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產基地到目標市場 臺灣品牌的「大陸攻略」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一提到臺灣製造,我們很容易想到它是全球著名的代工基地,目前全球九成以上筆記本電腦均由臺商生產。我們也知道,按照宏鸉創始人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代工製造處在曲線的最底端,利潤最微薄,賺錢最辛苦。

  臺灣廠商不願一直躲在幕後為他人作嫁衣,不僅大力強化曲線一端的科技研發,而且近年大力發展曲線另一端的品牌行銷,只有兩端上來了,他們才會「微笑」得輕鬆而迷人。

  7月底,臺灣首次評選出百大品牌,臺外貿協會又舉辦了兩岸臺商品牌論壇。臺「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陳銘師表示,在全球市場中,大陸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對外市場,大陸從臺商的生產基地轉變為目標市場。在這一轉變中,臺灣品牌廠商有哪些「大陸攻略」?

  案例1 要入鄉隨俗,成為當地品牌

  臺灣友訊科技公司主要生產電信產品,該公司總經理兼執行長曹安邦認為,大陸並非一個市場,而是很多個市場,不同地區差異性非常大,因此臺灣品牌要根據不同地區特點,與當地生態系統結合起來,成為當地品牌,而非被視為外來品牌。

  如何融入當地呢?曹安邦介紹了一個 「市場交換」的經驗。例如友訊科技公司熟悉美國市場,友訊就協助大陸廠商開拓美國市場,而大陸廠商作為交換條件,幫助友訊開拓大陸市場。友訊以全球視野的優勢,換取了大陸市場。

  案例2 先要了解市場,然後去尊重

  麗嬰房公司董事長林泰生為了拓展美國市場,曾經辦了美國綠卡,想移民到美國。他說,只有對那個地方的法律、人文環境充分了解了,才有可能做好那個市場。

  本著這個理念,麗嬰房進入大陸20年來,每到一個地方必須充分調查當地人文、社會環境。「美國、日本都是同質性市場,可大陸是異質性市場」,林泰生介紹,一步一個腳印,一個一個地方拿下,如今麗嬰房大陸門店擴展到了1600多家。

  林泰生還稱,13億人口快速成長的大市場,競爭是無時不在的,兩岸同文同種只有一點助益,重點還是要認識、尊重大陸的市場。

  案例3 產品、策略須適應當地變化

  85度C是一個只有7歲的品牌,可發展速度驚人,如今在全球有將近600家店面,其中大陸有200多家,從該品牌的發展軌跡中,可看出對於速度的追崇。

  85度C品牌總監鍾靜如講了一個關於 「大陸速度」的細節。最近她在大陸一家本土火鍋店看到店員遞給戴眼鏡顧客紙巾,以方便顧客擦拭眼鏡上的火鍋水汽。她說,想不到這種典型的「臺式貼心服務」就被大陸複製過去了。

  鍾靜如說,大陸的學習能力很強,模仿速度很快,餐飲業奮起直追,臺灣品牌要想維持優勢,只能跑得更快,更加精進。她覺得大陸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子,但是在衣食娛樂方面追求品牌消費,臺商只要產品價值、品牌策略緊跟當地變化,商機就永遠存在。

  案例4 從大企業切入,事半功倍

  臺中精密機械公司在1992年就「偷跑」到大陸,該公司總經理黃明和那時就預感,有一天大陸一定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工具機市場,便毫不猶豫地在天津設廠投產,這一賭他賭對了!在5年前,大陸果真成為全球工具機最大的銷售市場。

  在天津投產沒幾年,黃明和便搞定了大陸幾家龍頭國企,「龍頭國企用了你的設備,那些中小企業自然就跟著用你的產品,」這可算是黃明和最得意的「登陸經」。

  由於使用工具機的技術性很強,廠商需要對使用者進行售前和售後的教育訓練,這時兩岸共同語言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培訓起來容易溝通。黃明和很慶幸,臺商比其他外商的工具機,更具有進入大陸市場的優勢。

  他同時慶幸自己到大陸跑得比別人快,「冒險者有很大風險,但也有很大紅利,如今要想進入大陸市場,難度越來越大了」。

  記者觀察

  「登陸」正當時

  6000元買一輛腳踏車,150元買一瓶醬油,為什麼這麼貴?因為牌子響!

