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四歲娃別急著讀書,避免長大患抑鬱症,父母要這樣做

2020-12-15 青銅育兒

同事在下班的時候,和周圍人聊起了一個話題,他說自己小時候簡直是太快樂了,在家裡可以找鄰居玩,在幼兒園大多也是大夥一起做遊戲,上小學之前一點學習上的壓力也沒有,可是現在,他兒子才四歲,就要被各種小班給安排好了,看兒子每天都趴在桌子上奮筆疾書,他都有些心疼了。

這話一出,有同事說少報幾個班不就行了,誰知道他說那不行,大家都這樣,他們家例外的話,那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了?

聽多了各國神童的故事,現在的父母好像都熱衷於早早培養孩子,也不考慮孩子感受如何,就把什麼英文算數等一下知識一下子都擺在他面前。其實,才四五歲的娃而已,別讓他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讀書上。

1、有些事情著急是沒有用的,比如讀書

小時候我們總會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被父母叫到長輩們面前,去唱歌或者跳舞,實在沒有才藝,那也要背上幾句在學校裡學的詩句,不管效果如何,長輩們都會誇讚幾句。

那個時候一切都還很淳樸美好,大家對於小孩子也很寬容,而現在,似乎發生了一些改變,某些事情也逐漸變了味道。

二十天的假期,一個孩子可以讀十幾本書,媽媽甚至還發在群裡炫耀,說真的,你能相信嗎?

真的是每一本都讀懂了嗎?讀書什麼時候是靠數量來獲勝了,體會如何有沒有什麼心得,自己想不想說幾句話等等,這些內容恐怕家長們是不在乎的吧,匆匆而過只是瀏覽,真的是對孩子好嗎?很多時候過早給孩子壓力,只會是拔苗助長,會帶來反作用,會讓他身上其他優質特性被忽略掉,所以說只關注學習不是一種成功教育。

別讓成年人的私慾成為阻止孩子成長路上的迷霧,陽光下的身影看不清,別等到風來雨來時才後悔。

別拔苗助長了

鄰居家有個小女孩子,才兩歲多而已,剛剛說清楚話,她的家人就已經著急讓她學更多知識了,於是爺爺奶奶就買了那種彩色卡片,也不帶著小孫女出門了,整天拿著卡片,讓她認各種小動物以及森林裡的植物,好幾天下來孩子有些煩躁,於是就哭鬧起來。

這個時候家人才繼續讓孩子到戶外去玩,推著小車一路說說笑笑,當看到對面有熟人來打招呼時,奶奶又拿起隨身帶著的卡片,並炫耀自己孫女智商有多高,可是接下來孩子根本不配合,支支吾吾一陣子後又哭鬧起來。

大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聰明的、特別的,總是希望他能夠比同齡人高一等,這樣就有炫耀資本了,可是卻忘了,孩子也只是個普通小孩,他不是天才,喜歡玩才是他的天性,才是他這個年紀應有的樣子。

2、四歲的孩子戴眼鏡,熟練的動作讓人心疼

每當看到那些戴著眼鏡的長輩們,心中總會有一股敬意,覺著他們文化很深,見識也很廣,還猜測他們先前是不是非常認真,是不是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讀書這件事上。

不過到了現在,看到那些才四五歲的孩子就已經被爸媽領到眼鏡店裡,並且小大人一樣拿起眼鏡自己佩戴起來,動作是那樣熟悉,眼神又是那樣呆滯。

此時心中不免有些動容和感慨,很想前去問一問他的父母,究竟知不知道孩子現在就戴眼鏡意味著什麼,清不清楚這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他才那樣小,怎麼就那樣老成了。

壓力那麼大他如何承受

孩子讀書早就比別人聰明嗎?學了一堆知識看了十幾本書就贏在人生起跑線了嗎?如果家長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這將會是對孩子未來的不負責,他的人生那麼長,僅僅有學習方面成績是不能夠支撐他以後的發展,因為過早的讀書,反而會增加他長大以後患抑鬱症的機率

是不是很誇張?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智力和身心在慢慢發育,而如果在他年幼的時候,你給到他超負荷的壓力,給根本不符合他這個年紀的學習要求,那麼不僅是他的腦力發育受影響。

而且在精神上他也有一種厭惡,慢慢性格也跟著改變。當別人在這個年紀玩耍時,他只能在屋子裡讀書,或者是其他重負,那麼不僅會性子沉悶,而且少了童年應有的天真,他整個人會慢慢有些不合群。

