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哪個爸媽不想讓孩子成為愛讀書的人。說起怎樣讓孩子愛上閱讀,你可能也有一套辦法,比如從小和孩子一起讀書,教孩子閱讀,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等等。
那麼什麼家庭出來的孩子,更可能愛上閱讀呢?
你可能有完美答案:當然是那些書香門第。這點是沒錯,大知識分子家庭,父母讀透了書,孩子就算不愛讀書,聽聽父母聊天也夠了。有時我就想,如果我是高曉松,還用催孩子讀什麼書呢,每天和她聊聊天不就行了。
還有一種,就是巨富家庭。比如那些明星,他們可以請大知識分子來當孩子的老師,教授孩子讀書。
但我們也見過另一個極端,就是寒門。父母沒什麼文化,能力弱,供孩子上學就已耗盡精力,他們知道自己「蠢」,沒有見識,所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自由生長。
比如今年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鍾芳蓉,父母幾乎沒管過她學習,她從小愛讀書,學習就比較快,成績一直很好。她的父母不懂學習,因此很尊重她,「她有權利選擇她喜歡的專業」,「她是個有夢想的人」。
這類寒門貴子是誤打誤撞嗎?有一定運氣,但他們的父母承認自己「蠢」卻是無為而治的大智慧。
這兩類父母,我們做哪種?成為高曉松,成為巨富,門檻太高,我們一輩子都無法企及,但像鍾芳蓉父母學習是不難的。
在TED演講《如何激發孩子成為終身閱讀者》中,教育家兼作家艾文 爾比指出,想要孩子熱愛閱讀,最重要的不是技能,而是認同感:孩子從心底裡認可自己是一名閱讀者。
而孩子讀書首先都是從喜歡的書開始的。認同感的形成過程就是:書是我喜歡的-->我喜歡讀-->我是個愛讀書的人。
童書的設計也非常考慮這點。孩子一開始讀的書,畫很多,字很少(甚至沒有),除了照顧孩子是文盲半文盲這點,重要的是讓孩子有主動徵服一本書的快感。
所以想要孩子去讀書,別催他,別教他,孩子的自尊心都強,都反感強加的外力,再正確的事,只要一強迫,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哪怕我們讀了一本好書,想推薦給孩子,簡單說說,然後把書放到他伸手能拿到的地方就好了。這便是推薦的邊界:孩子願不願意讀一本書,是他的事。閱讀、學習都應該是內生的,自發的。更不要去設定檢查與考核,不讀或讀不完,都不去責備。
這點我深有體會。女兒上學後我希望她學好「大語文」,買來一些古詩詞的書,歷史繪本等,並且和她一起讀。這些書都是我精心挑選的,我認為是非常好的書。可是歷史繪本一本都沒讀完,女兒就皺眉頭了:「我聽不懂。」
後來她從同學那兒看到《如果歷史是一群喵》,覺得有意思,讓我買。買來後我發現這套書一本就是兩三百頁,比繪本厚多了,但因為是漫畫,合孩子口味,她讀得津津有味。
其他書也是如此,只有她喜歡的才看得廢寢忘食,我讓她讀的基本都得我讀給她聽。所以我也「想開了」,不再嘮叨她,任她讀自己喜歡的書。
其實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平時嘮叨孩子都沒什麼用,叨的道理可能沒錯,但是方式錯了,孩子覺得我們在脅迫他,逆反一起,偏不做我們叨的事。我們越用力,事情越糟糕。
《如何激發孩子成為終身閱讀者》演講中還說了一個方法:如果大人時常閱讀,也會讓孩子通過模仿愛上閱讀。
這便是最好的讀書氛圍:家裡堆滿好書,家長自己愛讀書。
不過這就有點像前面說的書香門第了,門檻比較高。如果做不到,最好就支持孩子「野蠻生長」吧。
最糟的情況是我們自己不讀書,又因為虛榮心跟風,要求孩子讀這讀那。孩子問起來怎麼讀書,什麼是好書,我們又答不上,惱羞成怒。這種環境下,孩子受到的強制是最多的,反而讀不好書,可能還模仿了我們的虛榮矯情。
逞強難,要有大知識。但示弱不難,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不難。向那些明白自己「蠢」的父母學習,把好書買給孩子,但忍住不強迫他讀,就行了。
如果還是焦慮,擔心孩子學習不好,將來沒出息,那麼做好「最壞的打算」: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孩子也很辛苦,有沒有成就,有多大成就,其實並不重要,我們都是普通人,可以自食其力,可以過得幸福,就很好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