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根:中國城鄉居民家庭消費結構變遷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總體上呈明顯下行趨勢。1978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為57.5%67.7%2016年分別為29.3%32.2%,分別下降28.235.5個百分點。按照世界糧食與農業組織(FAO)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30%以下為最富裕,30%40%為富裕,40%50%為小康,50%59%為溫飽,59%以上為貧困),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已分別處於最富裕和富裕階段。但也有學者指出,中國正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居民消費結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各地居民家庭消費習慣、文化習俗差異巨大,直接將恩格爾係數應用於中國的實際情況時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恩格爾定律在中國可能失效(王少飛,2002;尹海潔、唐雨,2009)。本文擬從時間維度考察中國城鎮與農村恩格爾係數和收入水平之間的關係,探討恩格爾定律在衡量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中的適用性,以及恩格爾係數變動的主要影響因素。 

  恩格爾定律被譽為經濟學中「迄今最為可靠的實證性規律」,在內涵上是指收入用於食物支出的增長慢於收入的增長,而非隨著收入增長食物開支下降(Lewbel2008)。恩格爾定律反映了收入增加時居民消費模式的結構性變化,旨在測度居民福利,揭示消費結構及其運動規律(Chai等,2010)。自恩格爾之後,許多學者對恩格爾定律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霍利斯·錢納裡、莫伊思·賽爾昆(1988)對100多個國家的資料統計發現,隨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提高,恩格爾係數下降,二者高度相關。此後,恩格爾係數成為衡量一國或地區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恩格爾定律簡單地運用食品支出佔生活消費支出的份額來衡量不同居民家庭的生活和福祉水平,受到廣泛關注(Lancaster等,1999)。長期以來,學者們從多角度、全方位探討了恩格爾定律的適用性,Gibson2002)分析了家庭人口數量、年齡及性別構成等對恩格爾係數的影響。Kaus2013)通過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居民消費模式的研究認為,恩格爾定律代表了人類社會的共性。 

  從方法上看,早期文獻主要採用線性框架描述食物支出與收入或消費支出之間的關係。此後,恩格爾曲線常被表示為商品消費份額關於總消費支出對數的函數關係(Lewbel2008)。其中,最經典的框架是Working-Leser模型,由Working1943)和Leser1963)發展,將食品支出與收入的自然對數線性關聯,用以檢驗恩格爾係數與收入水平之間的關係。Muellbauer1976)將Working-Leser恩格爾曲線置於可積消費理論的框架下進行討論,使該模型具備了更為可靠的理論支撐。Deaton等(1980)的近似理想需求系統(AIDS)理論可以用來導出Working-Leser模型的微觀基礎,作為AIDS在價格給定時的一個特例,該模型可視為真正消費需求函數的一種一階逼近。Working-Leser模型在居民消費支出研究中應用廣泛,其擬合效果優於其他許多模型。也有學者對Working-Leser模型提出質疑,認為該模型在一些新型經濟中對數據的擬合沒有早期研究那麼好,並由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框架,如Jorgenon等(1982)的Translog模型和Banks等(1997)的二次近似理想需求系統(QUAIDS)等。 

  在中國,恩格爾係數得到廣泛應用。甘健勝、黃澤民(2006)認為,恩格爾係數反映了一國經濟結構變化及經濟增長快慢,可以作為生活水平高低的評價指標,連續測算的恩格爾係數序列可以直接或間接反映主導消費品在消費結構中的更替規律及消費品組合檔次變化的情況。尹海潔、唐雨(2009)利用對哈爾濱市和瀋陽市貧困人口的調查數據,將恩格爾係數應用於中國城市貧困測量。除了對居民消費結構與生活水平的測度外,一些學者還將其應用於其他相關領域,如許永洪、曾五一(2009)運用恩格爾曲線測度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偏差。 

  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有學者對恩格爾定律在中國的適用性提出質疑,認為恩格爾係數在描述中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特徵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恩格爾定律存在失效的問題(王少飛,2002;張榮山,2007)。由此,不少學者提出應對恩格爾係數進行修正,以提高其在居民生活水平測度時的精度與效度,例如,謝健(1993)指出,若以時間維度為出發點,應採用波動平滑法消除恩格爾係數中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及周期波動的影響。馬崇明(1994)認為,應通過生活費價格指數調整的方法,消除價格因素對恩格爾係數的影響。也有學者認為恩格爾定律是適用的,例如,王芳(2003)對中國城鄉恩格爾係數變動特徵進行研究,探究影響恩格爾係數不規則變動的因素,認為恩格爾定律在中國基本適用。 

  綜上可知,恩格爾係數已成為評價一國或地區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恩格爾定律在中國的適用性是一個重要的命題,目前學術界尚未得到一致結論,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在國內外現有文獻中,針對恩格爾定律適用性的研究沒有考慮食品價格的影響。理論上,恩格爾曲線描述消費者在某些食品與服務上的支出佔總資源的比例隨收入的變化情況,一般假定食品價格不變(Lewbel2008)。 