  近年來,臺灣當局極力扶持臺灣品牌向外擴張,2006年起推動「品牌臺灣發展」計劃,每年評出品牌價值前5名榜單,今年更是首次評出百大品牌。以宏鸉、華碩、宏達電子、趨勢科技為代表的臺灣品牌,在全球日見其分量。

  由臺灣製造變為臺灣品牌,這條路註定坎坷。臺灣品牌如何走出去?在大陸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之際,臺灣找到了品牌通往 由臺灣製造變為臺灣品牌,這條路註定坎坷。臺灣品牌如何走出去?在大陸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之際,臺灣找到了品牌通往世界的捷徑——— 進入大陸,成為臺灣品牌商最關心的話題。

  目前,大陸的汽車、手機等商品銷量高居世界第一,而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大陸GDP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那時大陸更加驚人的消費力、更加龐大的市場,會吸引來更多的品牌追逐夢。

  去年,兩岸籤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並且籤署了智慧財產權合作協議,為臺灣品牌登陸創造了制度、法律上的機遇;同時,從今年起大陸實施 「十二五」規劃,大力發展內需市場,又為臺灣品牌登陸創造了市場良機。

  臺灣品牌登陸,此時正是最好的時機!(《海峽導報》 記者 蘭文)

相關焦點

  • 走,到臺灣去! 大陸出版人進入臺灣市場淺談
    因為,出版畢竟不同於新高產業、傳統製造或者建築業,雖然進入門檻低,但臺灣市場的淺盤文化與自由競爭機制,已經與西方成熟的圖書市場類同。因此,臺灣出版業者對於大陸資金進入市場所帶來的影響,似乎仍持保留看法。   臺灣出版產業高度的細化工作流程管理、生產與銷售專業分工的環境,對於大陸出版產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場域。可以預見,大陸出版產業進入臺灣出版市場,所獲得的助益將是相當大的。
  • 臺灣本土知名兒童膳食補充品品牌發力大陸市場
    隨著亞洲經濟的日益低迷,臺灣本土的許多知名品牌也開始向中國大陸地區尋找新的消費市場。專注臺灣高端嬰幼兒膳食營養補充的臺灣知名品牌「木純一」也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大陸市場。    即使作為博姿(boots)這樣英國最大的美容藥妝品牌指定的海外營養品的代工廠,今天的木純一也要放下傲嬌的身段,據木純一生產廠家海外部透露,中國大陸市場在今後的三年將佔到木純一品牌整個銷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 臺灣大型窗簾企業隆美進軍大陸市場
    臺灣大型窗簾企業隆美進軍大陸市場 2007年12月27日 23: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二十七日在廈設立廈門隆美事業管理公司,大舉進軍大陸市場。  廈門隆美事業管理公司總經理郭家偉介紹說,隆美窗簾於二00五年轉型開拓大陸批發市場,並於同年在廈門設立工廠,作為大陸地區的中央倉儲中心和供貨基地。二00七年八月十二日,隆美窗簾在廈開張其在福建的第一家門店,現在廈門已有九家專賣店,預計今年在廈門島內開設的門店可達到十五家,其目標則是在福建開設一百家左右的連鎖店,在大陸的店面數量將達到五千家左右。
  • 廣東南海攜手臺灣奇美 共建大陸液晶產業基地
    此次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南海液晶電視產業專區的建設已經全面提速,大陸液晶電視產業在其發展道路上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機遇 奇美液晶顯示模組項目進駐南海   作為廣東省引進的第一個液晶平板顯示器項目,臺灣奇美今年7月落戶南海,首期註冊資本3000萬美元,主要進行的是液晶顯示器模組的生產和研發。
