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孫不熟
中國超大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已經全面邁入2000萬時代。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今年的廣州市政政府工作報告透露,目前廣州是「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流動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
這是官方首次公布廣州的實際管理服務人口,此前一般公布的都是常住人口。
今年3月份,廣州市統計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年末,廣州常住人口規模達1530.59萬人,比2018年末的1490.44萬人,增加40.15萬人。
01
需要注意的是,常住人口是一個比較保守的統計口徑,它統計的是居住時間超過半年的人口數量,沒有涵蓋短期逗留的流動人口,比如會議、商務出差、就醫、旅遊、探親等人口,這部分人口日常大約700萬人(2200萬減去1530萬)。
注意,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還披露了一個數據是「1000萬流動人口」,比剛才計算的700萬還要多,說明這個口徑可能還統計了大量的交通樞紐中轉人口和沒有登記在冊的人口。
所有這些短期性逗留人口,雖然不佔據城市的社保與基礎教育資源,但對城市交通、居住空間、商業空間、社會管理都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所以廣州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都是按照實際管理服務人口來配置的。
《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草案中提出,到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規模在2000萬人左右,按照2500萬人左右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這是門戶城市的典型特徵,不僅為本地人口服務,還為超大規模的常態化外來流動人口提供服務。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額越大,城市的門戶屬性就越強。
廣州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人,我認為這個數據是比較符合實際感受的。要知道,廣州的地鐵客流量、機場吞吐量、火車站客運量、行動電話數量、生活垃圾量、快遞業務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校學生數量,所有這些能夠反映人口總量的數據,廣州都是和北京、上海一個水平的,有的甚至還超過後者。
當然,北京、上海都沒有公布過「實際管理服務人口」這個口徑的數據,如果公布,超過3000萬也不稀奇。除了廣州,深圳、成都也公布過實際管理人口這個口徑的數據。
據深圳商報2017年1月12日的報導,《深圳市人口與社會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顯示,深圳目前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為1800萬人左右。另據南方日報5月20日報導,深圳市副市長透露深圳實際管理人口約2200萬人。
所以,深圳實際管理服務人口很可能和廣州基本相當。廣深加起來,再加上旁邊的佛山、東莞,這四個城市實際管理的人口鐵定超過6000萬,而這四個城市的面積加起來不到1.6萬平方公理,小於北京或者杭州。
除了廣深,成都的實際管理人口也超過2000萬。根據四川新聞網2017年7月2日報導,成都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會議透露,截至2016年底,成都實際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人。而最新數據顯示,成都的常住人口是1658.1萬人,這說明成都存在近400萬的流動性活力人口。
另外,重慶的常住人口是3124.32萬,也遠遠超過2000萬。
所以,今天中國,至少有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六個城市的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這六個城市,隨便一個拿出來,都是半個韓國、一個澳大利亞的人口級別,這絕對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
02
要知道,人口規模考驗的是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市,很可能是漢唐時期的長安,其人口規模大約100萬人,為什麼不能繼續做大?技術不允許。
馬車時代的通勤半徑最多就5公裡,再加上那個時代沒有自來水,取水是一大難題,城市再擴大,就無法正常運轉了。再比如紐約,二戰之前,它的人口規模跨越式增長,但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它的人口規模就長期穩定在800萬左右,停滯不前。
為啥呢?八九百萬可能就是紐約人口承載力的極限值,再像二戰之前那樣跨越式增長,城市運轉是吃不消的。交通、住房、供水供電以及生態資源的承載力,都會影響城市人口的規模極限。
所以,人口規模超過2000萬的單體城市(東京市人口只有1000多多,東京都會區超過3000萬),還能保證井然有序、正常運轉,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也是中國超大城市最根本的競爭力。
很大程度上,城市規模=城市競爭力。或者說,規模本身就是競爭力的結果。
我常常在想,城市治理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其實和網際網路公司一樣,都是做流量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競爭對手的人搞得少少的。
怎樣才能把人搞過來呢?
有多種途徑,比如你是交通中心,有汽車站、火車站、國際機場、港口,就不愁沒人來。
比如你是行政中心,政府機關在你這裡,也不愁沒人來。
再比如你是科教文衛中心,最好的學校、醫院、劇院、體育館在你這裡,也不愁沒人來。
再比如你是產業中心,有騰訊、阿里、百度這樣的高收入企業在你這裡,當然也不愁沒人來。
或者你是旅遊城市,把城市搞得漂漂亮亮、精精巧巧的,就像廈門、珠海、三亞,也不愁沒人來。
純粹從流量思維來看,國際機場、高鐵站、港口、大學這些流量入口,要比大企業更可靠,畢竟大企業的搬遷或者業務分離是常見的,但行政中心、國際機場、高鐵站、教育醫療中心的轉移是幾無可能的,因為這個成本實在太高了。
當然,要把這些流量沉澱下來變成生產力,還需要優質的營商環境來配套。否則,你的流量再高,也只是個中轉站,就像那些遠郊高鐵站一樣,人流量是超高,但周邊雜草叢生,啥都沒有。
來源:城市戰爭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城市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