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不管你要考學還是求職,不論你現在16歲還是60歲,每個人這輩子總得「倒騰」出幾份像樣的個人簡歷。把簡歷寫出來,容易;把簡歷做好,難;簡歷,並不簡單。
這幾年裡,我寫過六七個版本的個人簡歷,既有英文的standard one-page resume (1頁標準簡歷),也有中文簡歷和日語的「履歷書」。我幫不下一百個朋友看過簡歷,既有大刀闊斧地改,也有稍加提煉的「微整形」。我還以招聘者的身份審過大學生們的簡歷,總結出一些規律。
我意識到,縱使簡歷的內容、格式和使用目的多種多樣,仍有不少方法/訣竅是通用的。這篇長文結合了哈佛大學(尤其是哈佛商學院和《哈佛商業評論》)有關「簡歷」的論述和我本人的經驗。如果你目前的簡歷勉強能打60分,我希望這裡的分享可以幫你把簡歷提高到90分。
1什麼是簡歷?
這裡不做贅述,僅分享哈佛給出的定義:
「A resume is a brief, informative summary of your abilities,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It should highlight your strongest assets and skills, and differentiate you from other candidates seeking similar positions. Although it alone will not get you a job or internship, a good resume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ward obtaining an interview.」
(簡歷是對你的能力、教育和經歷的一份簡要信息概述。簡歷中應該突出你最核心的資歷與技能,以將你從申請類似職位的其他競爭者中區分出來。雖然簡曆本身還不足以幫助你獲得工作或實習,但一份出色的簡歷卻是獲得面試機會的重要因素。)
「Before you get started, think about your strengths, weaknesses, personal preferences, and motivations. You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company/school's styles and needs, who your competition might be, and your unique skill set.」
(在開始寫簡歷之前,你應該思考一下自己的強項、弱項、個人喜好以及志向都有哪些。你還應該考慮一下要申請的公司/學校的風格與需求是什麼、哪些人會是你的競爭對手,以及你有哪些別人沒有的技能。)
2一份標準簡歷由哪些部分組成?
*如果你已經很清楚簡歷裡該放些什麼了,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如何讓你的簡歷脫穎而出?
基本成分
1)聯繫方式(Contact details)
方便招生辦/招聘方聯繫你。對於中文簡歷,除中文名字外,還可以在第二行附上英文名(比如:李柘遠 Leo Zheyuan Li)。聯繫方式通常包括e-mail地址、電話號碼(可以是手機號)以及郵寄地址(可以是學校/辦公地址);如果是在國內的求職/求學,還可以附上微信號。但不要寫其他社交帳號(Facebook,Instagram,豆瓣等)。
「聯繫方式」應該寫在簡歷的頂端,緊接姓名下方的一行。
2)教育背景(Education)
我一般把「教育」放在簡歷的第一部分(緊接聯繫方式;有些同學會把工作經歷作為第一項 —— That’s fine, too)。
通常按時間倒序排列主要的教育經歷。比如2015-2016年 xx大學經濟學碩士;2011-2015年 yy大學會計學學士。
有同學問,要從大學一路列回到小學教育嗎?當然不用。通常列到高中就可以了,如果篇幅有限,列到本科即可。
另外,一定要在每個教育經歷裡包括所學專業,最好寫上GPA(學分績)/排名,不一定列出所學課程(如果你要報考博士,並且將來想從事學術,那麼最好列出與報考專業最相關的高級課程——注意,是高級,不是初級入門課)。
如果在校期間有任何學術成就(如發表論文、獲得獎學金等),最好也寫出來。
3)經歷(Experience)