  • 進入臺灣,大陸手機品牌能在容量有限市場中突圍嗎?
    近日,據OPPO臺灣地區市場總經理表示,OPPO為明年當地的發展訂下了一個目標:要成為臺灣地區市場用戶受歡迎的前三大品牌。前段時間OPPO還曾表示希望和美國運營商展開合作,讓手機產品正式進軍美國市場。其實臺灣地區市場能夠成為手機廠商眼中的「香饃饃」,也是由於其成熟的市場基礎,以及潛在的發展空間,畢竟如果連索尼這樣的小眾廠商都能在當地混的這麼開,那麼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廠商更加機會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大陸手機品牌能否在高端市場突圍?
  • 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 打造「大陸阿里山」品牌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部署,漳平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努力創建臺灣農民創業園。2008年2月,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其核心區永福鎮,其山地氣候與臺灣文山、南投的農業生產條件相近,被臺商譽為「大陸阿里山」。
  • 臺灣醫療美容品牌進軍大陸市場
    臺灣醫療美容品牌進軍大陸市場發布時間: 2019-05-28 16:13:41   |  來源: 中國網健康   |  責任編輯: 張豐時至今日,臺灣省的醫美技術日臻完善,親民的醫美項目和價格吸引了許多大陸以及周邊東亞國家的求美者赴臺進行醫美消費。在這個火熱的市場時機下,臺灣的醫美機構開始進軍大陸市場,讓更多的大陸求美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來自臺灣的醫美服務。近日,中國網健康頻道跟隨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網際網路醫美分會走訪臺灣本土醫美連鎖品牌星和醫美機構,一同感受了原汁原味的臺灣醫美。
  • 臺灣IT品牌銷聲匿跡 放棄技術升級 輕視大陸市場
    近年來,隨著一大批大陸IT品牌的崛起,中國臺灣的IT品牌逐漸銷聲匿跡,華碩電腦和宏達國際電子(HTC)的智慧型手機全球份額降至不到1%。即便在中國臺灣當地,華碩電腦和HTC這2家曾經的龍頭企業的份額合計也只有不到15%。
  • 臺灣化妝品高價強勢登陸 高檔品牌獲市場青睞
    據香港媒體報導,過去島內因人力資源便宜,不少日系、歐系及美系化妝保養品廠商都委請臺灣地區代工生產,久而久之也帶動島內化妝保養品生產技術的提升,從生產工廠轉變為自創品牌,以「高品質、低價位」的行銷策略搶攻島內每年約600億新臺幣的市場,創造出很好的業績利潤後,部分業者「吃碗裡、看碗外」,看中大陸市場13億人口的商機。
  • 大陸品牌鞋企發力臺灣市場 謀求合作共贏
    特步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臺灣市場,特步將採用區域代理分銷模式,走中端價位路線,第一年將在臺灣開設8—10家專賣店,營業額估計為300萬元,最終計劃在臺灣開300家店。    交銀國際分析師葉建中分析,臺灣的運動品牌市場,目前主要由阿迪、耐克、彪馬主導,而跟特步類似的大眾化定位品牌不多,這給特步等大陸運動品牌留下了市場空間。
  • 探秘「大陸阿里山」:大陸最大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
