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黃子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
食魚,典故名,典出《戰國策》卷十一《齊四·齊人有馮諼者》:「齊人馮諼為孟嘗君門客,不受重視。馮三彈其鋏而歌,一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後遂以「食魚」等比喻幕賓受到重視、優待,體現食魚文化的深刻內涵。
中國是漁業大國,有著悠久的捕魚史和食魚史,形成了悠久的中國食魚文化。中國食魚文化伴隨著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一起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
考古發現,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地球上就出現了魚類。五百萬年至七百萬年前,人類為了生存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的先民們在漫長的摸索中懂得以漁獵為生。捕獵到的鮮魚除了生吃,大部分經過刀工、火烤,其烹飪方法極多,發展到我們今天,魚餚多達數千種,有炸、煎、熘、炒、燒、扒、燉、熬、烤、蒸、醃、糟、醬、拌、臘、煮、燜、煨、羹、涮、氽湯、入火鍋等手段,魚的頭、鱗、刺、骨、皮等附屬品均可作菜。中國自古就締造了精緻、講究、詩意的食魚文化,不僅在於吃魚的快樂,還在於吃魚的過程,獲得對魚的品味。
魚類一直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憑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鮮美口感,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古詩《江南》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先民開始烹飪精緻的魚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魚膾,是古代著名的菜餚之一,其原料來源廣泛,只用肉質肥美的湖魚、河魚、海魚為原料,無論是鮮魚、醃魚都適宜做膾。膾的吃法很多,有生吃和熟吃等方法,注重調料的使用,用於增加它的美味、美感和去除腥味。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道除了吃魚膾的最高境界和特點,為後人所沿用。
此外,人們認為魚類是美好的食物,用魚來代表美好的愛情,表示戀人或夫妻之間如膠似漆、難捨難分的情誼,像魚與水之間難以分開一樣。
發展至明代,魚餚已非常普及,品種繁多,為老百姓的家常食物。學者對魚類的研究理論也非常多,並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講述魚的形體、藥用、營養等。黃省曾著《種魚經》,亦稱《養魚經》、《魚經》。共一卷,分三篇,分別講述魚苗、養魚方法及魚的種類。萬曆進士顧起元撰《魚品》一卷,記載數十種魚,皆江東所產。《漁書》是魚類專著,現殘存二至十三卷,卷二到卷十記水產,每卷一類,均有卷目,分別標神品、巨品、珍品、雜品、介品、柔品、畜品、蔬品、海獸,內容雜引古代文獻,近似譜錄。陳鑑著《江南魚鮮品》一卷,記述吳中魚類,包括品名、形體、性味等屬皆可入饌者,列舉者有鰣魚、刀鰶、鯉魚、鯇魚、青魚、鱸魚、菜花小鱸魚、鱖魚、白魚、鯿魚、鱘鼻魚、鱧魚、鮰魚、玉筋魚、鯽魚、麵條魚、黃鱔、黃魚等。
魚類的營養價值很高,鯽魚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絡等功能。鯉魚有健脾開胃、利尿消腫、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熱解毒等功能。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青魚有補氣養胃、化溼利水、祛風除煩等功能。黑魚有補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熱祛風、補肝腎等功能。
我國的魚文化是先民們在養殖捕撈、加工食用、研究開發水生動物產品的歷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斷總結生產經驗及相關社會風俗、文化現象、民族傳統與審美觀念,形成了我們今天的食魚文化和習慣。食魚文化給人們提供優質的蛋白質的同時,還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造就繽紛燦爛的食魚文化,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
參考資料:
1、《戰國策·齊四·齊人有馮諼者》彙編文集
2、曹書華. 中國魚文化[J]. 語文學刊:基礎教育版, 2008.
3、《江南魚鮮品》,作者:陳鑑,是一卷烹調飲食類書籍,成書於清朝,古籍。
△內容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黃子威,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