  鑑於此,本文將依據經典的Working-Leser模型進行實證研究,並引入食品價格因素構建擴展Working-Leser模型,考察食品價格對恩格爾係數與收入關係的影響。 

  本文以19802016年中國城鎮和農村數據為樣本,基於Working-Leser模型發現,恩格爾係數與收入水平之間呈負相關關係,恩格爾定律適用於描述中國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的變動趨勢。納入食品價格因素構建擴展Working-Leser模型結果表明,恩格爾係數與收入水平之間的負相關性是穩健的,而食品價格與恩格爾係數呈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若食品價格上漲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份額上升。如果納入其他控制變量,則收入水平和食品價格對恩格爾係數的影響會有所減弱,也就是說,除收入、價格外,恩格爾係數還受貨幣供應和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地區層面看,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都遵循恩格爾定律,但價格因素對恩格爾係數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19802016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家庭恩格爾係數絕大多數年份下降,但二者變動特徵略有不同。進一步分析發現,城鎮和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變動受不同因素驅動,如經濟增長對城鎮影響顯著,對農村影響不顯著。GDP增速、收入與消費水平對恩格爾係數變動具有反向作用,而食品價格、人口城鎮化率、第一產業份額對恩格爾係數變動具有正向影響。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首先,從恩格爾係數角度看,中國城鄉居民家庭消費結構變遷遵循恩格爾定律。實際上,恩格爾定律是一種長期趨勢,時間越長趨勢越明顯,個別年份恩格爾係數的波動可能是正常的。其次,正如恩格爾定律所指出的,居民家庭食物支出在總支出中所佔份額隨著收入增長而下降。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廣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防止食品價格大起大落,無疑是降低恩格爾係數的最重要手段。再次,中國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變動受不同因素影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引導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應針對城鄉居民採取不同舉措,政策著力點應有所區別。對於城鎮居民,重點在於增加收入水平,降低食品價格;對於農村居民,除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外,重點還應關注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支持,增加社會流動性,同時大力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延伸閱讀·

