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男子收養27個智障孩子 借錢辦起託養中心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記者王進良 通訊員姚香明)8年前,小品演員黃宏憑藉電影《25個孩子一個爹》,獲得了夏衍電影文學獎。在孝感,有個和電影中的養雞戶趙光相似的人,他有27個「孩子」。和趙光收留的孤兒不同,他的「孩子」都是智障者。
噩夢:一場高燒兒子智障
現年46歲的陳福喬,20年前有個雖不寬裕但也溫馨的家,夫妻倆都在國企上班。1990年,兒子陳佳軍的出生,更給這個家增添了不少歡樂。
然而,兒子出生後體質較差,經常到醫院打針輸液。3歲那年,兒子突發高燒幾天不退。妻子楊新香不得不離職,專門照看兒子。為了生計,她開了家小賣部。
出院後,同齡的孩子早已圍著爸媽撒嬌了,可陳佳軍卻還是站不穩,稍微一動就摔跤,也不會說話。
為給孩子治病,夫妻倆用盡了偏方:捉刺蝟、逮鴿子,煨湯給兒子喝,還曾花700多元為兒子買燕窩吃——那是兩人半年的工資。
一番苦心卻並沒帶來奇蹟。兒子5歲時到醫院檢查,被告知因發燒後腦神經受到壓迫,成了智障。夫妻倆頓時感到頭頂的天,塌了。
堅持:父母早晚陪兒苦練
「如果及時治療,或進行針對性鍛鍊,陳佳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出院時醫生的訓誡,讓陳福喬夫妻愧疚不已。為了讓兒子有所好轉,陳福喬也辭職回了家。
那時,在孝感市長徵路口居住的居民,每天都可看到這樣的情景:清晨,一對年輕夫妻,彎著腰,一左一右攙扶著一個小男孩的胳膊,沿著馬路一步步往前走,爸爸口中喊著「腿用力、眼前看」;晚上,這一幕重現;後來,只有爸爸一個人攙著;再後來,小男孩在前顫巍巍地走,爸爸在後面跟著。這種場景持續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
會走後,陳福喬每天帶兒子學立定跳遠,短跑,兒子進步很快,說話也比以前利索多了。
欣慰:兒子奪得特奧冠軍
見此情形,一些智障孩子的家長也找到他,讓陳福喬幫忙照看。就這樣,截至目前,他已收了27個「孩子」,最大的37歲,最小的11歲。
在孝感一所高校,時常可看到陳福喬領著一幫智障者鍛鍊。2008年,在全省首屆特奧會上,兒子陳佳軍獲得百米短跑冠軍,另有6個孩子獲得二、三等獎。
「讓他們儘可能多的和人交流,才恢復得快,這是智障者最需要的。」陳福喬說。
這些年,給兒子治病,帶智障孩子訓練、比賽,花了不少錢,都是靠妻子的小店撐著。成立一個智障人託養中心,教他們走路、說話、吃飯等簡單的生存技能,在陳福喬心底生根發芽。
陳福喬最終說服妻子,拿出了多年的積蓄,又找親朋借了些。本月8日,一個投資10多萬元、1200平方米、可容納40名智障者的「福橋智親陽光中心」在該市後湖路護家咀村成立,當天就有5人入住。
節儉:掉的米粒撿進嘴裡
昨日中午,記者再次來到「福橋智親陽光家園」,剛好趕上孩子們吃飯。大白菜、胡蘿蔔、醃蘿蔔、黃瓜炒火腿腸,還有魚。「筷子要比齊,左手端碗」,陳福喬邊說邊示範。他挨個給孩子們夾菜,把魚刺剔除後再放到孩子碗裡。見孩子吃完後桌子上掉了不少米粒,他用筷子刮到碗裡,再放進嘴裡。「這些孩子很可憐,一定要用更多的愛心、關心和耐心來對待他們。」52歲的生活老師汪阿姨說,這是老陳交代最多的話。老陳現在每晚和孩子們睡一起,晚上帶他們上廁所,清晨教他們穿衣、疊被、跑步。
孝感市殘聯負責人稱,殘聯會設法籌措資金對託養中心予以支持。市殘聯還建議,發展一段時間後,託養中心適當收取生活費用。
對話
壓根沒想靠這個賺錢
記者問陳福喬,「你怕不怕別人說你收這些智障人另有目的,比如說賺錢、騙取政府補貼?」
頓了一下,陳福喬說,「我根本沒往這方面想。我自己有個智障兒子,我知道父母和這些孩子的苦,我只是想讓他們也獲得生的權利」。
記者問,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老陳說,經濟是一方面,更放不下心的是,「靠我個人摸索出來的經驗教孩子畢竟有限,我希望有特教老師來教他們。可是由於經濟條件有限,我聯繫了多個,卻都不願意來。」
用什麼糾正 上帝的筆誤
李欣
有人說,每一個智障的孩子,都是上帝的筆誤。當上帝不公平的時候,需要人間來彌補這一缺憾。
這個人間是誰?我們習慣將之歸於社會的責任。事實上,我國2004年就發起了關愛和援助智障人士的「啟智工程」,但不得不說,囿於社會發展等諸多客觀因素,智障孩子的康復機構和教育機構,容量依然有限,作用有待拓展。更多的智障孩子,只能在各自的家庭裡接受非專業的甚至「破罐子破摔」的撫育,這種撫育因不同家庭的差異而頻生變數,比如我們常見的遺棄。風險與責任被轉嫁的同時,也滋生了諸多人間悲苦。
上帝關閉了一扇門,我們期待他開啟一扇窗。陳福喬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舉動,做了那個開窗人。
老陳善舉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在社會救助短板與智障家庭需求之間,迫切需要民間組織的發育成熟,探索運作路徑,分擔政府責任,尋求社會支持,讓那些弱勢卑微的群體,完成生的權利,進而追逐那些平凡而又可貴的夢想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