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為禍福之門!

2021-02-19 傳統文化聖賢教育


新朋友,點擊圖片上方【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免費訂閱

1 我們平常人喜歡開玩笑,可是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往往就因此結成冤家對頭,所以我們平時要謹言慎行,不能隨便開玩笑。


2 孔子當年教學,頭一條是「德行」,第二條是「言語」,可知言語很重要。古大德常說「口為禍福之門」,古人對言語這樣的重視,不是沒有道理。


3 古聖先賢教人「謹言慎行」,說話要很謹慎、行為要很慎重,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話多決定不是好事。


4 如果你是個話多的人,你的老闆、你的長官、你的上司決定不會重用你,為什麼?容易敗事。


5 謹言慎行,是各個行業的領導人所器重的,因為謹言慎行的人能成就。如果你是閒話多、廢話多、喜歡開玩笑,絕對不會被重用,為什麼?怕你壞事。

6 中國古時候的教學,從小就教謹言慎行,《弟子規》裡都有說到,現在我們對於這個教學疏忽了。現在的人言語多,而且不負責任,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7 這個時代,一般人心浮氣躁,很容易衝動,我們言語稍不小心,得罪了他,那個麻煩馬上就來了,所以我們的言談要特別小心,要特別謹慎。

8 言語傷人,比殺人還要嚴重,這個事實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佛教人,十善裡面,身業講三條,意業講三條,口業講四條,你才知道口過的嚴重!口造業是最容易的,而且造得最多,來生的果報非常慘烈,幾個人曉得?


