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南山經》之「幫助大禹治水的旋龜」

2020-12-20 花鏡樓

《山海經·南山經》:「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怪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東流入憲翼水。水中有眾多暗紅色的龜,形狀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名稱是旋龜,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發出的響聲,佩帶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聾,還可以治癒腳底老繭。

當堯在位的時候,中原大地泛濫,淹沒了莊稼田地,人們流離失所。水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堯決心要好好治理洪水,所以到處尋求能夠治理洪水的人。各個部落的人推舉了鯀,於是堯就任命鯀來治理洪水。但是鯀這個人比較僵硬,也比較消極,方式也是以攔水為主,可是水漲船高啊,哪裡是攔得住的。治理九年卻毫無進展。於是舜繼位之後將鯀流放到羽山,最後鯀死在了那裡。後來鯀的兒子大禹替代了父親的崗位開始治理洪水,這旋龜卻不請自來,和黃龍一同協助大禹治水。旋龜背上馱著息壤,黃龍拉著旋龜,每到洪水泛濫的地方,旋龜便投下息壤。息壤落到裡面後迅速生長,很快就把泛濫了多年的洪水填平。千百年後,人們留下了口耳相傳的一句話「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比起治療耳聾和腳底的老繭,這一治水仁心更是它的神異所在。

實際上《山海經》裡的旋龜,現實中的確存在,叫做「鷹嘴龜」。文中描述的鳥首和類似鷹一樣的嘴無比貼切。鷹嘴龜又叫平胸龜,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是我國淡水龜中最特殊的一種,國外分布於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野外已極罕見,已經屬於保護動物。這種動物在國內也偶爾會見到,但是也是屬於比較罕見的品種,《山海經》中作者所見的應該就是鷹嘴龜了,它的確有一些藥用價值,現在研究出來現代研究結果表明,龜板可以滋陰潛陽,寧心補腎,截瘧,用來治陰虛陽亢、血虛腎虛、眩暈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腰酸、肺結核、久瀉、久痢、痃瘧、瘧母、疳疾。龜肉能夠滋補強壯,能夠用來治肺結核。現在也已經可以人工大規模飼養,不用擔心旋龜會滅絕了。

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山海經》中的動物,有些的確不可思議,但是你卻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工業革命以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逐步在被人們壓縮,也許曾經存在的動物,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漸漸消失,希望這個地球上的物種都能和諧相處,不要千百年後我們的後代孤獨地存在在這個星球。

