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城「瞰」瓷】陶藝人,助燃產業薪火

2020-12-22 騰訊網

回眸往事,千年窯火、百年輝煌的醴陵窯,歷史風雲一幕幕重現。鄉間小路,熊希齡身披赴日考察的風雲,腳踩醴陵的瓷土,手捧振興醴陵瓷業的藍圖,誓言重振醴陵瓷業;幾經輾轉,醴陵瓷業學堂最早的「高才生」吳壽祺重新「出山」,把瀕臨失傳的釉下五彩瓷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

歲月遠去,繼往開來。

在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陶瓷廣場上,熊希齡的雕像靜靜佇立。迎著他殷切的目光,一位位專業大師,走進傳道解惑的課堂;一群群意氣風發的學子,仔細聆聽。醴陵陶瓷產業,是薪火相傳之路,一群陶藝人,讓陶瓷產業之火,越燃越旺。

▲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本組圖源「醴陵發布」)

立足發展出臺政策,搭建平臺,讓專業人才「新生力量」源源不斷,醴陵陶瓷產業世代交替不懈奮進,瓷城正以銳意創新的思維、放眼世界的胸懷,打造釉下五彩瓷新天地。

繼往開來,陶藝大師擔綱

一筆一畫,細細勾勒,瓷器上「開」出一朵朵清新雅致的花。9月12日下午,在醴泉窯藝陶瓷有限公司的瓷藝創作室裡,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黃小玲正在聚精會神地創作,準備今年湖南(醴陵)瓷博會的參展作品。

醴陵釉下綠彩溫潤玉潔,恬靜素美,是民國初期較為普遍的釉下彩裝飾。新中國成立後,醴陵恢復了釉下五彩傳統工藝,由於顏料和制瓷工藝的改革,這一傳統裝飾藝術逐漸失傳斷線。經過近10年的潛心研究和上百次的反覆試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永平終於成功研製出高溫釉下傳統綠彩顏料,並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一路走來,醴陵瓷業幾起幾落,其背後原因是人才的凋零或興盛。

1905年湖南瓷業學堂創辦後,專門聘請了日本、景德鎮等地的制瓷技師及國內書畫界名家授課,此後幾經戰亂波折,瓷業學堂至1924年改為湖南模範窯業工場,培養了千餘名「種子人才」。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該市僅7家瓷廠勉強維持生產,數千名工人失業,醴陵瓷藝幾近失傳。上世紀五十年代,醴陵大力培養和吸收外來人才,意圖振興瓷業,通過培訓藝徒、舉辦訓練班等方式,將瀕臨失傳的釉下五彩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從湖南師範大學專門引進8名大學生,投身醴陵瓷業發展,這些人後來成長為國家級或省級陶瓷藝術大師,成為醴陵瓷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目前,醴陵陶瓷產業有國大師25名、省大師139名,他們研發、傳承釉下五彩技藝,挺起了醴陵陶瓷產業的發展脊梁。

開辦大學,培養新生力量

現代藝術風格與古典韻味完美相融,作品的技型設計都極具個性,在創意上可謂「百花齊放」。9月22日,記者走進醴陵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立刻被學生的作品所吸引。

▲醴陵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

在學校陶瓷煙花實訓大樓,不僅有陶瓷專業學生實訓基地、陶瓷大師創作室及培訓中心和大型學術報告廳,還有學生創業工作室。立足地方產業發展,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的陶瓷工藝、花炮生產與管理兩個專業成為國家級地方特色專業。

「當初沒有留在大城市,返鄉工作,看中的是在醴陵能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9月23日下午,在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畢業於中國美院的青年教師王亞奇說。

瓷器產業在發展,人才需求在增大,醴陵每年需新增技術人員1000餘人,新增高級工人6000餘人。按照打造千億產業集群的目標,醴陵需要高精尖陶瓷人才2萬至5萬名。

2019年12月,醴陵市與湖南工業大學攜手,在湖南輕工高級技工學校現有辦學基礎上,組建了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規劃在校生規模10000人,依託現有本科專業開設陶瓷類專業方向。