與教育背景同等重要的一個部分,通常分為兩種:一個是工作/實習經歷,一個是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經歷。這一部分通常列出3-5項即可。如果超過5項,則可能因為篇幅限制而無法完整呈現每一項的核心成就與亮點。
對於在校生:你們尚無全職工作經驗。我的建議是列出1-2項實習經歷和1-3項課外活動經歷(比如學校社團等)。如果要申請全職工作,則可以把實習經歷放在課外活動前面。
對於已畢業/已工作的同學:我的建議是列出1-3項全職工作和實習經歷,1項最重要的課外活動經歷(在校時的主要活動;工作後參加的社團)。
我在耶魯讀本科時簡歷的權重劃分是:2項實習,2項課外活動;在考哈佛商學院MBA時的簡歷劃分是:2項全職工作,1項實習,1項大學時期活動。
通常應該按時間倒序來排列各段經歷,但如果你最近的一份工作/活動並非最重要的經歷,也可以把更重要的那一段列在最前面。
呈現每段經歷時一定要包括這些基本因素(可參考截圖):
時間段:闡明這段經歷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
公司名/社團組織名:這段經歷的平臺是?比如:中央電視臺;xx大學學生會團委等
地點:這段經歷發生在哪個地方?比如:美國華盛頓;中國上海等
職責與成就:在這段經歷裡你的角色是什麼?職責有哪些?取得了什麼成就?通常以分點的形式呈現(bullet points)
寫幾個點比較合適?我的建議是,最重要的那段經歷可以寫3-4個點,其他經歷一般放2個點就可以,最多不超過3點。
其他成分
*視具體情況,以下內容並非都要列入你的簡歷
1)概述/簡介(Summary/Profile)
通常由3-4句話組成,放在「聯繫方式」之後、「教育」之前。我在簡歷裡從來沒放過這一項,但也看過一些簡歷裡有。這是對整份簡歷的高度概括,讓人知道你的核心標籤是什麼:比如,「一個曾在xx大學主修生物學四年並獲得最高學術榮譽、在生物醫藥公司從事科研工作三年、讀完MBA後有志從事生命科學領域風險投資的人。」
2)技能(Skills)
這裡要呈現的是你都有哪些「殺手鐧」技能?比如,編程能力(C++, Java, HTML, Android等),外語(此項也可以單獨列出;每項外語都要註明掌握程度,比如:母語水平,熟練操作,一般會話水平等)
3)執照與證書(Licenses and Certifications)
對於申請特定學校和行業工作的同學而言比較重要(比如 IT和金融行業),可以把所有已獲得的證書寫下來(比如CFA, ACCA, CPA, FRM等)
4)愛好與特長(Interests)
不要寫那些很白開水的愛好,比如「唱歌跳舞畫畫」,而是要有一定「逼格」和獨特性的活動,比如觀鳥、作曲、跆拳道黑帶
3如何讓你的簡歷脫穎而出?
一些同學覺得簡歷不過是考學/應聘材料的一項而已,「沒那麼重要吧」。Well let me tell you, 簡歷的重要性遠比很多人想像得要大很多。舉個例子,高盛投行每年年底都會收到成千上萬份暑期實習申請。人力資源經理會從招聘官網上把所有應聘者的申請材料下載、列印並裝訂成冊,交給投行部經理級別以上的員工進行「初篩」,以選出進入第一輪面試的學生。Banker們很忙,根本無暇深度閱讀材料中的每一項內容,往往會先翻閱應聘者的簡歷,選出最有競爭力的一小批人。如果你的簡歷做得馬馬虎虎,甚至出現明顯錯誤,你的應聘之路就「兇多吉少」了。
說得直白些,招聘方就像是去商場買東西的人,而你是一件商品。在沒有見到商品「本尊」之前,購物者只能通過簡歷(「商品描述」)來初步判斷商品好壞。所以,把簡歷做好實在是太必要了。
以下分享10條哈佛大學和我個人總結的簡歷準備建議。
1. 多呈現「影響」和「結果」,減少無關痛癢的表述
我碰到過不少簡歷,乍一看內容充實得很;仔細一讀,卻發現很多語句表述得好似白開水,並沒什麼價值。最大的通病,是很多同學在簡歷裡僅平鋪直敘了在每項工作/活動中的主要職責是什麼,卻沒有說明做出了什麼貢獻、帶去了哪些影響、有什麼過人/獨到之處。
舉個例子。我在為自己的創業團隊招募實習生時,在不少簡歷裡讀到過類似的話:「帶領了一個xx人的團隊,負責社團活動策劃與贊助商洽談」。OK,這句話沒有語病,內容也沒錯,可它沒法給我留下哪怕一丁點的印象。如此空泛的表述,讓我無法了解這位同學在這項經歷中有過哪些可圈可點的成績。
如何提高這句話的分量呢?這麼改行不行:
「作為本社團歷史上最年輕的主席,帶領xx人的團隊組織了yy系列活動,獲得的贊助金額創社團新高,並獲得學校年度最佳社團稱號。」
修改後的內容是不是豐滿立體多了、更有說服力了?
