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師範學院自主研發的「愛瞳」可攜式可穿戴自閉症兒童光檢測系統。嶺南師範學院供圖
9月18日,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在嶺南師範學院(下稱「嶺師」)正式揭牌。這是廣東省內首個特殊教育省級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設立在高校的特教省級重點實驗室。
殘疾人和特殊兒童康復的科研服務是複雜的跨學科工程,任重而道遠。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廣東省殘疾人總數為539.9萬人,其中0-6歲殘疾兒童約為15.87萬人。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有關負責人在揭牌儀式上說,重點實驗室的成立為特教行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期望能為全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是華南師範大學對口幫扶嶺師的一大成果。具體以嶺師為項目承擔單位,華南師範大學、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等為聯合單位,共同打造開放性的產學研合作平臺,致力為廣東特教事業發展提供更強大的科研服務和人才供給。
走進嶺師特殊兒童心理評估與康復實驗室,這個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分設有知動訓練室、康復實訓室、自閉症幹預實驗室等11個功能實驗室的教學科研場地,提供了針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完善的信息化設備和運動器械,可滿足一般科研和評估幹預需求。
重點實驗室的立項建設,順應了社會需求和國家教育戰略,是展示嶺師特殊教育專業發展成果的一個典型窗口。作為廣東省設立較早、粵西唯一、培養培訓特教師資最多的師範院校,嶺師特殊教育專業經過8年的發展,辦學成果斐然,已成為辦學的「金字招牌」。
2012年,為響應國家教育均衡發展要求,彌補廣東省特殊教育教師嚴重不足狀況,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廣東省特殊教育事業發展,嶺師成為省內首批開辦特殊教育專業的高校之一,並聘請我國臺灣著名特教專家吳武典教授擔任特教系首任系主任。
2017年,嶺師牽頭成立廣東省特殊教育教師發展聯盟,當選理事長單位。同年,特殊兒童心理評估與康復實驗室獲批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2018年,嶺師特殊教育專業獲批廣東省特色專業,開始招收公費師範生,在開展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和學科優勢。
「嶺師獲批首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意味著響應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掀開新的一頁,標誌著學科建設上臺階,對學校「申碩」和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嶺師黨委書記劉明貴表示,學校將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好重點實驗室,研發特殊兒童評估與教育幹預技術,構建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努力成為廣東特殊兒童基礎研究、特殊教育應用研究的核心力量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
2019年9月,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獲廣東省科技廳立項。華南師範大學幫扶隊隊長、嶺師校長助理張正棟教授說,重點實驗室成立是在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和兩校黨委的支持指導下取得的幫扶成果,希望藉此平臺進一步加強兩校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為廣東乃至全國的特殊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
經過近一年的建設,重點實驗室搭建成為一個依託廣東省教育學優勢重點學科和「珠江學者」設崗學科,整合特殊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物學等學科力量的跨學科科研平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目前,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組成了一個大咖雲集的學術委員會,引領科研方向。在18日的揭牌儀式上,嶺師校長、重點實驗室主任蘭豔澤向學術委員會成員頒發聘書。
其中,國家級教學名師、華南師範大學資深教授莫雷擔任主任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周曉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深圳大學教授李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鄧猛擔任副主任委員,還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遼寧師範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嶺南師範學院等多位高校專家擔任委員。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42名,並聘請國內外客座研究人員7名,共同致力於廣東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重點實驗室的揭牌成立,是省特教領域的一件大事。」莫雷認為,實驗室突出應用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加強文、理、工多學科交叉協作研究的優勢和特色,也符合當今面對重大科學問題多學科合作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現狀。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始於1986年12月,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學科類實驗室達到272個,企業類實驗室達到124個。廣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廣東省科技廳願意充當實驗室的產學研合作橋梁紐帶,打造廣東省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高地和創新平臺,匯集一批高水平人才。
「希望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建成國內一流的特殊兒童領域科研平臺,為國家和廣東省作出更大貢獻。」該負責人說。
作為廣東省特殊教育教師發展聯盟理事長單位,嶺師在特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等方面,與國內外教育機構進行了廣泛而有效的交流合作,打造國內外特教學術協同機制。
近年來,嶺師特殊教育專業在湛江特殊教育學校、茂名特殊教育學校、陽江特殊教育學校、中山特殊教育學校、東莞啟智學校、廣州黃埔知明學校等10餘所特殊教育學校內建有教學實踐基地,利用基地資源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指導訓練。同時,教師定期為實踐基地所在學校的教師提供特殊教育專業培訓服務。
2012年以來,嶺師通過「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在兩岸協同培養特殊教育師資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其中,嶺師與我國臺灣屏東大學和臺中教育大學兩校籤訂特殊教育本科學生研修協議,採取「3.5+0.5」聯合培養人才模式,至今已經完成6屆共403名學生赴臺研修一個學期的任務,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近幾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97.8%,首屆畢業生考研率達20.8%,連續三屆學生參加「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共獲全國二等獎1項,省特等獎3項。
2014年以來,嶺師與臺灣特殊教育學會和臺灣相關高校聯合發起並承辦的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已經舉辦六屆,形成兩岸高校特殊教育教師學術交流的有效平臺和機制。
「實驗室建設要特別重視國際化合作。邀請更多歐美國家的專家『走進來』,協調各類科研力量共同攻關特殊教育重點課題。」18日,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召開首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深圳大學教授李紅如是說。
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鄭劍虹教授介紹,近兩年來,嶺師邀請了2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指導講學,特教領域學術交流合作氛圍濃厚。其中與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融合教育學院籤署協議,聯合培養特殊教育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與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教育學院籤訂加強特殊教育交流合作的協議。
受測兒童僅需戴上專門製作的「眼鏡」,數據後臺就可以精確採集瞳孔和眼動軌跡圖像,計算分析光反射過程動態數據並得出的曲線結果,可初步用於臨床評估與檢測自閉症兒童。
這副「嶺師製造」的神奇「眼鏡」,全稱為「愛瞳」可攜式可穿戴自閉症兒童光檢測系統。它是利用自閉症兒童的瞳孔光反射明顯不同於正常發育兒童這個特性,由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依託廣東省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省級科研平臺,和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發的第一代產品。
「這個系統旨在利用開源眼動追蹤平臺收集、分析數據,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自閉症等特殊兒童信息的共享平臺。」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清華介紹,目前,他已經帶領項目組走訪湛江當地多家特殊教育學校、醫院和康復機構,對患兒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未來爭取覆蓋到全省。
「廣東省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重點實驗室建設,要走應用服務、產教融合、創新發展之路,緊緊圍繞特殊兒童發展與教育的前沿應用領域與廣東省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研發服務。」蘭豔澤介紹,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實驗室重點在光電材料與光電器件及其在特殊教育領域的應用、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兒童心理等方面,開展具有多學科交叉和多方法應用特色的研究。
在服務廣東省需求方面,實驗室以特殊兒童光幹預技術研發與特殊光場應用、系列特殊兒童評估工具研發為重點,通過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並結合傳統評估技術和質性研究技術,收集特殊兒童相關數據,為科學研究和構建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