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往事,千年窯火、百年輝煌的醴陵窯,歷史風雲一幕幕重現。鄉間小路,熊希齡身披赴日考察的風雲,腳踩醴陵的瓷土,手捧振興醴陵瓷業的藍圖,誓言重振醴陵瓷業;幾經輾轉,醴陵瓷業學堂最早的「高才生」吳壽祺重新「出山」,把瀕臨失傳的釉下五彩瓷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
歲月遠去,繼往開來。
在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陶瓷廣場上,熊希齡的雕像靜靜佇立。迎著他殷切的目光,一位位專業大師,走進傳道解惑的課堂;一群群意氣風發的學子,仔細聆聽。醴陵陶瓷產業,是薪火相傳之路,一群陶藝人,讓陶瓷產業之火,越燃越旺。
▲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本組圖源「醴陵發布」)
立足發展出臺政策,搭建平臺,讓專業人才「新生力量」源源不斷,醴陵陶瓷產業世代交替不懈奮進,瓷城正以銳意創新的思維、放眼世界的胸懷,打造釉下五彩瓷新天地。
繼往開來,陶藝大師擔綱
一筆一畫,細細勾勒,瓷器上「開」出一朵朵清新雅致的花。9月12日下午,在醴泉窯藝陶瓷有限公司的瓷藝創作室裡,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黃小玲正在聚精會神地創作,準備今年湖南(醴陵)瓷博會的參展作品。
醴陵釉下綠彩溫潤玉潔,恬靜素美,是民國初期較為普遍的釉下彩裝飾。新中國成立後,醴陵恢復了釉下五彩傳統工藝,由於顏料和制瓷工藝的改革,這一傳統裝飾藝術逐漸失傳斷線。經過近10年的潛心研究和上百次的反覆試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永平終於成功研製出高溫釉下傳統綠彩顏料,並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一路走來,醴陵瓷業幾起幾落,其背後原因是人才的凋零或興盛。
1905年湖南瓷業學堂創辦後,專門聘請了日本、景德鎮等地的制瓷技師及國內書畫界名家授課,此後幾經戰亂波折,瓷業學堂至1924年改為湖南模範窯業工場,培養了千餘名「種子人才」。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初,該市僅7家瓷廠勉強維持生產,數千名工人失業,醴陵瓷藝幾近失傳。上世紀五十年代,醴陵大力培養和吸收外來人才,意圖振興瓷業,通過培訓藝徒、舉辦訓練班等方式,將瀕臨失傳的釉下五彩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從湖南師範大學專門引進8名大學生,投身醴陵瓷業發展,這些人後來成長為國家級或省級陶瓷藝術大師,成為醴陵瓷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目前,醴陵陶瓷產業有國大師25名、省大師139名,他們研發、傳承釉下五彩技藝,挺起了醴陵陶瓷產業的發展脊梁。
開辦大學,培養新生力量
現代藝術風格與古典韻味完美相融,作品的技型設計都極具個性,在創意上可謂「百花齊放」。9月22日,記者走進醴陵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立刻被學生的作品所吸引。
▲醴陵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
在學校陶瓷煙花實訓大樓,不僅有陶瓷專業學生實訓基地、陶瓷大師創作室及培訓中心和大型學術報告廳,還有學生創業工作室。立足地方產業發展,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的陶瓷工藝、花炮生產與管理兩個專業成為國家級地方特色專業。
「當初沒有留在大城市,返鄉工作,看中的是在醴陵能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9月23日下午,在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畢業於中國美院的青年教師王亞奇說。
瓷器產業在發展,人才需求在增大,醴陵每年需新增技術人員1000餘人,新增高級工人6000餘人。按照打造千億產業集群的目標,醴陵需要高精尖陶瓷人才2萬至5萬名。
2019年12月,醴陵市與湖南工業大學攜手,在湖南輕工高級技工學校現有辦學基礎上,組建了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規劃在校生規模10000人,依託現有本科專業開設陶瓷類專業方向。
據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院長易小斌介紹,學院聘請了36名國家級、省級陶瓷藝術大師及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學校客座教授,擔任部分實踐教學任務,並遴選了11名客座教授作為碩士生兼職導師。為推進辦學國際化,與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達成共識,計劃實現師生交流,科研合作,採用「3+1+1」模式合作辦學。
依託高水平學科和特色專業群,醴陵著力培養專業人才「新生力量」,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成為先進陶瓷產業的人才「蓄水池」、創新「動力源」和發展「伺服器」,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柔性引才,壯大專業團隊
走進湖南湘瓷實業有限公司展廳,經典紅色陶瓷、黃色地琺瑯彩和佛彩瓷,品種多樣,讓人目不暇接。「近年來,我們通過『柔性引才』,與故宮博物院、清華美院等單位開展戰路合作,加強產品研發,豐富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湘瓷實業相關負責人說,依託強大的人才團隊,2015年該公司註冊「湘瓷」商標,目前擁有發明專利33項,外觀設計專利近百項。
醴陵市加強產學研合作,通過「柔性引才」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在政策上「發力」,出臺」陶瓷十條、「雙創十條」等措施,設立創業專項扶持基金,提供多渠道融資支持,打造平臺孵化器,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為陶瓷人才集聚提供政策支撐和優質服務。
聊起醴陵陶瓷人才,繞不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該所前身是湖南瓷業學堂,培育出了以吳壽祺等為代表的一批工藝大師。這些大師們既培養出大批人才,又通過科學研究和挖掘創新,推動了醴陵窯及釉下五彩瓷器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醴陵作為中國瓷都的地位。
今年6月,陶瓷研究所整體成建制劃歸醴陵市管理。對於未來陶瓷研究所的發展,醴陵市副市長唐寧有著清晰的思路:「努力建設國內一流、集研檢產學遊於一體、開放式的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一批一流的基礎研究學科,匯聚一批頂尖的技術研發團隊,支撐引領醴陵陶瓷產業集群發展。」
一群陶藝人,篳路藍縷,創造了醴陵瓷輝煌的歷史;更多陶藝人,傳承創新,繪製醴陵瓷更加璀璨奪目的未來。
END
覺得內容不錯的話
請給小編點個「好看」!~愛你哦
來源:株洲日報記者 張潔
通訊員/彭麗娜 陳君 湯志勳
編輯:周雪
審核:劉麗平 張欲曉 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