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書推薦:《山海經》
作者不詳。《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關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一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有一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一致。事實上,即使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一一坐實。就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今天,小編先給大家講《山海經》驚天秘密之一,大禹治水的故事。
話說,大禹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依照中國古代傳說,大洪水的原因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相爭,水神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撐天的大柱子不周山,使得天崩地陷、洪水滔天,這個故事也是神話「女媧補天」的前傳。
這個關於大禹治水等等一系列神話故事之間,有著一些微妙的聯繫,讓這幾個故事在「水」、「洪水」、「水災」等一些元素中無縫銜接了起來。
而與此同時,上帝也命挪亞建造了一個巨型方舟,將世上每一種生物都至少留一對。這艘船長130米、寬22米、高13米,分上、中、下三層。
當洪水來襲,天降暴雨,水位不斷上漲,把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毀滅了,唯有挪亞方舟裡的生命倖免於難。
從這些所謂的神話傳說中,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以下猜測?
猜測:在很久以前,地球上出現了一次全球性的洪災,地球上的人類可能在同一時刻,遭受著這種災難。
關於諾亞方舟,也有西方科學家認為這是一件事實。
西方地質學領域有兩種較為流行的理論。一是黑海洪災。大約7 000年前,黑海還是淡水湖,四周農田圍繞,後來,冰川融化造成中東地區洪水泛濫,黑海也變成了鹹水湖。
二是彗星撞擊地球。大約5 000年前,一顆大直徑的彗星撞擊了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海岸,捲起100多米高的海嘯,一路向北,引發了大洪水。
關於大禹治水,《莊子·秋水篇》中有如是說法:「禹之時,十年九潦。」大禹治水的起因有二:一是傳說中的「水害」共工。《淮南子·本經訓》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堯典》中也提到了反叛者共工。據說,共工撞折了連接天地的支柱不周山,從此天傾西北,水流東南,洪水到處湧流。二是這次空前的洪水災害,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災情相當嚴重。現代天文學資料也佐證,距今4000年前的確因九星地心會聚引發了各種自然災害。在這些災變中,尤以洪水為大。若以現在的地質圖作對照,正好與全新世黃河在下遊泛濫形成的衝積扇大致相合。
古雍州、梁州(今陝、川兩省和甘、青的東部)是大禹的出生地和老家,也是大禹治水追根溯源之所在。《史記·六國年表序》曰:「禹興於西羌。」《集解》中也說:「孟子稱禹生於石紐,西夷人也。」《吳越春秋》進一步指出:「鯀娶有莘氏之女,……產高密(即禹),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
真的發生過大洪水嗎?
2016年8月在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的一篇題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發為中國傳說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據》(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的文章則第一次為大禹治水的故事提供了科學證據。
據《科學》文章作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吳慶龍介紹,2007年4月,在參加一次野外考察時,他在積石峽和循化盆地中偶然地看到了一套連續分布的湖相沉積。他們推測這裡曾經由於山崩落石形成堰塞湖,如果決堤,就會造成洪水。
吳慶龍說: 「我們想到,這可能和下遊25公裡處喇家遺址的毀滅廢棄有關。但我們當時並不知道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
地震——山體滑坡——堰塞
大致是這個過程。
2002年,中國國務院公布了當年考古十大發現,其中之一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的喇家遺址。
喇家遺址位於黃河上遊的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喇家村,遺址主要為齊家文化中晚期遺存,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個遙遠的城邦古國。尤其以發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體遺骸,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
據BBC報導,2008年吳慶龍突然想到,當時在喇家遺址發現的一種泥土,可能就是這場洪水的沉積物。隨後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猜想。論文中稱,毀滅喇家的地震可能和造成山崩的地震是同一場地震。作者之一、美國普渡大學地質學教授德瑞爾·格蘭格爾(Darryl E. Granger)稱:「地震和洪水一定是在同一年發生的」。
該研究組發現,在積石峽西段的大拐彎處曾存在一個大型的滑坡壩,由一場強烈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形成。調查表明,該殘餘壩體的高度超過現在的河流水位240米,並沿著積石峽延伸1300米。格蘭格爾教授形容,當時堰塞湖壩的高度大概在三峽大壩和胡佛大壩的高度之間。
據推測,該堰塞湖完全堵塞了黃河長達6-9個月,最終因湖水漫溢而潰決。研究者認為該災難性決口的深度達110-135米,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了110-160億立方米的湖水,形成了巨大的潰決洪水。
通過對採自於潰決洪水沉積中的大量碳屑樣品的碳十四加速器質譜法(AMS)測定,研究者們將這場洪水的發生時間限定在了公元前2130-1770之間。通過對同樣一場地震中喪生的喇家遺址中的3名兒童遺骸的骨骼樣品的碳十四定年,研究者將這場洪水的發生時間確定在大約1920 BC,屬於齊家文化時期(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科學家們計算得出的洪峰流量大約為40萬立方米每秒,相當於積石峽黃河平均流量的500倍。應該是距今一萬年以來,地球上發生的最大的洪水之一。
這場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中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