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的語言康復越早越好,最好不要耽擱上幼兒園或上小學,接受常規教育。他們希望知道孩子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說話需要多久?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無數這樣的發問。
原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太容易引起爭議,也引人埋怨。但是沒法迴避,面對家長滿滿的期待和希望,我們總要給出一個令他們滿意的答案。
但是這個問題真的沒有統一答案!
想一想這些年來,陪伴過許多孩子走過的語言康復之路,深知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快的有6個月左右,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有了很大轉變的例子,回歸家庭,回歸校園。
至於花費1-2年,甚至更長一些的時間的孩子,基本都是父母在家裡通過自學,摸索,幫助孩子自行摸索矯正的案例,甚至還有斷斷續續從其他機構半途而廢后,轉入我校的例子。
所有以上這些情況,真的不好對比,那麼我只好以本校內一對一矯正的真實案例來進行分析。
具體如何分析,從何入手呢?
語言障礙的康復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每個孩子的語言障礙原因不同,表現方式就不同。每個孩子都會有年齡差異,心態差異,智力差異,認知差異等等,這些都是影響語言康復的因素,每個孩子的矯正時間和效果,都會因為其不確定性受到幹擾,家長關心的是儘快縮短這個周期,語言矯正師更關心語言康復效果。
影響康復時間長短的因素,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以聽力語言障礙為例):
1、發現聽損的年齡,原則上,年齡越小越好,早發現,制定解決方案,為語言康復爭取時間。
2、佩戴助聽設備的年齡,補償聽力的年齡越早,縮短孩子適應周期,如果發現晚,或由於家庭條件等原因被延遲耽擱,孩子的語言關鍵期會被錯過。
3、聽力補償後的效果,這個很重要,助聽設備對聽力補償的效果,直接影響後期語音邊聽質量和發音矯正效果。
4、內耳有無畸形等特殊情況,這個屬於生理髮育範疇,這一類的語言康復周期要視具體情況而言,可能周期會較長,提醒家長要有正確的期望值。
5、孩子自身的認知能力和智力發育情況,需要排除是否智力因素幹擾,智力因素對康復周期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方面。
6、孩子的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閾值,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心理受語言障礙影響變化較大,有的性格自閉,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學習意願強,有的配合度不高,這些都在幹擾著矯正進度。
7、家庭成員語言的構成環境,孩子的語言學習主要來源於家庭,家庭語言習慣,語言氛圍,對孩子影響非常大,父母如果也是聾啞人,那麼日常與孩子溝通可能會習慣用手語,即使是正常人,可能也會遷就孩子,這些對語言訓練尤其不利。
8、父母的配合度和執行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語言障礙的康復過程,也是父母備受煎熬的過程,語言訓練枯燥乏味,需要父母自身不斷的堅持,才能帶動孩子,在陪伴中做好心理補償的優勢,這方面任何老師也替代不了父母。語言後期的持續康復,家長比老師更重要。
什麼才是有效的康復結果?語言矯正師有話說
從開始檢測評估孩子的語言障礙,到經歷整個康復過程中,語言矯正師都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康復效果和康復標準,有很多父母沒有很好的認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說,一開始就沒有理性的制定自己的期望值。
在語言矯正師心裡,每個孩子的語言康復結果,都只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唯一的標準。有的孩子只是某個單因素髮音不準,在其他語言功能健全的條件下,可能只需要幾周時間就完成了矯正。有的孩子因為存在智力問題、聽力問題、認知問題、語言神經發育等問題,需要矯正的時間較長。
即使對沒有語言障礙的人來說,因為每個人的語言能力不同、語言需求不同,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規定什麼是完美語言,什麼是標準語言?一個動物飼養員和一個主持人相比,他們因為職業不同,個人語言需求也有很大差別,對於一個央視播音員來說, 所需語言能力的標準更是非常人能比。對每個人來說,適合自己的就好,不必要求每個人都達到統一標準。
然而對於語言障礙孩子來說,我們需要站在一個語言障礙矯正師的角度上,把這個問題分析的清晰合理。同時也要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最大化的為孩子爭取語言康復的完美度。總之,如何矯治特殊兒童的語言障礙,獲得語言學習能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開發語言潛能,始終是我們的初心和目的。
一般正常情況下,按照正常兒童語言發育的普遍規律,來安排語言康復內容,是常見做法,幫助孩子獲得適合自己年齡段的語言能力,就是滿足他們的最大需求。過低或過高的矯正方案都有失偏頗。
語言康復,適合自己才正確
特殊兒童的康復由聽覺、語音、認知、心理與行為等方面構成。那麼對於一個語言障礙兒童來說,怎樣才算語言康復呢?從年齡分析如下:
1-3歲的康復需求:
1、0-1歲是語言準備期,也叫語前期,這個年齡段最值得注意的各項語言功能器官的健康發育,0-4個月尤其需要關注聽力是否正常,4-9個月為有意識交流期,需要父母做好親子陪伴,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模仿發聲。
矯正師指導意見:這個時期幼兒還沒有真正的語言,但需要大量的語言刺激,如有異常現象,矯正師會建議父母進行誘導無疑是交流,訓練如何通過哭聲叫聲控制音調、音強,如果通過這些聲音表達情感,另外還會重點關注聽覺,防止後天聽力損失的可能。
2、9-18個月,需要孩子掌握少量單詞,可能會出現發音不準的現象,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學會辯音,分清發音的對錯。
矯正師指導意見:由簡單發音開始訓練,從單音節開始,發展到疊音,或多個連續音節,發展對語音詞彙的感知呢李,提高語音識別對錯的能力。
3、18-36個月,是詞語組合,造句階段,父母通過觀察,需要有預防語言障礙的準備。
提高語音的準確度,擴大詞彙的積累,以及交流中的表達能力。
矯正師指導意見:這個階段由於幼兒語言處於發育期,父母需要做好撫養和陪伴,作好語言障礙的預防,語言障礙矯正師會根據語言發育規律,給予建設性指導。讓孩子的語言大門順利打開。這個階段如果語言障礙沒有得到解決,有很大機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
3-5歲的康復需求:
3-5歲,是語法派生期,這個階段的語言可以滿足基本的溝通和表達需求。同時也是孩子的語言發育的高峰期,語言能力會突飛猛進。如果出現語言障礙,需要根據不同原因,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康復需求不僅僅是發音標準的問題,而是更高層次的語言功能,包括語言理解,語言表達,計算、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語言記憶等多方面問題。
如果僅僅是構音的問題,只需要做發音方面的矯正,如果是因為聽障、顎裂、智力障礙、自閉傾向等原因引起的語言障礙,就需要考慮更多的幹預方案,康復過程需要更長時間、更多精力,對於這一類特殊兒童的康復計劃和目標,需要謹慎考量,做好家長的心理預期。
矯正師指導意見:對於非智力因素導致的語言障礙,這個年齡段的康復母,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1、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是成為正常孩子的最低標準。2、心理康復也很重要,這可能會影響後續的性格發展。3、語言綜合能力是否可以支撐後續的正常學習,廣泛的講,語言的綜合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記憶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總之,語言障礙的康復需要理性認知,需要可彈性的期望值。在孩子最適合他的年齡,幫助他們完成語言康復,並達到可持續的健康發展,用最樸素的一句話可以解釋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正常講話」,就是最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