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蠢話之一,要學好語文就要多讀書

2020-12-11 可讀一二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讓孩子多讀書。可是,很多家長,還有語文老師感到困惑的是,孩子在拼命多讀書,書讀了不少,可為什麼語文成績還是不好?

閱讀是學習之母,多讀書,是提高語文成績的不二法門。要求孩子多讀書,應該是抓住了提高語文素養的根本。

說起來,真是風流水輪流轉。記得我小時候讀上學的時候,很多父母將孩子讀課外書視為洪水猛獸一般,堅信孩子讀課外書肯定會耽誤學習。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個很常見的託詞,就是給讀課外書耽誤了。現在呢,家長是把課外書視若至寶,巴不得孩子多讀書,堅信孩子多讀書一定會有好成績。看到孩子玩手機,就如臨大敵一般心生恐懼;看到孩子讀書,則鼓勵有加心生歡喜。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個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給手機耽誤了。

於是乎,老師要給孩子開出一大串的書單目錄,家長要不斷給孩子買書,家有讀書郎的家庭,家裡都有一大堆的書。為了讓孩子讀書,有些老師還規定了家庭閱讀的具體時間,甚至還需要拍照打卡。為了引導孩子熱愛閱讀,還要搞親子閱讀,讓家長與孩子共讀。這真是陪太子讀書,用心良苦。一些愛顯擺的家長,往往還會把孩子讀書的照片視頻發朋友圈,忍不住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多麼的熱愛學習。

問題是,現在不少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合力引導或強逼之下,書讀了不少,可是學習成績還是不好,甚至,連語文成績也不好。

孩子書讀了不少,為什麼語文成績還是不好呢?

這,多讀書,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多讀書,讀多少書才算多讀書?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說得清道得明。千萬不能去問題語文老師。語文老師雖然會經常把多讀書掛在嘴邊。但對於到底讀多少書才算多讀書,肯定也是說不當清楚的。你要去問語文老師,那語文老師會認為你在跟他抬槓,可能會跟你急。

另外,多讀書是從數量上來說的。讀書一味追求數量,肯定也成問題。

莊子有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任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學生也是如此。而知識是無限的,書也是浩如煙海沒有限量的。以有限的時間,去追逐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時間有限,書卻是浩如煙海,強調「多讀書」,當然是危險的。

時間有限,書海無涯,強調「多讀書」,顯然很荒唐。

當然,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似乎是說,多讀書,就一定能夠寫出好文章。要知道,杜甫也說過:白也詩無敵,飄然若不群。杜甫確實讀過很多書,但李白讀書不多啊,基本就是靠熟讀兩本書打天下,一本是《史記》一本是《離騷》,再多的話,還讀過一些古樂府。

杜甫可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你只是把書讀破,浪費了森林資源。就像「李白鬥酒詩百篇」,而你喝酒只是把自己喝成一個醉漢,一句詩也寫不出。

學語文,當然需要有一量的閱讀量。不讀課外書,或是讀書太少,當然不行。但是,書海茫茫,單純強調多讀書,顯然成問題。

語文學習需要積累,廣泛閱讀,可能有助於積累。這,只是說可能。讀書,還是要強調感悟與靈性。讀書缺少感悟與靈性,讀書多,又能得到什麼呢?讀書而無所得,就談不上讀書的積累。

讀書最為重要者,在於觸類旁通而一通百通,這才是是真正的讀書之法,也就是讀書的靈性所在。

讀書而無所得,讀書而無觸類旁通的靈性,讀書多而語文成績還是不好,這就是根源所在。

如果說,多讀書語文就一定會好,那自己多讀書就是,還要老師幹什麼?

要學好語文,就要多讀書,這是一句荒唐透頂的蠢話。麻煩的是,現在不少老師也是對多讀書執迷不悟。

羅素有言:人生而無知,但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智者哲言,雖然有些刻薄,但確實發人深省。

