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北極國家及居民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北冰洋(the Arctic Ocean)】「Arctic 一詞源於希臘語「熊」,意指正對大熊星座的海洋。北冰洋是一個四周由大陸環繞、近於封閉的海洋。其面積約1475萬平方公裡,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 4.1%。海水容積約1807萬立方公裡。平均水深約1225米,最大水深5527米(位於格陵蘭海的東北部),是世界四大洋中面積最小、平均水深最淺的一個海洋。北冰洋表面廣被海冰覆蓋,冬季海冰覆蓋面積最大,可達1140萬平方公裡(3月),約佔總面積的77.3%。夏季海冰覆蓋的最小面積為700萬平方公裡(9月),約佔總面積的 47.5%。北冰洋大部分面積位於北極圈內,海冰平均厚度約3米,其中央部分海冰已有300萬年以上的歷史,為終年不融海冰。北冰洋有8個附屬海:挪威海(Norwegian Sea)、格陵蘭海(Greenland Sea)、巴倫支海(Barents Sea)、喀拉海(Kara Sea)、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東西伯利亞海(East Siberia Sea)、楚科奇海(Chukchi Sea)和波弗特海(Beaufort Sea)。

  1650年,北極探險家巴倫支(Barents)首先把它劃作為獨立的海洋,稱之為「極北的海洋」 或「寒冷的海洋」。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正式命名為北冰洋。

  北極陸地區Lands of Arctic)】北極陸地區包括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挪威和瑞典等國在北極圈內的陸地,以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域,總面積約800萬平方公裡。

  【北極苔原(Arctic Tundra)】指北極地區北冰洋與泰加林帶之間的永久凍土地和沼澤地帶,是北極地區典型的陸地,其顯著特點是:有廣闊的永久凍土地、眾多的湖泊和沼澤地,也是地球上一處既荒涼又富饒、氣候和生態環境十分特別的地帶,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裡,大部分在北極圈內。

  【泰加林帶(Taiga Forest Regions)】 指從北極苔原南界的林帶開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裡寬的北方針葉林帶,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也是獨具北極寒區生態環境的森林帶類型。

  【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The Northernmost City )】朗伊爾(Longyearbyen)。朗伊爾澤意為長年城,該城位於78°14N。距北極點1300公裡。是人類建在地球最北端的城市,是挪威所屬的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 Is)的首府,常年過冬的人口為 1500人左右。這裡常年有116天的極夜和116天的極晝。每年68月為夏季,平均氣溫可達4℃。最冷月份為12月,平均氣溫為-13℃,年平均氣溫為-7℃。與同緯度的南極地區相比,氣溫約高20℃。斯瓦爾巴群島的礦產資源很豐富,主要為煤、鐵、大理石、磷灰石、雲母、石膏、石油和天然氣等。在該群島上,由挪威、日本建有數個北極觀測站,開展了氣象、冰雪環境、高空大氣物理和北極光等學科的考察研究工作。

  【環北極國家(The SurroundArctic Nations)】指其領土陸地自然延伸到北極地區以內且環繞北冰洋的國家,共8個國家: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