相關焦點

  • 狐狸家繪本小狐狸勇闖《山海經》7:大禹治水為何不入家門
    經歷了幾次驚奇的山海經探險之旅,我們和小狐狸呼呼、哩哩一起感受了山海經的神奇之處。當爺爺正準備給呼呼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時,一陣譁啦啦的流水聲從臥室的門縫裡往外冒。從漩渦裡鑽出饕餮,他們一下子就被卷進了山海經裡。
  • 狐狸家繪本小狐狸勇闖《山海經》7:大禹治水為何不入家門
    >經歷了幾次驚奇的山海經探險之旅,我們和小狐狸呼呼、哩哩一起感受了山海經的神奇之處。呼呼和爺爺爭了起來,呼呼說裡面的故事都是真的,爺爺告訴呼呼說,山海經裡面的東西都是先人想像出來的,因為我的先人沒有辦法解釋自然現象,不了解自然萬物的規律,所以,就用自己的想像力想出了很多精彩的故事。當爺爺正準備給呼呼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時,一陣譁啦啦的流水聲從臥室的門縫裡往外冒。
  • 山海經有種動物鷹嘴龜身蛇尾,曾幫大禹治水如今被吃到瀕危
    文|瘋癲史鑑,山海經是一部歷史上有名的奇書,裡面記載了幾百個形態各異的神怪異獸。他們穿插在各種神話故事裡,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光怪陸離的精彩畫面。大部分神怪異獸已經不知所蹤,只留下一星半點的記錄。讓人有些遺憾,不過慶幸的是還有部分異獸留存於世,讓人能夠一睹真容。
  • 旋龜:我不是縮頭烏龜,我為自己代言
    《山海經》譯文:它的樣子像普通烏龜卻長著鳥的頭,毒蛇一樣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龜,它的叫聲像剖開木頭的聲音,把它佩戴在身上耳朵就不會聾,還可以治療足底的老繭。     我們總是對很多事物存在著刻板印象,人們印象中的「龜」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問了很多人「聽到龜,你想到的是什麼?」
  • 《山海經》中《南山經》和《西山經》裡異獸演變成什麼樣子了
    《山海經》中《南山經》中真實存在的物種,南山起於鵲山山系第一座山腳做招搖山,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有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它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其實現代的猩猩起名字就是借山海經之名。
  •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盤點山海經中那些鱉狀生物
    這句老話我們介紹到這裡,正好趁著這個老話盤點一下山海經中的鱉狀生物山海經中鱉從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其中多三足鱉,枝尾,食之無蠱疫。傳說:三足鱉是中國神話中的妖怪,最早見於山海經,食用可以逐蠱除疫,郭璞云:三足鱉曰能。另一說鯀死後化為黃能,即三足鱉。
  • 山海經—南山經(一)
    【原文】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早已給出答案
    大家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傳說,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可以說是不畏艱苦,身先士卒,所以大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但是,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大禹治水」到底治的是哪裡的水呢?
  • 《山海經系列》之 南山三次經異獸
    [清] 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十八卷》原文:《山海經·南山經》:「東五百裡,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清] 汪紱《山海經存續》原文:《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五百裡,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
  • 於《山海經》中的大禹治水,竟真實存在
    今日好書推薦:《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 《山海經》——大聖竟是以它為原型塑造的,它還與大禹治水有關?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此書的成書跨度大約從戰國初年至漢代初中期,於西漢校書時合編。山海經一共有18卷,分別為:山經五卷: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海經十三卷:《海外經》四篇、《海內部》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的《海內經》.前面我們說了南山一經: 山山系。今天這一節,我們來講南山二經:櫃山山系。
  • 大禹治水到底治哪裡的水?山海經中有3個線索,都指向同一個地方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大家大家都聽過,但是具體治哪裡的水,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不過這個故事既然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那麼《山海經》中就一定會有線索,翻讀《山海經》,很多人發現關於大禹治水有3條線索,並且都指向同一個地方。
  • 大禹治水的故事與《山海經》的神話故事息息相關!
    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
  • 上古奇書《山海經》到底在講什麼
    》,課文的名字叫《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對於此書有這樣的評價研究中國神話,如果不首先從《山海經》著手,那簡直可以說是無從談起。結合以上可以看出,《山海經》是一部關於中國神話傳說的著作,那麼這本奇書中到底都有什麼呢?從結構上看《山海經》作者不詳,根據史料猜測應該是多個時期多人共同積累的成果。
  • 《山海經》並非虛構?現發現一「神獸」,被證實其真實存在
    《山海經》有一篇記載 ,有一種名為旋龜的異獸,說其「狀如龜,鳥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生物呢?外形像烏龜,頭像鳥一樣,長著一張鷹嘴,尾巴如蛇,發出像是劈木頭的聲音。很多人認為旋龜是烏龜的一種,但其特徵又與烏龜不相符,也有人認為這是上古時期鳥類的一種,只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外界的種種猜測,還無法真正驗證其真實身份和存在的痕跡。
  • 山海經圖復原記之《南山經》:祝餘之草原型為中藥麥冬
    讀山海經愈久,愈深覺無圖之憾。有感於此,本人慾不自量力探尋真相,從礦物、植物和動物三處入手,結合傳統訓詁與現代科學,以《五藏山經》為線索,逐步復原山海古圖。希望藉此打破時空桎梏,帶領讀者領略上古華夏的鮮活與精彩。原文:南山經之首曰鵲山。
  • 《山海經》中離奇的記載,如果被證實,將解開許多世界謎題!
    大禹治水成功後,就把那些收集到的地理、動植物等信息編錄成了《山海經圖》。由於《山海經圖》採用的是地圖的形式,後世的人,就把圖上的文字進一步精細化、通俗化,編寫成了《山海經》。作為一本曠世奇書,《山海經》有太多令人遐思邇想的未解之謎。
  • 先秦四大奇書之《山海經》
    但是,學術界對《山海經》中的「經」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大體而言有兩層:一是「關於山和海的經典之作」;二是「關於山和海的考察之作」。「山海經」中的「山」泛指陸地,「海」泛指水域。先秦四大奇書,《易經》之奇在於用二進位符號描述、解釋宇宙萬物,始創者是中華民族人文媽祖伏羲,繼創者是周文王。
  • 《山海經》被證實是人類歷史缺失的一頁,很多記載都已經被發現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1、青丘之狐「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再向東三百裡是青丘山,山的陽面有很多玉,山的陰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顏料的礦物。山中有一種獸,它的形狀像狐狸,有九條尾巴,叫聲像嬰兒啼哭,會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後就不會受毒熱惡氣的侵襲。
  • 匯總《山海經》山經,行程97358裡,耗時與大禹治水十三年吻合!
    讀《山海經》這本上古奇書難免有諸多的疑問,到底這本書是誰寫的?很多人有所描述。筆者也覺得史料龐雜,不知從何入手,但今天匯總山經,對照資料,希望能帶讀者一起感受一下寫成此書的艱辛過程。南山經描述了三條山脈的情況,都是自西向東,第一條山脈,「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裡」總結是這條山脈有10座山頭,全長2950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