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不讀書,「有文化」也可等於「沒文化」

2020-12-16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有與無,乃事物的兩極,豈可等而論之?請聽我慢慢說。

我的這個想頭,是從上世紀中葉的「掃盲」概念起始。那時,「目不識丁」或曰「睜眼瞎」,謂之「沒文化」。沒文化,即不識字。經過了掃盲,識得「刀馬牛羊」,能讀書看報了,就不叫文盲了,就算「有文化」了。

照這個概念說,當下,國人幾乎沒有「沒文化」的了。但我說,識了字的「有文化」,有時完全可以跟不識字的「沒文化」劃等號。

為啥?道理也簡單。文字是工具,是記錄有聲語言的視覺符號。擁有了這工具,接著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不再使用,那還不是跟沒有一個樣?就算把四萬字的康熙字典都背了下來,卻不用這些字去認識世界,那有什麼用?

我見過一些家庭,倒是曉得拿書架做裝飾,可一看,不過是課本展覽。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課本保存得好齊全,別的書大抵沒有。可見,出了校門,得了飯碗,就不再買書、讀書,戛然而止了。再看全球每年人均讀書的冊數和所用時間的統計,我們的數字並不樂觀。由此可窺,的確有太多的人完成了「讀書為吃飯」的大任之後,就劃了休止符。

不讀書了,從此以後做什麼、想什麼呢,就是居家過日子,上網也多是買東西、刷視頻,如此這般,大字識了一籮筐的人跟大半個世紀前的「掃盲對象」還有啥區別?甚者再跟古人比一比,擁有智慧型手機然而整天刷視頻看水劇的當代人就一定比「囊映雪」「鑿壁偷光」的古代讀書人更「有文化」?

嘮叨這些,就是想提醒識了字然而從此不讀書的各位注意一個問題:識了字,脫了「貧」,不要再「返貧」。識字的要義是獲得閱讀能力,但如果習得技能後就跟閱讀說拜拜,當初花大力氣識字的意義何在呢?好比購置了鋤頭然而從來不鋤地,跟家裡壓根沒有鋤頭沒什麼不同。那麼,對於這些識了字但「沒文化」的,要不要「掃盲」呢,我說,不必了。只需「重啟」閱讀能力,把廢棄的鋤頭除鏽磨光,多去「鋤地」即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李景陽