  陳夢根:擴展Working-Leser模型研究

相關焦點

  • 2013.09: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結構對消費的影響研究
    ,研究了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階層結構和平均消費傾向。從現有理論來看,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有兩種可能的途徑:一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提高居民的總體平均消費傾向。因為在總體收入水平相同的條件下,總體平均消費傾向越高,總消費水平也就越高。近年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品的供給結構得到改善。同時,各種社會保障政策和福利制度也有了長足進步。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結構變遷
    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中國社會結構經歷了劇烈而複雜的轉型、分化、重組,現代化的社會結構日益顯現出基本雛形。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進入新階段,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體系深度重構,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共享型社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對比分析
    目的:利用1997—2016年間的統計年鑑數據,對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的變動過程進行對比分析。為了指導政府部門採取有效的措施來優化我國的居民消費結構,需要研究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情況。二、案例問題本文利用1997—2016年間的中國統計年鑑數據,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結構的變化進行了對比分析。為了方便後面的分析,這裡對居民消費水平和人均消費支出作一區分。
  • 2013.12:江蘇居民消費需求結構分析
    楊揚   內容摘要:通過擴大內需來促進經濟增長是社會各界共識,本文根據江蘇城鄉住戶抽樣調查資料,分析江蘇城鄉居民消費特徵,對江蘇居民消費需求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結合對南京、蘇州、徐州、揚州、淮安、常熟、宜興、海門、東臺等地千戶城鄉居民家庭專項問卷調查結果
  • 我國社會結構變遷呈現新特點
    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技術發展是推動我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層原因,而人口遷移流動、就業和居住形式的變化則是推動社會結構變遷的直接原因。正是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和由此帶來的就業形式、居住形式、家庭類型、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得我國的社會結構變遷與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結構變遷相比,具有自身的特點,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這種特點更加明顯。
  • 我國城鄉居民旅遊消費差異分析
    城鄉居民旅遊消費差異的實證分析  根據凱恩斯消費函數,我們分別構建了我國農村和鄉鎮地區居民收入與旅遊消費之間的回歸模型。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1997年-2011年《中國旅遊統計年鑑》、《中國國內旅遊抽樣調查資料》、《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中國統計年鑑》、各省份的《旅遊統計年鑑》等。
  • 疫情對城鄉居民消費有哪些影響?以線下購買線上支付為主
    為有效防範疫情,春節至今絕大多數中國百姓居家抗「疫」,人們的消費方式、支出結構、消費預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新冠肺炎疫情到底對城鄉居民的消費方式和支出結構產生了何種衝擊,又會對城鄉市場及居民消費預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為科學研究以上問題,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城鄉一體化研究團隊,通過網絡從2月22日下午16時至2月24日下午16時,在全國各省區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3319份,並進行了分析。
  • 疫情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變化與保障
    華中農業大學食物經濟課題組  為研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障我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華中農業大學食物經濟課題組開展了「疫情期食物消費調查」。截至3月30日共收集樣本1718戶,其中湖北省樣本達47.1%。
  • 2015.06: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研究(叢雅靜)
    因此,居民總消費受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鄉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影響。,而其他諸如利率、家庭財富以及收入差距等均未考慮在其中。,但農村略高於城鎮;農村居民的消費支出對收入變動更為敏感;城鄉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差異很大。
  • 中國家庭消費支出哪去了?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僅略高10%
    來源:經濟觀察報文/胡群 一個中國普通家庭,每年為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多少錢?雖然大多數家庭近年越來越注重教育,但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中可以發現,教育文化娛樂佔比並不高。近日在「蘇寧金融研究院四周年論壇」上,蘇寧金融研究院(SIF)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院(IMI)聯合發布的《中國居民消費升級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自1990年以來,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化,食品菸酒佔比逐年呈降低趨勢;當前居住支出佔比較高,均超過20%;交通通信支出已居於第三;但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仍處於較低態勢,具體而言,僅佔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
  • 從美國消費史看中國消費市場的三大變遷
    一、20 世紀以來美國消費歷史經歷三大階段當前中國市場正處於歷史的關鍵變化階段,所以對於海外消費歷史的變遷規律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因 此在我們陸續出爐海外重要消費龍頭的深度報告之後,將進一步從更宏觀的視角,進行美國消費歷史的研究, 以此給中國消費歷史的變遷方向提供啟示。
  • 首季海東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下降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海東調查隊獲悉,今年一季度,海東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為3988元,同比下降16.6%。據住戶調查資料顯示,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東市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均呈下降態勢。在八大類生活消費支出中,除生活用品及服務同比基本持平,其餘七類均明顯下降,其中,食品菸酒下降7.66%、衣著下降9.94%、交通通訊下降32.36%、教育文化娛樂下降42.20%、醫療保健下降23.51%、其他用品和服務下降60.50%。因城鄉消費習慣及春節集中消費時間段的差異,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72元,同比下降2.8%。
  • 收入分配和城市化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
    可以看出,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是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但對農村的影響要大於城鎮;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對城鄉居民消費增長是負的貢獻,且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要大於農村;人口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有較大貢獻,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卻是負的貢獻。
  • 改革開放40年民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每十年翻一番
    三、城鄉居民消費實現從生存型到發展型的躍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城鄉居民開始從基本的吃穿消費向享受和發展型消費傾斜,生活質量、消費層次實現跨越式提升。  1.居民消費結構日漸豐富  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持續增長。
  • 提高居民收入 促進消費增長
    會議提出,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讓社會從「金字塔」向「橄欖」型轉變,是近年來的社會關注焦點。目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問題是居民收入佔比偏低,且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
  • 【島讀】怎樣理解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融合的核心,與其說是從城鄉二元結構變為一元結構,還不如說是將「剝削性」城鄉二元結構,轉變為保護性城鄉二元結構。21世紀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內涵是:城鄉之間互相協調、共同發展,而非此消彼長。應該說,21世紀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仍將長期存在,但性質發生了根本轉變。首先,城鄉互動的壁壘在逐漸消除。
  • 2017.06:適應中國老齡化現狀的產業結構調整研究(聶高輝等)
    對於老齡化與消費結構的影響,在影響路徑上,一部分學者認為人口老齡化通過居民收入的變化影響消費水平。   人口老齡化影響勞動力城鄉結構變遷,進而促使勞動供給曲線移動,從而造成就業結構變化。   消費比重的計算方法為城鄉居民年終消費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該變量的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
  • 四川居民家庭消費調查:教育醫療支出比例偏大
    今年,省消委會聯合西南財大消費經濟研究所在全省開展了「四川省居民家庭消費狀況及預期調查」。12月23日,省消委會公布了調查結果:吃穿住仍然是近年來居民家庭消費支出的主要部分,教育、醫療支出比例偏大;汽車和通訊消費呈發展態勢,服務、旅遊及文化消費空間較大,住房消費需求減弱。我省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正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
  • 報告顯示:一季度中國家庭總資產縮水而消費支出增加
    隨著房地產政策的持續發力,中國家庭的房屋資產變動較小。2019年一季度房屋資產變動指數為101.0,這表明房屋資產依然在增加,但是變動較小。家庭房屋資產變動指數但是分區域來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及西部地區房屋資產變動指數超過100,其中,中部地區房屋資產變動指數最高,達到102.7。而東北地區則為99.0,說明東北地區家庭的房屋資產在減少。雖然中國家庭總資產在縮水,但消費支出卻比上季度略有增加。
  • 9張圖告訴你中國居民消費的真相
    這從側面反映出國人消費結構的升級:雖然實物消費稍顯疲軟,但服務消費的擴張帶來了很好的補償效應,進而推動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持續增長,及其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不斷攀升。這充分表明:國人的消費結構正處於不斷升級的趨勢之中,並且花費在服務領域上的消費所佔比重也是在增加的,這較好地補充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一指標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