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現在很多人把它當作志怪圖畫來看,其實不然,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地理雜誌,記載著遠古時期的生活風貌和地理特點。經書中的很多事物的記載都帶著傳奇色彩,其實這些傳奇並不傳奇,只是受限於當時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水平,只能識其表象,卻不知緣由,再經過後來的一年年,一代代,我們已經無法辨認經書最初的記載,更無法看透書頁中記載的東西,是真實還是臆想。
不過我相信《山海經》中所有的記載都是真實的,歲月過於幽遠,這些真實被蒙上了厚重的面紗,我們無法窺探它最初的模樣罷了。
《山海經》南山經中有一段記載:又東三百八十裡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山海經.南山經》
猿翼山,應該寫作猨翼山,猿通猨,意思比較明確,不必多做解釋。說是叫做猨翼山,經書上的記載卻是明明確確和猿沒什麼關係,猨翼山上多的是魚和蛇,獨獨沒有猿這種動物。其實歷史上關於猨翼山的爭論還是頗多的,清代郝懿行根據唐代《初學記》裡又把這座山叫做稷翼山,神話學家袁珂又把這座山直接叫做翼山,後來這兩個叫法是徹底和猿斷了聯繫。
初讀《山海經》的時候我也挺好奇這名字緣由,再次讀到這裡的時候,倒是有個設想,也許叫做這個名字,是和他的山鄰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繫,距離猨翼山西面最近的山脈就是堂庭山,而堂庭山最是白猿的聚集地,所以大概是借了鄰居的光,就稱呼為猨翼山了。
關於猨翼山,在《山海經》中有明確的記載,山上盛產白玉,但是山中又有怪獸,水裡也住著怪魚,猨翼山最著名的就是蝮蟲和蛇。我想,經書中提醒眾人猨翼山「不可以上」並不是因為真的不能上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山上危險,而這危險之源,就是蛇。猨翼山有山有水,盛產白玉,是一個典型的適合動物生存的地方,除了怪獸怪魚之外,共存蛇類也並不足為奇,況且在其他山脈,蛇也不是罕見之物,為什麼唯獨這裡的蛇卻讓當時的地質勘探專家止步不上呢?也許我們來認識一下蝮蟲,或者是怪蛇這種生物後,就會得到一些答案。
晉郭璞給《山海經》作註:「 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
蝮蟲可以算是蛇的一種,經書中本來說的也是怪蛇,這就不是我們平時所能見到的那種普普通通的品種了。從郭璞的注釋中我們可以大概的想像一下蝮蟲的形象,紅白相間的外皮,鼻子上還帶著針,身形如一般成人大小,試問,這樣的色彩和體型,想想就有點瘮人,在這裡就不找圖片了,大魚膽子小,看到紅白相間的蛇就很害怕。蝮蟲有一個別名,叫做虺(hui),它的本意就是毒蛇的意思,相傳雄性成年虺長者九個腦袋。不能見識蝮蟲的狀態,但是在《西遊記》中倒是有一個蝮蟲的形象讓我參考一下,那就是偷舍利、做駙馬,混的風生水起的九頭蟲。說《西遊記》中九頭蟲的形象來源是九頭鳥,但我更覺得像是來自《山海經》,這只是我的一個小想法,沒證據可考。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猨翼山上,不論是蝮蟲還是怪蛇,似乎都是兇猛狠毒的生物,怎麼看都不是普通人類的久留之地,也難怪經書警示後人最好不要攀爬。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