長此下去,自信也變成了自卑,而且這種小時候的影響會一直跟著他,所以即便他成年了,性格依然如此,如果嚴重的話,還會引起抑鬱風險,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3、運動帶來的好處,你能想到嗎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四歲上下的孩子就要開始運動了。其實是通過外部運動來轉化成孩子內部的自信,以及力量感,比如跑步以及投球都是可以的。

你知道為什麼每到周日,在那些草地上有那麼多父母和孩子嗎?相比於在室內悶著讀書識字,戶外有陽光的地方,更加有利於孩子發育。在他這個年紀,你要弄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能忽略的,不然什麼也不管,只想著把孩子培養成讀書天才,這樣看成績說話的想法是一點也不現實的。

第一點,運動有利於腦部發育

當一個人心情鬱悶,或者是情緒一直低迷的時候,他會到戶外小跑幾圈,回來之後整個人心情就會好很多,大人如此,小孩子同樣也可以通過運動來提高各方面能力。

首先是腦部發育,因為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增加大腦神經纖維以及其他構造的數量,總之是能夠促進大腦發育的。其實通過實例也可以看出,那些活潑愛動的孩子,往往想法更多更加善於表達,而且會非常開朗,會更加自信。

第二點,運動有利於提高專注力

從表面來看,運動可以增加抵抗力,孩子有一個更加強壯的體魄,但你知道嗎?運動其實還可以提高他的專注力。

除了大腦外,一個人肢體協調程度也影響著他的注意力,比如一些兒童運動項目,四歲的時候跑步、投籃球,等他再大一些可以遊泳,這些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是需要有足夠專注力以及耐心,還有個人體力,甚至是平衡感等等,它在給孩子帶來有趣的同時,也會從中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以及心態,這樣慢慢孩子做事情就會集中精力,以後遇到什麼困難也不會輕易就放棄了。(作者:jmd04)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暗示: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娃長大更有出息
    李玫瑾暗示: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娃長大更有出息2-3歲是孩子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讓他吃飯,他偏要玩,有時候玩得不開心還會抱怨,甚至還喜歡跟父母頂嘴。
  • 李玫瑾:孩子頂嘴別急發火,學會這3個技巧,輕鬆管教「犟嘴」娃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就談及到「孩子任性、愛頂嘴怎麼辦」這個話題,她表示:孩子頂嘴,父母先別急發火,學會這3個技巧,讓娃更加出色。個技巧,輕鬆管教「犟嘴」娃第一個:家長要控制好情緒,給孩子制定規矩 當孩子頂嘴時,家長們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發火吼罵孩子,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惡劣。
  • 「別把娃打扮的太好看」李玫瑾的忠告!家有女孩的父母更要注意
    文丨靜論教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如今的潮爸靚媽們越來越多了,不僅每天穿著各種潮流的衣服,有的家長甚至還給娃燙頭,勢必要做&34;。主要是現代人有錢了,加之審美提升,家裡就一個寶貝,當然要好好打扮了!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 首度全網解密抑鬱症:避免類15歲抑鬱症女孩樓跳悲劇,父母讀讀
    接下來,請您仔細閱讀,泛心理學領域新學科「心力工程學」,首次全網解密「抑鬱症」密碼,我猜測可能會受到來自相關領域、醫院等機構的拍磚。為了避免這種悲劇少發生些,盡點綿薄之力吧!這樣如花朵般鮮活的生命,如此逝去,真是可惜,惋惜!本事件,這位悲情的父親,就這樣離去,更是悲劇!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怎樣教育孩子才能避免叛逆?李玫瑾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不能百依百順,很多例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輕鬆地就解決了父母們教育孩子的大難題,足可以見李玫瑾教授在育兒方面的造詣。
  • 李玫瑾:娃的這四個方面要使勁管,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都利索
    從這字字句句中,也不難看出,父母對子女的培養都是煞費苦心,只希望子女能長大成才,過上好日子。然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就算管了教了也沒記憶。其實不然,孩子3-6歲正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抓好這個時間段,日後的教育也會事半功倍。
  • 十五歲女孩跳樓輕生,如何防止孩子患上抑鬱症?父母學四招
    這就要求家長們多了解抑鬱症方面的知識,避免孩子患上抑鬱症。如何確定孩子是否抑鬱呢?如果你孩子的抑鬱已經持續超過一個月,肯定要帶他找專業的醫生看一看。父母怎麼辦?這樣的困擾,內心有一種「病恥感」,覺得倒黴、恥辱,傳出去很丟面子,或總認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愧疚、自責。這都是內心不接納的表現。抑鬱症在全球有相當數量的患者,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疾病,誰也沒有自信說誰這一生什麼病都不會得。抑鬱症有複雜的成因,明白當下該做什麼,遠比去追究「孩子為什麼會得病」要有意義得多。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很縱容,甚至自家的孩子那些小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是可愛又聰明的表現,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僅不加以教導,還會誇讚。孩子小不懂事,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模仿別人,或者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大力誇讚的行為無疑是加深孩子的這種意識,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改過來就難了。
  • 李玫瑾: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娃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
