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已經迎來了高校的開學季,許多考生紛紛進入了理想的大學生活,而有的考生卻出現了被高校錄取後不去報到的情況,這讓很多高校也很頭疼。
相信大多數考生為了能夠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在填報專業的時候會選擇「服從專業調劑」,這樣就能夠提高被高校錄取的機率。
而有的考生在交了學費之後卻選擇了不去就讀,這讓很多人認為考生的這種行為應被記入到個人檔案當中,第二年高考錄取的時候,個人檔案調到高校內,成為考核該考生品質的一個標準。
報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家長和考生不懂得報考哪所學校,因此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夠上大學,就填報了別人口中說不錯的大學。考生在了解了所報考的學校時,發現這個專業並不適合自己,也不是很好,所以就算被高校錄取了,也不會去報到。
高考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自身實力,另一部分是靠運氣。可能你在高考的時候發揮正常,憑藉運氣從三本衝刺到了二本,我們都知道對於高考一分之差就能甩掉一批人。
而有些優秀的考生,明明能考上一本,卻因為身體因素以及心理狀態問題影響考場的發揮,最後被三本院校所錄取,所以這樣的學生也不會去學校報到。
大多數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是不知道學校的費用的,所以在錄取的時候會因為家裡承受不起高額的學費,就算能夠承擔的起,也不一定能夠出得起生活費,因此就算被錄取也會會選擇不去報到。
考生為了能夠被錄取自己理想的大學,通常會在報考中,會選擇服從專業調劑來增加被高校錄取的概率。然而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發現所被調劑的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所以就會產生復讀的想法。
有的考生對學校不滿意,就快要開學的時候,聽說這個學校的口碑不太好,地勢也比較偏僻,所以就會選擇不去報到,再復讀一年,甚至一些考生,在高考的時候沒有考好,最終只能選擇專科,即使已經被錄取了,也會出現中途後悔的現象。
有的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心裡就有了理想大學,下定決心除了自己想要報考的學校,其他學校都不會去,所以雖然已經被高校錄取了,但是由於不是自己心儀的學校,所以寧願選擇復讀,也不會去其他學校。
高考對於每位考生來說都是公平的,但是對於一些考生已經被錄取但是卻不去報到的,小編覺得應該被記錄到個人的誠信檔案當中,下一次高考錄取的時候,個人誠信檔案要跟到所報考的高校裡,以此來成為考核考生品質的標準之一。
若是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記得收藏和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你的轉發就是小編創作的最大動力。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