據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院長易小斌介紹,學院聘請了36名國家級、省級陶瓷藝術大師及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學校客座教授,擔任部分實踐教學任務,並遴選了11名客座教授作為碩士生兼職導師。為推進辦學國際化,與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達成共識,計劃實現師生交流,科研合作,採用「3+1+1」模式合作辦學。

依託高水平學科和特色專業群,醴陵著力培養專業人才「新生力量」,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成為先進陶瓷產業的人才「蓄水池」、創新「動力源」和發展「伺服器」,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柔性引才,壯大專業團隊

走進湖南湘瓷實業有限公司展廳,經典紅色陶瓷、黃色地琺瑯彩和佛彩瓷,品種多樣,讓人目不暇接。「近年來,我們通過『柔性引才』,與故宮博物院、清華美院等單位開展戰路合作,加強產品研發,豐富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湘瓷實業相關負責人說,依託強大的人才團隊,2015年該公司註冊「湘瓷」商標,目前擁有發明專利33項,外觀設計專利近百項。

醴陵市加強產學研合作,通過「柔性引才」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在政策上「發力」,出臺」陶瓷十條、「雙創十條」等措施,設立創業專項扶持基金,提供多渠道融資支持,打造平臺孵化器,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為陶瓷人才集聚提供政策支撐和優質服務。

聊起醴陵陶瓷人才,繞不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該所前身是湖南瓷業學堂,培育出了以吳壽祺等為代表的一批工藝大師。這些大師們既培養出大批人才,又通過科學研究和挖掘創新,推動了醴陵窯及釉下五彩瓷器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醴陵作為中國瓷都的地位。

今年6月,陶瓷研究所整體成建制劃歸醴陵市管理。對於未來陶瓷研究所的發展,醴陵市副市長唐寧有著清晰的思路:「努力建設國內一流、集研檢產學遊於一體、開放式的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一批一流的基礎研究學科,匯聚一批頂尖的技術研發團隊,支撐引領醴陵陶瓷產業集群發展。」