  【北極地區的居民(Peoples of Arctic Regions)】北極地區現有人口約900萬,主要分布在8個環北極國家的北緯60度以北地區。其中土著居民約200多萬,主要居住在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和格陵蘭島的北部。由20多個民族組成,最大的民族約30多萬人,最小的約200多人。具代表性的土著民族有愛斯基摩人(Eskimo)〔亦稱因紐特人(Inuits)〕、阿留申人(Aleut)、科米人(Komi)、曼西人(Mansi)、可汗人(Khant)、 塞庫普人(Selkup)、恩特西人(Entsy)、恩加納桑人(Nganasan)、多爾幹人(Dolgan)侗人(Tungus)拉穆特人(Lamut)、育卡格赫人(Yukaghir)、南特西人(Nantsy)、雅庫特人 Yakut)、 庫雅特人(Koryat)、堪察加人(Kanchadal)、鄂溫克人(Howek)、薩米人(Sami)、拉普人(Lapp)、楚科奇人(Chukchi)、凱特人(Ket)等。這些土著民族世代生活在氣候環境惡劣的北極地區,靠漁獵(主要是海豹、鯨、海象和魚類)為生,居住極其簡陋。至今,他們馴養馴鹿,也開始享受著現代科技與物質文明生活,又保留著北極地區土著民族傳統的漁獵和生吃魚肉的風俗習慣。在格陵蘭島西北部北緯79度以北的愛斯基摩人,稱為極地愛斯基摩人。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北極環保的真假命題
    越來越多國家的商船開始涉水北極。就在世界目光紛紛投向北極之際,歐洲國家卻掀起了北極環保風暴——各大航運企業和高端奢侈品製造企業2019年下半年紛紛表態:為了北極環境,決定放棄使用北極航道。這場「環保風暴」絕不僅僅起因於表面上的「環保」之名,其背後離不開政治經濟多重因素的交叉作用。
  • 北極,比想像中更複雜
    北方居民和南方探險者 追蹤北極現代居民的起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書面記錄不存在,考古證據仍然有待解釋,而且並不總是直接證明某一特定文化在種族或語言上是其繼承者或被繼承者的祖先。
  • 中國的北極政策
    利用北極就是要不斷提高北極技術的應用水平和能力,不斷加強在技術創新、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航道開發等領域的北極活動,促進北極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實現共同發展。參與治理北極就是要依據規則、通過機制對北極事務和活動進行規範和管理。
  • 對新形勢下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思考
    為拓展北極商業開發利用前景,推動北極經濟增長,加強政界與企業界的聯繫與互動,北極理事會於2013年5月起設立特別任務組籌建「環北極商業論壇」。2013年12月舉行的任務組第四次會議將「環北極商業論壇」更名為「北極經濟理事會」 (ArcticEconomicCouncil,AEC)。2014年3月,理事會就AEC的宗旨和目標、與理事會的關係、成員組成及主要活動方向等機制框架達成一致。
  • 全文《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
    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航線和主要作業區示意圖來源:國家海洋局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講話精神,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部署,按照國家北極考察計劃安排,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了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開展北極航道和北冰洋環境科學考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十三五」極地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 話說,南極和北極那個更冷……
    你是否有想過同樣地處「兩極」南極和北極誰更冷地球的南極和北極都常年覆蓋冰雪,天氣異常寒冷,那麼,南極和北極哪個更冷一些呢?其實,南極相對更冷一些,南極的平均氣溫只有約零下48.9攝氏度,比北極的平均氣溫低1.7攝氏度。
  • 中國助力打造「冰上絲路」 實現北極三航道全通過
    國家海洋局在發布的總結報告中,將本次北極科考成就概括為四個首次:首次開展環北冰洋考察;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並在北冰洋公海區開展科學調查;首航北極西北航道,加強國際合作,開展海洋環境和海底地形調查;首次在北極和亞北極地區開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監測。正是這些「首次」將中國北極科考推上了新的發展水平,為人類認識北極,推進北極地區自然資源的和平利用與保護作出了新的貢獻。
  •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全文
    利用北極就是要不斷提高北極技術的應用水平和能力,不斷加強在技術創新、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航道開發等領域的北極活動,促進北極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實現共同發展。共贏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價值追求。共贏就是要在北極事務各利益攸關方之間追求互利互惠,以及在各活動領域之間追求和諧共進。不僅要實現各參與方之間的共贏,確保北極國家、域外國家和非國家實體的普惠,並顧及北極居民和土著人群體的利益,而且要實現北極各領域活動的協調發展,確保北極的自然保護和社會發展相統一。
  • 北極一天融化20億噸冰,這意味著什麼?