    大陸的阿里山在哪?福建漳平永福鎮。這座阿里山不是山,是因為這裡有大陸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種植基地,因此得名。福建本是臺灣茶的故鄉,臺灣的茶商自然到福建尋求新的發展。南投的謝東慶先生就發現永福四周高山環抱,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間,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均與臺灣阿里山相似,於是1996年投資成立臺品茶業(臺灣高山茶)有限公司,開闢了千畝茶園,做出了優質高山茶。
  • 大陸是臺灣玩具廠商建立品牌的最好地方
    「2006香港玩具展」是世界第二大玩具展覽,共有204家臺灣玩具廠商參展.臺灣「外貿協會」與臺灣區玩具暨兒童用品同業公會特別規劃了臺灣玩具形象區,展示臺灣玩具的優良設計、自創品牌以及獲得國際知名設計獎的玩具.
  • 從臺灣到大陸再到海外的發展模式,他的酵素製品遠銷東南亞
    一次偶然機會,宋茂清接觸到了酵素製品,從那時起,他對酵素產生了濃厚興趣,並與之結下不解之緣。宋茂清說,臺灣水果種類豐富,發展酵素產業具有天然優勢。1993年,他創立益力康科研中心,並與合作夥伴設立臺灣酵素原料廠。企業研發生產的酵素產品主要外銷日本。2009年,宋茂清把發展重心轉移到大陸,在廈門成立了益力康貿易有限公司。
  • 臺灣成衣廠開始爭奪大陸零售市場份額
    今年,臺灣地區的成衣廠面對中國大陸成衣零售市場的巨大商機,已著手以自創品牌搶攻大陸市場,爭奪大陸成衣零售市場的份額。  南良集團是一家主要生產防護衣和運動功能性成衣的臺灣公司,在大陸設有成衣廠。今年,該公司決定自創品牌Pveva在大陸市場銷售,初期在北京和上海設立營銷點,明年進一步擴大規模,將營銷點擴充至二級城市。
  • 臺灣品牌闖大陸辛酸史:撤出田子坊 盼上海迪士尼樂園
    (贏商網記者報導) 經濟形勢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常常影響著品牌商的去留,臺灣品牌進出大陸市場就是這樣,十幾年前臺資企業在大陸沿海城市火熱開張,以85度C、永和豆漿、上島咖啡為代表的零售品牌也順勢進入,但因為水土不服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缺失,「上海田子坊臺商撤出事件」後,許多臺灣品牌沒能在大陸很好地生存下來。
  • 「大肚翩翩」的生意 臺灣孕婦裝品牌進大陸
    不過,情況正在開始發生改變,隨著中國迎來第五輪的「嬰兒潮」,據相關專家預測,在未來5~10年裡,捨得花錢、注重生活品質的70後、80後父母們將撐起一個1萬億元左右的孕嬰童市場,市場潛力頗為壯觀。    龐大而穩定的消費人群、空前的消費能力、市場需求,催生了一大批孕嬰企業的誕生。據統計,現在國內共有生產孕婦裝的企業近百家,另外還有很多來自港臺的品牌。
  • 臺灣鞋業無國際品牌 反為大陸品牌服務
    臺灣鞋業無國際品牌 反為大陸品牌服務 2012-04-23 17:06:47 來源:網上輕紡城 楊廣立向記者表示,製鞋機械業者最容易看出鞋業興衰,大陸運動鞋
  • 臺灣食品:大陸食品市場的最後一個香餑餑
    在臺灣金伯萊大陸公司的籌備處,臺灣金伯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筱甌接受了我們的專訪,他告訴記者,選擇這個時機進駐中國大陸市場,並非偶然,時機就是商機,當13億人口都需要健康安全的進口食品時,就是進口食品可以輕鬆上陣的好時機,推廣的阻力大大減小,可謂順勢而為。
  • 淺談臺灣電商「登陸」 看中大陸龐大網購市場
    另據臺灣經濟主管部門的數據,2012年臺灣電商年產值近6600億元新臺幣,比去年增長17%。   1654萬之於5.91億,6600億元新臺幣之於8.1萬億元人民幣,兩相對比,實在是懸殊巨大。   臺灣地區人口基數小,電商市場體量小,因而電商企業上升空間小。近年來,許多臺灣電商業者紛紛「登陸」,想用「臺灣製造」品牌在大陸掘金——他們看中的正是大陸龐大的網購市場。
  • 臺灣中華電信與大陸企業攜手進軍雲端市場
    臺灣中華電信與大陸企業攜手進軍雲端市場 2010年12月17日 08:19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