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奇異神獸介紹
猙
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山海經·西山經》又如: 獰猙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山海經·西山一經》)又西二百八十裡,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猙」。(《山海經·西次三經》)四皇移位,天降赤心。逐天下,服四獸,然者「猙」也。
中國境內有一座山名叫章莪山,相傳這座山寸草不生,還有許多怪獸出沒其中。其中一隻就是猙,它的聲音如擊石般鏗鏘,臉部中央長出一隻角,而且有五條尾巴,全身赤紅,身形似豹。
蜚
蜚居住在中原東部的太山,外形象牛,頭部為白色,但是卻長著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隻眼睛。當「蜚」進入水中時,水源會立即乾涸;當它進入草叢時,草會立即枯死,從這種情況看來,它同時是一種火系的妖怪。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
兕
兕(sì)(也就是現在的母犀牛 詳見初中語文課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墨子》)《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這樣的兩段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說文》 古籍裡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
兕在帝舜葬地的東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狀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隻角。古籍裡要形容地方險惡,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類」。犀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其原型。
犼
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兩耳尖長 ,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後以其食之。
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上的兩隻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歸」。據說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遊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樓後的兩隻石犼,則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們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監視皇帝在宮中的行為,皇帝如果深居宮闈,不理朝政,它們便會催請皇帝出宮,明察下情。
並封
並封,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蕩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並封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欽原
欽原是上古神獸之一。《山海經·西次三經》有云:西南四百裡,曰崑崙之丘,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
欽原是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神獸之一。形狀像蜜蜂,大小像鴛鴦,蜇中鳥獸鳥獸會死,蜇中樹木樹木會枯掉。
崑崙山自古以來便是珍禽異獸聚集之處,異物欽原,尚不知其究竟是飛禽還是巨蟲,但它蜇中鳥獸便死,蜇中樹木便枯的可怕毒性,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極為深刻。
飛廉
亦作蜚廉,是中國神話中的神獸,文獻稱飛廉是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為飛廉。《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註:「飛廉,風伯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上林賦》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飛廉,龍雀也,鳥身鹿頭者」。《漢書·武帝紀》有「還,作甘泉通天台、長安飛廉館」,晉灼注飛廉曰:「身似鹿,頭如爵(雀),有角而蛇尾」。《三輔黃圖》:「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諸犍
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 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溪邊
溪邊,《山海經》記載的一種異獸。《山海經·西山經》:「[天帝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郭璞 註:「或作谷遺。」 畢沅 曰:「草木鳥獸之名多雙聲,當為谷遺。」
矔疏
《山海經.北山經》:「帶山....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 有錯,其名曰矔疏,可以闢火。」
當扈
當扈(dānghù)傳說中的鳥名。
上申之山,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食之不眴目。鳥飛以翼,當扈則須,廢多任少,沛然有餘。
螣蛇
古書上說的能飛的蛇。
螣蛇為狡詐奸詐多憂疑多:多虛 假、虛言虛信、虛無難憑、虛情假意、虛詐、主虛空少實信、主不真實、其人虛偽、狡猾、說話不算數。
螣蛇為變、多變、多變幻;詭異多端、性情難測難解;怪、怪異、如怪異、奇奇怪怪、妖邪、魔鬼之類。性情善於作怪、作風行事怪異。少見多怪。
螣蛇為驚、吃驚、意外、驚異、驚心、驚嚇、驚駭、驚恐、驚魂;令人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精神不安;心亂如麻。
螣蛇為陰、陰暗、夜裡、隱私、陰邪、防小人暗算。螣蛇主夢、多夢、怪夢、常在夢中驚醒;主床不安寧、在床不安寧、難睡、難眠、常失眠。螣蛇為黃色、黑白色。螣蛇為路。
山蜘蛛
山蜘蛛,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 《南部新書》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