一切財富、名譽、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載物這句話絲毫不假。為什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之後能夠輕鬆獲得財富?因為厚德才能載物,千金財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點擊閱讀原文添加: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就算關係再鐵,這3種話也萬不可說
    先聖鬼谷子曾有名言: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劉邦曾與韓信悠閒地討論軍事才幹、領兵打仗之事,兩人似乎要比一比高低。劉邦問韓信:以朕的才能,最多能夠統領多少兵馬呀?韓信表示:以陛下你的才能,不過十萬兵馬。劉邦反問:那你呢?韓信則是回答:我就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 禍福不可算盡
    ,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但是禍福之間真的有某種固定的轉換原則嗎?沒有!」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大凡希望去操控禍福的必定也是想去操控老百姓那他們自己的禍福命運,才是真正的不可預知了緊接著,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 禍福由天定,善惡在人為!
    曾國藩說:「禍福由天定,善惡人主之。」禍福由天定,人力無可奈何,只得聽之任之;善惡在人為,人自當盡力而為。能做到一分是一分,能堅持一天是一天。然而,選擇為善還是作惡,卻是由人自己所決定的。善惡無門,惟人自召;禍福無定,皆自己求。曾國藩對郭嵩燾說: 「君子立身行己,但求寸心之安。成與毀聽諸天,愛與憎聽諸人。有非我所得主者,公道自在天壤,亦無久而不明之理。」人活一世別想太多,做事只求問心無愧。不管世事紛紜、人情順逆,專注做好你該做的。
  •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賈迎春真的是自作自受嗎?
    全篇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闡述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道理。由於這本善書言簡意賅,流傳廣泛,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後來又有人為之作注、闡釋,添補案例、故事,增加了書本的可讀性。到清代時期,《太上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騭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為道教「三聖經」。
  • 老祖宗說:這三個身體部位,是我們的「福禍之門」,請小心呵護
    作者:琢磨君《左傳》有云:「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太上感應篇》也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兩句話都是在告訴人們:人生之福與禍,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人自身招引的,正如佛教所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也!
  • 真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拿出十金送給少年說:「這作安家之用,路上所用行李等,由我來辦!仁兄不必擔憂!」少年感激他的慷慨大義,就一起結伴前往。當時立秋已經好幾天了。來到金陵(江寧府),聽說承恩寺有位相士,談吉兇禍福,每每出奇準確,前來看相的人,擁擠如鬧市。少年就和住在同一旅館的同學六人,前去看相。
  •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行善積德,必定有福報之。作惡多端,災禍遲早降臨。王志仁已經脫衣就寢了,聽到敲門聲,就問是誰,門外答說是投水的女人,特來拜謝救命之恩。王志仁忙嚴肅地說:「天這麼黑了,你是一個少婦,我是一個出門在外的孤客,怎麼可以隨便相見呢?快回去吧,不要讓人看見了起疑心!」女的丈夫聽了很感動,就出聲說:「不要緊的,我們夫婦兩個都在這裡。」王志仁這才披衣出見,剛打開客房的門,內牆突然倒塌,「砰」的一聲,將王志仁睡過的床鋪壓得粉碎。
  • ——好百年兩年兩度易主 下嫁華南城禍福難料
    第24期 2013.09.22 往期回顧 23 祥和之家關停折射賣場自營模式已死16 家居電商模式不只B2C15務將"傍名牌"扼殺在襁褓之中14賣場無序擴張是慷他人之慨
  •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禍福無不自求
    通過上述正反論述,孟子提出了「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的名言。就是說,災禍或幸福沒有不是自己尋求而來的。這一名言,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告誡人們只有積極努力,奮發向上,加強道德修養,才能趨福避禍,這對激勵人們積極進取,防患於未然,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三種人,註定福緣淺薄,希望沒有你!
    文:陸心說我的心事,說給你聽,點擊右上角「關注」,開啟一段暖心之旅。01.一個有福緣的人是什麼樣的?古人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是說,福禍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人們自己招致的。的確,一個人可能改變不了自己先天的出身,不過,他卻可以通過後天的修行,改善自己的運氣,使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福氣的人。然而,有三種人,無論如何努力,都註定了福緣淺薄,那麼,這三種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 道教中的「靈華太歲至德帝君殷大天君」,掌管人間的什麼禍福
    值年太歲,掌握本歲的人間禍福,他們「率領各神,統正方位,斡運時序,總歲成功」。國家巡狩省方,營造宮闕,開拓疆土;百姓修營宅舍,築壘墻垣,並須迴避。《月令廣義》稱,「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凡吉事勿衝之,兇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道書稱太歲君由都雷太歲殷統管。殷(衣燕穎)元帥,帝辛或受辛,受德之幼子。傳稱,蒙申真人收養,授以道法。
  • 【學生優秀作文】——《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趨避之——論嗟來之食》
    也許這就是那些不食嗟來之食之人所的高風亮節所在。他們失去了生命,璀璨的精神卻永遠地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指引著炎黃子孫們前進的方向,他們不復呼吸,輕盈的靈魂卻永遠地在黃河長江上盤旋吶喊,鼓舞著中華兒女自尊自強。也許是該接受嗟來之食的吧。正如曾子對這件事所評論的:「微與」!
  • 旅遊景點:興仁之門
    興仁之門是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市鍾路區的一座城門,落成於1396年,1963年1月21日被定為韓國第一號寶物。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期間這座城門經過多次修建,但原型一直保存到現在。如今這座城門已禁止通行,但它的俗名東大門已廣為人知,很多遊客都會慕名而來拍照留念。
  • 玄牝之門
    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這段話比較難理解,謎題很多。首先,穀神是什麼?過去據高亨說:穀神者,道之別名也。谷讀為轂,《爾雅·釋言》:「轂,生也。」《廣雅·釋詁》:「轂,養也。」穀神者,生養之神。另據嚴復在《老子道德經評點》中的說法,「穀神」不是偏正結構,是聯合結構。
  •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先後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文藝工作座談會等多種場合,引用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句,教育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把林則徐身上體現的民族精神和優秀品格繼承發揚下去。
  • 適合一家三口用的三門冰箱 就選TCL
    買兩門冰箱,容量少,很多不適宜放到冷藏或者冷凍的食材又不好保存。所以我的建議是:三門冰箱還是比較實用的,多一個軟凍或者寬幅變溫室,比較方便三口家庭的使用需要的。下面,就讓我推薦幾款好用的TCL三門冰箱給大家參考一下。
  • 是禍福主宰還是信仰指引:明清官場神秘的衙神崇拜
    是禍福主宰還是信仰指引?明清官場神秘的衙神崇拜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萬物有靈。所謂的衙神,就是「衙門之神」的簡稱。衙神是區別於「宅神」(家神或者灶神)的。清代的官員就任新職務,有一系列的神靈祭拜程序,祭拜衙神是必不可少的。
  • 我與百家號的故事之: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人們說「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如果不是當時有網友把我的文章搬到百家號上,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到這邊來註冊。下一篇文章繼續我和百家號的故事,敬請關注。
  • 每日一首古詩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詩人被害放逐西荒之地,可是心中卻依舊還在想著家國天下。心裡在不停地說,不論在何處都是為國效力。一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不顧生死。豈能因禍而逃避,見福就趨附呢?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 地獄之門,第十殿,踏上奈何橋,隨業流轉
    經鬼王核對名冊,竟是畜生、餓鬼多,得人身者鳳毛麟角,足見得人身之難。若人一生中,能矜貧恤獨,遵守倫理道德、慈心不殺,就能得到善終,命中之後或升天,或者再投人身。造惡業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隨惡業流轉,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總之,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得罪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