在描述一項經歷時,絕不僅是告訴讀者 What did you do? 而是要讓人知道 What have you achieved? / What were your accomplishments from what you did?
「你幹了什麼」和「你成就了什麼」是兩碼事。
2. 數字,數字,數字——儘可能「量化」你做過的事
這可算是上一條建議的延伸,都關於如何最有力地闡述你的各項成就。很多時候,數字是最好用的武器,能瞬間「點亮」一段表述,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可惜很多同學還不知道這個道理,寫簡歷時總是泛泛而談,絲毫沒有力度。舉個類似上面的例子:
簡歷裡的一句話:「作為社團聯合創始人兼管理成員,組織各項活動,豐富了校園生活」。
Sorry if I sound rude here, but 如果我是人事總監/面試官,當我看到這樣的表述時,可能會直接把這份簡歷放到「被淘汰」的那一摞裡。為什麼?因為這個句子的表述實在太模糊,模糊到讓我覺得這位同學對自己不負責任、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推銷」自己。
這寥寥一行字帶給我很多疑問:「管理成員」具體指什麼職務?成功組織了什麼活動?如何豐富了校園生活?
要怎麼把這個句子推倒重來呢?「量化」(quantify),一定是最好的辦法之一,因為每個人都讀得懂數字,也容易對數字(而不是抽象的文字描述)產生概念。
這麼改行不行?
「作為xx社團的聯合創始人兼活動組織部部長,帶領9人團隊,1年內組織9場校際辯論賽,總計5500人(25%為本校學生)參與,全校社團排名第1。」
因為新添加的數字,這段表述是不是有力多了?
所以,一定不要忽視了the power of NUMBERS. 再舉一個我之前看到過的例子:
無數字版本:作為空氣淨化器銷售部經理,帶領團隊有效提高了銷售業績
有數字版本:作為空氣淨化器銷售部經理,帶領11人團隊實現1.2億元年度銷售業績,同比增長150%,為公司上年度總營收貢獻了45%
3. 不要面面俱到,要抓重點。很多時候,「少即是多」
不少同學都有這樣一種心態:我品學兼優,多才多藝,所以在簡歷裡也得使出渾身解數把所有才能都寫出來。於是,過去幾年裡我讀了太多「萬金油」簡歷:一個人好像什麼都會,什麼都做過,但如果你讓我用兩三個詞概括他的核心亮點,我卻完全沒有印象,說不出來。
That’s bad. 簡歷最忌諱的就是「大雜燴」,什麼調味料都放進去的結果是什麼味兒都嘗不出來。沒法讓讀者記住你的簡歷,是一份失敗的簡歷。
應對簡歷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敢於取捨,刪繁就簡。縱使你有十八般武藝,在簡歷裡也得忍痛割愛,只著重突出其中的幾種。比如,如果你要申請一家新媒體公司的實習,就該在簡歷裡重點闡述與媒體相關的實習經歷;如果你應聘的是編輯/撰稿人職位,就該多突出自己的寫作能力、過去發表過的作品;如果你想進投行,就要多強調自己對金融的熱情和了解……
總之,人們的記憶和認知能力都是有限的。很多時候,別人只會因為你的其中一個「標籤」而記住你,比如「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一個獲過各種大獎的數學天才」等。所以還是那句話,在寫簡歷前多想想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最該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的定位/人設?
