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新媒體應重視協調功能實現社會整合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報告指新媒體應重視協調功能實現社會整合

2015-11-28 19:54:5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丁棟)中國研究機構28日發布《中國新媒體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5)》指出,在多元價值衝突碰撞日益激烈的社會轉型期,新媒體需要自覺通過自身特有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肩負起聯絡、溝通、協調社會關係的重任,通過線上溝通與線下活動實現社會整合。

  由中國網絡傳播學會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主編的該報告,主要運用新媒體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對主流新聞網站、大型商業網站、搜尋引擎網站、視頻網站、青少年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媒體微博進行社會責任的實證評估,呈現出2015年新媒體行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

  研究發現,信息生產方面,除青少年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外,其他評估對象普遍重視新媒體信息生產責任。新媒體的普遍不足在於信息的原創性,從主流新聞網站到大型商業網站,大部分評估對象的信息都來自於傳統媒體,缺乏原創意識和獨立意識,同題報導與內容同質現象比較普遍。

  社會監督方面,大部分新媒體社會監督效能發揮不足,監督內容單一、監督實效有限。部分新媒體平臺注重社會監督類議題的轟動效應,較少能有持續性的深入報導,存在一定數量的「爛尾新聞」。說明新媒體平臺的社會監督功能尚有一定提升空間。

  在激烈的新媒體市場競爭中,文化教育責任依然得到一定重視,總體上低俗的娛樂信息在各大平臺上不多見。協調關係方面,新媒體平臺的協調關係功能尚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予以加強。

  媒體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微博的社會責任指標是藍皮書重點評價的對象。研究發現,媒體微信公眾號以提供交流與互動服務為主,信息生產的功能相對弱化。媒體微信公眾號中存在內容原創性不足的問題,作為專業化的內容生產機構應該在原創性加大投入,在更好地服務和溝通用戶的同時,仍然要堅持為用戶提供優質而有個性的信息產品。

  「社交媒體社會責任逐步提升,但社會責任執行能力的提高需要媒體機構、新聞行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研究發現,媒體微博承擔社會責任情況整體較好,四個維度的具體表現從好到差依次為:信息生產、文化教育、協調關係、社會監督。但多數媒體微博的新聞傳播活動呈現出明顯的中庸特點,同題報導與內容同質現象嚴重,自我保護意識與規避意識較為明顯,缺乏以獨立意志和深刻思想引導社會的責任感。