    家長們熟悉的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了: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娃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老話都說「三歲大,七歲看老」,這裡面需要我們注意的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些的毛病習慣,需要家長們早點發現,如果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習慣改不掉影響的是一輩子。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了四個方面來建議家長們多管管。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在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
  • 李玫瑾:12歲之前,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四種能力,一生受益
    李玫瑾教授就曾公開表示,12歲以前是培養自家孩子個性以及品格的關鍵時期,之後什麼樣子,都是早期教育的影響。案例前段時間,幾個園區裡面的寶媽聚在一起,談及孩子的教育,都直言自己不知道怎麼弄才好,孩子2-3歲人家有的已經開始各種早教學習,自家的娃想讓她童年更自由點,又怕耽誤到孩子的教育,輸在起跑線。
  • 李玫瑾:父母越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這是每個打算生孩子的父母,都會關心的問題。如今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結婚生娃,最大的阻力就是經濟因素。簡單來說就是:沒錢不敢生娃。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道:18歲之前,孩子的成長要經歷4個臺階。
  • 李玫瑾:娃有這3個壞毛病家長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總是在該管孩子的時候放縱孩子,在不該管孩子的時候卻又開始管」,這句話可以說是點明了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正因為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像李玫瑾教授所說的這樣為此李玫瑾教授還特意舉了個例子:孩子3、4歲的時候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上打滾,但是等孩子14歲之後,孩子可能就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呢?
  • 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當時有家長提到,如果孩子被欺負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的回答,當然要打回去了。但同時,李玫瑾教授也強調了如果體力相差過於懸殊,我們還是要告訴孩子,躲避技巧,儘量避免正面衝突,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
  • 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讓孩子有反抗的能力1.我不欺負你,但是決不允許你欺負我其實霍思燕的這種做法,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也曾在《開講了》這期節目裡面提到過。當時有家長提到,如果孩子被欺負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做,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在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並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推崇,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想讀書的問題,並表示:現在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主要是所處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生活的過於安逸所以缺少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對學習自然會失去欲望。
  • 李玫瑾坦言:娃若從小有3個「壞習慣」,父母先別急著嫌棄他
    提及李玫瑾教授,想必各位父母應該都認識。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專注於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她的育兒觀也被廣大父母認可和接受。這也主要歸功於,李教授的每次分析都能一針見血。
  • 孩子開始莫名其妙發脾氣,李玫瑾:學會說這3句話,娃長大更優秀
    有研究發現,三歲之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不再依靠家長的「擺布」做每一件事情,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這個世界,也就會跟家長的意見產生矛盾。比如說家長讓往東走,而孩子非要往西去,如果家長一味地勸阻,孩子就可能會發脾氣。
  • 父母常帶娃去這三個地方,把兒子培養成「精英」,李玫瑾:做得好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要說到現在讓家長們最上心也最頭疼的事,莫過於就是孩子的學習了,一提到孩子的學習,家長們就會忍不住各種搖頭和犯難。的確,現在很多小朋友都對學習這件事似乎總是毫無興趣的樣子,一讓他們學習,他們就總有各種藉口來躲避學習。
  • 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
    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前,要先讓寶寶學會爬行,有一些家長沒有讓孩子經歷爬行這個階段,就直接讓孩子學走路了,可能他們認為這樣也沒問題,反正到最後,目的都是要孩子學會走路的。其實,爬行這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先爬的孩子與不爬的孩子在本質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李玫瑾直言:「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娃,長大後的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