請一定記住,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4. 別把同一份簡歷「投餵」給所有公司/學校,儘量準備幾個不同版本的簡歷
這一條建議是上一條的延伸。簡歷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捨、有所突出。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只申請一所學校/一家公司,有時還可能報考不同專業和職位。這時就得在一份簡歷的基礎上多準備幾種「變體」版本了。
比如,一個同學同時申請了沃頓商學院和斯坦福商學院。這兩所都是美國Top 3的商學院,但風格迥異。沃頓盛產金融家,而斯坦福是創業領袖的孵化器。如果想增加兩所學校的錄取勝算,就可以考慮準備兩個簡歷版本,以顯示自己和這兩所學校的風格都很match. 給沃頓的:多突出自己在金融行業的積累;給斯坦福的:多強調自己在創業領域已獲得的成績。
大三時我曾參加過摩根大通和耶魯管理學院合辦的一個學術研究項目,因為表現不錯,還獲得了摩根大通某全球高管的推薦。在給摩根大通的實習申請簡歷裡,我就把這段經歷連同大佬的推薦放在了「工作經歷」的頭條位置;而給高盛的簡歷裡,我並沒有強調這個和摩根大通的connection,只把它放在了二條的位置;頭條放的是什麼呢?是我曾做過的一項關於中國投資銀行業的課題研究(獲過獎,並且裡面關於高盛的著墨很多)。
5. 簡歷簡歷,簡潔才給力
不少同學說不清resume和curriculum vitae (CV)的差別,也不知道自己是該準備一份resume還是curriculum vitae. 這兩個文件在中文裡都叫「個人簡歷/履歷」,確實容易讓人犯暈。
其實,resume和CV在長度、內容和用途上都有區別。Resume通常只有1-2頁,用於總結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和技能,調性更practical;而CV內容更詳細,長度可以達到3-5頁,偏重於展現一個人的教育和學術科研經歷,包含發表的作品、所獲獎勵和榮譽等信息,調性更academic.
對大多數求職的同學而言,準備一份簡明扼要的resume足矣;對申請出國留學的同學來說,it depends. 但我的觀察是,如今大多數碩士項目(尤其是美加地區的學校)都不要求申請者提供CV了,而只接受1-2頁的簡歷。申請哈佛商學院MBA時,我提交的就是一份1頁紙的簡歷。
其實,招聘官/招生官讀一份簡歷所花的時間非常短,甚至不會超過1分鐘。所以,真的不要發給他們一份像論文那樣詳細而冗長的簡歷——他們看不完,也不愛看。在簡歷裡不必寫主謂賓兼有的完整句,通常以動詞開頭就可以了。
如果有特別想鋪開闡述的事情,在簡歷裡也得克制住不說,僅言簡意賅地概括,在個人文書或面試中再詳細介紹。
6. 多檢查幾遍,不要放過任何一個犄角旮旯的差錯
大一上學期快結束時我準備了人生中的第一份one-page standard resume,初稿寫好後我自己審了四遍。你猜我一共檢查出多少個錯誤?25個。把這25個錯誤一一訂正後,我認為這份簡歷堪稱完美了。
大四快畢業時我整理電腦,又翻出了大一時的這份簡歷。你猜我又檢查出多少個錯誤?8個。這可是當年我覺得幾近完美的簡歷哦。我相信,現在如果再翻出這份二次修訂版的簡歷,一定能發現新的問題。
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永遠不要覺得能夠達到「完美」,我們至多只能接近「完美」。對於簡歷這件事,我們最好精益求精。因為在見面試官之前,簡歷就是我們的代言人、臉面。我們理應以最好的形象示人。
