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與無,乃事物的兩極,豈可等而論之?請聽我慢慢說。
我的這個想頭,是從上世紀中葉的「掃盲」概念起始。那時,「目不識丁」或曰「睜眼瞎」,謂之「沒文化」。沒文化,即不識字。經過了掃盲,識得「刀馬牛羊」,能讀書看報了,就不叫文盲了,就算「有文化」了。
照這個概念說,當下,國人幾乎沒有「沒文化」的了。但我說,識了字的「有文化」,有時完全可以跟不識字的「沒文化」劃等號。
為啥?道理也簡單。文字是工具,是記錄有聲語言的視覺符號。擁有了這工具,接著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再使用,那還不是跟沒有一個樣?就算把四萬字的康熙字典都背了下來,卻不用這些字去認識世界,那有什麼用?
我見過一些家庭,倒是曉得拿書架做裝飾,可一看,不過是課本展覽。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課本保存得好齊全,別的書大抵沒有。可見,出了校門,得了飯碗,就不再買書、讀書,戛然而止了。再看全球每年人均讀書的冊數和所用時間的統計,我們的數字並不樂觀。由此可窺,的確有太多的人完成了「讀書為吃飯」的大任之後,就劃了休止符。
不讀書了,從此以後做什麼、想什麼呢,就是居家過日子,上網也多是買東西、刷視頻,如此這般,大字識了一籮筐的人跟大半個世紀前的「掃盲對象」還有啥區別?甚者再跟古人比一比,擁有智慧型手機然而整天刷視頻看水劇的當代人就一定比「囊映雪」「鑿壁偷光」的古代讀書人更「有文化」?
嘮叨這些,就是想提醒識了字然而從此不讀書的各位注意一個問題:識了字,脫了「貧」,不要再「返貧」。識字的要義是獲得閱讀能力,但如果習得技能後就跟閱讀說拜拜,當初花大力氣識字的意義何在呢?好比購置了鋤頭然而從來不鋤地,跟家裡壓根沒有鋤頭沒什麼不同。那麼,對於這些識了字但「沒文化」的,要不要「掃盲」呢,我說,不必了。只需「重啟」閱讀能力,把廢棄的鋤頭除鏽磨光,多去「鋤地」即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李景陽
編輯:湯華臻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