一群陶藝人,篳路藍縷,創造了醴陵瓷輝煌的歷史;更多陶藝人,傳承創新,繪製醴陵瓷更加璀璨奪目的未來。

END

覺得內容不錯的話

請給小編點個「好看」!~愛你哦

來源:株洲日報記者 張潔

通訊員/彭麗娜 陳君 湯志勳

編輯:周雪

審核:劉麗平 張欲曉 李苗

相關焦點

  • 五彩瓷,綻放絕美芳華
    五彩瓷,綻放絕美芳華醴陵全景醴陵瓷谷湘贛門戶,山水洲城。瓷城醴陵,是一座兩千餘年文明交相輝映的湘東門戶之地,孕育了獨特的文明光輝。「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釉下五彩瓷,更成為醴陵享譽中外的亮麗名片。
  • 五彩瓷,綻放絕美芳華_社會新聞_新聞中心_懷化新聞網
    瓷城醴陵,是一座兩千餘年文明交相輝映的湘東門戶之地,孕育了獨特的文明光輝。「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釉下五彩瓷,更成為醴陵享譽中外的亮麗名片。在醴陵陶瓷博物館,從漢代陶俑到晉墓陶罐,從扁豆雙禽瓶、五彩鳳尾尊到人民大會堂專用瓷、國家宴會瓷、國家禮品瓷,館內陳列著歷代醴陵陶瓷精品名品,濃縮了醴陵陶瓷產業綿延千年的輝煌歷程。
  • 臺灣苗慄陶藝人培工作坊 傳承制陶技藝展成果
    華夏經緯網11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苗慄縣為臺灣傳統陶製品之重鎮,富含苗慄地方特色及傳統文化,因此孕育出眾多技藝精湛陶藝工作者,苗慄縣文化部門傳承苗慄縣制陶傳統技法及延續陶藝文化產業,透過「陶藝人培工作坊」培育人才,將技藝不斷地傳承,即日起至12月1日在苗慄陶瓷博物館展出學員作品
  • 法藍瓷——臺灣創意產業之美
    畫家梵谷的名作《向日葵》,被法藍瓷進行了可感可觸的再創造,令收藏者愛不釋手。    一家餐館有可能隱藏著一段唯美的故事,一塊糕餅或許就述說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從誠品書店的通宵夜讀,到淡水街頭藝人的低聲吟唱;從南投特色的汽車旅館,到臺南的古蹟巡禮;從高雄眷村文化館的歷史訴說,到桃園兩蔣文化園的神秘色彩……歷經多年的發展,從北臺灣到南臺灣,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各自都有標誌性的代表事物和產業化行銷模式,已經得到成熟的發展。但是,大陸讀者對臺灣的文化創意之美知之甚少。
  • 地理標誌文化:中國地理標誌保護、釉下五彩瓷原產地國瓷醴陵瓷器
    1910年(宣統二年),醴陵瓷參加南洋勸業會榮獲第一等之奏獎。1911年,參加義大利都朗博覽會,醴陵瓷獲得最優獎。1915年,醴陵瓷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牌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景德鎮瓷受阻,而醴陵瓷暢銷。到40年時,醴陵瓷業還增加了46家工場由77個增加到133個。全縣年產量達10萬擔。
  • 人才助力茶瓷香三大產業融合 擦出別樣火花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當前,新時代的德化制瓷、永春制香、安溪制茶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近年來,泉州市充分發揮非遺人才優勢,傳承發展茶葉、藤鐵、竹編、香、陶瓷、石雕等非遺傳統工藝,形成可持續發展產業,逐步打造安溪鐵觀音、藤鐵、永春香道、德化陶瓷等特色區域品牌,帶動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的產業價值。
  • 福建安溪:人才助力茶瓷香三大產業融合擦出別樣火花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當前,新時代的德化制瓷、永春制香、安溪制茶依舊煥發著勃勃生機。  近年來,泉州市充分發揮非遺人才優勢,傳承發展茶葉、藤鐵、竹編、香、陶瓷、石雕等非遺傳統工藝,形成可持續發展產業,逐步打造安溪鐵觀音、藤鐵、永春香道、德化陶瓷等特色區域品牌,帶動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的產業價值。
  • 醴陵民國瓷業改革:攻苦食啖的實業精神,破除當今瓷業窠臼方法論
    世人皆知「瓷都」景德鎮,自宋起輝煌千年;卻不知還有「瓷城」醴陵,在清末民初的短短二十年間,便「可與景鎮之瓷後先輝映」。高瞻遠矚的中國第一代實業家,為了「瓷城」的崛起,拋家舍業,攻苦食啖,譜寫了清末民初最動人的民族樂章。
  • 大師話醴瓷 「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淥江書院開講
    9日下午,「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大師開講暨淥江講壇·建宸大課堂第三講在湖南醴陵淥江書院五賢堂內舉行。紅網時刻9月9日訊(記者 蔡娟 石凌煒 宋沛珊 攝影 陳杰)初秋時節,暑氣尚未褪去,一場大師雲集、縱論古今的陶瓷藝術與思想盛宴,在淥江之畔如約登場。
  • 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
