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薇薇治療師為患兒進行一對一顏色認知配對訓練。 廣西醫科大學二附院供圖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兒童康復治療部目前每天的門診量為200—250人次,近幾年每年以20—30%的幅度增長。
前來就診的孩子從十幾年前以腦癱患兒為主,到現在以言語(語言)障礙康復為主,以及6—10歲大齡兒童智力低下、學習困難的治療改善。
更豐富的治療手段、更科學的治療方法,更大的社會理解與支持,更好的政策助力,讓更多兒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看似簡單易操作的兒康科學,長遠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12月12日至13日,該院成功舉辦《兒童核心詞彙評估與幹預工作坊》,區內外30多家兒童康復機構、醫院、特殊學校的60多位學員參加,學習國外先進的言語語言評估及實操技術。
A 2—6歲的兒童當中有15—20%的人患有言語(語言)障礙
因為自閉、腦癱、神經發育遲緩以及外傷,2—6歲的兒童當中有15—20%的人患有言語(語言)障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以及醫療手段的不斷提高,言語(語言)障礙被越來越多的父母、教育工作者發現和重視,科學的康復治療也越來越廣泛的被需要。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的兒童康復部是廣西第一支兒童康復治療隊伍,2003年成立於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7年人員和設備整體隨遷到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兒童言語(語言)障礙是指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大幅度低於同齡兒童語言水平。病兒通常在詞彙、語法和敘事方面發育遲緩,表現為說話平均句子的長度較短,詞彙缺乏,敘事關鍵成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結局、人物心理等元素)缺少,詞不達意,交流技能低,說話不清晰,口吃等。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廣西醫科大學康復醫學系副主任龍耀斌介紹,在2—3.5歲兒童中,言語(語言)障礙的發病率約15—20%,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兒童進入學齡期階段表現為持續性的語言能力低於同齡水平,並伴隨閱讀理解差、書寫作文困難、詞彙應用困難、注意力不集中、說話詞不達意、融入集體困難等學習、社交、行為情緒等方面的障礙。這些負面影響持續時間長、涉及面廣,早發現早幹預才能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B 3-6歲是兒童詞彙量的飛躍發展期,語言康復的黃金期在2-3.5歲
廣西醫科大學二附院兒童康復門診醫生、廣西康復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李鑫介紹,3—6歲是兒童詞彙量的飛躍發展期,6歲兒童將達到平均8000—14000個詞彙量,語言康復的黃金期在2—3.5歲。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建築材料,「核心詞彙」就是起支撐作用的建築材料。小朋友一開始說話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就是他構建語言體系的核心詞彙。
比如小朋友剛學說話常常表達「椅子」,這個詞就是核心詞彙(即一級詞彙);它的延伸就是「衣櫃」「電視櫃」(即二級詞彙);它的繼續泛化就是「家具」(即三級詞彙)以形成語義網絡階段,通過建立網絡的方法,重新調整詞彙的存儲方式,形成抽象化歸類化理解。李鑫說,核心詞彙相當於一個點,通過點的發展、核心詞彙的延伸泛化連接成網,從而從語言發展初級階段的仿說,進展為在不同語境中自我熟練表達句子,實現語言障礙兒童真正意義的社交互動。比如問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小朋友能正確的回答姓名、年齡,而不僅僅是跟嘴仿說。
工作坊介紹了許多核心詞彙的學習小技巧。對於語言功能障礙的孩子來說,語言體系很難自然習得。在康復當中,治療師特別注重用眼神、手勢、語言三個溝通要素,對孩子進行核心詞彙專項類別的訓練。舉個例子,學習「拍」這個核心詞彙,治療師在課堂上要模仿動作、設計遊戲、「拍」不同的教具,幫助孩子捕捉「拍」的意義和初步發音表達;在言語課堂習得後,家長要在一周的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不斷重複、大量泛化、靈活應用,在生活中不斷創造機會來重現和使用「拍」這個動作和發音。康復兒童每周學習同類別的核心詞彙數量平均7—9個為宜,核心詞彙的類別還要注重名詞和動詞並重,有利於形成主謂、動賓的詞組結構;同類目標核心詞彙家長和醫生的指導下,在一個個不同人物、情景的主題活動和遊戲中泛化。
C 科學的運用往往並不深奧,但是堅持創造了奇蹟
治療師梁潔妮介紹,3歲男孩覃寶寶今年3月12日到中心開始語言訓練。剛來的時候,他不認識大小也不認識顏色,不能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不會指出自己的五官,目光對視少,呼名反應差,等待時間不長,注意力分散。醫生為他制定了3個目標:加強理解能力表達,詞長訓練,社會交流。
這個家庭並不富裕,但是盡了最大努力來配合醫生。很快家庭成員分了工,爸爸工作,媽媽帶3個月大的弟弟,奶奶辭掉了保姆的工作,和媽媽輪流照顧兩個孩子,爺爺照顧大家的生活。除了少數日子覃寶寶身體不舒服,奶奶或者媽媽每天都帶他到醫院來訓練。7月22日,小覃康復「畢業」,走的時候語言能力達到了3—3.5歲水平,能用長句表達需求,能進行日常生活的問答交流,順利地入學幼兒園,和普通的孩子沒有明顯差別了。
8歲女孩小清坐爸爸電動車後尾發生意外摔倒,造成了顱腦損傷,當即就失去了意識。轉到兒童康復中心的時候還在顱腦損傷恢復期,四肢活動障礙、認知障礙、經皮質混合性失語、平衡障礙。雖然闖過了鬼門關,但是孩子不會講話了,孩子的父母非常痛心。剛開始治療的時候,因為認知障礙,孩子並不配合治療。治療師就從孩子感興趣的教具入手,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直到孩子願意配合,再從名詞聽理解到動詞聽理解到句子,孩子複述能力從字、詞、短語進展到複述長句子。一個星期過去,孩子可以看圖講故事了。家長有了久違的笑容。24天,孩子能獨立行走了,口語表達主謂賓句子,問答也切題。出院那天,小清主動說了聲:「謝謝醫生,醫生再見。」簡簡單單的8個字,讓孩子的父母不禁熱淚盈眶。現在小清回到校園,開始與平日無異的學習。
不管小朋友每周接受多少次正規的語言治療師的訓練,每天的家庭訓練時間都要保證2小時。呼吸訓練、坐姿訓練、構音改善訓練、口腔感覺統和訓練,不良行為規範,每天2—3次,每次20遍最長發音練習;每次3秒,重複25次,吹圓口哨子、扁口哨子,訓練口部肌肉;用手指在兩頰部肌群上面畫小圈,一直延伸至下巴,用指尖在嘴唇上及唇周做螺旋式按摩,每次10—20個,每天2—3次……科學的運用往往並不深奧,但是堅持創造了奇蹟。
來源:http://resource.cloudgx.cn/files/gxapp/News/202012/21/643485.html?_s=1608524503
【來源:廣西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