲音嘶啞、構音不佳、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為疑核損害引起;
⑵病變側面部痛覺與溫度覺減退,觸覺正常,呈核性洋蔥皮樣分布,對側偏身或頸部以下痛覺及溫度覺減退,感覺障礙範圍時有變異,為三叉神經脊髓束核及脊髓丘系損害引起;
⑶病變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為繩狀體及部分小腦損害引起;
⑷出現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為前庭神經核損害引起。
⑸同側出現Horner徵,為延髓交感神經下行纖維損害引起。
有時伴有病變側外展神經或面神經輕癱,如由於椎動脈閉塞引起,對側可出現錐體束徵。
4延髓背外側症候群:病變損害了繩狀體和網狀結構,病變側出現Horner徵及小腦性共濟失調,故亦稱小腦交感神經症候群。
5Avellis症候群:病變損害了延髓的疑核和孤束核及脊髓丘系,出現病變側軟顎麻痺,聲帶麻痺、聲音嘶啞、吞咽障礙、咽喉部感覺喪失、舌後1/3味覺喪失、對側頭部以下偏身痛、溫覺障礙、深感覺正常。
6Babinski-Nageotte症候群:病變損害了疑核、孤束核、舌下神經核、三叉神經脊髓核、繩狀體和網狀結構,臨床上表現為同側咽喉肌和舌肌麻痺,同側舌後1/3味覺喪失,同側面部痛溫覺喪失,同側共濟失調,同側Horner徵,對側偏癱及痛溫覺喪失,深感覺正常。
來源:愛愛醫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查看所有歷史信息。
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的二維碼
下載輕盈醫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