    2020年12月5日上午, 薪火相傳全球華人漢字書寫倡議八周年紀念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中心主辦、盛世融源集團有限公司、盛世融源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 在家吃飯也要吃出五星級餐館的感覺——御蟬骨質瓷餐具套裝簡評
    美味佳餚新鮮出爐,送給老婆一套合適的餐具來換美味佳餚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不神瞰君弄了一個御蟬骨質瓷餐具14件套,一起來看看!整體包裝採用了小米系簡約風,正面為產品名稱及產品平面圖,右上角為銷售平臺。背面介紹了14件套中包含的餐具數量,小馬戈4隻、8.1寸深盤3隻、13寸魚盤1隻、5.1寸碗4隻、7寸碗2隻,還附上了產品尺寸及重量。
  • 全球產能**大陶瓷生產基地 日用瓷、工藝瓷、衛浴三足鼎立
    日用瓷、工藝瓷、衛浴三足鼎立  潮州早已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陶瓷產業基地,也是一種典型的產業集群現象。其產業規模的形成,不僅可以促進產業內部的分工合作,同時還將有利於技術、信息、人才、原材料等各項配套成本的降低,進而構成一種區域品牌的對外競爭力。從生產規模來看,潮州是目前全球產能**大的一個陶瓷生產基地。
  • 國宴瓷吸引世界目光 國瓷永豐源董事長:傳承是最好孝道
    原標題:國宴瓷吸引世界目光 國瓷永豐源董事長劉權輝:傳承是最好孝道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日前,中印兩國領導人在湖北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期間使用的「先生瓷 東湖之光」「金蘭之友」「先生瓷 四海昇平」等三套茶餐具吸引了世界目光,展現出中國當代瓷器的獨特氣質和魅力。 這三款精美茶餐具有何寓意,承載了怎樣的企業精神?制瓷企業如何突破創新,在傳承中發展?近日,光明網記者專訪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紅釉彩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深圳國瓷永豐源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權輝。
  • 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
    法藍瓷從此迅速攻佔世界各地百貨精品櫥窗,改變百年來陶瓷產業由歐洲名窯獨領風騷的歷史。 法藍瓷的品牌繼承了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融合了道家與儒家的美學精髓,富有東方哲學氣息,蘊含無限人文風情。瓷器是中國老祖宗的偉大發明,藉由復興瓷藝術來傳承前人對美學的深刻體驗,是法藍瓷的信仰,創造出具代表行的當代風格,更是法藍瓷的使命。法藍瓷的作品製作於世界最古老的瓷都「景德鎮」,承襲了最純正的傳統技術,並以大自然為創作主題,藉由設計師巧妙的眼光,傳遞東方人師法大自然,悠遊天地間的哲學思想。
  • 南京高淳首辦國瓷發展論壇,曾獨家承制APEC峰會晚宴用瓷
    因大閘蟹聞名的南京高淳,同樣因國瓷名滿天下。論壇現場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新網12月22日,首屆中國國瓷發展論壇在南京市高淳區舉辦,「中國日用陶瓷設計中心華東分中心」也同時在高淳掛牌。2014年,高淳陶瓷獨家承制了北京APEC峰會招待晚宴用瓷,打造出「盛世如意」琺瑯彩國宴用瓷。此後,高淳陶瓷還獨家承制了「絲路國宴」國宴餐瓷,呈現於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午餐宴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今年已是高淳陶瓷創業的整整第60年。
  • 天津凌晨新增4例確診,瞰海軒升級高風險
    11月20日凌晨,天津新增4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均為東疆港區瞰海軒小區居住者,其中有3人為一家三口。從11月10日至今,瞰海軒小區已出現8名患者,天津市防控指揮部決定將其劃定為高風險地區。11月18日,天津東疆港區瞰海軒小區調整為中風險地區,按照天津市疫情防控強化措施,對該小區居民再次進行核酸檢測和血清學抗體檢測。11月19日,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血清學抗體檢測結果為陰性。
  • 陳立恆——景德鎮法藍瓷實業有限公司總裁
    陳總裁也是我見過最懂得將文化「產業化」的人士,他常說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套經得起考驗的價值觀,才能創造出來令人想要追隨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陳立恆先生以他的智能和努力,把瓷的文化做成了當代的文化品牌,並在世界範圍內做出了有效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