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湘軍的下場是慘痛的,對那些懷有異心者,曾國藩絕不手軟

2020-12-22 左都御史

古羅馬法律中有這樣的規定:「如果一個奴僕有三個主人的話,他就是一個自由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下屬的上級是幾個而不是一個的話,這種情況下,表面上看,這幾個人都是下屬的上級,但實際上這個下屬已經變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對此,曾國藩是有切身體會的。我們知道,清代的八旗和綠營是國家的經制兵,而湘軍是另一外一個陣營。八旗、綠營都想拉攏湘軍將領為己用,尤其是湘軍就要打下金陵時。

比如李元度在徽州打了一個大敗仗,他感到無臉見江東父老,也不好向曾國藩交差。正在這時,浙江巡撫王有齡給李元度寫信說,你到我這裡來,我給你加官晉爵。曾國藩於是讓李鴻章寫奏疏,把李元度革職,永遠不能再用。李鴻章因為這件事與曾國藩有不同的意見,暫時離開了曾國藩。

後來王有齡因為李元度沿途中召集了一些人,中間又打了幾次小勝仗,就向清政府奏請,不但取消了李元度的革職處分,還要給他官升一級。這使得曾國藩非常憤怒,他不能讓李元度從他的湘軍陣營中分裂出去,如果任憑這樣下去,就會對其他人形成示範效應:其他將領就會意識到,即便在湘軍這裡打了敗仗,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提拔,而且提拔得更快。

所以曾國藩第二次給朝廷上疏,說不能用李元度。結果李元度被革職,永不敘用。直到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才說,自己一生當中對不起三個人,其中就有李元度。那個時候為了維繫湘軍內部的統一,不讓別人插手,把他的人才從陣營中分裂出去,他連自己平生不忘的人都能下得了手。

禁止另立門戶,最顯著的例子還是總兵陳由立。同治元年,河南巡撫鄭元善兩次給曾國藩寫信,希望調陳由立進入河南防守,並答應給予優厚待遇。

曾國藩予以拒絕,他對鄭元善說:前次嚴樹森想調往河南,鮑超因防衛吃緊留下,隨即陳由立因病請假,在離營四十裡的地方治病,但後來竟然離開隊伍,還將餘大勝等幾十人帶走,我即將上奏嚴厲制裁他。論他的平日戰守,也僅僅是個中才,而此次如此行動,實在出情理之外,你要調他,實在難以允從。

同治元年五月三十日,曾國藩再次給鄭元善寫信,他說:得知陳由立已經到了你那裡,並派他到湖南招募人。我豈能不顧大局,吝惜一將!難以遵從的是,此人從勇丁升到總兵,長久隸屬鮑超,待之情誼甚厚。但他不問事情緩急,一聽到調到河南令下,立即託病告假養病,並帶走三十多人。

又說:當時正攻青陽,不遵奏留之旨,而又陰懷跋扈之心,情理實在難以容忍。如果僅僅不忠誠於安徽,倘能有益於河南,海內一家,何防楚才晉用。但觀人者恆在出處進退之際,選將者最忌浮華取巧之流,以夙昔所依附,功名所從出,一旦視若弁髦,則中道相從者又安能保其晚節不渝。且近來用兵連十餘省,倘相率效尤,流弊滋多,再三躊躇,於十七日具疏嚴劾,請撤去其募勇差事。

曾國藩隨即向朝廷上奏,嚴厲參劾陳由立。又給毛鴻賓寫信,告訴他陳由立逃奔河南,回湖南招募勇丁,閣下應立即令他停招,並派人押解到我這裡。此風一開,各處軍紀都會廢弛,所關極大,我不能不嚴厲懲辦。

曾國藩還給督辦河南團練的毛昶熙寫了與鄭元善同樣內容的信,又將此事處理的結果遍告各位。當他得知陳由立帶走的餘大勝可能到了左宗棠那裡時,立即給左宗棠寫信,讓他派人押到他這裡,使得法令得行。

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疏中提出:「軍營上下相與之際,為主帥以不蔽賢、不爭功為第一美德,為偏將者以不陵上、不虐民為第一美德。陳由立這樣的浮滑之人,輕易背叛安徽,豈能有益於河南?」朝廷當即批准,將陳由立等革職,永不敘用。