你可能覺得出一個錯不會死。但事實是,有些錯誤一旦出現便可能讓你直接game over. 如果連最基本的錯都會犯,那如何讓招聘方/招生官相信我們可以勝任工作中難度更高的任務呢?他們恐怕只會對我們的細節處理能力(attention to details)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除了措辭問題,還有以下這些格式方面的常見錯誤,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要儘量避免。這些錯誤的出現,就好比原本很帥的一個男生,鼻孔裡突然跳出一根鼻毛那樣令人唏噓。
1)標點符號出錯——比如把句號寫成逗號,把英文的句號寫成中文的句號等
2)空格/空行出錯——比如開頭本該左對齊卻縮進了兩行;日期沒有右對齊等
3)字號字體出錯——比如第一段用的還是10號宋體,第二段卻無故變成9號楷體了
4)段落間距出錯——比如前半部分的段落間都是兩倍行距,後半部分卻變成1.5倍了
5)雜七雜八的小bug——不該斜體的卻斜體了;該居中的沒有居中……
7. 除非地球人都耳熟能詳,否則一定要把縮寫的全稱寫出來
(本條建議多適用於英文簡歷)據我觀察這是大家最常犯的錯誤。很多同學考慮到篇幅有限,遂在簡歷裡放了各種縮寫以節省空間。But unfortunately,除了CCTV, KFC那樣婦孺皆知的縮寫,我們需要在簡歷裡把絕大多數縮寫的全稱寫出來。
有些人會想當然地以為招聘官/招生官一定能秒懂各種縮寫,還有人會想:不就是一兩個縮寫嗎,讀簡歷的人去百度/Google一下不就明白啥意思了嘛。
千萬別這麼想。一來,不是每個人都對你所在領域的縮寫了如指掌;二來,為讀簡歷的人減少麻煩,其實就是在幫自己。
舉個例子吧。STD是英文裡常出現的一個縮寫,而它代表的意思也特別多。有次我幫一個同學看簡歷,他的一項工作經歷中出現了好幾次STD. 那是一份在電腦公司的實習,我聯繫上下文琢磨了半天、又查了Google,才知道STD在這裡是Software Test Description (軟體測試描述)的意思。而STD通常是什麼意思呢?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即「性傳播疾病」。你看,是不是尷尬了?
8. 永遠不要粉飾,不要造假
之前我聽到一個奇葩的同學拋出過一個奇葩的言論:嗨,HR和面試官這麼忙,誰有時間去查簡歷裡一項項內容的真偽啊,稍微摻點水不礙事。
That’s such a stupid statement. 其實這都不該成為一項建議,因為實事求是本應天經地義。無奈現在總有人想渾水摸魚、打擦邊球,本來只幹了「1」的事硬要在簡歷上描繪成「10」。比如,明明只是一個社團的普通社員,卻要把自己說成管理團隊成員。更有甚者,直接「無中生有」,在簡歷裡加上壓根沒做過的事。
你覺得招聘方/招生辦是傻子嗎?瞞得了初一,但你恐怕瞞不過十五。即使一開始沒被識破,之後一定有被人抓住把柄的機會。比如,當面試官仔細盤問你在簡歷上添油加醋甚至憑空捏造的經歷時,你是不是會瞠目結舌?比如,在拿到Offer以後、正式入職/入學之前,你可能要接受一輪全面的「背景調查」(background check)。除了排查你有犯罪前科/不良記錄外,第三方調查公司還會逐一聯繫你在簡歷上所列出的學校和公司,以證明你確實如簡歷所述,曾在xx地方擔任過yy職務做過zz事,甚至連薪資的數字有時候都要核對一遍。一旦發現信息不屬實的情況,調查公司就會第一時間反饋給僱傭方/錄取學校;情節嚴重時,你的Offer很可能會被吊銷。
不管出於什麼動機,都不該在求學求職過程中丟了誠信。真的不要鋌而走險去粉飾任何簡歷裡的文字和數字表述。我想,沒有人願意「得不償失」吧?