相關焦點

  • 孩子,要學好語文,你一定要多讀書
    語文學科逐漸被家長學子重視,也是受到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觀念浸染。語文重要,是因為語文承載著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並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那麼該如何學好語文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免又要落入了俗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些名言大家耳熟能詳,無非是告訴我們要多讀書。當代教育大咖們一致認為,語文學習是要依靠大量閱讀的,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讀得多了,也就知道的多了,閱讀水平也就跟著上去了,理解力就會水漲船高。
  • 初一學生如何學好語文?要抓住讀書、教材、課堂,特別是學會聽講
    初一學生如何學好語文?要抓住讀書、教材、課堂,特別是學會聽講升入初中以後,語文學習的要求更加高了。現代文的閱讀難度加深,詩歌的品味要求提升,文言文的篇數和篇幅增多,訓練的方式方法泛化,這些變化對孩子們自學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需要同學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 顧之川: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
    語文是學生最早接觸的學科之一,從咿呀學語、識字認字起,語文就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因為語文與生活緊密結合,以致大家有時會不太重視它。 為什麼要學語文?學語文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
  • 學好語文,一定要抓住閱讀的「根」
    語文難學,語文難學好!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那是因為沒有找到語文學習的「根」,學好語文,一定要抓住閱讀的根。其實,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的教育經典論述中對此早有明確闡述。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當下語文教育乃至中國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丟失了讀書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 資深語文老師提醒:學好語文就三件事
    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天生重要。」可見語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得語文者得天下」,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中考高考,語文的地位都是第一重要。所以,孩子要成績好,學好語文很重要。背的優美詩文,名人名言多了,說起話來引經據典,寫起文章來博古通今,這樣的孩子,語文成績不可能差。學語文就是要下苦功夫的,多記點東西,多背點東西,多學點東西,孩子的語文水平才能越來越高。
  • 語文特級教師:學好語文,靠的就是「死記硬背」的童子功
    但也因為之前忽視了語文的學習,所以大多數孩子在語文的學習上都遲遲找不到方法,我家孩子也是其中之一。孩子之間的學習成績也就此拉開。那麼,如何才能在語文上取得好成績呢?我就開始找各種語文特級老師的教學視頻,但這些特級教師的觀點著實讓我有些驚訝,他們一致認為「死記硬背的童子功是學好語文最好的方法」。現代教育一向對死記硬背嗤之以鼻,認為死記硬背是愚笨的方法。
  • 當了30年語文組組長,直言學好語文不在「背」,關鍵平時多做3事
    羅蘭曾經說過:「一個人讀書,並不只是為了將來找工作賺錢。一個人除了維持生活之外,還應該為自己的生命找出一點更鮮明的意義。」讀書貫穿著人的一生,在學生時代可能是取得成績的方法途徑,在踏入社會後,是不斷充實自己、獲得技能的方法,而從最開始,讀書與學語文,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同一件事。
  • 學好語文沒有用?網友:一個強大的國家,從不會輕視人文教育
    在前兩天寫的一篇關於語文難得高分的文章裡,有很多的網友留言說學語文太難,並且還沒什麼用。從小的方面說,學好語文在生活上幾乎用不到;從大的方面說,國家科技發展所依賴的都是理科類知識。在他們看來,完全沒必要太過重視語文。自從19年教育改革後,原以為大家都開始重視語文了。經常聽到有句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 於永正:學好語文,就一件事
    這位全國有名的語文教育專家帶人到吉林市豐滿區第二實驗小學去調研,看看楊巧雲是怎麼教語文的。楊巧雲老師說:六年來,她只抓了兩件事,一是讀書,大量地讀課外書;二是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要堅持寫。別的家庭作業基本上沒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學寫的日記給鄧治安主任看。
  • 多讀書,有4個要點,掌握它,學好語文不難
    經常有人問劍客老師,怎樣才能把語文學好?劍客老師思量好久,也只能說一個人所共知的常識來作為答案:多讀書。其實,除此一條之外,劍客老師心裡還有一條隱藏的答案,看天賦。因為語文好是一種能力,對於語言文字的敏感和悟性,就像是人的直覺,真的有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但是,這種說法不怎麼主流,並不討喜。
  • 初一新生如何學好語文
    一、學好語文要抓好課堂和基礎       (一)抓住每一堂課       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課堂。學生上好語文課要做到四動:動耳、動腦、動口、動手。       動耳: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看戲時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
  • 語文學習「靈魂三問」: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怎樣學好?
    文丨顧之川 編丨Bubble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老師也好、教研員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語文教育、關心語文教育。為什麼要學語文呢?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幾個話題。
  • 初中生要想學好語文,培養語感是重點
    初中生要想學好語文,培養語感是重點什麼是語感呢?語感是學生對文字的敏銳感受,是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文字的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多看,用心品味生活,看多多的書本。多記,古今中外名篇、文學常識、成語典故,都要多記。觀察和積累是培養語感最基礎的一步。誦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小學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語文教學是學好其他學科的重要工具
    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但有很多有識之士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走入了死胡同,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但失誤究竟在哪裡?我認為一是應試教育束縛了孩子的全面發展,二是教育的改革沒能落在實處。
  • 張志公:學好語文不是一件小事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1918-1997),河北南皮人,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194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外語系。畢生致力於漢語語法學、漢語修辭學以及語文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著有《傳統語文教育初探》《漫談語文教學》《讀寫門徑》《語法學習講話》《漢語語法常識》《修辭概要》等,著作輯為《張志公文集》。
  • 如何學好語文?父母要引導孩子愛閱讀、愛漢語,覺得學習語文有趣
    在我們現行的考試體系當中,語文一直是一個很獨特的科目。 之所以說語文特殊,是因為語文既是最重要科目,但往往可能又是大家最不重視的主課。因為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語文考的就是漢語。在語文學習當中,努力和不努力似乎差別並不算太大。
  • 為什麼要學、有什麼用、怎樣學好?語文學習「靈魂三問」權威解讀...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老師也好、教研員也好,大家都在研究語文教育、關心語文教育。為什麼要學語文呢?怎樣才能學好語文?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怎樣教中小學生學語文?
  • 談談如何學好語文
    而且語文試題還融貫了哲學、歷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識。現在的閱讀要求,遠遠離出了平時教的那個水平。高質量的閱讀要求,高水平的語文學習,是現代語文的特點。如何學好語文,怎樣引導孩子學好語文。在頭條,在很多網站,都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學生家長最為關心的的話題。我在學生時代是一個嚴重偏科生,文科成績是班級名列前茅,尤其是語文成績。
  • 怎樣讓孩子喜歡讀書?TED演講:「蠢」一點的父母做得更好
    父母沒什麼文化,能力弱,供孩子上學就已耗盡精力,他們知道自己「蠢」,沒有見識,所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由生長。比如今年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鍾芳蓉,父母幾乎沒管過她學習,她從小愛讀書,學習就比較快,成績一直很好。她的父母不懂學習,因此很尊重她,「她有權利選擇她喜歡的專業」,「她是個有夢想的人」。
  • 想要高考語文得高分,小學初中就要注重這3點
    語文作為高考絕對的主科,一向佔有很大分值,但卻被廣大同學列為最難提分的科目,這與語文學科的特點密切相關。語文考察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素養。它不是一朝一夕的抱佛腳就能練就的,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和浸潤,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要逐漸形成,等到高中再突擊,為時晚矣。中小學階段要做好哪些事,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和素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