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臺灣製造,我們很容易想到它是全球著名的代工基地,目前全球九成以上筆記本電腦均由臺商生產。我們也知道,按照宏鸉創始人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代工製造處在曲線的最底端,利潤最微薄,賺錢最辛苦。
臺灣廠商不願一直躲在幕後為他人作嫁衣,不僅大力強化曲線一端的科技研發,而且近年大力發展曲線另一端的品牌行銷,只有兩端上來了,他們才會「微笑」得輕鬆而迷人。
7月底,臺灣首次評選出百大品牌,臺外貿協會又舉辦了兩岸臺商品牌論壇。臺「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陳銘師表示,在全球市場中,大陸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對外市場,大陸從臺商的生產基地轉變為目標市場。在這一轉變中,臺灣品牌廠商有哪些「大陸攻略」?
案例1 要入鄉隨俗,成為當地品牌
臺灣友訊科技公司主要生產電信產品,該公司總經理兼執行長曹安邦認為,大陸並非一個市場,而是很多個市場,不同地區差異性非常大,因此臺灣品牌要根據不同地區特點,與當地生態系統結合起來,成為當地品牌,而非被視為外來品牌。
如何融入當地呢?曹安邦介紹了一個 「市場交換」的經驗。例如友訊科技公司熟悉美國市場,友訊就協助大陸廠商開拓美國市場,而大陸廠商作為交換條件,幫助友訊開拓大陸市場。友訊以全球視野的優勢,換取了大陸市場。
案例2 先要了解市場,然後去尊重
麗嬰房公司董事長林泰生為了拓展美國市場,曾經辦了美國綠卡,想移民到美國。他說,只有對那個地方的法律、人文環境充分了解了,才有可能做好那個市場。
本著這個理念,麗嬰房進入大陸20年來,每到一個地方必須充分調查當地人文、社會環境。「美國、日本都是同質性市場,可大陸是異質性市場」,林泰生介紹,一步一個腳印,一個一個地方拿下,如今麗嬰房大陸門店擴展到了1600多家。
林泰生還稱,13億人口快速成長的大市場,競爭是無時不在的,兩岸同文同種只有一點助益,重點還是要認識、尊重大陸的市場。
案例3 產品、策略須適應當地變化
85度C是一個只有7歲的品牌,可發展速度驚人,如今在全球有將近600家店面,其中大陸有200多家,從該品牌的發展軌跡中,可看出對於速度的追崇。
85度C品牌總監鍾靜如講了一個關於 「大陸速度」的細節。最近她在大陸一家本土火鍋店看到店員遞給戴眼鏡顧客紙巾,以方便顧客擦拭眼鏡上的火鍋水汽。她說,想不到這種典型的「臺式貼心服務」就被大陸複製過去了。
鍾靜如說,大陸的學習能力很強,模仿速度很快,餐飲業奮起直追,臺灣品牌要想維持優勢,只能跑得更快,更加精進。她覺得大陸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子,但是在衣食娛樂方面追求品牌消費,臺商只要產品價值、品牌策略緊跟當地變化,商機就永遠存在。
案例4 從大企業切入,事半功倍
臺中精密機械公司在1992年就「偷跑」到大陸,該公司總經理黃明和那時就預感,有一天大陸一定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工具機市場,便毫不猶豫地在天津設廠投產,這一賭他賭對了!在5年前,大陸果真成為全球工具機最大的銷售市場。
在天津投產沒幾年,黃明和便搞定了大陸幾家龍頭國企,「龍頭國企用了你的設備,那些中小企業自然就跟著用你的產品,」這可算是黃明和最得意的「登陸經」。
由於使用工具機的技術性很強,廠商需要對使用者進行售前和售後的教育訓練,這時兩岸共同語言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培訓起來容易溝通。黃明和很慶幸,臺商比其他外商的工具機,更具有進入大陸市場的優勢。
他同時慶幸自己到大陸跑得比別人快,「冒險者有很大風險,但也有很大紅利,如今要想進入大陸市場,難度越來越大了」。
記者觀察
「登陸」正當時
6000元買一輛腳踏車,150元買一瓶醬油,為什麼這麼貴?因為牌子響!
近年來,臺灣當局極力扶持臺灣品牌向外擴張,2006年起推動「品牌臺灣發展」計劃,每年評出品牌價值前5名榜單,今年更是首次評出百大品牌。以宏鸉、華碩、宏達電子、趨勢科技為代表的臺灣品牌,在全球日見其分量。
由臺灣製造變為臺灣品牌,這條路註定坎坷。臺灣品牌如何走出去?在大陸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之際,臺灣找到了品牌通往 由臺灣製造變為臺灣品牌,這條路註定坎坷。臺灣品牌如何走出去?在大陸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之際,臺灣找到了品牌通往世界的捷徑——— 進入大陸,成為臺灣品牌商最關心的話題。
目前,大陸的汽車、手機等商品銷量高居世界第一,而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大陸GDP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那時大陸更加驚人的消費力、更加龐大的市場,會吸引來更多的品牌追逐夢。
去年,兩岸籤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並且籤署了智慧財產權合作協議,為臺灣品牌登陸創造了制度、法律上的機遇;同時,從今年起大陸實施 「十二五」規劃,大力發展內需市場,又為臺灣品牌登陸創造了市場良機。
臺灣品牌登陸,此時正是最好的時機!(《海峽導報》 記者 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