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丁棟)中國研究機構28日發布《中國新媒體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5)》指出,在多元價值衝突碰撞日益激烈的社會轉型期,新媒體需要自覺通過自身特有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肩負起聯絡、溝通、協調社會關係的重任,通過線上溝通與線下活動實現社會整合。
由中國網絡傳播學會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主編的該報告,主要運用新媒體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對主流新聞網站、大型商業網站、搜尋引擎網站、視頻網站、青少年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媒體微博進行社會責任的實證評估,呈現出2015年新媒體行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
研究發現,信息生產方面,除青少年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外,其他評估對象普遍重視新媒體信息生產責任。新媒體的普遍不足在於信息的原創性,從主流新聞網站到大型商業網站,大部分評估對象的信息都來自於傳統媒體,缺乏原創意識和獨立意識,同題報導與內容同質現象比較普遍。
社會監督方面,大部分新媒體社會監督效能發揮不足,監督內容單一、監督實效有限。部分新媒體平臺注重社會監督類議題的轟動效應,較少能有持續性的深入報導,存在一定數量的「爛尾新聞」。說明新媒體平臺的社會監督功能尚有一定提升空間。
在激烈的新媒體市場競爭中,文化教育責任依然得到一定重視,總體上低俗的娛樂信息在各大平臺上不多見。協調關係方面,新媒體平臺的協調關係功能尚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予以加強。
媒體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微博的社會責任指標是藍皮書重點評價的對象。研究發現,媒體微信公眾號以提供交流與互動服務為主,信息生產的功能相對弱化。媒體微信公眾號中存在內容原創性不足的問題,作為專業化的內容生產機構應該在原創性加大投入,在更好地服務和溝通用戶的同時,仍然要堅持為用戶提供優質而有個性的信息產品。
「社交媒體社會責任逐步提升,但社會責任執行能力的提高需要媒體機構、新聞行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研究發現,媒體微博承擔社會責任情況整體較好,四個維度的具體表現從好到差依次為:信息生產、文化教育、協調關係、社會監督。但多數媒體微博的新聞傳播活動呈現出明顯的中庸特點,同題報導與內容同質現象嚴重,自我保護意識與規避意識較為明顯,缺乏以獨立意志和深刻思想引導社會的責任感。
報告顯示,商業網站社會責任指標水平總體居中,社會責任狀況有待進一步提升。研究發現,大型商業網站存在對於議程設置和輿論引導的把握不夠充分,對廣告的控制水平有待提高,商業門戶網站在價值觀和社會風尚的踐行上有待提高,娛樂健康度低,互動網民素質低於全國網民文化程度。(完)