編輯:湯華臻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沒文化?
    一提起「文化」這個詞,好多人都會把它與學歷讀書等等劃為等號。其實,文化與學歷讀書不是一回事,起碼不完全是一回事。從大的方面講,文化的外延與內涵就特別豐富。文化既包括學術文字方面的專門研究的內容,更包括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歐美人說,等於沒文化
    在西方世界裡,但凡有文化的人,必從古希臘文明開始讀起。不懂古希臘文明,在歐美等於數典忘祖。恩格斯有句話說:「沒有古希臘文化及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那麼,古希臘給西方現代文明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嗎?
  • 一個沒文化的女人
    文/大同作文韓老師圖/侵權者刪霞霞沒文化,村裡人都知道。她走到哪就說到哪:「我沒文化,大字不識一個,我要讓我的孩子好好念書。」她沒有出眾的模樣,五短身材,胖墩墩的,頭髮老是不梳理,雜亂的覆蓋在腦袋上,最有看頭的是她的衣服,總是裡一層外三層,看起來簡直是活生生的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於是,穿漂亮衣服的人總是譏笑她:「霞霞,你裡面穿的啥衣服,這樣搭配真好看!」說完,人們就呵呵大笑起來。然而,霞霞看不穿那群人的真面目。
  • 周兢:早期閱讀不等於早期識字,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有法可依
    早期閱讀,不等於早期識字在人們普遍比較重視兒童語言學習和早期閱讀的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是將早期閱讀和早期識字等同起來,用識字來代替閱讀,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和做法。我們要強調的是,早期閱讀不等於早期識字,更不等於把大量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學習的識字活動。
  • 「沒文化」和「有文化」哪個更可怕?
    有文化的人覺得沒文化的人不可理喻沒有見識,沒文化的人覺得有文化的人爾虞我詐活得複雜。沒文化的人卻不是真的喜歡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生活,只是未曾經歷過文化人讀書破萬卷、身處浮雲散處的高處不勝寒。有文化的人是因為腹有詩書,感受到精神的充實,雖然每天會憂慮更多的事情,嘴上說著想回到懵懂無知,其實內心根本舍不下更回不去無知樸實的生活。⑵文化人不一定有心機,沒文化的人也不一定很樸實。
  • 低學歷不等於沒文化!
    低學歷等於沒文化嗎?也就是說,GAI其實一直都處於這種被人詬病低學歷的狀態,但是他用他的實力證明了雖然他學歷低,但是他有實力。GAI網傳小學畢業,實則上過大專GAI雖然一直被人說是小學畢業,也有些人說他是中專畢業。
  • 明星不讀書 會得「文化缺陷」症
    明星不讀書 會得「文化缺陷」症 2008年03月06日 13:35 來源:瀋陽日報 學者都有出錯時,何況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王寶強。不過,如果明星只忙於摟錢而不讀書不學習,那可不是好事。藝人想有大出息,最後拼的是文化,如果不思進取,最後的結局只有一個——被淘汰出局。  過去沒錢讀書 現在沒時間看書  近日,王寶強受邀在復旦大學以「追逐夢想」為題開了一場講座。面對臺下滿座的學子,他感慨:「非常羨慕大家,我也想上學!如果能讓我讀書,一定會是三好生。」
  • 識字造句和解釋_識字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3、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 4、奶奶因為不識字,要我代筆寫信給叔叔。 5、財主正陪著客人,怕客人知道自己不識字,便裝模作樣地看信。 6、張伯伯吃夠了不識字的苦頭,決心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
  • 識字造句和解釋_識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3、人可以不識字,但不能不識人4、奶奶因為不識字,要我代筆寫信給叔叔。5、財主正陪著客人,怕客人知道自己不識字,便裝模作樣地看信。6、張伯伯吃夠了不識字的苦頭,決心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7、字分類器的輸出總是與待識字結構相似的一個侯選字集合。8、父親雖不識字,卻能做到謙厚有禮,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之廣。9、情商和你的識字量或者做算術的能力無關。情商是一種有效地識別和運用情緒來知道行為的能力。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 大幅增加傳統文化篇目
    細心的老師們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變臉」了: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增多,識字量也由400個減少到300個,而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古詩文。拼音不再是第一攔路虎這學期,人民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語文教材全部使用「部編本」新教材。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大幅增加傳統文化篇目
    細心的老師們發現,今年小學新生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教材「變臉」了: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部編本」外觀比以往「胖」了一圈,學拼音不再是語文第一課,優秀中華文化傳承的內容增多,識字量也由400個減少到300個,而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有古詩文。
  • 有那麼一些痛叫「認字而不識字,百變而不得知」 以及「識字上千,卻讀不懂一篇文章」~
    當時因為至尊寶太小,我沒太著急教他識字,所以一直都很慢悠悠地仔細體驗著這套產品。可這並不妨礙至尊寶對這套讀物的喜愛,以及我對這套創新中文分級的愛不釋手。1、先說大家最關心的識字量!按字表一級是兩百多個漢字,但我感覺孩子學到的真不止這些!一畝寶盒中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部分講得非常出色,讓孩子從識字開始就能對漢字的形義關係產生感知,建立思考,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一年級《人之初》詳細筆記,幫孩子高效識字,學習傳統文化
    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8《人之初》,是選自中華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中的兩個片段。這兩個片段的內容主要告訴我們,教育和學習對少年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在誦讀學習中,孩子們既能識記生字,也能體會到讀書、學習對人的重要性,還能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 曹德旺談文化:學歷高,不等於你就有文化!這是道與術關係
    錢少娛樂 舉報   曹德旺因家境貧寒,連初中都沒有畢業,而成為世界「玻璃大王」,當有人譏笑他沒文化時
  •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
    古代有漢字卻沒「拼音」,古人如何識字?老祖宗的方法絕了如今的漢字不僅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對全世界的影響都越來越大了。漢字博大精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與漢字一樣重要的還有漢語拼音,也就是發音的方式,但是漢字和漢語拼音的關係卻不是那麼親密,因為漢字的歷史時間遠遠超於其拼音,而拼音卻是從清朝才有了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真正出了方案。那麼沒有拼音的時候古人在讀書識字的時候是怎麼學習漢字發音的呢?
  • 你還在糾結要不要識字,別人的孩子已經會讀書了,如何教孩子識字
    關於孩子要不要教孩子早識字,有很多爭論,有的人認為不能過早地教孩子識字,不然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也有的人認為要儘早教孩子識字,這樣就能實現自我閱讀,贏在起跑線。孩子剛上一年級時,當別的孩子還在看拼音讀書時,大寶已經實現無拼音識字,喜歡捧著大部頭的厚書閱讀,沉浸在讀書的樂趣中,樂此不疲。剛上一年級時,有的孩子寫不完作業,因為有很多題目的字不會讀,碰上攔路虎,導致作業速度慢。如果孩子識字早,寫作業就會很快,做起作業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 家長沒文化就輔導不了孩子了嗎?用這兩個方法,照樣提高孩子成績
    因為班裡出現幾個不識字的年輕家長,二十多歲的年紀,一個大字不識。或者是爺爺、奶奶看孩子,爺爺和奶奶也不識字。我換一種說法,其實家長帶孩子的態度,是和孩子的學習態度一樣的,能不能夠看孩子寫作業,關鍵在於家長願不願意。有的家長可能說,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有文化,怎麼可能不願意管孩子呢?這裡我就要說到家長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 文憑不等於文化!楊冪考嘉賓英文單詞,只有郭麒麟回答對了!
    郭德綱說過,文憑不等於文化,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文化,文憑是可以買的,但文化才是自己的!在德雲社裡,雖然很多相聲演員沒有文憑,但他們的文化程度並不低,各種歷史典故張口就來,這不,在《密室大逃脫》首期節目中,郭麒麟就給嘉賓現場上了一課!
  • 智慧啟蒙、行為養成、家規文化,就從讀這套書開始吧!
    今人若能學透《弟子規》,與時俱進,把握其精髓,情商可就不是一般高。孔子教育的方式是「博之以文,約之以禮」,即傳承文化,完善人格,三書同時具備。中國文化的根基是文字,語文教育的基本功在於小學(文字學)。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中國語言生活報告(2005)中指出:掌握一千來個常用漢字,即可閱讀90%左右的出版物。當然這些出版物肯定說的都是現代的出版物,如果是古代的出版物,很多都不是簡體字、沒拼音、也不是現代排版樣式的,那可就傻眼了。
  •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學歷和文化的「恩怨糾纏」
    學歷,是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一個顯性指標,有教育部頒發的各級學歷證書作為憑證;學歷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就業、收入、婚姻等情況;而文化,相對來說趨向複雜,很難用一個明確的定義來概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在不同語境下,同樣的文化兩個字卻又意思截然不同。 正是文化的這種複雜多樣性,造成了它和學歷之間的恩怨交織、難以釐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