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行為舉止都是相差很大。由此可見,父母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力較大的。家長平時不停監督孩子努力學習,為的就是讓他們能有高學歷,實現自己的理想,過上所謂&34;。而有這樣一對父母,他們都是下崗工人,有一對帥氣的雙胞胎兒子,家庭背景普通。甚。而他們將兩個雙胞胎兒子全都培養成了博士。現如今雙胞胎不是稀奇事,可家境一般的情況下,將兩個孩子同時被培養成高學歷,也著實令人感到驚訝。
那他們的教育方法到底是什麼呢?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孩子的父親李爸爸雖然學歷不高,平時工作也比較辛苦,卻非常喜歡看書。他常年保持著讀書的習慣來充實自己,同樣的,李爸爸從孩子小時候就也開始培養他們的讀書愛好,並且陪在他們身邊一起閱讀。
要讓孩子能學到知識的第一步就是閱讀,學習都是從積累閱讀量開始,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根據相應的年齡段來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本,從孩子喜歡的繪本、故事書等開始讓他們愛上閱讀。在以後學習的時候,孩子才能靜下心去讀課文。
不用物質的方法來激勵孩子。李爸爸家的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差,一般來說他們不會給孩子物質上的獎勵,但也能有好辦法來激勵孩子。其實對孩子來說,從小就給予太多的物質獎勵是不好的,這樣會讓孩子對金錢觀念較重,將來也比較可能產生喜歡跟別人攀比的心理。孩子養成了驕傲蠻橫的性格,也非常容易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無法和平相處。
而如果想要用獎勵的方法來鼓勵孩子學習,不一定要選擇通過買東西的方法,比如家長一直保持這種習慣,等時間久了孩子覺得目標了,可能就沒有動力去學習了,因為對孩子來說沒有自己期盼的物質需求了。
其實家長可以通過同意孩子做什麼事讓孩子高興。比如你這個作業全做對了,那你就可以玩半個小時的遊戲,或者你考了多少分媽媽就做你最喜歡的菜給你吃。通過這樣答應孩子條件的方式,也可以激勵到孩子,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有動力去進入學習狀態。
第三點: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不少孩子因為童年缺失了親情的陪伴,導致性格出現一些問題,比如不習慣別人親近自己,害怕與人交流等。如果父母經常不在孩子身邊,他們很容易會與家長發生隔閡,比如有的孩子從小爸媽都常年不在家,只能由爺爺奶奶帶大的。
他們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叛逆,因為在他們最依戀父母的時候卻沒得到家長的溫暖。並且通常這樣的人非常敏感,很沒有安全感,經常性格煩躁脾氣大。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應當給予他們足夠陪伴,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耐心的開解他們。
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應該儘可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陪伴在身邊與其一同成長,不要讓他們出現對感情的缺失,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甚至未來的道路。
總結: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來說,家庭環境並不是影響到孩子無法學習的藉口。而是父母應該知道怎麼樣是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在這個過程裡,家長應該保持正確的態度,理解、鼓勵孩子,在他們有困惑的時候陪伴在他們身邊。
真正的教育是要父母與孩子相互配合的,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的成長。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去糾正、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