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啃過的玉米杆,
變成了「利咽候,強筋胃,息風養血,大補脾陰」的「復脈湯」!
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
甘蔗的療效,最早紀錄在魏晉的醫藥文獻中。
唐朝官宦人家,已懂得用甘蔗汁來緩解腸胃飽脹不適。
《隨息居飲食譜》裡說,甘蔗榨漿名為天然復脈湯,利咽候,強筋胃,息風養血,大補脾陰。
甘蔗萊菔湯早在三國時期,曹丕就在《典論》中談到甘蔗與酒。
酒酣耳熱,方食幹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甘蔗用於解酒的記載源自南宋食譜《山家清供》裡的萊菔湯。取其「蔗能化酒、蘆菔能化食也。」二者同用,可奏清熱除煩、解酒毒和化食下氣之效。用於酒食過度,煩熱面赤,嘔逆少食。
甘蔗200g,鮮蘿蔔150g。切碎,加水煮至蘿蔔爛熟,去渣取汁,隨量服用。
甘蔗生薑汁
此方源自《梅師集驗方》。用蔗汁益胃和中,生薑下氣止嘔。蔗汁雖寒,薑汁雖溫,但合用則性較平和。
用於陰液不足,胃氣上逆,反胃嘔吐,或噎膈飲食不下。
酒後噁心嘔逆嚴重,胃氣上逆,可以用甘蔗250g生薑15g,別切碎,略搗絞汁,和勻服用,也可以直接煮水喝。
甘蔗羊肉湯
羊肉湯,加點甘蔗都能夠平衡羊肉的燥性。
陰虛火旺、內熱重的人吃了不容易上火。
甘蔗中的甜可以調味,膳食纖維可吸附湯中的油脂和鹽分。
蔗漿小米粥
此方是在《董氏方》裡關於「蔗漿梁米粥」的基礎上改進而來。
冬日天氣乾燥,體內津液不足,肺氣不能正常宣發和肅降,很多孩子的咳嗽會加重並綿延。有些甚至能持續整個冬天。
這種咳嗽以乾咳為主,無痰或者少痰,同時咽喉也會很乾癢。 甘蔗益胃生津、潤肺燥,小米益脾胃,用甘蔗500g,切碎略搗,絞取汁液,加小米60g,加水適量,煮成稀粥給孩子吃。
對孩子煩熱咳嗽,咽喉不利的情況有很大的改善。
而原方裡用到的慄米(青梁米),可用於脾肺不足,陰虛肺燥,煩熱咳嗽,咽喉不利的症狀。
不同的甘蔗,食療功效有所差別
▼
皮色青黃的甘蔗,有清熱之效,尤其擅長解肺熱和腸胃熱,但脾胃虛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
皮色深紫近黑的甘蔗,性質溫和滋補,能充飢、止咳、健胃,補充體力,但喉痛熱盛者不要吃。
此外,甘蔗糖分高,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的人,要慎食。
紅心甘蔗更甜?
假的,還有毒
▼
甘蔗黴變是因為受到溫度溼度影響而感染到「節菱孢黴菌」進而引發的變質。
這種黴菌產生的毒素「3-硝基丙酸」,
0.5克就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視力模糊等中毒反應。
重度中毒會肢體抽搐、腦部水腫、肺水腫,甚至導致呼吸衰竭和死亡。
市場上的「紅心甘蔗」,
就是甘蔗發生黴變之後的外在表徵。
另外,黴變的甘蔗去掉黴變部位也不能再食用。
甘蔗是越冷越甜的,也是越熬越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