9. 「中規中矩」遠好過「標新立異」
我曾聽到不止一個同學說,就因為簡歷都是一兩頁的標準文件,所以如果想出彩,就得下點別人沒有的工夫,也就是要敢於創新,讓自己的簡歷看上去不一樣才能脫穎而出。
我還真看到過幾份神(奇)奇(葩)的簡歷,有人用了花裡胡哨的藝術字體,有人在簡歷裡放了自己盛裝出席時尚聚會的照片(估計是對自己的外表很自信,覺得放張性感照更能吸引男招聘官的眼球?),甚至還有人用了表情符號賣萌(我看到:P這個符號時當場石化三秒)。
我想說,很抱歉,簡歷真的不是你恣意揮灑創意的地方。簡歷的性質決定了它只能是一份很正規很嚴謹的文件,任何賣萌搞怪都可能直接斷送你的求職/求學前途。各種法子的標新立異在招聘官/招生官眼裡都是不專業的體現。
10. 一定要請靠譜的人幫忙審閱
有些同學覺得簡歷是很personal的材料(尤其是GPA和排名等數據),所以不願給任何人看。其實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直到大三上學期要申請投行實習前,我偶然參加了耶魯學生職業中心的Resume Revision Workshop(簡歷修改會),讓那裡的職業輔導老師讀了我的簡歷。溫和卻嚴厲的女老師chua chua chua提出了十多個修改意見,既有格式上的錯誤訂正,也有措辭上的潤色。我恍然大悟——早就該請別人幫忙審閱自己的簡歷啊!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沒法察覺的問題,在別人那兒卻是炳如觀火。所以,我建議大家把自己修改過幾遍的簡歷發給值得信任的老師和朋友,讓他們幫忙審一審。Get your resume reviewed by another pair of eyes,一定可以發現之前被你忽略的紕漏。
4哈佛大學簡歷示例模板
前面碼了很多「理論」,下面分享三份比較有代表性的哈佛學生簡歷和一份半空白模板。雖然這裡展示的是英文簡歷,但很多方面(格式、措詞等)都是和中文簡歷相通的,大家可以參考。
*以下簡歷中出現的姓名和聯繫方式均非真實信息
範例1: Jason A.E. Gottlieb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style,所有信息都概括在1頁紙內,分成education,experience和personal三大類,非常清楚。每一條又從左到右按照「時間」「學校名稱/公司名稱」和「地點」展示出來,方便閱讀。在experience裡放了三條主要工作經歷,尤以Samsung和A.T. Kearney為重,每一個bullet point的敘述都使用了恰當而有力度的動詞,並輔以數字做支持,讓人一目了然。在personal一欄的內容也很有亮點,不只是單純羅列他的愛好和特長,而是通過producer of two albums和award-winning photographer with 10+ years of graphic design experience這樣的詞組抓人眼球,讓人感到這個學霸不但在職場上很牛,生活中也是個很酷的人。
範例2: Francisco Robles
範例3: Alee Lee
Alee Lee的簡歷板式別具一格,分成兩個主欄,充分利用了1頁A4紙空間的同時又不失留白,能給人留下比較好的視覺效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內容的欄目比較多,除了Education和Work Experience之外,還單放了曾出版過的作品(Publications),領導經歷(Leadership)以及外語技能(Foreign Language Skills),展現出自己的多方面成就。不過,我並不建議大家都學這個格式——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多才多藝」,更何況招聘官最關注的通常還是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和工作/實習經歷。
最後分享一份標準1頁式的簡歷模板,翻譯成中文後依然適用,大家可以根據喜好做相應調整。
參考資料/Recommended Pieces for Further Reading
(本文的部分觀點參考自以下資料;同時推薦這些文章給感興趣的同學做進一步閱讀。全部是哈佛本校或哈佛職業中心推薦的材料,用來練習英語閱讀也是很好的)
1. 「How to Write a Resume That Doesn’t Annoy People」 by David Silverma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 「How to Write a Resume That Stands Out」 by Amy Gall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 「Spotting the Great but Imperfect Resume」 by George Anders, HBR Blog Network
4. 「Writing a Resume that Shouts 『Hire Me』」 by Phyllis Korkki, The New York Times
5. 「Creating a Resume that Sells」 by Sarah E. Needlema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6. 「Resumes and Cover Letters – A Harvard Extension School Resource」,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祝每位小夥伴在新一年實現自己的升學和求職夢想。Remember,努力奮鬥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版權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MBA China觀點。如原作者如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010-5727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