相關焦點

  • 解讀:曾國藩湘軍編制,營、哨、隊各有多少人?
    綠營、八旗的糟糕情況,都讓曾國藩對自己的練兵方式,更為執著。在他看來,組建軍隊應該先招募將領,再招募士兵。對於將領、幕僚的人選,曾國藩側重文人。但也並非全是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儒生,還有許多都是對西方文化有很深了解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李善蘭,如數學極有研究,在這一領域有一定建樹,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數學的先驅。
  • 曾國藩如果反清能成功嗎?
    如果曾國藩起兵反清,那可能他的下場比洪秀全好不到哪裡去,唯一的結果就是死的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曾國藩雖然創建了湘軍,但並不能說湘軍就是他的「曾家軍」,湘軍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能夠完全服從他的指揮,如果曾國藩舉起反清的大旗,說不定湘軍內部就會有人反對他。
  • 英法聯軍入京,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臺,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 天京城被曾國藩攻破,洪秀全的下場究竟有多悽慘?真相難以置信
    天國雖然興盛,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被當時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和李鴻章率領的淮軍聯合剿滅。太平天國當時的首都天京,在城破之時城內已經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靠著吃草度日。而天京城裡最高的統治機構,洪秀全的府邸裡早已沒有全盛時期的那份鶯歌燕舞,全城上下,包括府邸內的所有人,處於一種大難來臨時的感覺。
  • 湘軍與湘菜: 「一品宰相」曾國藩的樸素飲食觀
    曾國藩 在「曾左彭胡」為代表的湘軍人物中,為首的曾國藩出身農家,從小粗茶淡飯、蔬食自甘,主張少食、素食、清淡。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曾公陋室勤儉奉公 曾國藩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肉湯燉蔬菜 湘軍軍營中,一般只供應白米飯,人人腰間系一竹筒,內放油辣椒,就餐時倒一點在飯裡,便算有了送飯的菜。
  • 湘軍創建伊始,曾國藩給皇上的奏摺,玩了一個移花接木的文字遊戲
    就在這個決定帝國生死存亡的時刻,一支來自湖南的地方軍一戰得名、迅速崛起,人們稱其為「湘軍」。這支地方軍,歷經了11年的殊死徵戰,最終剿滅了這場農民起義,改寫了中國一段歷史。「湘軍」,在小編腦子裡大名鼎鼎,可是又撲朔迷離。小編記得作家流沙河的《可怕的曾國藩》裡有這樣一句話:厲害啊,曾國藩這個人。
  • 湘軍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誰對晚清的功勞更大?
    下面我們就從不同方面來比較一下,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的創立者李鴻章,到底誰強誰弱?一、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功勞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持續了14年,曾國藩的湘軍就是為了打太平軍而創立,湘軍和太平軍的戰鬥就持續了13年。
  • 慈禧太后只用兩個字,就瓦解了曾國藩的四十萬湘軍,手段太高明了
    在進入金陵後,曾國藩、曾國荃也在尋找傳說中的寶藏,可找遍了整個城市,也沒發現寶藏的蹤跡。原來,早在城破之時,太平軍早將天王洪秀全的財物洗劫一空,逃之夭夭了。曾國藩如實奏報,說根本沒有財寶。眾所周知,湘軍搶掠成性,怎麼能將到手的財寶交出來呢?慈禧接到曾國藩的回奏後,雖然十分氣憤,可也無可奈何。
  • 湘軍攻佔天京,九弟在曾國藩手心寫了一個字,把他嚇得直冒冷汗!
    想當年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攻入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國滅亡。不得不說,這曾國藩引領的湘軍,確實為大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戰之後,曾國藩是被封為侯爵,他的九弟曾國荃也因為一直身處在最前線,也被賜為伯爵。
  • 曾國藩為什麼這麼恨洪秀全?連他的屍體都不放過,他們有私仇嗎?
    在那個時候清政府看到太平軍的實力太強了,所以非常的害怕,當時鹹豐帝就急忙讓大臣們想對敵之策,那個時候有人建議鹹豐帝用曾國藩去對付太平軍,這個建議不錯,被接受了。從此清朝有了一隻實力比較強的軍隊,這支軍隊就是湘軍,湘軍極大的打擊了太平軍,而湘軍的領導者就是曾國藩。
  • 曾國藩:見風使舵的人,能風光一時卻下場悽涼,總有後悔的時候