  報告顯示,商業網站社會責任指標水平總體居中,社會責任狀況有待進一步提升。研究發現,大型商業網站存在對於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的把握不夠充分,對廣告的控制水平有待提高,商業門戶網站在價值觀和社會風尚的踐行上有待提高,娛樂健康度低,互動網民素質低於全國網民文化程度。(完)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媒體傳播的社會功能還可以進一步退化嗎?
    經濟領域傳播的社會溝通體現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政治領域傳播活動則是政治主體表達政治的重要渠道之一;人們日常工作的生活領域的傳播是實現信息交流、促進人們相互交換知識、借鑑經驗、進行人際思想溝通。2.社會整合功能傳播的社會整合功能是指在社會環境中組織、協調、監督等方面的作用。
  • 《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19》有哪些重要結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日訊 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19》近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發布儀式。作為一份媒體融合和新媒體發展的趨勢性、前瞻性、研究性智庫報告,該報告分為總體報告、行業報告、專研報告、媒體融合產品分析四個部分,其中許多數據、結論和觀點具有重要價值。
  • 智庫 | 司法正義的實現與社會認同的整合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在一個共同體中,社會認同的整合與正義的實現密切相關。
  • 2014年全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研究報告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各級政務新媒體活躍度繼續提升,內容更加趨向於多元化,風格更加親民,互動更加明顯,包括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APP在內的政務新媒體,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發布權威信息、加強政民互動、引導網絡輿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印發《關於推動政務新媒體發展提升政務信息服務水平的意見》的通知
    積極回應涉及各縣(市、區)、各部門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事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拓展政務網站互動功能,通過開展在線訪談、意見徵集、網上調查等,廣泛傾聽公眾意見建議,接受社會的批評監督。完善政務網站服務功能,及時調整和更新網上服務事項,確保公眾能夠及時獲得便利的在線服務。加強政務網站資料庫建設,整合公共信息資源和經濟領域數據,方便公眾查詢。
  •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網絡社會中的社會認同的認識
    社會認同理論是泰弗爾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在群體行為的研究中提出,後來特納又提出了自我歸類理論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而本文所指的社會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信仰、價值和行動取向的集中體現,本質上是一種集體觀念。
  • 《雲南省政務新媒體管理辦法》發布:主辦單位需落實經費保障、選優配強工作人員
    一個單位原則上在同一新媒體平臺只開辦一個政務新媒體帳號;對同一平臺上開辦有多個帳號的,應清理整合;對不同平臺上功能相近、用戶關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應及時清理優化,確屬無力維護的予以關停。  《辦法》明確要求,除節假日外,政務新媒體原則上每天至少更新發布1條信息;各類政務新媒體每2周至少發布1條原創信息。
  • 當我們在討論新媒體時,我們在討論什麼?——《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
    (記者 黃旻)11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新媒體的發展正呈現「工業化生產」、「生態圈發展」、「『破圈』傳播」、「泛娛樂化語態」等特點。
  • 芻議新媒體傳播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係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發展,人們的新媒體的傳播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在當今的新聞傳播內容中,相關的企業和部門應該對此投入更多的重視目光,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有效因素進行分析,讓我國的社會發展腳步能夠變得更快,同時還應該注意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合理控制新媒體傳播的途徑和所傳播的內容,令我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能夠得到更加穩步的提高。
  • 謝公秉指高市選戰國親將先協調再整合其它
    謝公秉指高市選戰國親將先協調再整合其它 2002年07月29日 14:1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報業+廣電,媒體整合是否「一刀切」?
    我們必須把媒體整合放到媒體融合的大背景、大趨勢中去認識和把握,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針,密切聯繫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媒體融合的實際,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圍繞目標任務做好頂層設計並積極付諸實施,以整合促融合,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整合之後做什麼?
  • 藍皮書解讀17 | 網絡社會治理這種紅專考點,記就完事了!
    2019年,「@馬鞍山發布」作為安徽省馬鞍山市委宣傳部的新聞發布官方微博,以黨委宣傳職能,動員、整合和指導馬鞍山市基層政府職能序列的政務新媒體,統領協調落實政務輿情責任主體,在線回應社會關切,線下依法行政並滿足社會民意訴求關切,實現了網上網下一體化的社會治理創新。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維護國家安全,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社會安全涉及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問題,明確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 新媒體時代媒體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新媒體作為媒體發展的最前沿,其與信息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創新新聞報導的形式,目前單一的文字類新聞已經不佔多少市場份額,而相應的語音類、視頻類和圖片類的新聞更受大眾喜歡,要不斷與信息化融合,與時代接軌,實現新聞報導形式創新。其次,基於目前的時代背景,新媒體發展迅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擴大媒體的影響力,勇於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媒體的社會功能,保證媒體社會責任的實現。
  • 新媒體衝擊下《報紙編輯學》教學革新與思考
    在信息消費的「快餐化」環境下,紙媒的深度報導難以引起人們重視,其功能不能充分發揮也是不爭的事實。傳統報業的生存普遍面臨讀者大幅減少、廣告收入下滑等威脅。2015年7月1日昆明《生活新報》休刊,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許多人感慨紙媒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
  •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思路
    新聞報導新媒體化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機制的不完善,比如,沒有運用新媒體,充分實現宣傳工作的網絡化、信息化、數位化;沒有建立高效的溝通協調和工作運行機制,責任落實不到位;缺少嚴謹科學的新聞報導審核反饋機制,等等。思想文化因素:因循守舊、不求思變等消極思想阻礙了新聞報導的發展腳步。一些新聞宣傳人員缺乏創新意識以及工作熱情,工作模式單一呆板,不能主動進行改變與革新。
  • 2020年中國新媒體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一般地,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報刊、廣播、電視這些大眾傳播媒體而言的,是指隨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而產生的新型傳播媒體,主要是指寬帶網際網路、手機兩類新媒體,而且重點是兩者的增值服務這一塊,也有人把這兩類媒體分別稱之為第四、第五媒體。
  •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探析
    [1]  近年來,在web2.0的媒介技術推動下,網絡媒體、手機媒介、數字媒體等新媒體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那麼,何為新媒體?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指出,「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數字媒體形式。」?3?
  • 新媒體情境下隱性採訪的特徵與功能探究
    在梳理隱性採訪的正負功能後,就如何規避雷區,充分展現隱形採訪的魅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隱性採訪;賦魅與祛魅;正負功能;遵守原則   在新聞界流行一個說法,隱性採訪行為是「戴著鐐銬跳舞」,因為它隨時都可能觸犯法律的邊緣,超越法律的界線,甚至侵犯被採訪對象的隱私權利,這些都容易引發社會的質疑和拷問[1]。
  • 何文炯:積極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整合
    從近幾年的實踐看,在各級政府尤其是衛生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努力下,這兩項制度運行正常,覆蓋面日益擴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為實現全民健康保險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這兩項制度分屬不同的部門經辦管理,制度之間缺乏銜接與協調,出現兩個參保群體間待遇攀比、重複參保等現象,造成財政重複補助、重複建設和社會資源浪費。近年來,浙江省一些地區開始探索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整合問題,並積累了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