    2019年6月份,國際著名NASA的觀測報導,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經歷了一場非比尋常的融冰事件,在短短一天之內冰山融化約20億噸,超過整個格陵蘭冰總體積的40%,是繼2012年之後再創的歷史新高。相關專家紛紛表態,北極格陵蘭島大面積融冰或將成為常態,對全球的氣候乃是人類的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島之一,位於丹麥境內(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總面積2,166,313.54 平方千米,其中冰層覆蓋面積達1,833,900平方公裡,佔比格陵蘭島總面積的80%以上。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人們通常所說的北極地區,就是指被北極圈包圍的範圍。它在世界地圖的最上部,翻開地圖向上看,可以看到這裡是被眾多陸地拱衛的一片汪洋。地球上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我國的所有國土,也都位於北半球。但是相比南極,我們對北極的探索卻晚得可憐。是因為它不值得探索嗎?
  • 30個國家的科學家啟動人類首次環南極科考
    來自30個國家的50多名研究人員將展開人類歷史上首次環南極洲科學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極大陸及南極洲所有主要島嶼,以期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南大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們對南極洲周邊變化的了解遠不及北極及其附近島嶼,」此次科考的發起者之一、瑞士極地研究所共同創始人腓特烈·保爾森說,「而這些變化起了溫度計的作用,反映正在發生的情況。」   按照保爾森的說法,這次科考項目的規模「前無古人」,很可能「後無來者」。   這次科考項目涉及從生物學到生態學、再到大洋科學等多個互相關聯的領域。
  • 比北極冷!青島人凍哭,北極也在哭泣……
    你的足跡或許沒有踏上過北極圈,只是北極的寒潮來看你,也相當於感受了一次「極地之旅」。曾經的青島站最低溫歷史極值:-15.1℃出現在1961年,2021年1月7日8點,青島市區:-15.7℃,昨晨最低溫:-15.9℃!青島郊區最低-18℃左右!「#感覺北極也沒有那麼冷了#」也穩坐微博熱搜榜。
  • 全球變暖威脅北極洋流,氣候平衡被打破?
    氣候變化引發全球關注,北極這一遠離塵囂的淨土也未能倖免。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利用12年的衛星數據研究顯示,由於海冰快速融化,北極的一股主要洋流「波弗特環流」(Beaufort Gyre)發生明顯改變。
  • 北極冰川融化改變洋流循環 研究稱西歐氣候或將變冷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指出,由於冰川快速融化,北冰洋洋流變得更加湍急。如果多年的風向發生改變,那麼可以預計的是,大量冰川融水湧入大西洋,西歐的氣候將顯著變冷。
  • 同在兩極、同是冰天雪地,為什麼南極比北極冷這麼多?
    地球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稱為「地極」,在北半球的稱為「北極」,在南半球的稱為「南極」。南極和北極都是地球上非常冷的地方,一年到頭都是寒風呼嘯,氣溫很低,以致那裡冰天雪地,成為一個銀白色的世界。而北極地區1月份的平均氣溫介於-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也只達到-8℃。同是極地,為什麼南極比北極冷這麼多?一是南極洲是陸地,北極則是海洋——北冰洋。由於陸地比熱小,升溫和降溫都快,因此冬季的南極比冬季的北極更冷。這是兩級溫度差異的最重要原因。
  • 北極地區變綠 展示極北地區近三十年中植被變化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15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NASA's Earth Observatory)今日公布了一組衛星測繪地圖,展示了極北地區近三十年中的植被變化。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北極地區的氣候變暖速度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快。
  •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
    White Paper: China's Arctic...
    北極的商業開發利用不僅將對全球航運、國際貿易和世界能源供應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對北極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對北極居民和土著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還可能對北極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在處理涉北極全球性問題方面,國際社會命運與共。
  • 南極北極在哪裡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許多個極,但是如果按照地理地貌來說,人們習慣說地球有三個極,那就是地球的南極、北極和峰極。所謂峰極,就是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那麼,地球的南極北極又在哪裡呢?  也許很多人會很輕鬆地說,南極北極不就是地球的南北兩端麼?這種說法當然沒有錯,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說法卻又不是十分準確的。
  • 150架五代機向北極集結,槍口對準全球未來生命線
    根據近年來的權威研究報告,曾經每年只有幾個月能通航的北極航道將在10年內徹底改變,屆時其會成為超越馬六甲海峽的亞洲和歐洲海上生命線。對此,正在竭力維持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美軍搶先動手了。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月15日消息,美國阿拉斯加州參議員丹∙沙利文近日透露,超過150架F-22和F-35五代隱形戰鬥機正在向北極地區集結,確切的說是被永久部署到阿拉斯加半島上的數個空軍基地。
  • 誰在打破北極千年的寂靜
    這一個冰冷的區域現在卻引來越來越多的人和國家的關注,成為全球最熱門的區域。那麼,北極的地理情況怎麼樣?又有哪一些恩怨糾葛呢?一、北極及北冰洋概況通常所說的極點是指南北極點,是根據緯度來劃分的,北緯90度是北極點,南緯90度是南極點。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個端點,南極有南極大陸,北極地處北冰洋,其實是在北冰洋海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