    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如此精明的一個人,也在他40歲的時候,栽了一個跟頭,而且,差點冤死在刑部大牢中。不過,從這件事上,曾國藩也發現了官場上形形色色的人,往往都戴著面具生活,並終於明白,見風使舵的人,即使能風光一時,但下場都比較悽涼,總有後悔的時候。
  • 曾國藩的最高官位,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湘軍雖作為地方軍隊,無法與國家軍隊相提並論,但在曾國藩的管理下已與正規國家軍隊一般,且這支軍隊僅受曾國藩號令等同於他自己的私軍,想要攻破城門簡直易如反掌。湘軍部隊攻破太平軍團後,慈禧此時喜憂參半。太平軍團作為清朝的一大阻礙,被攻破自然是件大喜之事,但慈禧多疑的性格,自然也能看得出湘軍的強大。如若湘軍的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她自然不會有此困惑。可問題的關鍵是湘軍的兵權牢牢掌握在曾國藩的手中,此時的曾國藩在慈禧眼中不僅是功臣更是棘手的麻煩。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特別是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也沒有任何的反抗,他真的不怕清朝滅亡嗎?其實英法聯軍在最初登陸的時候,蒙古馬隊就曾進行過反擊。陣陣馬聲和咆哮,看似聲勢浩大,殊不知在列強眼中也只是一個移動的活靶子。英法聯軍只需要只需要揮舞手中的戰刀,這些所謂的清兵就會在炮彈中倒下。在國內橫行無比,可如今看起來更是可憐的代名詞。
  • 洪秀全墳墓被挖,屍體被曾國藩焚燒,李秀成一句話說出了原因
    文/小冷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失守,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攻佔了天京城,這些清軍在天京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許多的平民老百姓被殺,李秀成、洪仁軒被捕。,但是,太平軍中的一個宮女告密,曾國藩得知了洪秀全的墳墓所在地,於是,曾國藩下令將其墳墓掘開,曾國藩看到了這樣的一番景象---「鬍鬚微白可數,頭禿無發,左臂股左膀尚有肉,遍身用黃緞繡龍袍包裹。」
  • 湘軍第一悍將:曾國荃,「曾剃頭」寵愛有加,結局卻有一絲落寞
    眾所周知,曾國藩一手創建的湘軍,歷經無數慘烈戰役,最終一舉攻下天京,為搖搖欲墜的腐朽清朝又續命了幾十年。而在湘軍眾多悍將中,曾國藩其弟曾國荃的地位可以說是舉重輕足,這可並不是因為他是曾國藩弟弟這一特殊身份,而就是論戰功,曾國荃也是讓眾人所信服的湘軍第一悍將。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湘軍之父」羅澤南
    民國《湘學略》評價說:「湖南之盛,始於湘軍,湘軍之將,多事羅山。」曾國藩也稱:「兵事起,湘中書生多拯大難、立勳名,大率公(羅)弟子也。」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北犯湖南,經湘鄉知縣朱孫詒委託,羅澤南與弟子王鑫在家鄉練團募勇,投筆從戎,王鑫和李續賓、李續宜兄弟成為最早的一批老湘軍骨幹。
  • 「屢敗屢戰」的曾國藩,為何備受後世推崇?
    考7次才中秀才曾國藩天資愚鈍,用現今的話說,他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好在他能吃苦,也夠努力。古有愚公移山,曾國藩便效仿愚公讀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不貪多不求快,不弄明白絕不罷休。他曾在家書中寫道:「餘於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 曾國藩:熟記3句「識人術」口訣,一眼就能認出粗人、出人、奸人
    曾國藩近些年來,曾國藩作為清末重要官員和歷史名人而聞名全國。在政治、軍事、文學、教育等諸多領域,他都作出過巨大貢獻。六歲上學,三十歲立志當聖毛澤東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並非因為他有特殊的才能,而是因為他一生崇尚艱苦奮鬥。
  • 稱霸晚清的湘軍其實清朝根本叫不動?統御江南的湘軍太強了
    要知道湘軍由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組建,而它的出現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從太平天國之亂中崛起的湘軍是一支在近代中國史上赫赫有名的軍隊,他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朝。後來重臣左宗棠又帶領湘軍從侵略者手中奪回了新疆。湘軍可以說是清朝的救世主。
  • 如果曾國藩聽取弟弟曾國荃建議,起兵造反大清王朝,會怎麼樣?
    曾國藩在剿滅了洪秀全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勸他格局稱王,這其中有他的弟弟、部將、幕僚等等人,其中表現最激烈的就是號稱「揮金如土,殺人如麻」的曾國荃,他帶著湘軍的驕兵悍將們把曾國藩堵在房間裡,意圖上演「黃袍加身」的戲碼。曾國藩思慮良久之後,送給大家兩句詩: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