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由於社會經濟的日漸發展,父母們的工作也越來越繁忙,「事業和家庭到底應該如何兼顧?」這一問題難倒了大半父母,為了替更多的家長「排憂解難」,寄宿學校成了眾多家長心目中的「大恩人」。
很多父母認為,將孩子送往寄宿學校一方面可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替自己省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外孩子在寄宿學校可以接受到更加封閉化的管理;
這種管理既能斷了孩子對於外面花花世界的痴戀,又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時間觀念,在眾多父母看來,這無非就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殊不知,自己則是一點點將孩子推入了「深淵」。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表示:就算是付出再多辛苦,我也堅決不同意我的孩子上寄宿。
此觀點一出,立即引來眾多家長的不解,白巖松對此也做出了回應,為什麼自己那樣不贊同孩子上寄宿?
眾所周知,現如今的寄宿學校大多都是體制極其森嚴,有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和學習規劃表,這些看起來滴水不漏的管理模式,實則弊大於利。
這種管理模式的優點體現在:它能讓原本渾渾噩噩、毫無時間理念的孩子,變得生活有規律起來,每天有固定的起床、休息時間,同樣也有每日學習時間,即便是假期回到家裡,孩子的這種自律習慣也會一直伴隨其左右。
但這種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當孩子已經習慣了這種每日有人管教、時刻提醒自己的日子,一旦孩子畢業離開了學校,突然之間生活恢復到前往寄宿學校之前的日子,每天不再有人督促自己學習,不再有人提醒自己要自律起來;
剩下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這時突然回歸平靜的孩子內心是發慌的,因為他已經習慣了被別人管的日子,一旦這種習慣被打破,孩子是很難獨立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的,這對於孩子涉足社會是件極為不利的事。
寄宿學校施行的是全方位封閉式管理,學生一般一周才可以回一次家,這對於親子間關係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本就由於父母工作太忙,而無法經常陪伴在孩子左右,如今又將孩子送入寄宿學校,親子間相處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
不僅如此,由於父母長時間的缺失於孩子的生活中,會導致孩子越來越疏遠父母,漸漸地對父母設起防心,久而久之,孩子對於父母的感情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失殆盡,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讓孩子在該享受家庭溫暖、父母陪伴的時候,將孩子推入了枯燥、乏味、如機器一般生活的寄宿學校中,這無疑是在孩子脆弱的心靈上狠狠地插上一把尖刀,孩子內心在「滴血」的同時也是孤獨的,他們渴望父母的陪伴,渴望每日享受家庭的溫暖,然而現實毫不留情的告訴他們「你的想法就是天方夜譚」,這是一種極不利於孩子內心健康發展的傾向。
白巖松一直堅持每日接送孩子上下學,就算是再累,時間分配再難,他都不允許自己及妻子將孩子送進寄宿學校,白巖松認為事業固然重要,但比起家庭來看,事業微不足道。
他曾在節目中坦言:雖然每日自己和妻子接送孩子、輔導孩子很累,也很辛苦,但人就是要學會經營家庭,而不是將這份本該是歷練自己的事情直接丟給學校。
由於孩子過早地脫離家庭,因此家庭該有的溫暖對於被送進寄宿學校的孩子而言是極為模糊的,孩子在個人發展期,是需要老師和父母齊力培養的,然而被送進寄宿學校的孩子本就缺失家人的陪伴,內心也本就孤獨、寂寞,然而在教育方面卻仍是缺失父母的那一方,這無疑是不利於孩子全方位發展的,尤其是智力方面。
學校的教育無論再怎麼生動、活靈活現,事實上也都是枯燥、乏味、傳統、保守的,然而加入親子互動教育,則更能達到「裡應外合」的效果,老師教的是身,父母教的是心。
在學校老師雖然可以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也會教學生學會 「吾日三省吾身」,但若孩子心靈寂寞、孤僻,老師也只能束手無策;若是有了父母的積極開導,每日陪伴,那麼孩子也會變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內心充滿陽光的人。
據了解:只有一直生活在家庭幸福美滿和樂中的孩子,內心才是溫暖的、充滿愛與激情的,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在學習上,亦或是在工作乃至生活上,不僅學習、理解能力極強,而且路人緣也是極棒的。
父母每日積極陪伴孩子的同時,若是還能和孩子一同學習,不僅能促進孩子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所以,將孩子送進寄宿學校並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